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谈行政法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谈行政法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发布时间: 2025-08-09 12:58:22

⑴ 琛屾斂娉曠殑鍩烘湰鍘熷垯涓庢硶娌诲浗瀹跺缓璁炬湁浣曞叧鑱

琛屾斂娉曠殑鍩烘湰鍘熷垯涓庢硶娌诲浗瀹跺缓璁句袱鑰呯殑鍏崇郴涓猴細鐩歌緟鐩告垚锛岀浉浜掑嵃璇侊細

琛屾斂娉曞熀鏈鍘熷垯鎸囧肩潃娉曞埗鍥藉跺缓璁撅細

琛屾斂娉曞熀鏈鍘熷垯鏄琛屾斂娉曞︿腑鐨勫熀鏈鐞嗗康鍜屽師鍒欙紝鍖呮嫭渚濇硶琛屾斂鍘熷垯銆佺▼搴忔e綋鍘熷垯銆佽屾斂鍚堢悊鎬у師鍒欍佽瘹瀹炲畧淇″師鍒欑瓑銆傝繖鏄鏍规嵁娉曟不鐞嗗康鍜屽叕姘戞潈鐩婁繚闅滅殑瑕佹眰褰㈡垚鐨勶紝瀹冧滑涓烘硶鍒跺浗瀹跺缓璁炬彁渚涗簡閲嶈佺殑鐞嗚轰緷鎹鍜屾寚瀵笺

娉曞埗鍥藉跺缓璁炬槸琛屾斂娉曞熀鏈鍘熷垯鐨勫栧湪浣撶幇锛

娉曞埗鍥藉跺缓璁炬槸閫氳繃鍒跺畾鍜屽疄鏂芥硶寰嬫硶瑙勩佽勭珷鍜屽叾浠栨硶寰嬫枃浠舵潵瑙勮寖鍥藉舵潈鍔涚殑琛屼娇锛屼繚闅滃叕姘戝埄鐩婁笉鍙椾镜瀹炽傝岃繖浜涙硶寰嬫硶瑙勩佽勭珷鍜屽叾浠栨硶寰嬫枃浠剁殑鍒跺畾鍜屽疄鏂藉繀椤婚伒寰琛屾斂娉曞熀鏈鍘熷垯鐨勮佹眰锛屼緥濡傚繀椤荤▼搴忔e綋銆佽屾斂琛屼负鍚堢悊绛夈

浜岃呯浉杈呯浉鎴愶紝鐩镐簰鍗拌瘉锛

琛屾斂娉曞熀鏈鍘熷垯涓烘硶鍒跺浗瀹跺缓璁炬彁渚涗簡鐞嗚烘敮鎸佸拰鎸囧硷紝涓哄浗瀹舵潈鍔涜屼娇鍜屽叕姘戝埄鐩婁繚闅滄彁渚涗簡瑙勮寖銆傚悓鏃讹紝娉曞埗鍥藉跺缓璁剧殑瀹炶返涔熼獙璇佸拰宸╁浐浜嗚屾斂娉曞熀鏈鍘熷垯鐨勬g‘鎬у拰蹇呰佹с

浜岃呯浉杈呯浉鎴愶紝鐩镐簰鍗拌瘉锛屽舰鎴愪簡涓涓鑹鎬у惊鐜銆傛硶鍒跺浗瀹跺缓璁剧殑鎺ㄨ繘闇瑕佷緷闈犺屾斂娉曞熀鏈鍘熷垯鐨勫紩棰嗭紝鑰岃屾斂娉曞熀鏈鍘熷垯鐨勬湁鏁堝疄鏂戒篃闇瑕佹硶鍒跺浗瀹跺缓璁剧殑鏀鎸佸拰淇濋殰銆

