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行政法中的被委托组织
1. 行政法中的授权与委托有何区别
一、性质不同
1、行政授权是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公务人员管理有关事务的职权。
2、行政委托是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职责范围内依法将其行政职权或行政事项委托给有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受委托者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实施管理行为和行使职权,并由委托机关承担法律责任。
二、法定依据不同
1、行政授权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依据,如果没有法定依据的,视为行政委托;
2、行政委托不强调有明确的法定依据,只要不违背法律精神和目的即可。
三、法定方式不同
1、行政授权的方式有两大类:
(1)是直接授权;
(2)是间接授权,即法律、法规规定某行政机关可以根据需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将某个特定的行政职权授予某个组织。
2、行政委托的方式较为灵活,由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以具体的委托决定来进行
四、法律后果不同
1、行政授权的法律后果,或者是使得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的职权内容增加,或者使得本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在授权范围内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
2、在行政委托,不发生行政职权和职责的转移,受委托的组织并不因此而取得行政职权,也不因此而取得行政主体资格。受委托组织根据行政委托行使职权必须以委托的行政主体的名义,而不是以受委托组织自己的名义进行,其行为对外的法律责任也不是由其承担,而是由委托的行政主体承担。
2. 「司考」行政法里那个口诀,复议看职权诉讼看名义什么意思
一、下级经上级批准的适用“诉讼看名义、复议看职权”这一情形。
1、行政行为是谁的名义做出的诉讼时谁就是被告
2、复议时看有没有被授权,授权的话作出行政行为的机关是被复议机关,授权组织是复议机关
3、例外情况:行政许可由下级作出决定,但须经上级批准的,原则上以下级(决定机关)为被告;如果对许可决定和批准行为都不服,一并提起诉讼的,则以下级和上级为共同被告。这也算是多阶段行为“诉讼看名义、复议看职权”的一个例外
二、派出机构是复议诉讼皆看职权。
(2)什么是行政法中的被委托组织扩展阅读:
一、市政府打假办作出规定、绿化办、馒头办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决定,21条规定,没有规定,行使职权视为委托,以设立的政府为被告,就是假授权等于真委托,授权时法律法规规章。委托者是市政府,被申请人是市政府,复议机关是省政府,被告是却是市政府。07年复议条例14条规定了,内设机构要看职权,没有授权或者幅度越权是自己为被告,种类越权需要上级是被告。税务所未经批准的是自己为被告。
二、复议诉讼和赔偿。授权和委托。法无授权即禁止。只要有授权就是主体。国务院和地方政府需要组织法授权的。被授权组织是法律法规授权的,学位条例授权学校颁发学位证书。被委托组织,烟草专卖需要许可的,是市一级的烟草专卖局,法律规定可以委托给县一级的工商局。
工商局是被委托人。这种情况必须是烟草专卖局发布公告。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才可以法律法规规章授权。被委托组织是行政机关委托,不得超越权限。工业大学是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决定,是自己承担责任,因为法有授权可以为。
但是被委托的工商局,盖章时是烟草局,接受行为,不服是告烟草专卖局。
三、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后者是法律关系主体,管理关系监督关系,法律关系主体不可以是一个人,合同关系是相对方,行政机关是行政主体一种,但是行政主体不见得都是行政机关。例如公安局租房子就是租赁合同是民事合同关系。这是民事诉讼。
公安局建设一个办公大楼,需要规划局规划,公安局申请,这是一种行政关系,但是规划局是行政主体,公安局变成了行政相对人。原告是公安局,被告是规划局。
因为公安局是行政相对人,规划局是许可机关。只有公安局作出拘留才是名全责才具备被告。
四、公务员不是行政主体,民警罚款200元但是主体是单位,公务员身份被行政主体吸收了。职务行为代表国家。行政主体要看权名责。诉讼看名义、复议看职权。派出机构要看幅度还是种类,授权和委托区别。要看是否有授权。
3. 行政法行政主体三大类
这也是听了徐金桂的课的吧。
一,职权性行政主体(以自己的名义被复议和诉讼):1,政府,2,部门,3,派出机关
二,授权性行政主体(以自己的名义被复议和诉讼):4,被授权组织,5,被授权内设机构,6,派出机构(有权三所:派工税)
三,非行政主体(不能成为复议被申请人和诉讼被告):7,组建机构,8,被委托组织
4. 行政主体3大类8小类
法律分析:一、职权三大类:1.政府、2.部门、3.派出机关;二、授权八大类:4.被授权组织、5.内设机构、6.派出机构;三、非主体大类:7.委托机关、8.组建机构
行政法主体又称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具体包括执掌行政权的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即行政管理过程中的被管理者)。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
因此,行政法主体的范围大于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只是行政法主体的一种,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第二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
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行政机关被撤销或者职权变更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5. 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的区别
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的区别如下:
法律依据:
- 行政授权: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依据。如果没有法定依据,则视为行政委托。
- 行政委托:不强调有明确的法定依据,只要不违背法律精神和目的即可,相对灵活。
法定方式:
- 行政授权: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授权,二是间接授权,即法律、法规规定由行政机关授权某组织实施行政处罚。通常需要通过法律文件来明确授权关系。
- 行政委托:方式较为灵活,由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以具体的委托决定来进行。更注重实际操作,可以通过具体的委托决定来确立委托关系。
所创设法律关系:
- 行政授权:使得被授权的组织取得了行政主体的资格,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承担行政法上的法律后果。
- 行政委托:不会发生行政职权和职责的转移,受委托的组织并不因此而取得行政法上独立的行政主体资格。只是将部分行政任务交由受委托组织完成,并不改变其原有的法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