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中国劳动法劳动者的定义

中国劳动法劳动者的定义

发布时间: 2025-02-14 07:44:26

劳动法上的劳动者应如何界定

1. 劳动法的核心在于明确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
2. 首先,劳动关系的主体必须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3. 其次,建立劳动关系需要双方当事人共同意愿的达成。
4. 最后,一旦用人单位开始用工,即与劳动者建立了劳动关系,双方需实际履行合同中的主要义务。

② 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一般将其理解为狭义的职工,即“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并且已依法参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公民”。
字面意义为“劳动的人”,是对从事劳作活动一类人的统称。劳动者是一个涵义非常广泛的概念,凡是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劳动获取合法收入作为生活资料来源的公民都可称为劳动者。不同的学科对于劳动者这一概念具有不同的界定,而且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下,关于劳动者概念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劳动者”具体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中外自然人。但并不是所有自然人都是合法的劳动者,要成为合法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并取得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区别于“非法劳动者”,如偷渡者打工。
劳动者包括本国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对其称呼有:职工、工人、学徒、帮手、帮工等。
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始于劳动者最低用工年龄(除特种工作外为16周岁),终于法定退休年龄。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即丧失劳动者主体资格,不能再与单位形成劳动关系。此时与单位之间的用工关系,由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务关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③ 劳动者定义

法律分析:劳动者具体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要求,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热点内容
义乌法院被执行人 发布:2025-05-05 20:31:24 浏览:730
男友法官 发布:2025-05-05 20:22:30 浏览:680
最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 发布:2025-05-05 20:19:21 浏览:337
锦鲤和法治 发布:2025-05-05 20:12:23 浏览:796
法律硕士法本考试内容 发布:2025-05-05 20:06:27 浏览:324
生育保险条例2015 发布:2025-05-05 19:55:13 浏览:740
幼骗刑法 发布:2025-05-05 19:49:59 浏览:101
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包括 发布:2025-05-05 19:49:22 浏览:170
民法典是怎样的 发布:2025-05-05 19:46:21 浏览:530
新婚姻法婚前财产房屋 发布:2025-05-05 19:15:21 浏览: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