璇氬疄瀹堜俊鍘熷垯锛

璇氬疄瀹堜俊鍘熷垯鏄娉曞埗鍥藉剁殑鏍稿績浠峰艰傘傚畠瑕佹眰鏀垮簻鍙婂叾宸ヤ綔浜哄憳蹇呴』鎭瀹堣瘹瀹炲畧淇$殑鍘熷垯锛岃蹭俊鐢ㄣ佸畧鎵胯猴紝涓庡叕姘戝拰缁勭粐寤虹珛璧疯瘹淇$殑鍏崇郴锛屽炲己绀句細淇′换锛岀淮鎶ょぞ浼氱З搴忓拰绋冲畾銆

楂樻晥渚挎皯锛

楂樻晥渚挎皯鏄娉曞埗鍥藉跺缓璁剧殑鏈嶅姟瀹楁棬銆傚畠瑕佹眰鏀垮簻鍦ㄨ屼娇鏉冨姏鍜屽饱琛岃亴璐f椂瑕侀珮鏁堛佷究鎹峰湴涓哄叕姘戝拰缁勭粐鎻愪緵鏈嶅姟锛屾彁楂樿屾斂鏁堣兘锛屾柟渚垮叕姘戝姙浜嬶紝淇冭繘绀句細鍙戝睍鍜岃繘姝ャ

鐩戠潱鍜屾晳娴庯細

鐩戠潱鍜屾晳娴庢槸娉曞埗鍥藉惰勮寖鏉冨姏琛屼娇銆佷繚闅滃叕姘戝埄鐩婄殑浣撶幇銆傚畠鍖呮嫭瀵规斂搴滆屼负杩涜岀洃鐫e拰璇勪及锛岀‘淇濇斂搴滅殑琛屼负鍚堟硶銆佸叕姝o紝鍚屾椂涓哄叕姘戝拰缁勭粐鎻愪緵鏁戞祹閫斿緞锛屼互瑙e喅琛屾斂浜夎鍜岀淮鎶ゆ潈鐩娿

⑵ 依法行政的原则是什么

一、依法行政又称行政法治,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要素,其基本涵义在于行政机关(以及其他行政公务组织)及其行政公务人员必须依法行使行政权。依法行政同依法治国一样,也可从办事原则、法制模式、法律精神和社会秩序等多种意义上来解释。

二、依法行政原则是对行政机关及其行政公务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要求,在理论上往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来看待。关于依法行政原则的内容,我国行政法学界一般又将其分解为两项原则,即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也有人在该两项原则的基础上,还概括行政应急性原则等。可以将依法行政原则分解为如下四项子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公正性原则和行政责任性原则。

