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1.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依宪保护劳动者权益原则:这一原则强调的是,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确保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不受侵犯。
2. 规定统一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原则:为了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权益,劳动法规定了统一的基本标准和规范,以此指导劳动合同的签订和执行。
3. 劳动合同的自由与政府适度的干预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强调劳动合同的签订应当尊重双方自愿的原则,同时也允许政府在不影响合同自由的前提下,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和执行进行适度的干预。
4. 保护公平竞争与保护弱者权益相结合原则:劳动法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也注重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公平竞争,同时特别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权益。
法律分析部分的内容改写如下:
1. 仲裁申请的时效性: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请求的,应当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书面申请。
2. 仲裁委员会的受理程序:仲裁委员会在收到申诉后五日内应当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应当在受理后五日内将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随后组成仲裁庭。对于不受理的案件,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被申请人在收到申请书副本后十日内应提交答辩书及相关证据,未按时提交或未提交者,不影响案件的审理。
3. 仲裁庭的通知与处理:仲裁庭应在开庭前五日将开庭时间及地点的书面通知送达当事人。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按撤诉处理;被申请人缺席裁决不受影响。
4. 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期限:仲裁庭应在组成后四十五日内结案,如案情复杂需延期,经批准可适当延期,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
5. 劳动争议的调解与裁决:仲裁庭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应先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制作调解书,调解书送达后具有法律效力。
6. 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诉的,裁决书即生效。
7. 调解书和裁决书的履行:当事人应按照规定的期限履行调解书和裁决书确定的义务。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以上内容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条的规定进行阐述,该法规定了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即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并明确了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
2.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原则内容
法律分析: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1. 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我国《宪法》的总纲第六条中有明确规定。它体现了生产和分配的统一,并含有丰富的内涵。
2. 保护劳动者的原则:这一原则是由劳动关系的属性和特征所决定的,即它具有人身关系和隶属关系的特点。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条明确指出,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的规定,制定了该法律。
3.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什么:1、依宪保护劳动者权益原则。2、规定统一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原则。3、劳动合同的自由与政府适度的干预相结合原则。4、保护公平竞争与保护弱者权益相结合原则。
【法律分析】
1、劳动保障当事人提出仲裁的,应当从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2、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五日内作出受理或不受理的决定。受理的,应当由作出决定之日起五日内,将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并组成仲裁庭,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作出不予受理通知,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交答辩书及相关证据。被诉人没有按时提交或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案件审理。3、仲裁庭应当于开庭五日前,将开庭时间、地点的书面通知送达当事人。当事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对申请人按撤诉处理,被申请人可以缺席裁决。4、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案,案情复杂确需延期的,经报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不得超过十五日。5、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应先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根据协议内容制作调解书,调解书自送达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6、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7、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和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条 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4. 简述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劳动法对其基本原则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三大基本原则。
一、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
(1)劳动是公民的权利
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从事劳动的同等的权利,主要体现在:
①对公民来说意味有就业权和择业权在内的劳动权
②有权依法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和用工单位
③有权利用国家和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就业保障条件,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
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平等地录用符合条件的职工,加强提供失业保险,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职责。对国家来说,应当为公民实现劳动权提供必要的保障。
(2)劳动是公民的义务
劳动者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就必须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其中最主要的义务就是完成劳动生产任务。这是劳动关系范围内的法定的义务,同时也是强制性义务。
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这项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偏重保护和优先保护:劳动法在对劳动关系双方都给予保护的同时,偏重于保护处于弱者的地位的劳动者,适当体现劳动者的权利本位和用人单位的义务本位,劳动法优先保护劳动者利益。
(2)平等保护:全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各类劳动者的平等保护,特殊劳动者群体的特殊保护。
(3)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论它存在于劳动关系的缔结前、缔结后或是终结后都应纳入保护范围之内。
(4)基本保护:对劳动者的最低限度保护,也就是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
三、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这个原则是指配置是否合理的标准是能否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双重价值取向,劳动法的任务在于对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进行规范。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即指社会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各个用人单位之间的配置,而劳动力资源的微观配置:处理好劳动者利益和劳动效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