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二十六条释义
⑴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是什么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为:“以欺诈、胁迫的手段回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答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修正。
拓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剩余内容: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⑵ 劳动法第26条规定内容是什么
劳动法第26条规定内容是:
第一款是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兆链无效。
合同依法成立,便具有法律效力。无效合同是相对于有效合同而言的,是指合同虽然成立,但因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社会公共利益,被确认为无效。无效合同是已经成立的合同,是欠缺生效要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不受国家法律保护。无效合同自始无效,合同一旦被确认无效,就产生溯及既往的效力,即自合同成立时起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以后也不能转化为有效合同。无效合同是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
劳动关系的特征:
1、劳动关系主体之间既有法律上的平等性,又具有客观上的隶属性。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劳动者在实现劳动过程中理所当然地应当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双方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
2、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劳动者只有与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才能与用人单位产生劳动关系,没有劳动过程便不可能形成劳动关系。
3、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的劳动关系具有排他性。劳动关系只能产生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者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不能称之为劳动关系。同时,作为自然人的劳动者,一般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当然现在法律并没有禁止双重法律存在。
4、劳动关系的存在以劳动为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是为了实现劳动过程,为社会生产或社会产品提供服务。
5、劳动关系具有国家意志和当事人意志相结合的双重属性。
综上所述,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核猜亮法》第二十六条
【劳改宽动合同的无效】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⑶ 劳动法26条内容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的情形包括:
1. 使用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非真实意愿下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的;
2. 用人单位免除自身法定责任或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3.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有异议的,可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进行确认。
该法律旨在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促进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获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处理等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还应完成劳动任务,提升职业技能,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在特定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需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这些情况包括:
1. 劳动者因病或非工作原因受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
2.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岗位调整后仍不能胜任;
3. 劳动合同订立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合同无法履行,且双方未能就合同变更达成协议。
用人单位在以下情况下不得依据前述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1. 劳动者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导致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2. 劳动者患病或受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
3.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
4. 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情形。
⑷ 劳动法第26条第1款第一项
1、《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专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属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2、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是“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⑸ <劳动法>第25条、26条解除合同有补偿吗祥细求解,谢谢!
1、依据第25条,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没有补偿。
2、依据第26条,用人单位回解除劳动合同答,有经济补偿。
理由:是第28条,用人单位依据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⑹ 劳动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辞退需要经济补偿金
按劳动法第二十六条第三项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内补偿金。
根据《劳容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也即劳动法第二十六条第三项)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按第四十六条第三项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附:经济补偿标准(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