民事诉讼法第47
❶ 民事诉讼回避制度
为大家整理编辑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回避主体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回避的对象包括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对于审判人员的范围,《若干规定》明确为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其他人员包括人民陪审员、执行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勘验人员。
二、回避方式和程序
《民事诉讼法》粼5条规定,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有法定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可见我国回避制度的方式是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并用。自行回避即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在法律规定的情形出现时,应主动退出该案件的审判及其他相关工作;申请回避则是仅属于当事人及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利,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申请,说明理由,如果回避事由是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三、回避事由
《民事诉讼法》粼5条规定了三种情况可作为回避事由: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二是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三是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的。但是《民事诉讼法》并没有对“利害关系”、“其他关系”、“可能影响”等较为模糊的词语具体规定。学术界中,一般认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主要是指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涉及相关人员的利益;“其关系”是指在前两种情形之外的某种关系,诸如老上级、老部下、老同事、老同学、老朋友等;有可能影响秉公办案的,但是必须以“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为前提条件,不能不加分析的一律回避。”除了这三种情形,《若干规定》还增加了若干种情形,如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诉讼代理人的;审判人员在一个审判程序中参与过本案审判工作的;同时还规定了参与五种不法行为的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也必须回避。虽然这些情形也可以概括为“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的”,但是更为明确的法律规定对司法实践的统一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同时,这些补充性质的规定,也为完善民事诉讼回避事由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四、回避的法律后果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该案的工作,除非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但被驳回申请的当事人申请复议的,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该案的工作。关于“紧急措施”的范围,法律缺乏明确的界定,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主要是指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回避的另一个法律后果,是法院作出回避决定后,被决定回避的人员已完成的有关工作是否有效。对此,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有学者认为对被决定回避的人员已完成的诉讼行为应当一律规定为无效,也有学者认为应当区别情况对待,若审判人员被决定回避,则由审判长或更换后的审判长对该回避人员所作的诉讼行为进行审查,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才被认定无效,但鉴定行为一律无效。”笔者认为两种思路各有利弊,本文将在其后阐述自己的观点。
五、违反回避制度的法律责任
《民事诉讼法》并没有对违反回避制度的法律后果及法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在第153条、第179条涉及上诉案件、再审案件的法律条文中有如下内容“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由此可见,应当回避而未回避的案件由于程序的不合法,效力也是有瑕疵的。但是在上诉案件中,如果仅违反法定程序,而未影响案件实体判决、裁定的,并不在发回重审的范围之列。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国重实体、轻程序的司法理念。庆幸的是,这种做法在《若干规定》中被修正过来,《若干规定》第6条对违反法定程序、不执行回避的情形作出了“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规定。
❷ 村民委员会是否具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
【分歧】
第一种观点:村民小组不具有诉讼主体资格,应当以村委会为被告。理由为村民小组没有健全的组织和人员,没有资金核算账目,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公章,故不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村民小组的以上情况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三十七条对法人的要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对其他组织的要求,所以村民小组也不具有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由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故村民小组无权对外签订公共事务、公益事业性的合同。由于村民小组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具有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不具有签订公共事务、公益事业性合同的权利,所以它不能成为本案的诉讼主体,适格的被告应当是村委会。
第二种观点:村民小组不具有诉讼主体资格,起诉时应当以村民小组的全体村民为共同被告。理由为“国家土地局1992年6月13 日对山东类似问题答复:村民小组不具备集体经济的组织条件,不拥有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由村委会经营管理。”由此可见,村民小组不能称为诉讼的主体。而村民小组共同修建公路的结果是,村民小组全体成员共同收益,故应将这种共同行为认定为个人合伙。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7条规定个人合伙的全体合伙人在诉讼中为共同诉讼人,故本案的适格被告应当是全体村民小组的村民。
第三种观点:村民小组具有诉讼主体资格,可以成为本案的适格被告。其理由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0条确认了其存在的合法性。《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第21条规定“生产队范围内土地归队所有”。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意见》第二条明确规定进行土地调整时,严禁改变权属关系,不能将已经属于组级(生产队)所有土地归村所有。《土地法》第十条规定“农民所有土地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管理,已经分别属于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由村内的各农村集体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据此可以认为村民小组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能够以此财产承担一定的民事后果,故具备了诉讼主体需要满足的条件。应将其归类到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主体第三类当事人中,即其他组织。
【分析】
笔者支持第三种意见:首先,赋予村民小组诉讼主体资格是必要的。“村民小组”是由过去的“生产队”演变而来,现在对“村民小组”是否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抛开本案而言,村民小组在更多的情况下是被侵害的对象。在土地征收涉及到村民小组的土地时,问题就出现了,首先补偿合同是的签订者是村委会,村民小组无此项权利,再则所得的补偿款项首先纳入村委会的统筹规划,再由其决定如何分配。一但出现问题后,村委会可以将问题推脱给村民小组,理由是款项已经分配,而具体分配数额多少、如何分配,多是由村委会来决定。这导致村民小组以及该组成员的合法权利无法保障。在审判实践中,也常常会出现属于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土地等财产被他人侵害时,村民小组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的情况,为了保护村民集体的合法权益,赋予村民小组的合法诉讼主体资格也在情理当中。
其次,从法律上而言,早在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对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村民小组诉讼权利如何行使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的答复中就明确赋予了村民小组诉讼主体资格。答复内容如下:遵化市小厂乡头道城村第三村民小组可以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以第三村民小组为当事人的诉讼应以小组长作为主要负责人提起。小组长以村民小组长的名义行使诉讼权利,应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七条,履行民主议定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2006)民立他字第2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进行诉讼,其他组织由主要负责人进行诉讼。”结合上述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认定村民小组可以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显然将村民小组归为《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所规定的“其他组织”的范围。
最后,从经济上而言,村民小组拥有自己的土地,经济上可以独立,也可自行承担义务,所以具备了诉讼的主体资格。从保护村民利益而言,村民小组需要主体资格来保障自己的权利。从法律层面而言,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其主体资格也给予了认可。综上所述,在民事案件的审判中村民小组有能力也有资格成为适格的主体。
❸ 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在上诉日期和回避情形上有什么不同
一、民诉(1)、对第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5日;
