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论述行政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论述行政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发布时间: 2025-08-07 09:29:34

㈠ 我国七大部门法包涵的法律

我国七大部门法包涵的法律有哪些
我国七大部门法包涵的法律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行政法:调整国家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商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险法、合伙企业法、海商法等。
经济法:调整因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产业政策、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社会法:调整因社会管理而产生的关系,主要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
环境法:调整因环境保护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等。
综上所述:我国七大部门法包涵的法律包括宪法、民法、行政法、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和环境法。这些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第5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第5条)

㈡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一)行政法的界定
传统行政法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以判例发展起来的。本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政府权力滥用的限制之法。行政法起源于对政府权力的控制(“控权论”),以保护国民不因权力滥用而遭受损害。传统行政法,实际以国家利益、个人利益平衡为本位,以防止行政权膨胀,越界侵害私人利益,应对其加以防范、限制为价值理念,以依法行政、合理行政为基本原则。
部分行政法学者主张,现代行政法认同国家行政权的扩张(“赋权论”)或“平衡论”),认同行政法领域从国家行政扩充至公共行政,认同行政主体及行政相对人的扩张,以使行政法与民法一样呈现边缘化、社会化趋势,对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有更大的适用度、以使行政法学对当代社会生活有更强的解释力。
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主流行政法学界对行政法的认识不一,一般来说,前者较宽,后者较窄。同一法系不同国家,同一国家不同学者对行政法的认识也不一致。我们认为控权仍是最经典的行政法的核心与本体,其宗旨、理念、基本原则和功能有所修正,但未发生根本变化。
按照我国的通说,行政法是“规定国家各个方面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规的总称”,是“关于国家行政组织及其行为,以及对行政组织及其行为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关于行政法学界对行政法的理解和界定偏于宽泛。
(二)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区别
经典行政法之本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政府权力滥用的限制之法。现代行政法学起源于对政府权力的控制,以保护国民不因权力滥用而遭受损害。美国行政法学家古德诺认为,“行政法是公法的一部分,它规定行政机关的组织和职权,并规定公民在受到行政行为侵害时的行政救济”。我国台湾学者林纪东和管欧都认为,行政法是规定行政权的组织及其作用的法。行政法为政府的组织人事和行政救济法,基本宗旨是依法行政和廉洁高效。
产生并发展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法,即不是从行政法中分化出来的法,更与行政法在立法宗旨、功能作用、调整对象、理论依据、基本原则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联系
经济法为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协调、持续发展,国家介入社会经济最主要和经常性地运用政府和其他行政主体的权力,因而,经济法与行政法在内容上有交叉,具有密切的相互联系性。

㈢ 行政法与民法和刑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行政法、民法、刑法是构成我国整体法律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是分别用以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民事行为权利和惩罚犯罪的三个平等法律体系。

一【三者的基本区别】
所谓行政法,简单理解就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关系的法律。用以制约、规范和监督行政管理行为。

民法是用以调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刑法就是用来惩罚犯罪行为的。

二【三者基本概述】
(1)行政法:
简单理解就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关系的法律。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由规范行政主体和行政权设定的行政组织法、规范行政权行使的行政行为法、规范行政权运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监督的行政监督法和行政救济法等部分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2)民法:
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法律部门之一。根据不同的角度,人们在使用“民法”这一概念时,赋予其不同的含义:

首先,民法可分为形式意义上的民法与实质意义上的民法。所谓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编纂成文的民法法典(即民法典);所谓实质意义上的民法,指包括具有一切具有民法性质的法律、法规及判例法、习惯法等。比如,在我国,在民法典尚未制订的情况下,《民法通则》是基本的民事立法文件。此外,《合同法》、《担保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继承法》等是民事单行法规。而在我国《宪法》以及其他部门法或者法规中,凡是涉及民事问题的法律规定,都是民法的组成部分;

其次,民法可分为狭义的民法与广义的民法。狭义的民法指部门意义上的民法,不包括商法典及商事特别法;广义的民法的范围相当于传统的私法的范围,即商法典以及商事特别法(如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保险法、破产法等)均是民法的组成部分。

