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中的明显不当
⑴ 如何认定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
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是指行政机关在自由裁量范围内作出了非常不合理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不当行为多发生在法律规定的自由裁量(定)的行政行为中。因为允许执法有可选择的幅度和范围,于是就产生合法但未必合理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行政主体及其执法人员不合理行使以自由裁量权为主要内容的职权,作出了行政行为。行政不当行为是以合法为前提的,没有违反行政合法性原则;它不会引起惩罚性的行政法律责任,只可能引起补救性行政法律责任;它的法律效力是部分无效或者全部无效,不是自行政行为开始就自始全部无效。
行政不当违反了行政法的合理性原则,但是在实践及实际工作中确定衡量行政不当却比较困难。根据合理性原则,一般认为按以下标准进行衡量,对具体行政行为不当是有指导或帮助的。
1、正当性标准。即行政行为的作出符合正当的目的、动机。不是动机不纯、恶意行政。是以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出发点的。
2、正义性标准。即行政行为的作出符合正义的要求,并考虑相对人的主观认错态度和悔改表现,但不能显失公正。《产品质量法》第55条也有类似的规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情理性标准。即行政行为的作出符合客观规律、法律价值取向原则,符合公认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和社会、道德、生活常理。
4、对等性标准。主要指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的处理轻重程度要与该违法行为的危害程度呈正比。危害程度大的,自然处罚要重;反之,则轻。
按以上标准行政不当可作以下分类:
根据自由裁量权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1)主体不当。指行政主体选择了不适当的相对人作为行政行为的管理对象,把比较适当的相对人没有作为管理对象。(2)时间不当。如行政执法主体对违法行为调查后没有及时作出行政行为,两年后相对人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早已消除,行政执法主体才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这属于不适当时间实施的行政行为。(3)地点不当。指行政执法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所选择的地点不当。
2、根据自由裁量权的内容不同,可分为:(1)赋予权利对象、数量不当。如对申请批准生产许可证的五个当事人,作出了批准其中二个申请人的决定,但这两个人的条件都不如其他三个申请人,这是赋予权利对象不当;政府或者社保部门对居民的低保费本应按月发放,却不论时间长短,统一发放一个月,属于赋予权利数量不当。(2)责令履行义务的对象、数量不当。对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发生的同一类违法行为,行政执法人员对同样危害大小的相对人,作出不同数量的处罚,就属于责令履行义务的对象、数量不当。
需要指出的是,行政诉讼法第5条、第54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对是否合理一般不作审查。由此可见,人民法院对行政不当行为的认定和处理没有法律依据。但是行政执法机关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作出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时,必须承担违法的责任,这是《行政诉讼法》作了明确规定的。
⑵ 什么是行政乱作为
“行政乱作为”是指行政主体做出的一种错误行为方式,即行政主体在履行提供公共服务、承担行政责任等职责过程中,未尽到应有的义务或管了不该管的事,导致国家政令不通、执行不力,同时还损害国家的全局发展和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表现形式有行政“错位”、行政“越位”等。“乱作为” 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是一种渎职行为,具有明显违法性的特点。
⑶ 2020法考备考考点【行政法】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状态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状态
根据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判断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基本标准(即具体行政行为一般合法要件):
①行使行政职权的主体合法;
②合乎法定职权范围;
③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确凿;
④适用法律法规正确;
⑤符合法定程序;
⑥不滥用职权;
⑦无明显不当。行政机关采取的具体行政行为,符合以上条件就是合法的,将得到司法审查机关或者行政复议机关的支持。否则就构成违法,将被确认无效、被撤销或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无效、撤销和废止,是终止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重要原因。
1.无效的具体行政行为:有重大和明显的法律缺陷
如果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有严重和明显的法律缺陷,这种违法达到一个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的常识性理解都可以明显看出的程度,那么它就是无效的具体行政行为。
无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表现为许多具体情形,不能作一次性穷尽列举。但是如果一个具体行政行为发生如下情形,就可以构成无效的理由:
(1)要求从事将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例如,命令违法侵入公民住宅、发行非法出版物、捕杀珍稀濒危动物并达到违反刑事法律的程度。
(2)明显缺乏法律依据的。例如,许可当地企业制作、销售传播淫秽内容的光盘。
(3)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或者要求从事客观上不可能实施的行为。例如,根据没有查证的材料给予一个无辜的公民以治安处罚。
《行政诉讼法》第75条规定,行政行为有实施主体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或者没有依据等重大且明显违法情形,原告申请确认行政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判决确认无效。
具体行政行为无效的后果:
(1)在实体上,自始无效,无拘束力。
(2)在程序上,行政机关和相对人可随时主张无效。
(3)在处理后果上,被确定无效后,应尽可能恢复至原状态。
2.可撤销的具体行政行为
构成可撤销具体行政行为的条件,主要是具体行政行为一般性违法或明显不当。《行政诉讼法》第70条确立了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基本标准。(广义的撤销包括撤回)
【关联法条】《行政诉讼法》第70条 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
(一)主要证据不足的;
(二)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超越职权的;
(五)滥用职权的;
(六)明显不当的。
可撤销的具体行政行为:
(1)在实体上,被撤销的效力可以溯及至行政行为成立之日;
(2)在程序上,必须经法定程序,经有权机关撤销;
(3)在处理后果上,能够恢复原状态的应恢复至原状态,造成损失的赔偿。
3.具体行政行为的废止
废止是行政机关依职权使具体行政行为丧失法律效力的行为。废止的理由和条件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继续保持其效力的必要。废止的条件中没有违法或者明显不适当的因素,是废止区别于无效和可撤销制度的主要方面。
被废止的具体行政行为,自废止之日起丧失效力。原则上,具体行政行为废止之前给予当事人的利益、好处不再收回;当事人也不能对已履行的义务要求补偿。如果废止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损失,或者带来严重的社会不公正,行政机关应当给予受到损失的当事人以必要的补偿。
具体行政行为废止的条件通常有:
(1)依据变化
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已经为有权机关依法修改、废止或撤销。具体行政行为如果继续维持效力,将与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抵触,所以必须废止原具体行政行为。
(2)情势变更
具体行政行为所根据的客观事实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已经不复存在,具体行政行为的继续存在已经没有事实根据,需要废止原来的具体行政行为。
(3)目的实现
具体行政行为所期望的法律效果已经实现,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试题】
关于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和效力,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09年·卷二·第80题)(ACD)
A.与抽象行政行为不同,具体行政行为一经成立即生效
B.行政强制执行是实现具体行政行为执行力的制度保障
C.未经送达领受程序的具体行政行为也具有法律约束力
D.因废止具体行政行为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国家应当给予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