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法平衡理论的意义
『壹』 平衡论的范畴及其主要观点
不同领域的“平衡”范畴有不同的涵义,行政法的“平衡”范畴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状态和方法。行政法的平衡状态是行政机关与相对方之间形成的兼容非对等性的权利抗衡状态,是行政法的最优化状态。平衡同时是实现行政法最优化状态的一种方法,在行政法的立法,解释及适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平衡论是有关行政法本质的理论体系,由最基本的理论主张和一系列关于行政法基本理论问题的观点组成。
『贰』 平衡论的意义
“平衡论”至今尚属理论萌芽时期,其自身亦需一个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建构过程才能渐臻完善的理论体系。我们在思考和构建“平衡论”体系时日益感受到,“平衡论”的提出对我们进行行政法学研究而言更具深远的方法论意义:(1)“平衡论”虽然是一个部门法学的研究课题,但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其他部门法学等广泛领域,因而,如果要求得“平衡论”的更深发展,就必须打破部门法学之间以及法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学术隔离,既保持本部门法学强劲的身我发展势头,又不遗吸收其他部门法学和学科的思想精华,并向后者贡献自身的成果;
(2)“平衡论”必须借助对行政法及行政法学历史的真实反思和积累,因而,我们必须打破我国行政法学研究只重视对制度的历史性描述、轻视或忽视对行政法学基本理论历史进程的关注的状况;
(3)“平衡论”作为一个部门法的理论基础无法脱离具体文化环境,它若求进一步的完善,我们就应对法律制度的建设进行文化的阐释和证明,寻找“平衡论”落根成长的本土基础。
任何一种希冀揭示人类生活某一方面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或理论,都是建立在关注现实建构和反思历史的艰难历程之上的。我国目前正在经历一场人人皆已感知的大规模解构和建构运动,这一场运动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广度和震撼力令世人嘱目。然而,严峻的现实问题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表述出来了:怎么做?于是,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各类学科都试图在自己的专攻领域提出基于严肃、认真的历史反思的新的建构理论。“平衡论”就是在这样的广阔背景中诞生的。“平衡论”关注现实并希望对我国制度和理论建设具有现实意义,这在前作《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中已作详述,现扼而言之,即:(1)依据“平衡论”基本原理,准确把握立法、执法、司法三个法制环节各自的重心和平衡及各法制环节之间的制约和平衡,可保证行政法制健康、协调地发展,摆脱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权利义务配置不平衡的法制现状;(2)依据“平衡论”,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政府——企业”互动模式,推动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长;(3)依据“平衡论”,可真正实行民主价值和效率价值有机统一的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4)依据“平衡论”,可全面、准确地认识现代政法的本质和作用,从而可重构既符合世界行政法发展方向又具有民族特色的较成熟完善的行政法学体系。
『叁』 三大行政法学流派是什么
一、三大行政法流派 : 控权论学派、平稳论学派、管理论学派。
二、各自的主张和内容:
1、控权版论学权派主张,行政法调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其重点是控制行政主体的权力,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免受行政主体滥用行政职权行为的侵害,以建立和维护自由,民主和人权保障的法的秩序。
2、平衡论学派主张,行政法调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应尽可能"在总体上平衡行政主体与相对主的权利义务关系,兼顾公共利益和人人利益",以建立维护民主和效率有机统一和协调的法的秩序。
3、管理论学派主张,行政法调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其重点是规范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以建立和维护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任务的法的秩序。
三、行政法学是以行政法以及行政相关的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行政法学主要研究行政法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行政法的本质、内容和形式,行政法的地位和作用,国家行政管理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当事人的地位,由此确立行政法的原则、原理和理论体系。
『肆』 2010年司法考试必备之《行政法》讲义(四)
2010年司法考试必备之《行政法》讲义(四)
第四章 行政法与行政法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我国行政法的历史发展
一、初创阶段(1949-1957年)
这是中国行政法制开始生长和发展的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行政法的初级阶段。这个时期,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行政组织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工作方式和责任。同时,国家还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国家机关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事务,以及人、财、物各个领域管理的权限及管理方式。1949年10月至1956年12月,国家共颁布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829项。这个时期,国家还建立了行政监察制度和公民控告政法英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的制度。
二、停滞和遭受摧残阶段(1957-1978年)