《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3)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且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 ,并给予犯罪嫌疑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有广义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在我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㈣ 行政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较,在形式上的最主要区别是

法律分析: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由于行政法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十分广泛,内容纷繁复杂,又有较强的技术性、专业性,再加上行政关系变动较快,因此,制定一部系统、完整的行政法典几乎是不可能的。

2、行政法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数量特别多,属各部门法之首。

行政法有多种多级的立法者,不仅最高权力机关或地方权力机关可以规定,而且有权的行政机关也可以制定,这就使得行政法的表现形式繁多,种类不一,即具有多种法律渊源。行政法的这种多头、多级立法体制,是由行政法内容的广泛性、技术的复杂性、专业的细致性决定的,是为适应行政管理生活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五十二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并以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依据。

㈤ 联系实际分析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与社会作用。

1)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行政法是仅次于宪法的部门法,是我国社会主内义法律体系中容最重要的部门法
之一,在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①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来看,行政法调整着广泛而重要社会关系,这类社会关系与国家权力、公民权利息息相关,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从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来看,行政法是宪法的最重要的实施法。③从行政法与其他基本法律部门的关系来看,行政法对其他部门法的影响越来越大。
(2)行政法的作用。就同属于法的范畴而言,行政法与其他部门法一样,具有法的规范作用和一般社会作用。
①行政法的规范作用,是指行政法具有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和强制作用。②行政法的一般社会作用体现为:保障公民权益;维护和巩固社会秩序;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③行政法的特殊社会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行政法具有保障行政管理有效实施的作用;另一方面,行政法具有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作用。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是有机的、统一的。

㈥ 有哪些部门法

部门法的分类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以及诉讼法。


一、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原则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宪法是各部门法的立法基础和原则指导,是其他法律的制定依据。在我国法律体系构建中,宪法起到了核心和基础的作用。


二、行政法


行政法是规范行政机关行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法律。它主要调整的是行政关系,包括行政组织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行政法的目的是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三、民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它主要涉及民事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如合同法、物权法、婚姻家庭法等。民法的核心理念是平等、自愿、公平和诚信,旨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它主要调整的是刑事关系,规定了哪些行为是犯罪,以及犯罪行为的法律制裁措施。刑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


五、经济法


经济法是对市场经济关系进行规范的法律,主要调整经济关系中的宏观和微观经济问题。它涵盖了如公司法、证券法、反垄断法等。经济法的目的是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六、诉讼法


诉讼法是规定诉讼活动的法律,主要包括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诉讼法规定了解决纠纷的方式和程序,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时能够得到司法救济。


以上是部门法的主要分类,这些法律部门构成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㈦ 行政法学押题精华之论述题(二)

(1)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2)行政法律关系具有平等但非对称性;
(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一般是法定的;(4)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利义务是重合的;
(5)行政法律关系争议往往由行政机关或行政裁决机构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先行加以解决,通过法院的司法程序是当事人选择的最终机制。

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1)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来看,行政法调整着广泛而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类社会关系与国家权力、公民权利息息相关,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来看,行政法是宪法重要的实施法;
(3)从行政法与其他基本法律部门的关系来看,行政法对其他部门法的影响越来越大。
行政法的作用:
(1)行政法具有规范行政权、促进行政管理和服务有效实施的作用;
(2)行政法具有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作用。

(1)具有公定力,行政行为一经作出,不论其实质上是否合法,都具有被推定为合法而要求所有机关、组织或个人予以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
(2)具有确定力,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不可变更力,即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不可争辩的效力。
(3)具有拘束力,行政行为成立后,其内容对有关人员或组织所产生的法律上的约束效力,有关人员和组织必须遵守、服从。
(4)具有执行力,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须自觉履行相应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拒绝履行或拖延履行的一方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的效力。

㈧ 宪法和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的地位一样,没有高低之分吗

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部门法的母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的基本法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主要是对国家权力的实现方式、运作及公民基本权利进行规范确认。

