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劳动法的概念举例说明

劳动法的概念举例说明

发布时间: 2025-08-06 10:25:00

Ⅰ 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的相同点是什么

一、概念上的区别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相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独立部门。劳动合同法,是指关于劳动合同的法律,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劳动合同法一般是指所有关于劳动合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上的劳动合同法就是指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法》是劳动保障立法体系中的基准法,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根据。可以说是《劳动合同法》的母法。
二、总体区别
(一)名称上的区别
《劳动合同法》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而《劳动法》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在立法层次上,两者同为法律。在企业和劳动者中容易把劳动法称为劳动法,把劳动合同法称为新劳动法。
(二)立法历程上的区别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并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至今没有作出任何修改。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并于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三)立法内容上的区别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立法内容包括13章107条,涵盖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内容包括8章98条,对劳动合同制度做了进一步完善。其中包括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解除和终止、特别规定(如集体合同、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等)以及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内容。
总体上来说,《劳动法》是劳动保障立法体系中的基准法,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根据。在实际应用中,两者还是存在一些差别的。

Ⅱ 劳动法概念

劳动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其他社会关系。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从民法中独立出来的一个法律部门,具有其独特性和独立性。


根据《劳动法》的定义,这一法律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推动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从狭义角度看,我国的《劳动法》特指1994年制定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自1995年1月1日起实施。广义上,《劳动法》涵盖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和与劳动关系紧密相关的其他法律规范。


《劳动法》被视为维护人权、体现人本关怀的基本法律,在西方国家甚至被喻为“第二宪法”。它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就业政策与职工录用、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集体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劳动报酬制度、劳动卫生与安全技术规程等。


各国在实施《劳动法》时,形式可能不同,有的国家以单行法规形式颁布,而有的国家则以劳动法典的形式呈现。劳动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独立的、重要的法律部门,对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劳动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2)劳动法的概念举例说明扩展阅读

劳动法(labour law),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它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是一种独立的法律部门。这些法律条文规管工会、雇主及雇员的关系,并保障各方面的权利及义务。我国的劳动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最新立法为2008年的《劳动合同法》,需配合使用)

Ⅲ 简述劳动法的概念和特征

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三、实质意义上的劳动法

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也是广义的劳动法。比如《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安全生产法》等等。

Ⅳ 劳动法的概念是什么

法律分析: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各国劳动法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大都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劳动就业法,劳动合同法,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劳动安全与卫生的程,女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制度,劳动纪律与奖惩制度,社会保险与劳动保险制度,职工培训制度,工会和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制度,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以及对执行劳动法的监督和检查制度等。劳动法最早属于民法的范围,十九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劳动法在各国的法律体系中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逐渐脱离民法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条 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Ⅳ 劳动法的概念是什么

法律主观: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为,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律客观:

《劳动合同法》第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Ⅵ 简述劳动法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分析: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这些法律条文规管工会、雇主及雇员的关系,并保障各方面的权利及义务。我国的劳动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保障职业稳定,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强调劳工代表的作用; 解雇程序复;法律制定是一个问题,法律的执行又是另一个问题。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一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Ⅶ 简述劳动法的概念和特征

1. 劳动法定义: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及相关社会关系的法律体系。它涉及工会、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并确保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得到保障。
2. 我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自1995年1月1日起生效,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该法基于宪法制定。
3. 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以及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均适用《劳动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也依照该法执行。
4. 劳动者权利: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和休假的权利、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以及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同时,劳动者有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遵守劳动安全卫生规程,保持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热点内容
深圳劳动法孕妇工资怎么算 发布:2025-08-12 03:50:55 浏览:5
司考刑法的解释 发布:2025-08-12 03:39:25 浏览:801
婚姻法婆婆 发布:2025-08-12 03:38:32 浏览:73
新婚姻法女性流产 发布:2025-08-12 03:38:29 浏览:479
大使馆刑法 发布:2025-08-12 03:24:54 浏览:770
法治政府必须符合 发布:2025-08-12 03:18:48 浏览:591
司法清苑小区 发布:2025-08-12 03:04:37 浏览:836
广州残疾人法律援助 发布:2025-08-12 02:53:10 浏览:365
立法决策类型 发布:2025-08-12 02:52:35 浏览:793
下列法律中属于经济法的 发布:2025-08-12 02:46:08 浏览: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