三、依法行政原则的基本要求:
1、合法行政;
2、合理行政;
3、程序正当;
4、高效便民;
5、诚实守信;
6、权责统一。

⑶ 依法行政含义

依法行政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答:概括起来讲,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行使行政权力,并对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现代社会,依法行政之“法”不仅应包括法律规范,还应包括法律的一般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目的。依法行政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一)行政主体合法。行政主体必须是依法设立的并具备相应的资格和条件。该项内容包括行政机关和其他行政公务组织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地位、资格和组织条件。如果进行行政活动的主体不是依法成立的或者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其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二)行政权的取得和行使合法。具体包括:一是行政权的取得必须有法律依据。行政机关的权力不是固有的,而是来源于人民,由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赋予的;二是行政权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该项内容包括行政活动必须有法律法规的依据,否则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权利义务的行为;行政活动必须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活动,越权无效;行政主体不仅有消极的义务遵守法律的规定,而且要积极地采取行动或措施保证法律规范的实施;行政行为不仅要符合实体规定,也要遵守程序性规定。(三)行使行政权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权责统一。具体包括:一是,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相统一;二是,行为主体与责任主体相一致;三是,责任与违法相对应,违法必须受追究;四是,基于行政主体的地位和公务的要求,行政公务人员还有一种道义上的责任,如对公务员的纪律要求。正确理解依法行政的基本涵义,实践中需要纠正以下错误认识:一是,依法行政就是依法治理社会。依法行政要解决的是行政机关活动的合法性问题,规范的是行政权力而不是老百姓。依法行政规定的是行政机关的责任,而不是权力。依法行政的含义是指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必须依法进行, 符合法律的规定, 依法去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而不是用法去治行政相对人。克服以上错误认识,必须彻底抛弃传统的“官本位”观念,树立“民本位”的观念,切实认识到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认识到依法行政是人民对行政机关的要求。二是,依法行政就是按照行政机关制定的部门规章或文件规定“行政”。目前,在实践中存在着“部门利益法制化”的现象,某些行政机关热衷于通过制定效力较低的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扩大本部门行政权力,维护本部门利益。从而出现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互相打架、甚至与上位法规定不一致的现象。需要指出的是,依法行政所依之法必须是符合法制统一原则的,仅依“从部门利益出发制定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行政”不是依法行政。三是,简单地将依法行政的任务分解到各部门、行业、领域或者各级 *** ,如依法治山、治水、治林、治路、治火和依法治市、治县等,就可以实现依法行政。
简述依法行政的含义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的一切行政管理活动都必须严格依法进行。首先,行政管理的依据是法律。宪法、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不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章,都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活动的依据。没有法律依据的行政管理行为是不合法的。其次,法律是社会的规范,行政管理者和被管理的相对人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都要按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法律不是管理者管别人的工具,所有人和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第三,依法行政的主体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及其攻作人员的要求。它不是依法治国的全部内容。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是全社会的事情 ,要求所有公民、法人、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都要严格遵守体现人民意志的至高无上的法律。但是,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要求建立法治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首当其冲。国家的法律除一部分由法院、检察院实施外,都要由行政机关负责实施,行政机关不依法行政,国家就无法治可言。
依法行政的含义包括那些
依法行政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是提高国家行政管理效率,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保障。 在当今生产力日益社会化,社会发展日益加速,社会联系日益密切,社会交往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提高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对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还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保障。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享了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等广泛的民 *** 利和自由。而人民民 *** 利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行政法制度的完善和有效运作。行政法通过创设行政公开制度、行政责任制度和对检举、揭发、控告、申诉和来信来访等行政制度的规定,既确保了公民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建立公平、公正、公开、高效、廉洁的 *** 是广大人民的希望,也是时代的要求。 三、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 行政法作为调整行政关系这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部 门法, 可以规范管理相对人的行为,制止、纠正和惩行政违法行为,保证行政管理的有效和社会的有序,更重要的是它能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行使,使国家行政管理走上法治化的轨道,防止行政权失控、法外行政或行政失范现象的发生。在当代国家行政职能不断扩大,行政权日益膨胀的情况下,各法治国家都十分注重以行政法来规范 *** 行为,防范行政侵权,正是从这意义只有国家将行政法称之为权法。政权作为一种国家权力,它本应是人民的、社会的权力,但它又是同人民大众分离的;执行这种权力的人本应是社会的"公仆",但却很容易异化为社会的"主人"。因此,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行政法应强调对行政权的控制作用,行政法在内容上必须以防止行政专横,强调保护公民和组织合法利益不受非法行政行为侵犯为目标。所以说,行政法的主要职能是控权,价值体现是控权。由于我国有着 的封建专制的影响,缺乏法治传统,在体制下行政权又不适当地强化,行政权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 行为不规范问题严重,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行政法制建设,而行政法治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依法行政,严格依法行政。这对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 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及意义
重要意义:(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 *** 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 *** 的权威。(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 依法行政的意义
*** 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 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增强 *** 的权威;有利于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证了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行政效率;对行政管理监督有统一的标准和程序.
依法行政的概念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的活动。
如何理解依法行政能力的内涵及意义
目前,对于依法行政能力的内涵,没有一个权威的概念。一般认为,依法行政能力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掌握并运用法律实施行政管理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尊崇法律的意识。法律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且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所在。在我国,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法律的信仰就是对人民的信仰,对法律的忠诚就是对人民的忠诚。(2)熟悉法律知识。这是依法行政能力的知识前提。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要掌握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知识,要知道手中的权力从哪里来?权力边界在哪里?同时,还要掌握规范 *** 共同行为的法律、法规,并具有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法律知识。(3)用法律思维来研究情况、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思维就是一种权衡利弊、瞻前顾后、照顾其它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既要考虑解决眼前问题,又不能给将来埋下隐患;既要考虑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又要顾及所支付的成本;既要考虑当事人的利益,也要考虑其他相关人员的利害得失。特别是情况越紧急、越复杂,越应当坚持用法律思维来解决问题。

