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论刑事诉讼法控审分离

论刑事诉讼法控审分离

发布时间: 2025-08-07 09:21:30

① 刑事诉讼的结构简介

我国刑事诉讼形成了以法院判决为中心,检察机关干预公安机关侦查,提请法院审判,人民法院和公安机关很少联系的直线型结构。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权力强大,影响控制着刑事诉讼后面的每一个环节。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各方面活动都会受到公安机关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而他们对抗公安机关的手段、措施却相对较少。公安机关拥有的权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行政权,按照权力制约理论,行政权应当受到司法权的有效监控,以司法权制约警察权,是人们对警察天然侵犯性进行深刻认识的结果〔8〕。我国的检察机关拥有的权力广泛,但过于分散和脆弱,对公安机关缺乏相关的实质性管理手段,法院更是无法对公安机关进行司法控制。这种刑事诉讼构造表面上看公、检、法三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实质上是以侦查为中心的职权式诉讼模式,目的是加强审前程序,确保侦查活动的顺利实施。

我国缺乏侦、检追诉、司法审查、执行独立的诉讼结构,现行立法中的许多制度设计也违背控辩平等和“任何人不得为自己法官”的司法原则,由检察机关指导公安机关侦查,对逮捕行为实行司法审查、执行独立符合诉讼任务,加大了监督力度,强化了检察机关的控诉职责,为控辩平等、法官中立创造了条件。这样完成的三主体(检察、法院、司法)配侦查(控诉)、审判、执行、预防五职能的刑事诉讼制约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求控诉(侦查)与辩护(无罪推定、不被强迫自证明有罪、律师帮助)平等,保障法院独立的公正审判;另一方面要求建立检察(公安)、法院、司法三者之间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多元型结构。总之,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应借鉴现代西方国家好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实现保障人权和惩罚教育犯罪的目的,进一步向科学性、民主化方面迈进。

② 不批捕和走直诉的区别

1、实施阶段不同。

不批准逮捕和走直诉,从刑事诉讼的角度说,是不同阶段的不同工作。首先检察院和法院的控审分离,在控审分离、相互制约的诉讼法原则之下,法官和检察官的诉讼职能和诉讼角色是不同的,因此,对被告人诉讼行为的认识也可能是不同的。

2、适用条件不同。

当证据不足时,检察院会不予批准逮捕,反之就是检察院认为证据十分充足时就可以直接提起诉讼。

3、实施机关不同。

不批准逮捕是指中国刑事诉讼法规定,逮捕人犯,必须经过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公安机关要求逮捕人犯时,必须报请人民检察院批准。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不应逮捕的,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公安机关应立即将被拘留者释放。

走直诉,就是现在常见的侦查机关直接将犯罪嫌疑人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不再报请批准逮捕。这是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直接形式。直诉的,说明侦查机关认为被移送审查起诉的人已经构成了确切无疑的犯罪。

(2)论刑事诉讼法控审分离扩展阅读:

检察院对报请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不批准逮捕的,现在与过去有不同的情况。以往批准逮捕的条件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三个条件,就是“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的”,都应当予以逮捕。

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取保候审期限届满或者发现不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的,应当及时解除或者撤销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即将到期的,执行机关应当在期限届满十五日前书面通知决定机关,由决定机关作出解除取保候审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并于期限届满前书面通知执行机关。但在实际中,存在部分直诉案件的侦查期限过长问题。

由于公安机关忙于大案要案,而大多数直诉案件相对来讲比较简单,有时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移送审查起诉,待期间届满,发还了保证金,又对其变更为监视居住,甚至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全部届满,才移送审查起诉。

在公民做出了任何的违法行为后,不仅会给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危害,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的治安和秩序,所以公安机关是一定会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进行调查,当犯罪嫌疑人的较为轻微时,也是可以不将犯罪嫌疑人进行逮捕,直接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

