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政法律文书送达的规定
A. 行政法律文书送达方式和期限
行政法律文书送达方式包括直接送达、留置送达、邮寄送达和公告送达等。行政法律文书送达期限一般为当场送达;当事人不在场的,需在七日内送达;公告送达的,公告期限为60日,60日届满即为送达。一、行政法律文书送达方式
行政法律文书送达方式如下:
1.直接送达。行政处罚法律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
2.留置送达。受送达人或其同住成年家属拒绝签收行政处罚法律文书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等其他单位人员到场,对送达情况和过程予以见证,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盖章,把行政执法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
3.邮寄送达。直接送达行政处罚法律文书确有困难的,可以采用邮寄送达。
4.公告送达。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采取上述方式均无法送达的,可以公告送达行政执法文书。
提醒,送达行政处罚法律文书时应按照以下顺序采取不同的送达方式:首先采用直接送达,当直接送达不能达到目的时才可以采用留置送达;留置送达不成,才可以采用邮寄送达;邮寄送达不成,才可以采用公告送达。
二、行政法律文书送达期限
行政法律文书送达期限如下:
1.公告送达的,以公告中明示的生效时间,算送达时间,公告期为60天,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2.当事人在场的,应当在宣告后将行政法律文书直接交由当事人;
3.当事人不在场的,应当在作出行政法律文书后七日裂配碰内送达,即从行政法律文书上载明的日期的第二天开始起算。
4.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诉讼文书在期满前交邮的,不算过期,行政法律文书应当在作出后七日内交付邮寄、进行委托送达或者公告送达。
三、当事人送达地址确认书怎么填写
填写当事人送达地址确认书是法院诉讼程序的要求,法院会向你提供送达地址确认书的表格,你按照内容填写就可以了。
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填写的地址应该是能确保能收到法院信件的地址,因为如果你提供的地址错误,法院按此地址邮寄的信件被退回的,将被视为已经送达,对你产卖宏生不利的影响。
2.如果以后地址发生变更的,应该及时到法肆谈院更正送达地址。
B. 行政处罚邮寄送达的法律规定
法律分析:(1)直接送达。登记管理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在宣告后将决定书当场交付给被处罚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并由其负责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者盖章,即为送达负责人拒绝签名和盖章的,由案件承办人员在《送达回证》上注明。登记管理机关在适用直接送达时需注意:无特殊情况的,均应适用直接送达的方式 由社会组织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负责收件的人签收 受送达人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 受送达人已向登记管理机关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 送达法律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 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2)留置送达。在适用留置送达时,应当注意:留置送达的条件是受送达人拒绝签收法律文书 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绝签收事由和日期送达人、见证人要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者盖章,把法律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 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及其他见证人不愿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或盖章的,由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把送达文书留在受送达人住所,即视为送达 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3)邮寄送达。当登记管理机关直接送达法律文书有困难时,也可以采取邮寄送达的方式送达。采取邮寄送达时,应当注意: 在直接送达有困难时,才能采用邮寄送达 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邮寄送达,应当附有送达回证。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与送达回证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不一致的,以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送达回证没有寄回的,以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4)公告送达。公告送达是送达的最后一种方式,在适用公告送达时,应当注意以下事项:通过其他方式都无法送达时,适用公告送达公告送达,可以在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互联网等媒体上刊登公告 自发出公告之日起,公告期为60日 公告期满后,即视为送达 登记管理机关采用公告送达方式的,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四十条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C.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自作出之日起多少日内按照有关规定送达当事人
行政处罚决定书七日内送达当事人。
法律依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条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一、送达方式:
1、接送达的方式;
2、由社会组织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负责收件的人签收;
3、 受送达人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
4、 受送达人已向登记管理机关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
5、送达法律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
6、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二、留置送达,在适用留置送达时,应当注意:
1、 留置送达的条件是受送达人拒绝签收法律文书;
2、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绝签收事由和日期;
3、 送达人、见证人要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者盖章,把法律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
4、 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及其他见证人不愿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或盖章的,由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把送达文书留在受送达人住所,即视为送达;
5、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三、邮寄送达,当登记管理机关直接送达法律文书有困难时,也可以采取邮寄送达的方式送达。采取邮寄送达时,应当注意:
1、 在直接送达有困难时,才能采用邮寄送达;
2、 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3、 邮寄送达,应当附有送达回证。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与送达回证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不一致的,以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4、送达回证没有寄回的,以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法律依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条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D. 行政执法人员送达法律文书有哪些
行政执法人员送达有关法律文书方式包括:直接送达;留置送达;邮寄送达;电子送达;转交送达;公告送达;其他。送达诉讼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
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受送达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负责收件的人,诉讼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E. 采取公告方式送达行政执法文书的经过多少日即视为送达
法律分析:《行政处罚法》第四十条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因此,根据《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有关规定,登记管理机关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直接送达。登记管理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在宣告后将决定书当场交付给被处罚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并由其负责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者盖章,即为送达;其负责人拒绝签名和盖章的,由案件承办人员在《送达回证》上注明。登记管理机关在适用直接送达时需注意: 无特殊情况的,均应适用直接送达的方式; 由社会组织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负责收件的人签收; 受送达人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 受送达人已向登记管理机关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 送达法律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 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2)留置送达。在适用留置送达时,应当注意: 留置送达的条件是受送达人拒绝签收法律文书; 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绝签收事由和日期; 送达人、见证人要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者盖章,把法律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 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及其他见证人不愿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或盖章的,由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把送达文书留在受送达人住所,即视为送达; 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3)邮寄送达。当登记管理机关直接送达法律文书有困难时,也可以采取邮寄送达的方式送达。采取邮寄送达时,应当注意: 在直接送达有困难时,才能采用邮寄送达; 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邮寄送达,应当附有送达回证。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与送达回证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不一致的,以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送达回证没有寄回的,以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4)公告送达。公告送达是送达的最后一种方式,在适用公告送达时,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通过其他方式都无法送达时,适用公告送达; 公告送达,可以在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互联网等媒体上刊登公告; 自发出公告之日起,公告期为60日; 公告期满后,即视为送达; 登记管理机关采用公告送达方式的,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关于期间、送达、财产保全、开庭审理、调解、中止诉讼、终结诉讼、简易程序、执行等,以及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案件受理、审理、裁判、执行的监督,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