建设法治 *** ,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是基础。依法行政是约束 *** 的, *** 的行为又是通过其工作人员实施的。建设法治 ***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考验和挑战。提高执政能力、加强 *** 自身建设迫在眉睫。 *** 工作涉及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诸多方面,任务繁重,要求很高。 *** 既要维持社会秩序、提高管理效率、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及时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又要公正执法、尊重并充分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行政决策和行政决定还要瞻前顾后、相对稳定,考虑行政管理的社会成本。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推进 *** 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创新,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统筹协调的能力。其中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依法行政的水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关乎依法行政进程,关乎行政机关的形象,关乎行政权力的行使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关乎整个社会法律意识的养成,关乎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⑷ 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区别

有么?

⑸ 行政法治原则

行政法治原则如下:

行政法治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法律规定行政活动的机关、权限、手段、方式和违法的后果,行政活动必须遵守法律。

法治不等于用法来治。用法来治是把法单纯作为工具和手段。

法治作为一种国家社会状态,包括对政府的要求: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也包括对公民的要求:人人知法,人人守法。法治作为一种民主政治形式,基本是对政府的要求,要求政府权力的行使必须按照事先制定并公开的、不受个人意志左右的法律而进行,是一种人类公共生活的方式,及生活理念。

⑹ 浅谈依法治国的形势与政策论文(2)

浅谈依法治国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
《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

摘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依法行政创造了前提条件。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政府的权力来自法律的授权,政府的一切行为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要求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人员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正确行使行政权力,从而保证依法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依法治国 依法行政

一、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的内涵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了宪法。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重大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深刻地揭示了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这是新时期党的治国方式和领导方式的重大转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其中,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依法行政的根本含义,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有法律的授权并且依据法律。法律是行政机关活动的准绳,也是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依据。首先,依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在法治国家里,政府和公民都要遵守法律,但首先是要求政府守法,依法行政。国务院1999年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强调,依法行政主要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第二,依法行政的内容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务事务,一要有法律授权,二要依据法律的具体规定。同时,必须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而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的标准是法律,监督的机制、手段也是由法律规定。第三,依法行政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公民的权益。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第四,依法行政的机关,包括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也包括经法律、法规授权行使权力的组织。

二、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依法治理国家的思想、原则和制度的总称,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全方位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一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监督、普法、依法治理以及基层民主建设等几个组成部分,只有全面规划、整体推进、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整体效应。依法治国是通过各部门、各行业、各地方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依法治理来实现的。依法行政是以各级、各类国家机关为主导,公民广泛有序地参与,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国家宪法和国家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的法制实践活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项事务,在法制的调整、规范、引导下健康有序地发展,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依法行政是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对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为实现依法行政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依法行政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权力机关加强立法和必要的授权,需要司法机关的保障,需要全国人民有良好的法律素养以及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等等。没有依法治国的大环境,就谈不上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论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时,明确指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治国,对政府机关和政府工作人员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目前,在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程中,由于传统的党政不分,政府包揽一切的思维合理模式不会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行政权的过分强大仍然是不容回避的事实。首先,代表人民意志所制定的法律,80%以上是依靠行政机关执行的,行政机关在依法治国中担负着最大量、最繁重的任务。其次,行政权力具有运用资源的最大力量,具有积极主动干预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私人活动的特性。在国家的所有权力中,行政权总是最庞大、最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影响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自由的力量。没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就失去了最主要的支柱。其次,依法治国要求全体公民和国家机关都奉行“法律至上”的信念,以法律为行动的准则。但从某种意义上,政府守法比老百姓守法还重要。因为,老百姓违法只是搞混了一摊水,而政府如果违法,则把水的源头也弄脏了。