③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亦称一事不再理原则,在中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中未明确规定,但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7款中有所体现。
一、一事不再理原则(大陆法系)
1. 该原则意味着对于同一行为,一旦法院作出的判决生效,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否则不得对行为人进行再次追诉或审判。
2. 一事不再理原则的适用基于法院已作出生效的裁判。
3. 该原则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法院对同一事实作出相互矛盾的判决,从而维护司法权威和确保法律秩序的稳定性。
二、禁止双重危险原则(英美法系)
1. 该原则规定一个人不得因同一行为或罪名受到两次或多次审判或处罚。
2.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的适用并不以法院作出生效裁判为条件,只要司法程序已对被告人构成危险,被告就不应面临第二次危险。
3. 该原则的主要功能是防止国家滥用追诉权,避免被告人因同一罪行受到双重危险。
三、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对中国的启示
1. 申诉期限: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未明确申诉期限。尽管存在一些限制性规定,但基于人权保障理念,应借鉴其他国家做法,对再审进行合理区分。
2. 再审理由:中国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二条关于“确有错误”的规定过于笼统,不利于操作。可以参考海洋法系国家对这一司法原则的例外适用,寻求原则与人权保障、犯罪惩罚之间的平衡点。
3. 再审启动主体:法院和检察院有权启动再审,而当事人仅有权申请。关于法院是否能主动提起再审,存在不同观点。考虑到法院作为中立第三方,应遵守不告不理、控审分离的诉讼原则。
法律依据:《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7款规定,任何人一旦根据某一国家的法律和刑事程序被最终定罪或宣告无罪,就不得因同一罪名再次受到审判或惩罚。这一原则要求同一个人不得因同一行为遭受两次审判或惩罚。

④ 人民法院在审理中发现新的事实,可能影响定罪的,应当建议人民检察院补充或者变更起诉;人民检察院不同意

根据抄《最高人民法院袭、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发现有新的事实,可能影响定罪的,人民检察院可以要求补充起诉或者变更起诉,人民法院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补充起诉或者变更起诉。人民法院建议人民检察院补充起诉或者变更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七日以内回复意见。

⑤ 刑事诉讼三大基本职能

法律分析:刑事诉讼职能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刑事诉讼主体在刑事程序中所承担的特定职责或可以发挥的特定作用。在现代刑事诉讼中,由于控诉与审判的分离、被告人获得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形成控、辩、审三种基本诉讼职能共存的局面。1、控诉职能。控诉职能是指向人民法院揭露、证实犯罪并要求人民法院对被告人确定刑罚权的职能。控诉职能的存在主要是基于国家惩罚犯罪的客观需要,其行使主体要包括:公诉人、自诉人和被害人等。2、辩护职能。辩护职能是指针对犯罪嫌疑或指控进行反驳,说明犯罪嫌疑或指控不存在、不成立,要求宣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从轻、减轻、免除刑罚处罚的职能。人权、民主思想的传播、程序公正化观念的进行以及宪政制度的建立,是产生辩护职能的决定性因素。行使辩护职权的主体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人等。3、审判职能。审判职能是指通过审判确定被告人是否犯有被指控的罪行和应否处以刑罚以及处以何种刑罚的职能。审判职能存在的理论根据是基于公证处理刑事案件的需要以及权利运行的科学要求,其行使主体只有一个,即是人民法院。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条 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⑥ 控审分离原则

控审分离原则如下:

控诉职能和审判职能必须分别由专门的诉讼主体来承担,而不能把两种职能集中由一个诉讼主体来承担,如果没有法定的控诉主体提起诉讼,承担审判职能的法院就不能主动审判任何案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条: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

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形式意义上的控审分离:

形式意义上的控审分离是指主要的两种诉讼职能控诉和审判职能应由不同的国家机构来行使。控诉权本质质上是一种行政权,审判权却是是司法权。

法官是正义的化身,法院设立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正义,主要通过承担审判职能来行使。总之,形式意义上的控审分离原则就是实现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组织控制审判分离。

实质意义上的控审分离:

实质意义上的控审分离原则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程序启动上的“不告不理”;二是审判过程中的诉审同在启动审判程序上,从一审到二审,再到再审,都必须由公诉机关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才能对案件进行审判,法院不能自己启动审判程序。

热点内容
大使馆刑法 发布:2025-08-12 03:24:54 浏览:770
法治政府必须符合 发布:2025-08-12 03:18:48 浏览:591
司法清苑小区 发布:2025-08-12 03:04:37 浏览:836
广州残疾人法律援助 发布:2025-08-12 02:53:10 浏览:365
立法决策类型 发布:2025-08-12 02:52:35 浏览:793
下列法律中属于经济法的 发布:2025-08-12 02:46:08 浏览:806
英语的说明书是否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8-12 02:46:08 浏览:326
地方立法的制定 发布:2025-08-12 02:44:48 浏览:291
长春法院招聘 发布:2025-08-12 02:27:25 浏览:602
皮城执法官改动 发布:2025-08-12 02:27:25 浏览: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