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女职工劳动法
㈠ 劳动法对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的具体规定
1. 禁止女性职工参与矿山井下及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工作以及其他不宜执行的工种。
2. 女性职工月经期内不得参与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及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工作。
3. 怀孕妇女不得参与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工作及孕期禁忌工种。
对于怀孕七个月以上者,不得安排延长工作时间与夜班劳动。
4. 女职工生育享有至少90天的产假。
5. 哺乳期内,女性职工不得参与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工作及哺乳期禁忌工种,同时不得安排延长工作时间与夜班劳动。
【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五十九条,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劳动法》第六十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劳动法》第六十一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劳动法》第六十二条,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劳动法》第六十三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㈡ 女职工权益保护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什么
女职工权益保护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是中国的基本劳动法规,其中包含了对女职工权益保护的专门规定。该法明确规定,雇主在招聘、录用、晋升、薪酬、福利、培训、解雇等方面,不得因性别歧视女职工。同时,该法还特别规定了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的特殊保护,如不得在此期间解雇女职工,并应提供适当的工间休息和哺乳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这是专门针对女性权益的法律,其中也包括了对女职工权益的保护。该法规定,国家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在职场上,这就意味着女职工应当享有与男职工平等的待遇和机会。
㈢ 劳动法规定女职工四期保护的四期是什么意思
法律分析:女职工的四期保护是指在女职工的经期,孕期,产期以及哺乳期对女性职工的劳动强度和待遇的保护。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六十条 经期劳动强度限制: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第六十一条 孕期劳动强度限制: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活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第六十二条 产假: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第六十三条 哺乳期劳动保护: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㈣ 劳动法小产假如何规定
关于流产的假期,国家规定了是属于产假,不是属于病假,虽然在人们的主观认识里面认为和产假不搭边,但是我国法律规定了人流手术就是属于产假,并且怀孕没有满四个月的,只有十五天的产假时间。
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在小产假方面的规定如下:
产假天数:女职工在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情况下,享受15天的产假;而在怀孕满4个月后流产的情况下,享受42天的产假。
产前休假:女职工在产假开始前的产前可以休假15天。
难产情况下的产假增加:如果女职工属于难产的情况,则产假可以增加15天。
生育多胞胎时的产假增加:对于生育多胞胎的女职工,每多生育1个婴儿,产假可以增加15天。
产假期间的待遇: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于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而对于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同时,女职工生育或流产的医疗费用,也按照生育保险的规定处理
公司产假工资发放标
1、首先,产假期间公司发放的工资和社保机关发放的生育津贴不能同时享受。生育津贴的计算方法为:月缴费工资/30天×产假天数;
2、如果单位有交社保,产假期间企业无需向职工支付工资,而是由公司凭女职工的生育凭证,到生育保险基金处为其申请生育津贴,以生育津贴作为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工资。但是,若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生育保险费基数低于女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收入,那么将导致女职工领取的生育津贴低于其正常出勤期间的工资,企业需要予以差额补足;
3、如果单位没有交社保,产假期间公司应当按正常出勤发放工资。
按照2018年的新规定,除了产假有了适当的调整之外,产假的工资也有了明确的规定。各用人单位也应当遵照当地的规定去执行。孕妇在怀孕7个月以上则可向单位申请休假,产前的假期工资按以往每月的实发工资的80%发放,产期的职工享受同等的基本工资待遇。
而产假工资则需要看以往实发工资以及生育津贴的比例,若实发工资低于生育津贴,则生育津贴发放下来后将与实发工资的差额补给员工,剩下的归企业;若员工每月实发工资高于发放的生育津贴,则产假工资按实发工资发给员工即可。
哺乳假期的工资如果假期在六个半月内,则工资按照实发工资的80%发放,如果超过六个半月的假期,则延长的那部分时间的工资按实发工资的70%发放。
而如果夫妻双方是属于晚婚晚育的,则男方满25周岁,女方满23周岁成婚的,在原定的三天法定婚假上还可以增加一周的婚假,在此期间,双方的工资、奖金等都应当照常发放。而晚育则指女方24周岁后生产的第一胎,2018年规定晚育的女性可在90天的假期上增加15天的假期。在此期间,工资也是按照产期工资标准发放以往职工每月的实发工资。
综上所述是小编对劳动法小产假如何规定做出的相关回答,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法律依据】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第五条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第七条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应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可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第八条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按照生育保险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㈤ 劳动法规定产假多少天
劳动法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以下是关于产假规定的详细解答:
- 基本产假天数: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
- 难产情况:如果女职工难产,应增加产假15天。
- 生育多胞胎情况:女职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可增加产假15天。
- 流产情况: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注意: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但《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对产假天数进行了更新和细化,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遵循《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同时,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㈥ 女管理岗位怎样确定,有政策依据吗女职工退休分管理岗位55岁,非管理岗位50岁,如何认定
这由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险局负责认定。具体政策依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与《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根据规定,女职工在管理岗位上工作,退休年龄为55岁;而在非管理岗位上工作,则退休年龄为50岁。因此,管理岗位与非管理岗位的退休年龄差异,是由岗位性质决定的。
管理岗位通常指的是单位中承担领导职责、管理职能的职位。这些岗位往往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和工作经验。因此,管理岗位的女职工在工作期间承担的责任和压力相对较大,工作年限通常较长,这也使得她们在退休年龄设定上有所差异。
而对于非管理岗位的女职工,她们的工作性质多为操作、技术或辅助性工作。这些岗位对女职工的工作年限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退休年龄上有所提前,即设定为50岁。这样的规定既体现了对女职工的保护,也考虑到她们在工作期间面临的压力相对较小。
在实际操作中,认定女职工是否属于管理岗位,需要根据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和组织结构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单位应当根据相关法规,结合实际情况,确保认定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险局会定期对各单位进行检查,以确保退休年龄认定的准确性和合规性。一旦发现存在违规认定的情况,将依法进行处理,以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㈦ 劳动法规定孕妇工作时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孕妇在工作中享有一定的保护措施。具体来说:
1.工作时间:孕妇的每日工作时间不应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应超过44小时。
2.劳动强度:孕妇在怀孕期间不得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
3.夜班和延长工作时间: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
4.休息时间:用人单位应当在劳动时间内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所需时间计入劳动时间。
5.产假: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6.哺乳期:对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并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其安排1小时哺乳时间。
以上规定旨在保护孕妇和胎儿的安全,确保孕妇在工作和生育期间得到必要的休息和保护。
法律规定孕妇不可以加班。具体的内容如下:
1.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活动;
2.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3.对不能胜任原劳动的,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劳动。
综上所述,《劳动法》对孕妇的工作时间是有规定的。例如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孕妇不得安排加班和上夜班等。且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而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以此为由辞退怀孕女员工构成违法解除,劳动者有权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向单位主张经济赔偿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五十九条
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第六十条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第六十一条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活动。
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