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国的难点所在。首先,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行政权都具有自我扩张的特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切有权力的人都会充分地使用权力,直到遇到它的边界方才罢休”;“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既道出了依法行政的重要,也暗示了依法行政的艰难。其次,行政机关先例行政权力的特点之一是首长负责制,是权力的相对集中和命令与服务。行政事务的繁杂性和紧迫性,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强调行政效率,为此,赋予政府人员行政优先权和行政用益权,承认他们的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具有公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并给了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以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些特点使行政人员习惯了按个人意志办事,忽视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再次,在法治过程中,公民守法和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一对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不依法行政,就无法要求被管理者守法。公民的守法并不难,难的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

我国当前推行依法行政的艰难还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面临一些特殊困难。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生活在一个行政权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社会。过多的行政权窒息了企业的活力,侵犯了个人的自由,以致我们的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从“简政放权”开始,以行政权部分地退出社会为标志的。然而,我们处在一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到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我们还面临着“致富奔小康”、“赶超世界”的发展的压力。这要求政府积极引导,乃至主动干预。而转型时期积累起来的社会问题又迫使政府不得不面对“社会稳定”的严峻考验。所有这一切,决定了当代社会行政权仍然强大,也决定了行政权的行使在相当长时期内还不可能完全有序化、规则化。即使已经制定的法律规范,也可能因为自身无法应付过于复杂的社会现实以及执法者的玩忽和怠懈而被虚置。正因为这样,滥用行政权而侵犯个人权利、损害社会利益的现象,也触目惊心,不易控制;也正因为这样,实现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权力行使,控制权力滥用,才显得那样的重要和迫切。

三、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根据依法行政的自身特点,我们可以把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归纳为“有限政府、守法政府和责任政府”,即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法律,行政行为应当遵守法律,行政违法同样应当承担责任。在这三项基本要求之下,还有一系列的法律原则和具体制度,共同构筑起我国行政法的体系。

(一)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法律

依照民主和法治的理念,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而人民的意志又集中体现为法律。因此,政府的权力必须来自法律的授权。“无法律即无行政”,这一经典的法治理论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至少在涉及人民权利的领域,没有法律的相应授权,行政机关不能作出任何可能损害公民权利的行为。这就是“职权法定原则”。

政府的职权与公民的权利是不同的。对公民而言,公民的权利是无限的,除非法律禁止;对政府而言,恰恰相反,除非法律授权,否则就无任何权力。

现实中,一些行政人员乃至领导干部缺乏“职权法定”的意识,以为自己只要是“为公家的”,就什么都可以干。当前一些恣意妄为、触目惊心的事件往往与此相关。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中,行政人员第一个考虑的就应当是:“这件事法律有规定吗?”

在现代社会,立法权呈现分散化,法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在我国宪法所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依法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其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在该地方实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该民族自治地方施行。但是,由于社会事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单靠立法机关已经无法胜任立法任务。为此,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授权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授权国务院的各部委以及一定层级的地方政府制定行政规章。此外,各级人民政府都可以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规定行政 措施 。

(二)行政行为必须遵守法律

由于政府掌握着巨大而广泛的行政权力,它与公民在实力上是不平等的,但政府同样应当遵守法律,政府的一切行为应当服从法律。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换句话说,依法行政就是“法律高于政府”。

关于政府守法,有两个方面:一是行政行为合法的条件;二是如何对待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