(2)、对第一审裁定不服提起上诉的期限为10日;
(3)、法律规定当事人只能对“不予受理、管辖权异议、驳回起诉、驳回破产申请”的裁定提起上诉,对其他民事裁定不能上诉。
(《民事诉讼法》144、147条)
刑诉
(1)、对第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抗诉的期限为10日;
(2)、对第一审裁定不服提起上诉、抗诉的期限为5日;
(3)、法律没有限制可以提起上诉、抗诉的刑事裁定的种类。
(《刑事诉讼法》183条)二、回避1、民诉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民事诉讼法》第47条)
2、刑诉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刑事诉讼法》第30条
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员的回避,由人民法院院长决定。根据这一规定,上述人员的回避不能由审判长决定。(《六部门规定》第8条)
对出庭的检察人员、书记员提出回避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指派该检察人员出庭的人民检察院,由该院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高法解释》第三十条)
法庭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其回避问题由人民法院院长决定。《高法解释》第32条
要求公安机关负责人回避,应当向公安机关同级的人民检察院提出,由检察长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检诉规则》第二十四条)
❹ 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四条是什么
第七十四条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在起诉状、答辩状、陈述及其委托代理人的代理词中承认的对己方不利的事实和认可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确认,但当事人反悔并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七调第一款指的是什么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七条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版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权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上诉期间是包含公休假日的,但如果期间届满最后一日是节假日,上诉期间顺延至节假日后第一个工作日
❻ 在民事诉讼法中,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是否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
应当暂停本案工作
法律依据:
1、《民事诉讼法》第45条第2款规定:“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2、《民事诉讼法》第47条规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对复议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6)民事诉讼法第47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四十三条审判人员应当依法秉公办案。
审判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
审判人员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应当追究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审判人员有前款规定的行为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前三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❼ 民事诉讼法中对于诉讼离婚案件的时间规定哪些情况
您好,您说的这个问题,《民事诉讼法》和《婚姻法》中有一些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111条,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不予受理;被告起诉的,不受该期限限制。
《婚姻法》11条,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该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婚姻法》34条,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
《婚姻法》第47条,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有上述行为的一方可以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当事人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从当事人发现之日起计算。
《婚姻法解释》30条,无过错方作为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必须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诉讼案件,如果被告不同意离婚也不提起损害赔偿请求,可以在离婚后一年内就此单独提起诉讼;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诉讼案件,一审时被告未提出损害赔偿请求,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应当进行调解,调解不成时,告知当事人在离婚后一年内另行起诉。
希望对您有帮助。
❽ 诉讼法有追讼识情人的吗
本文由眉山普法组织。请转载。转载推文时,请注明是从眉山浦发微信官方账号转来的,否则视为侵权
行政诉讼期限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除非法律另有规定(《诉讼法》第45条)
【直接提起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行政行为已经作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起诉讼。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人民法院不受理自行政行为发生之日起20年以上的房地产案件,以及自行政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以上的其他案件。(《诉讼法》第46条)
【对行政不作为提起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义务,行政机关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和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请求行政机关在紧急情况下履行保护其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职责的,前款规定的期限不限制提起诉讼。(《诉讼法》第47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依照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提起诉讼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提起诉讼。
(法释[2018]1号第66条)
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权利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自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起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2年。
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权利或者法定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法释[2015]9号解释41,2018年2月8日前有效)
【未告知追诉期限】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追诉期限的,追诉期限自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追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一年。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法律解释解释[2018]1号第64条,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备注:不告知追诉期限的,最长追诉期限可以适用2年,也可以适用1年,适用最有利于原告追诉的原则。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的内容的,追诉期限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况耽误起诉期限的,可以在障碍消除后十日内申请延期,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诉讼法》第48条)
被告提交了答复
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自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行政行为的证据及其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提交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的审理。(《诉讼法》第67条)
申请退股
【申请回避】当事人申请回避时,应当说明理由,并在开庭时提出;审判开始后知道撤销理由的,应当在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被申请回避的人,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加案件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诉讼解释第74条)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口头或者书面决定。法院可以依法驳回当事人提出的明显不是法定撤诉理由的申请。(诉讼解释第74条)
【复议】申请人对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复议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不停止参加案件工作。对于申请人的复议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诉讼解释第74条)
一审时限
【普通程序】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诉讼法》第81条)
【简易程序】采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行政案件,应当由一名法官独任审理,自立案之日起45日内审结。(《诉讼法》第83条)
发送判决文件
公开审理的案件和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都应当公开宣布判决。
【发送判决书】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应当在宣判后立即判决。
宣告判决时,必须告知当事人的上诉权、上诉期限和上诉人民法院。(《诉讼法》第80条)
