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刑事诉讼法
⑴ 社区矫正算是判刑吗
社区矫正不属于刑事处罚。
社区矫正不属于刑事处罚。我国的刑事处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可以看出,社区矫正不属于刑事处罚,只是一种非监禁性的矫正措施,帮助矫正罪犯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且促进罪犯顺利回归社会。
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时应当确定社区矫正执行地。社区矫正执行地为社区矫正对象的居住地。社区矫正对象在多个地方居住的,可以确定经常居住地为执行地。社区矫正对象的居住地、经常居住地无法确定或者不适宜执行社区矫正的,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应当根据有利于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矫正、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原则,确定执行地。本法所称社区矫正决定机关,是指依法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人民法院和依法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
刑事处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部分,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社区矫正并不在刑事处罚包括的范围之内。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放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主要适用于以下四种罪犯: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
4、被裁定假释的。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三条主刑的种类如下:(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无期徒刑;
(五)死刑。
第三十四条附加刑的种类如下:
(一)罚金;
(二)剥夺政治权利;
(三)没收财产。
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六十九条
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
⑵ 社区矫正会有案底吗
社区矫正是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适用于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矫正期间,罪犯的犯罪记录是否会被保留,以及这些记录是否会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产生影响,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1. 犯罪记录封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如果罪犯在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且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罚,其犯罪记录应当被封存。这意味着,这些记录不会被公开,也不会轻易地被单位和个人获取。只有在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时,这些记录才会被启用。同时,查询单位有保密的义务,不得泄露被封存的犯罪记录。
2. 社区矫正与犯罪记录:社区矫正是指在社区内对罪犯进行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以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是司法行政机关(司法局)及其派出机构(司法所),在执行过程中,会得到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协助。社区矫正的目的是让罪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行为,并非让他们永久性地背负犯罪记录的负担。
综上所述,社区矫正并不会自动产生案底。对于符合封存条件的犯罪记录,司法机关和查询单位都有保密的义务。当然,如果罪犯在社区矫正期间再次犯罪,那么他们的新犯罪行为将会被记录,并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法律后果。
⑶ 刑事诉讼法社区矫正的规定有哪些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社区矫正的规定有哪些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社区矫正的规定如下:
(1)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
(2)被采取强制措施的被告人,被判处管制、缓刑的,在社区矫正开始后,强制措施自动解除;
(3)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由看守所或者执行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公安机关自收到决定之日起十日以内将罪犯移送社区矫正机构。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百一十五条
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五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制作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写明罪犯基本情况、判决确定的罪名和刑罚、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原因、依据等。
人民法院在作出暂予监外执行决定前,应当征求人民检察院的意见。
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的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不当,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书面意见的,人民法院应当立即对该决定重新核查,并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
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适用本解释第五百一十九条的有关规定,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由看守所或者执行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公安机关自收到决定之日起十日以内将罪犯移送社区矫正机构。
二、社区矫正期间需要遵守的规定有哪些
社区矫正期间需要遵守的规定如下:
1、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
2、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
3、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4、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