行政合法的要件:①主体合格。通常情况下,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必须是依法成立的享有行政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其中主要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或者列入国务院编制序列的行政机关。某些情况下,经过法律、法规授权,一些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也取得行政管理职权。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委托,一些非行政机关也可以以委托的行政机关的名义行使职权。除此之外,其他的组织和个人都不是实施行政行为的合格主体。例如,临时机构、行政机关的内部科室,都不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②具有职权。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必须享有相应的职权。不在该机关的法定职权范围以内的行政行为,就是“超越职权”,构成违法。超越职权既可能是平级部门之间的职权跨越,也可能是下级对上级的僭越。③内容合法。指行政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关于行为内容的要求;制定行政规范,必须符合高层级法律规范的规定和精神。④程序合法。行政行为不但要求内容合法,还要求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符合法律规定的方式 方法 、步骤顺序和时限,做到程序合法。

程序违法往往导致结果的错误。《行政诉讼法》第54条明确规定,“违反法定程序”是一种独立的违法情形,应当予以撤销。据此,一个行政行为只要违反了法律规定的程序,不问行为者动机是否善良,不论其是否可能影响结果的公正,也不管其结果是否“正确”,都属于违法,应当予以撤销。

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准则:①行政行为需出于正当的行政目的,不能考虑法律上无关的因素。这一条是从主观上反对假公济私,打击报复,或者掺杂私心杂念。②讲求诚实信用。在民事交往中,诚实信用是一条基本原则,并被我国民法奉为基本原则。在行政行为中,诚实信用也是起码要求。如果允许政府诓骗百姓,或者出尔反尔,即使一时得逞,最终必将损害政府声誉,导致政府行为丧失公信力。③遵循正当程序。由于我国行政程序制度还很不健全,法律对许多行政行为没有明确、具体的程序规定。在此情况下,出于对程序公正的期望,行政机关应当自觉奉行公认的或者起码的程序准则。④平等对待。同类情形同样处理。涉及双方争执或者多方竞争的,应当公平对待。⑤行为适度。所采取的行政措施、处理决定应当与想要达到的行政目的相称,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兼顾。

(三)行政违法必须承担责任

行政机关对于自己的违法行为,应当承担责任。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内设机构以及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和个人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从法律后果上归属于该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应当对后者违法行使职权的后果承担责任。行政机关发现自己的行为违法,应当自动纠正。如果行政机关拒不纠正,后者对是否违法有争议,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定途径解决。行政机关承担责任的方式有: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必要时可以重新作出或者责令重新作出行政行为;对于行政机关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违法(法律上称为“不作为违法”),可以限期履行;某些情况下,撤销或者限期履行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则可以采用“确认违法”的形式宣告该行政行为违法;如果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害,行政机关则应当根据《国家赔偿法》予以赔偿。

对于经过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确定行政机关应当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侵权责任,而行政机关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四、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新观念

依法行政的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有效提高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必须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新观念。

一是宪法至上的观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各种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我国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一切法律规范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凡与宪法抵触的则无效。行政公务人员应做遵守宪法、实施宪法、维护宪法的模范。

二是尊重人权的观念。我国现行宪法第4次修改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突出地强调了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和权力这一现代宪法的核心价值理念,突出地宣示了我国宪法的人权关怀。这就要求行政公务人员增强人权观念,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自觉尊重和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避免发生行政机关随意侵害公民平等权、财产权、人身权的事件。

三是行政权限的观念。行政权力是一种能够支配大量社会资源的公权力,具有无限扩张、易于滥用的特性。这就要求行政公务人员必须具备权力界限的意识,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注意上下左右不越界。一些地方政府首长责令当地人民法院采取不予立案、强迫原告撤诉等措施来配合政府搞土地开发、强制拆迁,这些做法就摆错了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位置,严重侵害了公民权益,大大损害了政府形象,这是缺乏法治主义观念特别是权力界限意识的表现。

四是行政民主的观念。行政民主是一种世界性潮流,它呼唤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求为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管理过程提供更多机会。在我国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诸环节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政民主的要求和规范。例如,行政立法过程中的座谈会、论证会,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听证会和当事人陈述事实、申辩理由,行政相对人评议行政机关与行政首长,采取具有协商性和可选择性的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柔性灵活的方式实施行政管理,等等。行政公务人员对此应当充分了解并积极推行。

