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陈光中第六版视频
⑴ 自考刑事诉讼教材改革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刑事诉讼教材改革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
刑事诉讼法陈光中第六版搜凳纤和第五版区别大吗刑事诉讼法陈光中主编第五版在第四版的基础上,吸收了根据2012年《刑事诉讼法》而修改公布的法院、检察院及公安部三家的相关司法解释以及自新法实施后的实践经验,对教材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使教材更适于在教学中使用。第三版是09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改革是更多的是要借鉴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的邢讼法制度其次,从比较法角度上考察,西方国家的证据补强规则与我国基本证据规则相接近,但两者的规定却有一定的差别。从继承关系上看,证据补强规则并不能推导出孤证不能定案。
1、从传承上看,在美国等英美法系国家,一般规定对于被告人在法庭上的自愿自白,不需要补强粗悄证据,直接可以作为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使用;而对于法庭外的自白则需要进行补强。在大陆法系国家,则一般要求无论是法庭上的自白还是法庭外的自白,都需要补强证据。[3]我国刑事诉讼法实际上是继承了大陆法系的相关规定。而大陆法系中并没有规定孤证不能定罪的规则,也没人认为能从证据补强规则中推导出该规则。
2、从证据补强的原因来看,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虽然证据补强规则具体规定有所差别,但是规定证据补强规则的原因基本相同,都是考虑到被告人的身心容易受到审讯人员的强制,其口供的可信性较低,所以需要其世仿他证据给予补强,以担保口供的真实性。而其他证据则不存在着这方面的原因,因此一般不要求进行特殊的补强。
3、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对证据补强作不同要求的原因来看,两者的规定之所以有差别,与其庭审制度有一定的关系。英美法系国家中,审判制度程序复杂,定罪相对来说较为困难,庭审效率不高,但其庭审的对抗性强,被告人的防御非常充分,在法庭上作出供述的自愿性能够得到充分保证,因此在法庭上仅有供述也能定罪,没有必要再另行通过特别规则予以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庭审效率低下的问题。如美国的诉辩交易制度,检察官只要得到了被告人自白,不需要其他证据就可以进行辩诉交易,法官只要认定被告人自白是自愿作出的,就能不需要其他证据就可以采纳辩诉交易协议并作出判决,快速地解决了近90%的刑事案件,大大提高了诉讼效率。[4]而大陆法系的庭审程序相对来说更注重于探明事实真相,法官在法庭上有主动调查的倾向,其中立性没有英美法系法官超然,整个诉讼程序相对简约而有效率,控诉有力,但被告人防御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就有必要对被告人的口供,包括在法庭上的口供,进行特殊的制约,以加强对被告人权利的保护,从而减少冤案发生的可能性。
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在很多方面借鉴了英美法系的做法,特别是庭审制度改革,呈从职权式转为抗辩式的倾向。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仅针对被告人口供,被告人是审判阶段的特殊称谓,而在其他法条中,都是同时使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因此从字面上理解,应当是特指被告人口供需要补强。但实践中,该条文并不仅仅在审判阶段使用,在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一样运用。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一方面是因为审判起着指导侦查和审查起诉方向的作用,侦查和审查起诉工作必然要考虑法院能否作有罪判决的情况;另一方面,虽然在条文上对庭审方式做出了改革,但从实际效果上来看,我国的庭审对抗性不但跟英美法系差距很大,就是跟大陆法系比也远不如,因此适用大陆法系的证据补强制度更符合我国的司法实际。
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诸多误区导致了定罪量刑的相对困难,究其原因固然有司法实践和理论脱节的因素,但其根源还是来自于我国刑事诉讼证据的证明标准。
诚然,我国证据制度对形式合法性要求比不上西方国家,但是对证据真实性的追求却并非如此。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第一百三十七条第一项、第一百四十一条、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一款、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三款等条文的规定,足以说明我国的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证据确实充分。要求定案的证据确实充分,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真理。但是“确实充分”应当说只是一个一般性、总体性、政策性要求,而不是具有规范意义的、具有操作性的法律要求。[9]
为解决缺乏标准性和操作性的问题,司法实践中人们不得不提出一些具体的、比较具有可操作性的要求和标准。不管是持“客观真实说”还是持“法律真实说”观点,学术界比较一致认可的,可以作为我国证据标准是“排他性”标准,即从证据的调查和运用上要排除一切矛盾,从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所得出的结论上,本结论必须是排除其他一切可能,而且是本案惟一的结论。有学者认为,排他性证明标准对证据确实、充分的要求明确、具体。理由是:(1)作为定案根据的每一个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2)根据认识论的矛盾法则,全案的证据经过排列、组合、分析之后,必须是排除了一切矛盾,而达到每一个证据的前后一致,证据与证据之间一致,全案证据同案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一致,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明体系;(3)作为证明对象的案件事实、情节均有相应的一定数量的证据加以证明;(4)全案证据所得出的结论是本案惟一的结论(具有排他性)。[10]笔者赞同此观点,“排他性”证明标准强调绝对意义上的排他性,即排除其他一切可能性而得出唯一的结论。
