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意义上劳动法的起源
Ⅰ 劳动法最新版本是哪一年
劳动法最新版本是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的版本。该法律调整了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涵盖了劳动就业、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与卫生、女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劳动纪律与奖惩、社会保险与劳动保险、职工培训、工会和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以及对执行劳动法的监督和检查等多个方面。
劳动法起源于民法范围,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劳动监察员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司法解释共同构成了广义上的劳动法体系。狭义上的劳动法则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Ⅱ 5天8小时制是什么意思8小时工作制起源
每个星期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这种工作制称为5天8小时制。它意味着员工在一周内的五天里,每天工作8小时,而周末则休息。通常,5天8小时制的上班时间安排是上午8点到中午12点,下午1点到5点,中间的12点到1点是午休时间。
8小时工作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于1817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提出了“8小时劳动,8小时休闲,8小时休息”的口号。到了1833年,在欧文的倡导下,一些有同情心的工厂主,如约翰·多赫尔蒂,开始推动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运动。到了1866年,第一国际在日内瓦代表大会上提出了“8小时工作,8小时自己支配,8小时休息”的口号,并呼吁各国通过法律予以确认。
在中国,劳动法规定了三种工时制度:标准工时制、综合工时制和不定时工时制。
标准工时制是法律规定的,它确定了正常情况下职工的工作时间长度和每周的工作日天数,并要求所有用人单位和员工普遍遵守。这一制度是其他特殊工时制度计算的基准和参照标准,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各国劳动立法的关键内容。
综合工时制允许在特定日子或周内的实际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但平均每周的总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每月加班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
不定时工作制则采用灵活的工作和休息安排,如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弹性工作时间等。
Ⅲ 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是如何产生的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Ⅳ 社会法的起源
社会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英国16—17世纪颁布的救贫法,但现代意义的社会立法出现在19世纪。当时,工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但劳资冲突亦空前激烈。由于长期忍受恶劣的工作条件、超长的工作时间,领取吃不饱、饿不死的“饥饿工资”,广大劳工被迫不断与资本家进行斗争,社会因此长期处于动荡之中。在不断蔓延的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下,再加上社会舆论对劳工人权的普遍同情,西方工业国家的政府终于意识到必须妥善、公正地解决劳工问题,由此启动了社会立法。
180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保护学徒的健康与道德法案,这被视为现代社会立法的开端。1811年,德国国王威廉一世在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法的概念。19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工会法、工厂法等,保护童工、女工的基本权利,并逐步发展到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等等。此后,劳动法的兴起成为各国社会立法的重要方向。
1883年至1889年,德国的俾斯麦政府先后颁布了包括疾病保险、灾害保险、养老保养等在内的一系列保障劳工权益的社会保险法案。此后,针对劳工的社会保险立法开始在西方各国推行。
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以保护劳工权益和实施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立法,开始逐渐扩展为以增进全体国民福祉为宗旨的福利性社会立法。其中,身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法治发祥地的英国,再次成为各国的立法样板。在二次大战期间,英国发布的“贝弗里奇报告”已经为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描绘了一幅蓝图,上世纪40年代末,英国先后制定了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助法等一系列适用于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立法,进而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此后,“福利国家”的模式风靡西方世界,在50年代至60年代,西方国家纷纷设计了“社会福利计划”,并通过社会立法予以法制化。有分析表明,“二战”以来,一些西方国家之所以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较为稳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颁行了以社会保障法为代表的社会立法,并成功发挥了“经济稳定器”、“社会安全网”的功效。
Ⅳ 劳动法的起源是什么
劳动法起源于50年代初的劳保条例以及一系列劳动保护政策。
劳动法产生的前提:
1、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别归属于不同主体,即劳动力的所有者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或占有者不是同一主体,双方主体为实现劳动过程才会形成劳动关系。
2、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农民被驱出土地而成为除了载于自己人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自由人即无产者,生产资料被集中于少数人即资本家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