上诉期
【上诉期限】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当事人对第一审人民法院的裁定不服的,有权在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逾期不上诉的,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者裁定具有法律效力(《诉讼法》第八十五条)
当事人上诉的,应当按照其他当事人或者诉讼代理人的人数提交上诉副本。原审人民法院收到申诉后,应当在五日内向对方当事人发送申诉副本,对方当事人应当在收到申诉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复。原审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副本发送上诉人。对方当事人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的审理。当原审人民法院收到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理由】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拒绝立案或者驳回起诉是错误的;
(二)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或者裁定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未经质证或者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法规有错误的;
(五)违反法律,规定的法律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六)原判决、裁定遗漏了诉讼请求的;
(七)根据原判决或裁定撤销或变更法律的文件;
(八)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诉讼法》第91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在法律生效后六个月内提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二)原判决、裁定中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三)原判决、裁定所依据的法律文件被撤销或者变更的;(四)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诉讼解释第110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时,应当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人民法院认为必要的,可以在收到再审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将再审申请副本发送对方当事人。另一方应当在收到再审申请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书面意见。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和对方当事人补充有关材料,询问有关事项。(诉讼解释第一百一十一条)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再审之日起六个月内进行审查。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须经本院院长批准。(《诉讼解释》第一百一十二条)
再审时限
【再审时限】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由第一审法院作出,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当事人可以对判决或者裁定提出上诉;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由二审法院作出,按照二审程序审理,作出的判决或者裁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审判的,应当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作出的判决或者裁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者裁定。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诉讼解释》第一百一十九条)
检察院抗诉再审
【检察院抗诉】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受理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抗诉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再审裁定;有行政诉讼法第九十一条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但已经由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除外。(诉讼解释第124条)
人民法院收到再审检察建议后,应当组成合议庭,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发现原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确有错误,需要再审的,应当依照行政诉讼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责令再审,并通知当事人;经审查,决定不再审的,应当书面答复人民检察院。(诉讼解释第126条)
人民法院审理因人民检察院抗诉或者检察建议而决定再审的案件,不受以前已经作出的驳回当事人再审申请的裁定的限制。(诉讼解释第127条)
应用程序执行周期
【申请执行】申请期限
逾期申请,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诉讼解释》第一百五十三条)
【法院审查执行期间】人民法院应当在五日内立案受理,并通知申请人;对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应当裁定不予受理。行政机关对驳回决定不服,在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裁定。(《诉讼解释》第155条第2款)
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
【执行】无执行权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行政行为的,应当在被执行人法定追诉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交。逾期申请,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诉讼解释》第一百五十六条)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行政行为的,由申请人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受理;执行对象为房地产的,由房地产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受理。(《诉讼解释》第157条第1款)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或者不履行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诉讼法》第97条)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无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执法法》第53条)
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行政行为的案件后,应当在七日内由行政审判庭对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批准执行的裁定。人民法院裁定前发现行政行为明显违法,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应当听取被执行人和行政机关的意见,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执行的裁定。需要采取强制措施的,由我院负责执行非诉讼行政行为的机构执行。(《诉讼解释》第一百六十条)
行政机关对不予执行的裁定不服,在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裁定。(《诉讼解释》第161条第2款)
其他的
【民事诉讼法适用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适用于期限、送达、财产保全、开庭、调解、中止诉讼、终止诉讼、简易程序和执行,以及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案件受理、审理、审判和执行的监督。(《诉讼法》第101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2015年5月1日前作出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请求确认该行政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立案。(诉讼解释第162条)
本文中的诉讼法是指2017年第二次修订的《行政诉讼法》
本条解释指:发市[2018]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
(2017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26次会议通过,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❾ 原告法庭审理前提出回避,法官应当怎样处理
法院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
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第四十六条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第四十七条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对复议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❿ 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七条
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四十七条财产被查封、扣押后,执行员应当责令被执行人在指定期内间履行法律文书确容定的义务。被执行人逾期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应当拍卖被查封、扣押的财产;不适于拍卖或者当事人双方同意不进行拍卖的,人民法院可以委托有关单位变卖或者自行变卖。国家禁止自由买卖的物品,交有关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收购。
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四十七条 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在作出提审、再审决定之日起三个月以内审结,需要延长期限的,不得超过六个月。
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审判抗诉的案件,审理期限适用前款规定;对需要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应当自接受抗诉之日起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下级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期限适用前款规定。
不知道你需要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