不管是法律条文规定的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还是理论界归纳的“排他性”标准,均体现了我国在对待证明标准强调了对客观真实的孜孜追求。而西方国家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则更侧重于作为标准基本要求——实用性。
在西方国家,证明标准有“高度盖然性”、“排除合理怀疑”、“建立内心确信”等几种主张[11],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排除合理怀疑”。“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最早产生于18、19世纪的英美法系国家。除“排除合理怀疑”的表述以外,西方国家证明标准还有“建立内心确信”。这是法德等大陆法系国家著名的证据法原则“自由心证”的基本内容。可以说内心确信,就是刑事证明标准的正面表述。应当说“排除合理怀疑”与“建立内心确信”二者有明显的同一性,突出表现在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内心确信,就意味着排除合理怀疑,反之亦然,一是证实主义,一是证伪主义。因此可以说,二者只是一个标准的两个方面或者说是一项标准的两种操作性表述。由于英美法原则的普遍化以及英美证据标准可能更具操作性,应当说,“排除合理怀疑”作为证据标准具有普遍性趋势。但不管是建立内心确信还是排除合理怀疑,都认为证据证明只能达到“最大程度的盖然性”,至于这种盖然性有多高,如果对这一标准进行量化,通说是在90%左右。正如英国《大不列颠网络全书》所称:“由于取得证据的方法有显著不同和区别,证据只能产生程度不同的盖然性,而不会有哲学上的绝对真理的意义。”[12]
相比较而言,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排他性”标准的要求要比西方国家的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和内心确信标准要高,而非更低。排除合理怀疑与相对真实论紧密关联,以此表述证明标准,虽然比“客观真实”、“证据确实充分”等提法更为准确和更具可操作性,但在语义与语感上,显出证明标准与证明要求的一种下降。[13]也有学者认为,虽然与西方国家一样,我们也认为诉讼中认识的案件事实与客观发生的案件事实通常是有差别的,但我们主张的排他性证明标准比西方国家的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更加严格。在现有的证明体系被打破之前,现有的证据内部必须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严密的证明体系,足以排除其他一切可能性,也就是要求法官和陪审员在主观上达到完全确信的程度,而不能满足于仅达到90%的可能性。[14]换句话说,我国的排他性证明标准,是在证据确实充分这一原则的要求下,排除其他一切可能,最终达到百分之百的相信,而西方国家的证明标准则不要求裁判者达到完全的确信,即并非要求排除一切可能的怀疑,而仅要求此种被排除的怀疑,必须能够说出理由,摆出道理,经得起理性论证,而不是无故置疑,吹毛求疵。
笔者认为,从希望能减少冤案、错案的角度出发,适度提高证明标准虽然有现实必要性,但当然这样美好的愿望,在现实中能否实现,那是很值得商榷的。毕竟个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达到一定程度,并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达到全知全觉,这是客观现实,并不是你希望能达到就能达到的。当然,这更是一个价值选择的问题。证明标准的提高必然导致很多案件因为达不到该标准而使很多嫌疑人被作无罪处理,而另一方面,因为证明标准的提高,而减少的冤案、错案则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这是一个利益权衡的结果。这一次,我们与其他制度的出发点正好相反,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选择了侧重保护人权,而西方国家侧重了打击犯罪。
根源于证据确实充分要求的排他性标准,在实践中主要体现为证据间的相互印证性、不矛盾性、证据锁链的闭合性、结论的唯一性和排他性。这些证明方法、手段因为其本身要求的相对严格性,所以这也是实践中我们在办理具体案件中对证据认定事实的要求更加严格的根源所在。
一个国家选择被告人是否拥有沉默权,是一个利益衡量、价值选择的过程,是以极少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有可能被侵犯为代价,换取更加有效的打击犯罪,最终保护了大多数人不受犯罪的侵害;还是宁愿放纵很多犯罪,使人们忍受可能更多的犯罪侵害,而来保护极少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不受侵犯。因此,沉默权制度是现代法制发展的必然方向。
一国的证据制度的选择同样也是如此。沉默权之所以能够根植于西方法律制度之中且能够有序地实施,除了依赖于西方价值观念和诉讼理念支撑外,还有一系列配套的诉讼制度,得以保证刑事诉讼在被告人“不开口”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有效、顺利地进行。我国与西方国家不同,在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平衡之间,用的是更加严厉的证据实体适用规则和标准的方式。而西方国家则普遍采取使用加强证据形式合法性等直接保护人权的方式,比如沉默权制度、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直接言词原则等等,而对证据实体认定则在承认人的认识能力有限的前提下,进行了适度的放宽,从而有利于定罪。这是两种不同的防止冤案发生的制度设计,都有其合理性。我们不可能也不合适在引进沉默权制度等来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制度的同时,继续采用严格证据实体适用规则和标准。这样的话,天平将完全倾向了保护人权一边,平衡会将被打破,导致犯罪打击不力的后果,我们只能二者相权选其一。
