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新闻员工

司法新闻员工

发布时间: 2021-02-23 13:32:14

㈠ 被判缓刑到当地司法所报道,村委的人和家里人还需要同去吗

被判缓刑到当地司法所报道,村委的人和家人,只有一种情况需要去:村委的人作为社区服刑人员的志愿者、家人作为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人,两者作为帮教小组成员在宣告入矫时,需要共同前往司法所或者社区矫正局,他们是作为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教监督人员去参加的。

司法局让社区服刑人员到指定的电信公司办理手机套餐业务司法局支付费用的话,开展手机定位问题,手机定位是合法合理的,但如是到指定的电信公司办理套餐并由社区服刑人员支付费用的话,这个就不太合理,但具体的地方有具体的做法,所以总体上都合法、合理。

(1)司法新闻员工扩展阅读:

法院判缓刑没有到司法局报到会被收监,撤销缓刑。

在缓刑考验期内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会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七十六条 缓刑的考验及其积极后果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第七十七条 缓刑的撤销及其处理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参考资料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社区矫正人员帮扶现状、困境与对策调查研究

㈡ 我是一名缓刑人员,在缓刑期间发生车祸,行动不便,还必须去司法局报道吗

你是一名缓刑人员,在缓刑期间发生车祸,行动不便,可以请当地社区或者派出所帮忙证明,不用必须去司法局报到。

㈢ 我是缓刑人员好几个月没去司法局报道了,今天司法局给我打了个电话让我去司法局一趟,这问题会不会收监啊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版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权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你如果违反监管规定,不知道情节严重不严重?如果不严重,不会收监执行。

㈣ 社区矫正人员第一次到当地司法所报道需要交费吗

首先明确一下我国政法部门的职能:公检法司四家,公安的职能就是针对你回是否犯罪调查取证,检察院的答职能就是'原告"用公安的证据起诉你,公家起诉就是“公诉”,法院就是把你被告判决,判决之后对你实施刑罚的是司法。即监狱警或司法所(监外执行)。凡不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人,都是有司法所管理的,即:司法所长就是你的监狱长。和公安派出所无关。
建议您网络一下“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㈤ 司法从业人员应怎么样提高媒介素养

提高媒介素养,增强与新闻媒体沟通的能力。新闻媒体是司法机关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的桥梁。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经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和放大后得到司法机关的关注、重视和采纳。司法机关的声音通过新闻媒体报道传播后才能传遍千家万户,为人民群众所了解和知悉,其工作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提高媒介素养,增强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办案的过程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排除外界的干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地对待双方当事人,甚至是在社会上影响恶劣、“民愤”极大的人。真实性、客观性也是新闻媒体报道所追求的目标。但就具体案件而言,新闻媒体报道内容中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能与司法机关办案所追求的客观公正直接等同。因为司法活动每一个环节、步骤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进行,非经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认定的事实应属无效。社会舆论对案件审理的期望可能会与法院对案件的审理结果发生偏差。对这样的案件,法院要提前做好社会舆论引导工作。舆论是社会秩序的“安全阀”,社会舆论一旦形成就难以更改,甚至会产生“刻板印象”。引导社会舆论是一项复杂、细微、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所以法院要加强司法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对易引起公众误解的敏感案件要主动与媒体沟通,及时公布真相,消除误解,引导舆论,为公平公正司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提高媒介素养,增强舆情的收集和研判能力。大众传播是社会雷达,具有寻求、传递和接收信息的功能,用于监视环境。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瞭望哨”的作用,也是司法机关与人民群众交流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能充分反映社情民意。

㈥ 社区矫正人员不到司法所报到怎么办

矫正人员拿到司法局下发的到社区矫正机构报到通知书后,超过10天不报到可不予接收。
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如下:
1、第六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组织查找,并通报决定机关。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由交付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将其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交接手续。
罪犯服刑地与居住地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需要回居住地暂予监外执行的,服刑地的省级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应当书面通知罪犯居住地的同级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指定一所监狱、看守所接收罪犯档案,负责办理罪犯收监、释放等手续。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通知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派员到庭办理交接手续。
(6)司法新闻员工扩展阅读
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
(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四)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五)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六)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㈦ 我是一名缓刑人员,乡司法所长要我每星期去司法所报道,我可以举报他吗该怎么举报

举报?你举报什来么?你以自为缓刑人员不用接受监管?你以为缓刑人员是自由人!错误!大错特错!缓刑人员也是罪犯身份!每周报到只是缓刑人员缓刑期间应当遵守的规定之一!要求每周报到没有丝毫违法违规!你凭什么举报?倒是你,请你务必正视你自己的罪犯身份,严格遵守缓刑监管规定,否则严重违规是要被撤销缓刑,收监执行的!到时候你必将后悔莫及!
刑法
第七十五条【缓刑犯应遵守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第七十七条【缓刑的撤销及其处理】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热点内容
婚姻法期货 发布:2025-09-15 15:56:13 浏览:229
保健产品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9-15 15:37:06 浏览:955
共和国民法典内容 发布:2025-09-15 15:18:00 浏览:704
吴江法院法官电话 发布:2025-09-15 15:10:40 浏览:872
人民法院审理一案件 发布:2025-09-15 13:58:08 浏览:302
耿宝建律师 发布:2025-09-15 13:51:45 浏览:72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发布:2025-09-15 13:17:46 浏览:742
2013司法考试真题及答案下载 发布:2025-09-15 13:06:06 浏览:475
行政立法案例分析 发布:2025-09-15 12:45:50 浏览:396
劳动法十年员工 发布:2025-09-15 12:45:47 浏览: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