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93条
⑴ 如何理解执行行政诉讼法解释第四十条
法释〔2015〕9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版2015年4月20日最高权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48次会议通过),共计二十七条。为了准确回答,建议题主,列明文号或者该条款详细内容。
⑵ 行政诉讼法第九十三条全文
新版《行抄政诉讼法》:袭
第九十三条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九十一条和九十三条都有什么规定
根据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修订,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九十一条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不予立案或者驳回起诉确有错误的;
(二)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未经质证或者系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
(五)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六)原判决、裁定遗漏诉讼请求的;
(七)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八)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第九十三条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⑷ 行政诉讼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
《行政诉讼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是地方各级检察院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提前抗诉的条件。意思是说: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决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可以选择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选择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一)不予立案或者驳回起诉确有错误的;
(二)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未经质证或者系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
(五)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六)原判决、裁定遗漏诉讼请求的;
(七)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八)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法律依据:第九十一条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不予立案或者驳回起诉确有错误的;
(二)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未经质证或者系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
(五)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六)原判决、裁定遗漏诉讼请求的;
(七)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八)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九)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第九十三条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⑸ 行政诉讼法若干解释第93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8号
专第九十三条 人民法属院受理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后,应当在30日内由行政审判庭组成合议庭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就是否准予强制执行作出裁定;需要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由本院负责强制执行非诉行政行为的机构执行。
⑹ 原则和基本制度一样吗
原则就包括基本制度,原则比基本制度要宽泛的多
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原则存在于三大诉讼之中,又被称为行政诉讼的基本制度。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一、 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行政审判权原则 (130)
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原则,行政诉讼活动必须遵循。
第一,行政审判权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
第二,案件审判独立。
第三,合议庭审判独立。
第四,审判人员独立。
第五,人民法院行使行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二、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107)
行政诉讼法第4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该原则的具体含义是:
(一) 以事实为根据 (65)
第一,行政机关调查认定的事实。
第二,与本案有关的其他事实。
第三,行政诉讼程序事实。
(二) 以法律为准绳 (52)
应当依据下面三类法律规定:
第一,行政实体法。
第二,行政程序法。
第三,行政诉讼法。
三、 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 (118)
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一) 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范围 (81)
第一,从客体来看,人民法院只审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审查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和行政诉讼原告行为的合法性。
第二,从内容来看,人民法院以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为原则,以审查具体行为的合理性为例外。
(二) 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的意义 (82)
首先,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明确了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之间的制约关系。
其次,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具体化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行政诉讼权利,对诉讼当事人、人民法院等诉讼主体进行诉讼活动其有指导意义。
四、 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217)
行政诉讼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这一规定体现了一项重要的行政诉讼基本原则,即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原则的内容有:
首先,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机关是行政主体,其地位明显优越于行政管理相对人。
其次,各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平等。
再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平等地享有参与行政诉讼的机会,防止行政机关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施加压力,同时也应当防止原告滥诉,无理纠缠。
最后,人民法院作出裁判时应当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能因人而异。
五、 民族语言文字原则 (93)
行政诉讼法第8条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民族语文字原则包括下述内容:
第一,当事人有权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
第二,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
第三,人民法院应当为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六、 当事人有权辩论原则 (122)
行政诉讼法第9条规定: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有权进行辩论。
辩论权是当事人的基本诉讼权。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和第三人都享有辩论权,辩论权是上述当事人的基本诉讼权利,审判人员应当发挥其职能,确保当事人充分行使辩论权。辩论的内容。当事人有权就行政实体法问题、行政程序法问题、行政诉讼程序问题进行辩论。当事人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进行辩论。在第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和执行程序中进行辩论。
七、 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原则 (122)
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原则存在于三大诉讼之中,又被称为行政诉讼的基本制度。
(一) 合议原则 (64)
合议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审理,由审判员或审判员与陪审员依照法定人数和组织形式组成合议庭进行。
(二) 回避原则 (83)
在行政诉讼中,回避原则是指承办行政案件的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应当回避的情形时,应当经过法定程序退出行政诉讼活动。
(三) 公开审判原则 (68)
公开审判是我国宪法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在行政诉讼中,公开审判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
(四) 两审终审原则 (104)
在行政诉讼中,两审终审原则是指行政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的审理即告终结。行政诉讼法第6条对此作了规定。按照这一原则,当事人对第一审行政判决、裁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启动第二审程序。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局判决、裁定。对此,当事人不得再提起上诉。另外,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上诉。
八、 人民检察院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196)
行政诉讼法第1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是为了保障行政诉讼活动依法进行。在目前我国司法体制下不尽完善的情况下,强调这一原则具有更重要意义。
(一) 法律监督的范围 (90)
首先,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活动的合法性有权进行法律监督。
其次,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和行政诉讼参与人都有权进行法律监督。
再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的整个过程实行法律监督。
(二) 人民检察院实行法律监督的方式 (108)
人民检察院实行法律监督的主要方式是抗诉。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建议上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应当派员出庭,对诉讼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抗诉应当符合两个原则:
第一,同级抗诉原则。
第二,抗诉必须受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