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原民事诉讼法1991

原民事诉讼法1991

发布时间: 2025-05-02 10:11:33

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条

第二百四十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外国人、无国籍内人、外国容企业和组织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或者其他人代理诉讼,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寄交或者托交的授权委托书,应当经所在国公证机关证明,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或者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该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后,才具有效力。

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年修正)

(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目录
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第二章 管辖
第一节 级别管辖
第二节 地域管辖
第三节 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第三章 审判组织
第四章 回避
第五章 诉讼参加人
第一节 当事人
第二节 诉讼代理人
第六章 证据
第七章 期间、送达
第一节 期间
第二节 送达
第八章 调解
第九章 保全和先予执行
第十章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第十一章 诉讼费用
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二章 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一节 起诉和受理
第二节 审理前的准备
第三节 开庭审理
第四节 诉讼中止和终结
第五节 判决和裁定
第十三章 简易程序
第十四章 第二审程序
第十五章 特别程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选民资格案件
第三节 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
第四节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
第五节 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第六节 确认调解协议案件
第七节 实现担保物权案件
第十六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十七章 督促程序
第十八章 公示催告程序
第三编 执行程序
第十九章 一般规定
第二十章 执行的申请和移送
第二十一章 执行措施
第二十二章 执行中止和终结
第四编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第二十三章 一般原则
第二十四章 管辖
第二十五章 送达、期间
第二十六章 仲裁
第二十七章 司法协助

❸ 民事诉讼法修改过几次

民事诉讼法修改过几次

新的《民事诉讼法》于2013年1月1日起生效适用,在此之前经历过多次修改。下面由我为大家讲讲民事诉讼法到底修改过几次。

我国最早的民事诉讼法是1982年公布的《中华人国民事诉讼法(试行)》。根据试行中积累的经验,针对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国人大对《民事诉讼法(试行)》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于1991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称1991年民事诉讼法)。

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该《决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申诉难”和“执行难”问题,对反映集中、修改条件比较成熟的审判监督程序和执行程序的部分规定作出了修改。该次修改增加了部分条文,并删除了原“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一章,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以下称2007年民事诉讼法)条文由原270条减少到268条。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本次修改,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12月18日公布《关于调整司法解释等文件中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条文序号的决定》,对司法解释等文件中涉及的民事诉讼法的相关予以了相应调整。

2007年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事案件数量不断增多,新案件类型不断出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2年8月31日再次对民做出了修改。修改的主要内容:一是完善调解与诉讼解决社会矛盾机制;二是完善简易程序,包括扩大简用范围,设立小额诉讼制度;三是进一步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包括完善起诉和受理程序、完善开庭前准备程序、诉讼制度、增加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完善保全制度、文书公开制度;四是完善当事人举证制度,包括明确人提交证据材料的手续、促使当事人积极提供证据、赋予当事人人启动鉴定程序的权利、增加规定法院确定举证期限举证的责任;五是强化法律监督,包括增加监督方式、范围、强化监督手段,完善审判监督程序。本次修改除了部分条文,并删除了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中的“财产保全“一章。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以下称2012年民事诉讼事诉讼法)条文由2007年的268条增加到现在的284条。 ;

❹ 二审终审后,向高院提出申诉。法院回复申诉有时间期限吗

具体情况要看当事人属于那种类型的案件申诉,我国目前暂无申诉制度,只有再审申请,具体相关规定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1991年《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将原来的“申诉”改为“申请再审”。

2012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将此款的“申诉”改为“申请再审”。我国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生效判决、裁定不服,提出的是再审申请,而不是申诉。

《中国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七条 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在作出提审、再审决定之日起三个月以内审结,需要延长期限的,不得超过六个月。

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审判抗诉的案件,审理期限适用前款规定;对需要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应当自接受抗诉之日起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下级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期限适用前款规定。

根据《人民检察院复查刑事申诉案件规定》 第二十二条 审查结案的案件,应当将审查结果告知申诉人。对调卷审查的,可以制作刑事申诉审查结果通知书,并在十日以内送达申诉人。

第二十四条 审查刑事申诉,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作出审查结案或者立案复查的决定。调卷审查的,自卷宗调取齐备之日起计算审查期限。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经部门负责人或者检察长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审查期限。