沉默权制度体现了人只能是目的、不能将人当作手段的现代民权主义刑法思想,已经被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纳,并被《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为不可保留的七项最基本人权之一。我国于1998年参加了该公约,批准该公约并付诸执行是履行国家承诺的必然要求,有助于体现我国信守承诺的国际形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使引进沉默权制度具有了一定的思想基础。相对来说,沉默权制度的合理性远超过其局限性,这也是被大多数国家认可的根本原因之一。而通过前文的分析,我国的证据实务中严格把握证据事实认定关,却具有很明显的不合理性;相对更为严厉的证明标准,则有违特定人在某个时期对个别事物认识是有限的这一客观事实,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现实操作性差。所以,选择沉默权制度相比较更具有合理性,也是我国法治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必然。我国如选择引进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沉默权制度,就要求我们不能坚持原有较为严厉的认定事实的证据制度,应该对证据制度进行一定改造。
1、降低证明标准,把证据确实充分改为排除合理怀疑。无论是学界归纳的排他性标准还是实务中严格的把握事实认定的做法,其根源均在于证据确实充分这一哲学意义的、不具有现实操作性的、理想主义的证据标准。将证明标准从百分之百的确信降低到90%的高度盖然性,有利于维持因引进沉默权而被打破了的打击犯罪与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之间的重新平衡。
2、改变审查证据主要方式,从审查与庭前书面证据间的相互印证性、不矛盾性、证据锁链的闭合性、结论的唯一性和排他性等方面转变到由亲历而感受真实性上来。在笔者看来,对于被告人口供证据价值的不同定位,将直接影响人们对于沉默权的态度。如果一项诉讼制度不能摆脱对口供证据的迷恋和依附,那么这个诉讼制度对于沉默权制度必然产生天然的恐惧和排斥。事实上,接受、确立沉默权制度后,完全可以通过证据制度的设置来降低口供证据的价值及对口供证据的不恰当期待,以改变依赖口供办案的习惯做法。
3、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在立法方面应当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建立强制性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对因特殊原因不能出庭作证的例外情形,要列举的方式严格加以限制,并明确规定证人非因法定事由拒不出庭作证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应视其情节应给予相应的制裁;建立和完善证人及其家属保护制度和司法救济制度。对证人及其家属在证人出庭时的人身权利和应享有的各种权益予以保障,特别是要规定对直接或变相打击报复出庭证人的行为人,不论处于何种诉讼阶段,均应当给予经济、行政或法律的严厉制裁;明确证人作证经济损失补偿制度和奖励制度。对于履行出庭作证义务的证人,应根据公平、合理的原则对因作证支出的费用和误工费给予经济补偿,明确规定出庭作证的补偿标准及实施办法,由专职部门进行管理和分配,对积极作证的证人给予一定的荣誉和物质奖励。
4、健全证据补强规则。明确补强的对象、补强范围、补强内容等。对此可以借鉴日本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以及以此为参考的我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确立的民事诉讼证据补强制度,对刑事证据补强规则可作如下规定:犯罪事实的认定必须有补强证据,而非犯罪事实,如前科、没收、追征事由等无须补强;对于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事实的认定,必须具备补强证据;在犯罪事实中被告人与犯罪人同一的认定不需要补强证据;犯罪构成要件中的主观要素,如故意、过失的认定也不需要补强证据;对于非犯罪构成的事实,即犯罪阻却事由不存在的认定,也不需要补强证据。及时收集证据能使律师更加充分地了解案件情况并有效发挥辩护职能。联合国《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第21条规定:“主管当局有义务确保律师能有充分的时间查阅当局所拥有或管理的有关资料、档案的文件,以便律师能向当事人提供有效的法律协助。”
在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诉讼结构之下,辩护方与控诉方都是诉讼当事人,鉴于控诉方与辩护方实际力量的不平衡,英美法系国家普遍赋予辩护方充分的诉讼权利,并对侦查行为进行了一定限制,辩护方与控诉方都有独立收集证据的权利。在美国,被告人的律师帮助权被作为宪法性权利规定于《联邦宪法第六修正案》和各州的宪法中,调查取证权是律师的基本权利之一。在“双轨”制侦查模式下,双方分别进行侦查,都可以调查案情和收集证据。由于双方侦查能力对比悬殊,辩护方的调查往往只是控诉方调查的补充,其主要方式有:自行调查、②预审程序中的证据开示、③申请法院调取(保全)的证据、④特定侦查行为(如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律师在场。在英国,辩护方在侦查阶段获取证据的方式主要有:证据开示制度、律师的调查取证权、⑤卷宗材料的阅卷权[1]。
