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证人保护
『壹』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到法院申请保护令
“人身保护令”是对“人身保护裁定”的形象通俗的称呼,其法律依据是2013年1月1日施行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之规定。该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紧接着第一百零一条规定了诉前行为保全制度,即在提起诉讼前申请行为保全。
对于已经遭受或可能将要遭受家庭暴力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申请。当事人应当书面提出申请,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口头向法院提出。当事人应当在申请书中明确申请法院保全的范围。通常来讲可以申请保全的范围有:
1、禁止被申请人殴打、威胁申请人或申请人的亲友;
2、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申请人,或者与申请人或者可能受到伤害的未成年子女进行不受欢迎的接触;
3、禁止被申请人在距离下列场所200米内活动:申请人的住处、学校、工作单位或其他申请人经常出入的场所;
4、人身安全保护裁定生效期间,一方不得擅自处理价值较大的夫妻共同财产;
5、有必要的并且具备条件的,可以责令被申请人暂时搬出双方共同的住处。
当事人向人们法院申请人身保护裁定的,应当向法院提交表明其曾经遭受、正在遭受家庭暴力或正面临家庭暴力危险的初步证据,例如照片、病历、法医鉴定、报警证明、证人证言、社会机构的相关记录或者证明、对申请人带有威胁内容的手机短信等。
法院应在接到申请后的48小时内决定是否作出人身保护裁定,该裁定一经做出立即生效。人身保护裁定是施暴方头上的“紧箍咒”,受到行为限制的一方不履行裁定的,人民法院有权依据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贰』 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的规定是什么
证据 作为 民事诉讼法 的重要组成部分, 证人 的证言在证据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以及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民事 诉讼 中的证人是必须要出庭作证的,那么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可以不用出庭作证就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 的有关问题如下所述。 一、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的要求 1、证人具有生理和精神上的能力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3条,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由此可见,证人的年龄和精神健康状况对于证言可信性的影响,并不影响其为证人的资格,其证言的可信性则要求在法庭审判活动中由法官综合判断。 2、证人对相关事实亲身感知,并且能够正确表述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7条规定,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证人为聋哑人的,可以其他表达方式作证。证人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 二、证人不能出庭作证的情况下,其书面证言的效力 《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6条对“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作了具体规定,是指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以上情形,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 三、证人出庭作证的程序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涉及证人出庭作证具体操作程序的规定有3条(分别是第54条第一、二款,第55条,第58条)。据此,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程序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10日前提出,并经人民法院许可;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如果予以准许的,在 开庭审理 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并告知其应当承担如实作证及作伪证的法律后果;证人出庭后、作证前,审判人员要告知其作证的权利和义务;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证人进行询问。证人不得旁听法庭审理;询问证人时,其他证人不得在场。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让证人进行对质。 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 等相关问题如上所述。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以及关于民事诉讼法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相关规定,证人在没有特殊情况的时候必须出庭作证,有法律允许的可以不出庭的情况的时候,可以通过提交书面证言或者是视听资料的方式作证。因此证人在没有上述情况的时候必须出庭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