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专家咨询意见
㈠ 请网友帮忙解释《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的“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处”,解释得越详细越好。
属于法律时效的问题,另有规定除外的意思是其他法律特殊时效优先普通时效,有其他法规出现依据特殊的法规。
关于行政诉讼时效期间的具体规定散见于《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最高法院司法解释以及各部门行政法中,由于其中期限之长短千差万别,立法理论及司法实务因此也从未象民法那样做种类划分。笔者参照我国民法通则,试图将民事诉讼时效期间划分为普通诉讼时效、特殊诉讼时效和最长诉讼时效三种,并依是否提起行政复议,对行政诉讼时效期间的种类作一划分。
一、普通诉讼时效:
1、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为3个月。《行政诉讼法》第3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经复议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为15日。《行政诉讼法》第38条第二款规定:“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特殊诉讼时效:
1、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特殊诉讼时效,其中有15日(邮政法、统计法、水污染防治法、药品管理法等)、30日(渔业法、森林法、土管法等)。
2、经复议向法院提起诉讼的特殊诉讼时效,其中有5日(治安管理处罚条例)、30日(海关法)、3个月(专利法)。
三、最长诉讼时效:由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期限很短,不利于行政相对人顺利地行使权利,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3月10日施行的《若干解释》中,将行政诉讼最长时效分为两种
一是行政相对人知道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但未被告知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为2年。即第41条“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法定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
二是行政相对人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涉及不动产的为20年,其他的5年。即第42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这里的2年、20年和5年是对行政相对人起诉权的最长保护期限。
㈡ 新行政诉讼法证据规则
新行政诉讼法证据规则是《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证据的相关规定,主要体现在第三十二条和第三十三条中。以下是新行政诉讼法证据规则的主要内容:
证据种类:
- 书证: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所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 物证:以外部特征、物质属性、存在状况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 视听资料:利用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反映的声音、图像以及电子计算机存储的数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 电子数据: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 证人证言: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 当事人的陈述:案件当事人就案件事实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
- 鉴定意见: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鉴定人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就与案件有关的专门问题所作的技术性结论。
- 勘验笔录、现场笔录: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对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等进行勘查、检验后所作的记录。
证据审查:以上证据需经法庭审查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这意味着法庭将对提交的证据进行严格的审查,以确保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
这些规定构成了新行政诉讼法证据规则的核心内容,旨在确保行政诉讼过程中证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从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