第三十六条 复查刑事申诉案件,应当在立案后三个月以内办结。案件重大、疑难、复杂的,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对交办的刑事申诉案件,有管辖权的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交办文书后十日以内立案复查,复查期限适用前款规定。逾期不能办结的,应当向交办的上级人民检察院书面说明情况。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三百七十五条对立案审查的申诉案件,应当在三个月内作出决定,至迟不得超过六个月。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不服人民法院生效刑事裁判申诉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七条对不服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的申诉复查终结后,应当制作《刑事申诉复查通知书》,并在十日内送达申诉人。

(4)原民事诉讼法1991扩展阅读: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服刑人员刑事申诉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二点 接受移送的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部门对于本院管辖的服刑人员申诉,应当受理和办理,并在结案后十日内将审查或者复查结果通知移送的人民检察院。因案情复杂,在三个月内未办结的,应将审查或者复查情况通知移送的人民检察院。

在申诉案件办理过程中,接受移送的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部门需要进行提审服刑人员等调查活动的,移送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予以协助配合。

根据《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实施办法(试行)》第七条首办责任部门应在收到控告、申诉材料后一个月内将办理情况回复控告申诉检察部门,三个月内回复办理结果。逾期未能回复办理结果的,应说明理由,并报经主管检察长批准后,可适当延长回复期限,但办理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根据《人民检察院复查刑事申诉案件规定》

第十九条对被害人不服不起诉决定七日内提出的申诉,作出不起诉决定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申诉材料后三日内,将申诉材料连同案卷一并移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人直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申诉材料后三日内调卷复查。下级人民检察院收到调卷函后,应在三日内将案卷寄出。

第二十八条对不服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的申诉复查后,不论决定是否提出抗诉,均应制作《刑事申诉复查通知书》,并在十日内通知申诉人。

第二十九条对不服人民检察院决定的刑事申诉案件复查终结后,应制作《刑事申诉复查决定书》,并在十日内送交申诉人、原案被处理人和有关部门。

❺ 以下哪个是1991颁布的《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案件审理程序

您好,您要问的是否为:
下列哪些是1991年颁布实行的《民事诉讼法》(内2007年修正)规定的诉讼案件的容审判程序?
A. 普通程序
B. 二审程序
C. 认定财产无主案件审理程序
D. 小额诉讼程序
正确答案:AB
解析普通程序、二审程序和认定财产无主案件审理程序都属于1991年《民事诉讼法》(2007年修正)中已有规定的程序,但是认定财产无主案件适用特别程序,属于非诉案件,并不是“诉讼案件的审判程序”,故A、B项正确。C项,认定财产无主案件审理程序是属于非诉程序,并不属于审判程序,C错误。D项,2007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小额诉讼程序,2012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新增加了这一内容,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B项。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❻ 民事诉讼法修改了几次

法律分析:民事诉讼法自从通过以后一共修改过三次。

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宪法为根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❼ 《民诉法》的基本制度有哪些

《民诉法》的基本制度有四项:
合议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两审终审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指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关于调整民事诉讼活动,确定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 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并颁布实施。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新修定法律在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通过并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原法同日被废止。

❽ 民诉法解释93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是以宪法为根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须举证证明:(一)自然规律以及定理、定律;(二)众所周知的事实;(三)根据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四)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出的另一事实;(五)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六)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七)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前款第二项至第四项规定的事实,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反驳的除外;第五项至第七项规定的事实,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1991第二百二十条

法律主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证人因履行出庭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费用以及误工损失,由败诉一方当事人负担。当事人申请证人作证的,由该当事人先行垫付;当事人没有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作证的,由人民法院先行垫付。

热点内容
通过司法考试的英文 发布:2025-05-02 22:58:55 浏览:94
镜子社会与法第三集 发布:2025-05-02 22:58:46 浏览:156
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硕士在哪个校区 发布:2025-05-02 22:56:04 浏览:225
司法考试2014考试时间 发布:2025-05-02 22:56:02 浏览:916
总法律顾问制度央企 发布:2025-05-02 22:45:14 浏览:905
司法蔡辉 发布:2025-05-02 22:39:59 浏览:156
卷四行政法考几道 发布:2025-05-02 22:39:09 浏览:554
安和骨健康41活骨疗法治什么病 发布:2025-05-02 22:35:07 浏览:5
违反行政法规是犯罪吗 发布:2025-05-02 22:34:14 浏览:48
合同法多少条 发布:2025-05-02 22:32:22 浏览: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