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新的行政法诉讼法缺点

新的行政法诉讼法缺点

发布时间: 2025-05-05 06:48:09

㈠ 从旧兼从轻原则行政法方面的适用问题

在处理行政相对人的行为及其相应处罚时,"从旧兼从轻"原则起着关键作用。这一原则在行政法上的应用,其理论基础与刑法中的理由相似,即新修订的法律应当用来评价和处罚行为,除非这会加重相对人的责任。立法层面对此予以确认,如《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需举证证明其具体行政行为遵循了从旧兼从轻原则,所依据的文件需为行为发生时有效的规范性文件,而非行为发生后失效的文件。


法律通过评价和惩处功能实现其目的,既要保护权利,也要保障公平。在国家与公法相对人之间,当新法对行为的违法性评估更为宽容或减轻惩罚时,应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重新审视未完成的处罚,以人权保障为出发点,确保法律的公正和正义。因此,这一原则在行政法领域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体现了法律对公正和公平的追求。


(1)新的行政法诉讼法缺点扩展阅读

旧兼从轻原则是一个刑法适用原则,指除了对非犯罪化(除罪化)、弱化惩罚或有利于行为人的规定之外,刑法不得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它是刑法罪行法定原则中从旧原则的发展。

㈡ 行政法包括哪些法

行政法包括的法律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行政法的法律体系:
1、行政立法: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2、行政执法:涉及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等;
3、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诉讼的程序和原则;
4、行政监察法:涉及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检查;
5、行政程序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应遵循的程序规则。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法体系由《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税收征收管理法》、《行政监察法》、《审计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以及《国家赔偿法》等八部重要法律构成,共同规范行政机关的职权行使与公民、法人的相应权利义务,确保行政活动的合法性与效率。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六十五条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

民法典适用行政诉讼吗

不适用。因为民法典调整的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因此不适用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㈣ 行政法的概念和特征

什么是行政法,其特征是什么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进一步说,行政法是调整行政主体根据法律规定,在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形成的各种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法的特征主要包括:
调整对象的特殊性: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关系,包括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这些关系既包括纵向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也包括横向的协调与合作关系。
法律规范的多样性:行政法规范不仅包括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还包括其他具有约束力的制度、措施和政策,如红头文件、内部制度等。
行政法规范的交叉性:行政法规范往往与其他法律规范相互交叉,涉及到民法、刑法、经济法等多个领域。
行政法规范的变动性:由于社会环境和政策的变化,行政法规范也会随之变化,具有较大的变动性。
行政法的涉外性:随着国际交流和跨国合作的增加,行政法也涉及到越来越多的涉外问题。
综上所述: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特征主要包括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法律规范的多样性、行政法规范的交叉性、变动性和涉外性。这些特征使得行政法成为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法律领域,对于理解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一条规定:“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㈤ 请网友帮忙解释《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的“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处”,解释得越详细越好。

属于法律时效的问题,另有规定除外的意思是其他法律特殊时效优先普通时效,有其他法规出现依据特殊的法规。
关于行政诉讼时效期间的具体规定散见于《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最高法院司法解释以及各部门行政法中,由于其中期限之长短千差万别,立法理论及司法实务因此也从未象民法那样做种类划分。笔者参照我国民法通则,试图将民事诉讼时效期间划分为普通诉讼时效、特殊诉讼时效和最长诉讼时效三种,并依是否提起行政复议,对行政诉讼时效期间的种类作一划分。

一、普通诉讼时效:

1、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为3个月。《行政诉讼法》第3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经复议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为15日。《行政诉讼法》第38条第二款规定:“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特殊诉讼时效:

1、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特殊诉讼时效,其中有15日(邮政法、统计法、水污染防治法、药品管理法等)、30日(渔业法、森林法、土管法等)。

2、经复议向法院提起诉讼的特殊诉讼时效,其中有5日(治安管理处罚条例)、30日(海关法)、3个月(专利法)。

三、最长诉讼时效:由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期限很短,不利于行政相对人顺利地行使权利,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3月10日施行的《若干解释》中,将行政诉讼最长时效分为两种
一是行政相对人知道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但未被告知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为2年。即第41条“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法定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

二是行政相对人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涉及不动产的为20年,其他的5年。即第42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这里的2年、20年和5年是对行政相对人起诉权的最长保护期限。

㈥ 行政复议的优点和缺点

法律分析:优缺点肯定是相较于其他制度(行政诉讼)而言,如此的话,行政复议的优点就在于它的救济、监督和效率等方面要优于行政诉讼,而缺点则是公正性方面存在疑问。按说,救济、监督和效率都是行政诉讼所具有或追求的,但是相较而言,复议更有优势(否则行政法领域就不会有两种独立的救济体制)。1.救济更为全面。由于行政复议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实行合法性和合理性全面审查的原则,其较行政诉讼的合法性审查更为广泛,对行政相对人的救济更为全面、恰当。在受案范围方面,行政复议还可以附带审查部分抽象行政行为,对相对人的权益的保护更为彻底。此外,行政复议费用无需相对人承担,由行政复议机关的行政经费予以保障。2.监督更为有效。行政复议是一种特殊的行政监督制度,它是建立在行政隶属关系基础上,由上级行政机关对所属下级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层级监督。行政诉讼毕竟是司法审查,其有限性导致在审查力度、裁决种类、法律责任和监督措施上都不如行政复议。因此,行政复议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更为有效。3.效率更高。主要体现在行政复议的程序设计上便捷高效。如复议程序的环节没有诉讼程序那么严格,对复议时效的相关规定较行政诉讼为短,不停止执行原则的规定亦能有效维护行政管理秩序。由于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机制的一种,在传统的请示、命令管理模式下,上下级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体化的关系,而复议机关本身就是被申请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难以保证行政复议的公正性。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一条 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适用本法。

㈦ 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

法律主观:

根据 行政诉讼法 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案件的起诉期限有5日、15日、30日、3个月四种情况。 1、起诉期限为5日神带洞的。例如,治安行政条例或行滚其他引用 治安管理处罚 条例进行处罚的行政案件。 2、起诉期限为15日的。例如,邮政法、统计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商品管理法、食品卫生法等都作了起诉期限为15日的规定。 3、起诉期限为30日游枯的。例如,税务、资源、海关等行政案件及产品税条例、增值税条例、森林法、 土地管理法 、渔业法、海关法等规定了起诉期限为30日。 4、起诉期限为3个月。这是我国行政法中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最一般规定。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提出。”此外,专利行政案件的期限为3个月。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 当事人有权委托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收集、提供证据,进行辩论,请求调解,提起上诉,申请执行。 当事人可以查阅本案有关材料,并可以复制本案有关材料和法律文书。查阅、复制本案有关材料的范围和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规定。 当事人必须依法行使诉讼权利,遵守诉讼秩序,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

热点内容
刑法法则 发布:2025-05-05 13:22:18 浏览:804
松原律师咨询 发布:2025-05-05 13:19:16 浏览:818
请法律顾问可以免费做哪些 发布:2025-05-05 13:18:05 浏览:158
行政法主体多元化趋势 发布:2025-05-05 13:07:04 浏览:58
法院多少号 发布:2025-05-05 12:59:42 浏览:626
交通责任认定适用法律错误 发布:2025-05-05 12:59:07 浏览:518
私下口头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5-05 12:58:28 浏览:997
婚姻法对于子女抚养费的规定 发布:2025-05-05 12:58:09 浏览:935
关于法治社会法当为首的作文 发布:2025-05-05 12:52:36 浏览:732
居民法治观念调查报告 发布:2025-05-05 12:44:05 浏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