在大陆法系传统职权主义诉讼结构下,侦查职能由控诉方行使,辩护方与控诉方的诉讼地位并不完全平等。辩护方如认为存在证明被告无罪或罪轻的证据,只能请求侦控机关收集,而不能自行收集。随着程序正义观念的深入,职权主义诉讼结构在大多数国家逐渐被修正,这不同程度地强化了辩护方获取证据的权利[2]。例如,《日本刑事诉讼法》规定侦查阶段辩护方获得证据的主要方式有:“询问证人及鉴定人时的在场权”(第157—159、170条)、“申请证据保全的请求权”(第179条);在法国预审程序中,律师可以在场听取预审法官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辩护方可以向预审法官申请并参与司法鉴定、请求预审法官询问证人以及进行新的调查,预审法官拒绝的,辩护方可请求上诉法院起诉审查庭复议[3];《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63条a规定了被指控者请求收集与其有利的证据的权利;辩护人也可以公民身份收集案件信息[4],辩护人可以勘验犯罪现场、询问证人、制作私人鉴定报告、请求被追诉者的亲友行使证言拒绝权等[5];意大利法律规定在初期侦查期间,被调查者可以要求法官调取证言、进行鉴定或者司法实验、组织辨认[6],2000年12月7日颁布的法律还确立了辩护方侦查的规则[7]。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⑵ 陈光中 刑事诉讼法 张文显 法理学 出版社不同 内容呢
内容肯定是不一样的.不同出版社的编书人员不一样.除了所提到的张文显、陈光中等主编人员,还有其它人员进行对书的编辑。一般会以一个比较有名的学者作为主编。而法学书籍,特别是教科书,大多是以章为单位的。每个人编几章,合起来就可以成书,然后再校对,没有特别冲突的话,就可以出书了。
一般来讲,主编一样的话,不管哪个出版社的,基本观点会是一样的,但是排版、内容的详细程度等等会不一样。那就要看你自己的选择了。
⑶ 河海大学法学理论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⑷ 西南政法考研参考书有哪些
1.哲学专业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五版,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哲学史》上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哲学导论》,张世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冯特君著,经济管理出版社第三版。
3.应用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五版;
4.法学理论
《法理学初阶》,付子堂主编,法律出版社第五版;(注:法学各专业初试参考书目)
《法理学进阶》,付子堂主编,法律出版社第五版;(注:法学各专业初试参考书目)
《法理学高阶》(绪论及上编),付子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注:法学理论专业复试参考书目)
5.法律逻辑学
《法律逻辑学》,雍琦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法律适用中的逻辑》,雍琦、金承光、姚荣茂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法律史
《中国法制史》,曾代伟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或2012年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俞荣根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7.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中国宪法学》,汪太贤主编,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王学辉主编,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8.法律硕士
请参考法律硕士联考指导委员会指定书目。
9.刑法学
《刑法总论》,李永升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1月第二版;
《刑法分论》,朱建华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1月第二版。
10.诉讼法学
(1)刑事诉讼法方向:
《刑事诉讼法学》,孙长永主编,法律出版社2013年8月第二版;
《刑事诉讼法学》(第六版),陈光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
《证据法学》(修订版),潘金贵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
《证据法学》(第五版),何家弘、刘品主编,法律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2)民事诉讼法方向:
《民事诉讼法原理》,田平安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1.侦查学
《侦查学教程》,任惠华、马方主编,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痕迹学》,邹明理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文书检验》,贾治辉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2.警察科学
《犯罪学(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张小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警察法通论(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李元启,师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
《公安学基础教程》,公安基础教程编写组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3.民商法学
《中国民法学》,谭启平主编,法律出版社2015年3月版;
《商法学》,赵万一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当代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婚姻家庭继承法比较研究》,陈苇主编,群众出版社2012年版。
14.知识产权法学
《知识产权法》,张玉敏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知识产权法》,张玉敏、张今、张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经济法学