民法、刑法、行政法都是属于部门法,其调整的法律关系的领域不同。刑法是国家对触犯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说是国家利益的行为给予最严厉的制裁,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行政法主要是对行政权的存在及行使进行明确规定。

(8)论述行政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扩展阅读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被称为五四宪法。五四宪法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

七五宪法是一部有严重缺点、错误的宪法(可参阅文化大革命)。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75年1月17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30条,被称为七五宪法。 当时仍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所以带有比较浓重的文革色彩。

七八宪法是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78年3月5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60条。被称为七八宪法。 八二宪法是我国当前现行宪法。

㈨ 民法刑法行政法的区别与关系

一、三者的基本区别:
1、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关系的法律,用以制约、规范和监督行政管理行为。
2、民法,是用以调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
3、 刑法,是用来惩罚犯罪行为的法律。
二、三者的基本关系:
1、刑法与民法、行政法的关系按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刑法规定犯罪和刑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行政法调整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但是刑事不法与民事不法的界限却并未如刑法和民法一般“之间存在一条明显的楚河汉界”。民法典是万法之母,其他法律大多是从不同角度对民事法律关系进行保护、充实和发展,刑事、行政法律也不例外。
2、面对刑法理论上存在的一些疑惑:是刑事不法,还是民事不法?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总的来说是实务界的一个难点。无论是司法制度的构建,刑事政策的选择,还是具体问题的解决,都回避不了民、刑关系交叉缠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法律体系中,法律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尽相同。一个部门法是以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为标准进行划分的,刑法可以分解为各个部门法的制裁规范,因而违反民法的犯罪可以归入民法,违反婚姻法的犯罪可以归入婚姻法,或者侵犯林木的犯罪可以归入森林法。但如此下去,刑法会被分解而丧失独立存在的意义。目前,世界各国通行做法是,承认刑法是独立的部门法。除了刑法与附属刑法,有的国家还有大量散布在各个部门法中的刑事规范。刑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不完整性与不周延性,只有在民法及其他部门法的配合下,刑法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由此可见,刑法是民法、行政法等其他部门法的后置法,彼此之间属于前置法与后置法的关系。
3、事实上,法秩序统一不仅是一项立法原理,也应是一项司法原则。司法实践中出现过这样的案例:一个民事纠纷被一个法院认定为民事案件,但是同样性质的案件,在其他法院可能被认定为合同诈骗罪,最终被判处刑罚,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法秩序统一原理。法秩序统一原理在刑法适用中的体现是,犯罪认定中排除了前置法中的合法行为。刑法和其他部门法存在后置法与前置法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后置法对前置法有一定从属性,因此刑法对民法典也有从属性。然而,这种从属性又是相对的。所以从此意义上讲,刑民关系有双重性,即刑法有对前置法的从属性,也有其独立性。
刑法对民法的从属性决定了民法规范对刑法的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定罪量刑应以明文规定为依据。在某些情况下,刑法对部分罪状进行兜底式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于民法规定对这些空白进行填补,这正体现了民法对于刑法定罪的指导意义。新颁布的民法典,会对刑法中犯罪认定等产生一定影响,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刑法知识,也要掌握民法、行政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条 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热点内容
大使馆刑法 发布:2025-08-12 03:24:54 浏览:770
法治政府必须符合 发布:2025-08-12 03:18:48 浏览:591
司法清苑小区 发布:2025-08-12 03:04:37 浏览:836
广州残疾人法律援助 发布:2025-08-12 02:53:10 浏览:365
立法决策类型 发布:2025-08-12 02:52:35 浏览:793
下列法律中属于经济法的 发布:2025-08-12 02:46:08 浏览:806
英语的说明书是否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8-12 02:46:08 浏览:326
地方立法的制定 发布:2025-08-12 02:44:48 浏览:291
长春法院招聘 发布:2025-08-12 02:27:25 浏览:602
皮城执法官改动 发布:2025-08-12 02:27:25 浏览: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