这是中国行政法制发展缓慢、徘徊、停滞和倒退的时期。其中“*”十年,行政法制更是历经磨难和备受摧残。
三、重建和反展阶段(1978-1989年)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通过,是中国行政法制重建和走向发展的新巧慧滚时期。这期间,最主要的工作有五项:
(一)恢复原有法制,解决行政领域无法可依的问题
(二)制定新宪法,确定行政法制的宗旨和发展方向
(三)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
(四)确立行政立法制度,健全行政法制
(五)建立行政司法制度,保障公正行政
四、发展和向新模式转化阶段(1989-)
所谓“向新模式转化”,是指行政法由原来主要适应计划经济的模式向现在适应市场经济的模式转化,由过去主要执行管理职能的模式向现在既具管理职能,又具控权职能的模式转化。这主要体现为六个方面:
(一)在行政管理领域确立依法行政原则
(二)制定行政诉讼法,建立行政诉讼制度
(三)制定国家赔偿法,建立行政赔偿制度
(四)制定《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建立公务员制度
(五)制定《行政监察法》,完善行政法制监督
(六)健全行政程序法制,加强对行政权行使过程的监督和制约
第二节 我国行政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史前阶段”(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30年中,行政法学在我国学科分类目录上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行政法学学科并未建立起来。
二、创建阶段(1978-1985)
1983年出版的、王岷灿主编的《行政法概要》,是我国第一本行政法学统编教材。
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行政法学的教学、科研已在我国全面展开,行政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分支学科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
三、全面发展阶段(1985-1989)
1985年以后,行政法学迅速在全国发展起来,就行政法著述来说,已达几十种之多,既有教科书,又有专著;既有研究中国行政法的著作,又有研究外国行政法的著作;既有行政法英杰政法的论著,又有译著,更有大量的论文、译文。
四、深入发展和学术流派逐步形成阶段(1989-)
1989年以后,我国行政法学深入发展,主要体现在质上,体现在深度碧虚上。这主要体现在:专题性研究成果大批涌现;行政诉讼法的研究在行政法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行政法学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若干学术流派出现。
第三节 各国行政法学的主要流派
一、行政法学主要流派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
行政法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调整对象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对于行政法应如何调整此种关系,如何配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从而构成怎样的法的秩序,行政法学者有不同的主张、观点、理论,逐渐形成了行政法学的各种流派。其中主要的、较有影响的流派有三个,即控权论学派、管理论学派和平衡论学派。
控权论学说主要在英美国家流行。孝余
管理论学说主要在原苏联、东欧国家和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流行。
平衡论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罗豪才教授等提出。之后,平衡论学说在中国一直在不断发展、完善,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行政法学界占主导地位,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平衡论持有异议,有些学者仍然主张新控权论或新管理论。
二、行政法学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一)控权论的基本观点
1、行政法的基本目的在于保障私人的权利和自由。
2、行政法的基本内容是控制和限制政府权力。
3、控权论特别强调严格的依法行政原则,主张严格限制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
4、行政法的主要手段有两个:司法审查和行政程序。
(二)管理论的基本观点
1、行政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2、行政法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家管理关系、规定国家管理的原则和制度。
3、管理论通常将管理原则视为法的原则,并且以坚持******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等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则。
4、行政法律关系主要是命令——服从关系,从而行政法的手段主要是强制和命令性的。
(三)平衡论的基本观点
1、行政法既要保障行政管政法英杰理的有效实施,又要防止公民权利的滥用或违法行使。
2、行政法的基本内容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3、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但对依法行政的内涵应予以新的解释。
4、平衡论主张综合运用行政法的各种手段,即在必要的场合运用命令、强制手段,同时在大多数场合尽量避免采用行政命令、行政制裁、行政强制手段,淡化权力色彩。
本章思考题:
1、简述控权论的基本观点。
2、简述管理论的基本观点。
3、简述平衡论的基本观点。
4、试论我国行政法发展的社会背景。
『伍』 行政的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哪个更好
行政的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中控权论更好,。因为在行政的所有基础理论中,控权论最能反映行政本质和规律性,这个理论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行政的价值目标。研究发现,在行政法所调整的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这一矛盾体中,管理论强调行政关系的调整,只有重点论没有两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