《经济法学》第四版,李昌麒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经济法学》第三版,李昌麒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1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中国土地法理论研究》,刘俊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环境资源保护法》,曹明德、张志辽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7.国际法学
《国际经济法学》,张晓君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国际私法》,刘想树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国际法》,王玫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8.应用法学
《法律适用学》,胡建淼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人权法学
《人权法学》,李步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人权之门》,张永和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0.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高级英语》(1、2册),张汉熙主编、王立礼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3版;
《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冯庆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版;
《法语PEF考试冲刺教材》(上下册),唐杏英、张曼玉编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新大学俄语简明教程》(二外、零起点、成人),蒋财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二外德语科目考生,可任选一公共德语课程教材。
21.新闻学、传播学专业
《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外国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著,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限新闻学专业考生)
《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任何版本均可;
22.政治学
《政治学导论》,杨光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四版;
《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比较政治制度》,宋玉波著,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行政管理学》,夏书章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3.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公共行政学》,邹东升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第一版;
《公共政策学》,黄顺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管理学》,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
24.企业管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管理经济学》(第六版),吴德庆、王保林、马月才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
《企业管理学》,刘新智、黄燕萍主编,科学出版社2015年2月版。
25.翻译硕士(英语笔译)
《高级英语(第3版)》(1、2册),张汉熙主编,王立礼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
《汉语写作与网络知识》,刘军平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26.新闻与传播硕士
参见第21新闻学、传播学专业参考范围。
27.公共管理硕士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二)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当年版;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当年版。
28.金融硕士
《金融学》,马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融学》,黄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公司理财》,罗斯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九版。
29.审计硕士
初试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或教育部指定相关机构编制的考试大纲。
复试使用《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经济科学出版社最新版;
或《内部审计准则》
加试使用《审计学原理》(第六版),李凤鸣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版;
《会计学基础》,陈艳利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