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的案件

行政法的案件

发布时间: 2025-05-28 01:34:23

1. 行政案件属地管辖原则

行政案件是指依据行政法为内容而发生的案件。行政案件一般包括拆迁、营业执照颁发等的案件。行政案件跟其它案件一样,都需要解决管辖权的问题。只有解决好管辖权问题,才能更好结案。那么行政案件属地管辖原则是什么?接下来由为您解答。
一、行政案件属地管辖原则
1、便于当事人参加诉讼,特别是便于作为原告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参加诉讼;
2、有利于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判决和执行;
3、有利于保障行政诉讼的公正、准确;
4、有利于人民法院之间工作量的合理分担。
二、一般地域管辖
《行政诉讼法》第十八条规定:一旦经过复议,无论复议机关维持决定或者做出改变决定或者不作为,都可以选择原机关所在地或复议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一般地域管辖适用于没有法定特殊因素的一般行政案件。如果一个案件兼具两种性质,应当优先适用特殊地域管辖规定。例如,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动产案件,在管辖上应适用有关不动产的特殊管辖规定。
一般地域管辖采取了“原告就被告”原则。行政案件原则上: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这是为了:
(1)便利当事人诉讼。
(2)便于法院通知、调查取证与执行。
(3)尊重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效力的区域性;由被告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能保证行政机关的依据与审判机关审查的依据的一致性,避免出现区域规范冲突。
(4)防止滥诉。
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仍由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在这种情况下,复议决定是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简单重复,审查的客体实际上仍然是原具体行政行为。
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可以由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法院管辖,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的法院管辖,这属于共同管辖的一种情形。复议机关改变具体行政行为意味着原行政行为失去效力,作出了一个新的具体行政行为。根据《行诉法解释》第7条规定,所谓“复议决定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如下情形之一:
(1)复议决定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主要事实和证据的。所谓主要事实,是指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定构成要件事实,主要证据则是证明构成要件事实的证据。在这里.“改变”包括补充、替代、调换以及推理过程改变、重新认定等情形。
(2)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规范依据且对定性产生影响的。所谓“改变”,包括增加、减少、调整原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法律条款,或者作出了新的解释,或者改变案件的定性。
(3)撤销、部分撤销或者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处理结果的。复议决定无论是否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事实和所适用的依据,只要最终在处理结果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就应当适用该条款规定的诉讼管辖。处理结果的改变有撤销、部分撤销、变更等形式。
三、特殊地域管辖
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特殊地域管辖有两种情况:
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对此,《行诉法解释》第九条第l款规定:行政诉讼法第18条规定:“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所谓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连续居住满1年以上的地方。所谓被限制人身自由所在地,是指公民被羁押、限制人生自由的场所的所在地。
行政诉讼法做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公民起诉,防止行政机关规避法律。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凡涉及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无论其名称,措施、程序和实施状态如何,一律适用该特殊管辖。
(2)行政拘留是否属于这里所说的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学理上存在争议。从保护公民诉权的角度来看,对公民采取行政拘留措施应当适用特殊地域管辖。
(3)针对同一个案件,同一个或者不同的行政机关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限制财产权利的强制措施、行政处罚的,原告可以选择管辖法院,受诉人民法院可以一并管辖。如果原告要求一并管辖,则受诉法院应当一并管辖。对此,《行诉法解释》第9条第2款规定:行政机关基于同一事实既对人身又对财产实施行政处罚或者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被扣押或者没收财产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上述行为均不服的,既可以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向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
因不动产而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所谓不动产,是指形体上不可移动或者移动就会损失其经济价值的财产,如土地、建筑物、滩涂、山林、草原等。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是诉讼管辖制度中的一般规则,主要是为了就近调查,便于法院执行。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不动产”的范围。行政诉讼法所指的“不动产”,应当是指“不动产权”,而不是“不动产物”;也就是说,属于不可移动或者移动即损失其价值的物权。具体包括:不动产所有权、使用权案件,建筑物的拆除、改建案件,不动产污染案件,自然权属征收案件,自然资源采伐许可案件等。
(2)必须是“不动产案件”,即“不动产”必须是案件的客体或者当事人争议的标的,或者“不动产”是产生行政诉讼的原因,当事人起诉就是为了解决不动产权属问题,如果不动产仅仅是证据或者关联情况,则不属于不动产案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有资产产权管理行政案件管辖问题的解释》(2001年2月21日),当事人因国有资产产权界定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确定管辖法院。产权界定行为直接针对不动产作出的,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产权界定行为针对包含不动产在内的整体产权作出的,由最初作出产权界定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过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产权界定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这就是为您带来的行政案件属地管辖原则的相关内容。行政案件属地原则是要根据便捷,高效的原则。这有利于提高公众对于行政行为的信赖度,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 中国十大行政法案例评析内容简介

自1990年《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我国行政诉讼案件数量激增,超过80万件,绝大多数案件中,行政机关败诉,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获得胜诉。这标志着公权力行使的正当性、合法性与合理性首次面临挑战,公权力不再是绝对不可质疑的存在,司法途径成为人权保障的新途径。

《中国十大行政法案例评析》收录了自《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影响重大的十件案例,它们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侧面记录了这段历史。每个案例都汇集了原始资料,详尽介绍了案件背景和争议焦点,深入分析和整理了法律问题,为读者提供了全面、深入的理解。

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法律实践的前沿,也反映了公权力行使的边界与限制。通过案例分析,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公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必须遵循法律,接受司法审查。这不仅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推动了行政法治的进程,提高了政府的法治意识与服务意识。

在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公民权利的觉醒,以及司法机关在维护法律权威和公权力合法行使中的积极作用。案例评析为法律教育、司法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有助于构建更加公正、透明、法治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十大行政法案例评析》不仅是一本法律研究的权威著作,更是中国法治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案例,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行政法的发展、司法实践的演变以及公民权利保护的历程,对提升社会法治意识、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 治安案件和行政案件的区别

法律分析:1、违反法律不同: 行政案件指的是违反行政法的案件,而治安案件指的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案件。2、处理部门不同:行政案件由人民法院立案处理,治安案件由公安机关立案处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条 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4. 行政案件有哪些种类

行政案件的种类包括:
1、行政诉讼类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利,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案件;
2、行政处罚类案件,行政主体依照对违反行政法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等。
【法律依据】
《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四条
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热点内容
新民法典开始 发布:2025-05-28 08:22:47 浏览:207
民法总则讲座心得 发布:2025-05-28 08:18:26 浏览:218
考研刑法重点 发布:2025-05-28 08:17:03 浏览:913
鄱阳湖法院 发布:2025-05-28 08:14:52 浏览:70
普法学习网站 发布:2025-05-28 08:14:04 浏览:426
上海司法所 发布:2025-05-28 08:14:00 浏览:581
套现经办人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28 08:10:47 浏览:709
道德的奇迹 发布:2025-05-28 08:10:43 浏览:766
道德课程 发布:2025-05-28 08:06:27 浏览:219
贷款合同属于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28 08:05:53 浏览: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