五是行政服务的观念。随着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完善行政管理、健全行政法制的重大课题。行政公务人员应当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由原来的管理行政、指令行政转向服务行政、发展行政、指导行政,积极向行政相对人提供信息、政策、专为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以及各种公共服务。

六是行政程序的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逐步克服法律虚无主义之后,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行政程序违法的典型案例很多,社会影响恶劣,教训非常深刻。因此,必须增强程序法治意识,依照法定的方式、步骤、顺序、期限等方面的行政程序规定来实施行政管理。行政管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都必须依靠证据链条来支撑法律事实和权利主张。同时,行政信息以公开原则,增强行政公开观念,尊重并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

七是政府诚信的观念。政府应是最讲诚信的正式组织机构,政府机关的行为应有连续性和可预期性,不能朝令夕改,即便出于重大公共利益的考虑需要征用财产、调整政策、改变行为,例如,收回政府机关颁发的许可证照,也应按照依赖利益保护原则,给予权益受到影响的行政相对人公平补偿。因为行政相对人出于对政府机关的信任,按照政府机关的意愿去行动,难免付出一定代价,而且会形成一种依赖利益,这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

八是监督责任的观念。有效监督是防止权力腐败的关键;责任机制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行政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具有扩张和滥用的顽强倾向,必须加以有效监督和约束。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必须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外部监督,以及上级监督、监察以及审计监督等内部监督,通过监督来判明责任,包括法律责任、政治责任和道义责任。不言而喻,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还必须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依法纠正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努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九是权利救济的观念。行政管理工作难免对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害,有损害必有救济,这是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受到损害后的现有救济 渠道 ,包括行政申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行政补偿,在此基础上拓展和完善救济渠道、树立权利救济和善待行政原告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机构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和实施不到位的问题,行政公务人员对此应有正确认识和积极态度。

参考文献:

1、《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作者:方世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行政法的新理念》。作者:张明杰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3、《社会主义法制理论读本》。作者:张福森、刘一杰。人民出版社,2002。

4、《法治系统工程参考资料》。作者:常远。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

5、《中国宪法教程》。作者:廉希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浅谈依法治国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相关 文章 :

1. 2016关于依法治国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2. 依法治国的相关毛概论文3000字

3. 浅谈依法治国的毛概论文

4. 关于一带一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5. 本科法学专业论文

6. 谈谈你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

⑺ 依法治国和以法治国的区别

依法治国和以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依法治国,要求的是在治国中国家必须依法。以法治国,是国家以法律作为武器管理国家。依法治国:必须依照法律治理国家。以法治国:法律只是一种工具手段,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依法治国的核心在于依宪治国,宪法是根本大法。以法治国的核心在于行政治国,行政法是主要统治工具。法治国家是一种理想状态,法治的追求是在人类社会对人治(所谓人治是指圣君、贤臣与良吏组合的完美之治)的理想(或者说是幻想)破灭时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法治虽然无法完全实现,但可以通过人类社会的现实努力去无限接近它,这就是人们追求它,把它作为理想的理由。

热点内容
行政法中撤回的意思 发布:2025-08-12 01:30:26 浏览:159
昆明司法拍卖网 发布:2025-08-12 01:16:12 浏览:506
警察面试法律知识 发布:2025-08-12 01:16:11 浏览:233
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8-12 01:15:27 浏览:205
没按手印的担保具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8-12 01:06:02 浏览:729
湖北省市场开办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12 00:45:57 浏览:945
动迁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8-12 00:45:57 浏览:994
天津赵洋律师 发布:2025-08-12 00:43:28 浏览:608
遂宁法院副院长 发布:2025-08-12 00:19:25 浏览:385
外汇法规2017 发布:2025-08-12 00:15:01 浏览: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