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的重要性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 2025-09-17 13:36:21

① 民事诉讼证据有何作用

一、民事诉讼 证据 的基本内容 1、概念 民事诉讼证据指依照民事 诉讼 规则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民事诉讼证据对于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法院查明案件事实,依法正确裁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事诉讼证据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即客观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2、裁判证据的属性 不同诉讼阶段,证据的内涵不同。在起诉阶段,只要与案件事实有表面联系的材料都可能被认为是证据。而随着诉讼的深入,原来被认为是证据的材料可能会被逐步剔除,原来并不认为是证据的材料又在不断加入。因此,诉讼证据只有根据裁判的需要认识它、理解它,才具有法律意义。 裁判证据是指最终能够被法官作为认定案件事实依据的证据。一般而言,法官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必须同时具备客观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的要件,也就是裁判证据的属性。 3、表现形式 根据 民事诉讼法 律规定的民事诉讼证据的表现形式为标准,我国民事诉讼证据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证人 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八种。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 证据种类 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二、民事诉讼证据的作用 1. 证据是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前提条件。 原告起诉或者被告反 驳以及提出反诉,都应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所主张的事实。 2.证据是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的根据。 法官只有依法全面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才能使法院的审判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3.证据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工具。 民事权利人要依法保 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必须依靠证据来加以证明,不然是难以确认民 事权利义务关系的。 综上所述, 民事诉讼证据有何作用 的答案已经揭晓,它对整个诉讼过程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是进行诉讼的条件、审判的依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工具,可以说没有充足的证据就没有办法赢得诉讼,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由于民事诉讼主张的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所以没有充足的证据准备是没必要进行民事诉讼的,终究是徒劳无功。

②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

是民事诉讼法中涉及证据提供和证据认定的重要条款,它规定了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和证据收集方式。
一、举证责任与证据提供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意味着,在民事诉讼中,原告或被告必须就其提出的诉讼请求或抗辩主张,提供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如果一方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其主张,法院可能不予采纳其观点,进而可能导致败诉。
同时,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法院应当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的情况。这包括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以及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在这些情况下,法院将主动收集证据,以确保案件得到公正、公平的审理。
二、证据收集与认定
在证据收集方面,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允许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这确保了当事人能够充分收集与案件相关的证据,同时也避免了因证据不足而导致的不公正判决。
此外,法院在认定证据时,会遵循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这意味着法院将综合考虑各种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以判断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只有经过法院认定的证据,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三、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当一方当事人无法提供证据或者提供的证据不足以支持其主张时,可能会面临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这可能导致法院对其主张不予采纳,进而可能影响案件的判决结果。因此,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应充分重视举证责任,尽可能提供充分、有效的证据来支持其主张。
综上所述: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是关于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和证据提供的重要条款。它强调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规定了法院在特定情况下的证据收集职责,并明确了法院在认定证据时应遵循的程序和标准。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应充分了解并遵守这一条款的规定,以确保其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四条规定: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8条

规定了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提供证据的责任和方式。根据该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一、证据提供的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8条,当事人对于自己所提出的主张,必须承担提供证据的责任。这一规定体现了民事诉讼中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如果当事人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其主张,那么法院可能无法采纳其主张,从而导致其诉讼请求无法得到支持。
二、证据提供的方式
在提供证据时,当事人应遵循法律的规定和法院的要求。证据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实物的等多种形式。当事人可以通过提交书面材料、出庭作证、提供物证等方式来提供证据。同时,当事人还应确保所提供的证据真实、合法、有效,不得伪造、篡改或毁灭证据。
三、证据的审查与认定
法院在收到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后,会进行审查与认定。法院会根据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来评估证据的价值,并决定是否采纳该证据。如果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不足以支持其主张,或者证据存在瑕疵或矛盾,法院可能会要求当事人补充证据或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四、举证不能的后果
如果当事人未能按照法律规定提供证据来支持其主张,或者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事实,那么法院可能会认为其主张缺乏事实依据,从而驳回其诉讼请求。因此,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应充分重视证据的重要性,确保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其主张。
综上所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8条明确了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提供证据的责任和方式。当事人应当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提供真实、合法、有效的证据来支持其主张。在提供证据时,当事人应注意证据的形式和内容,确保符合法律的规定和法院的要求。如果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提供的证据不足以支持其主张,可能会面临诉讼请求被驳回的风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八条规定: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七十条规定:
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七十一条规定:
人民法院对视听资料,应当辨别真伪,并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七十二条规定: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不能作证。

热点内容
环保法学习心得 发布:2025-09-17 16:17:56 浏览:333
广义的教育立法是指 发布:2025-09-17 16:17:55 浏览:700
劳动法中提前30天通知 发布:2025-09-17 16:16:33 浏览:480
规范法律服务工作 发布:2025-09-17 16:09:19 浏览:602
香港安全立法最新 发布:2025-09-17 16:06:59 浏览:765
成立法律援助专项资金 发布:2025-09-17 16:03:18 浏览:594
劳动法关于员工疾病的条款 发布:2025-09-17 15:53:38 浏览:979
2015年法律硕士招生简章 发布:2025-09-17 15:31:54 浏览:28
劳动法关于续签的规定 发布:2025-09-17 15:21:59 浏览:508
行政诉讼法第14 发布:2025-09-17 15:11:52 浏览: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