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司法救助听证会
① 肖声的工作报告
2011年,辽宁省检察院在辽宁省委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带领全省检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努力为实现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各项检察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服务全省工作大局
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全省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29386人,提起公诉44924人;批准逮捕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嫌疑人95人,提起公诉261人;批准逮捕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等犯罪嫌疑人3788人,提起公诉3865人;批准逮捕抢夺、盗窃、诈骗犯罪嫌疑人7855人,提起公诉8917人;批准逮捕毒品犯罪嫌疑人2512人,提起公诉3185人。
开展专项行动,保障市场经济秩序。一是开展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共批准逮捕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嫌疑人2103人,提起公诉2978人。二是积极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批准逮捕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嫌疑人693人,提起公诉758人,批准逮捕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嫌疑人158人,提起公诉160人。三是持续推进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共查办商业贿赂犯罪案件350件,涉案金额6942万余元。四是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立案侦查项目审批、招标投标、物资采购等环节的犯罪案件154件,涉案金额3430万余元。五是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国土资源领域腐败问题治理工作,立案侦查土地和矿产资源审批出让、开发利用、征地补偿等环节的犯罪案件115件,涉案金额1802万余元。
积极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一是认真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涉嫌犯罪但无逮捕必要的,依法决定不批准逮捕4323人;对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决定不起诉1948人。二是综合运用释法析理、公开听证、司法救助、困难帮扶等措施,探索建立涉检信访终结机制,全省检察机关继续保持涉检进京访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登记数为零。三是延伸检察工作触角,在乡镇、社区增设派出检察室,开展巡回检察,就地受理群众诉求、提供法律服务,并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四是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司法保护,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完善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办案方式及制度,加强教育、感化、挽救,对涉嫌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依法决定不批准逮捕490人、不起诉123人。严肃查处征地拆迁、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招生考试以及侵害农民工、残疾人和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民生领域的犯罪。
深入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促进反腐倡廉建设
严肃查办贪污贿赂犯罪。全省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148件1687人,其中查办大案620件,要案140人(含厅局级5人),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58亿余元。加大查办行贿犯罪力度,立案侦查行贿犯罪嫌疑人141人。开展全省追逃专项行动,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94人。
大力加强反渎职侵权工作。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了省检察院的工作汇报,就加强和改进全省反渎职侵权工作作出了四项重要决定。省检察院会同省纪委等九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大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违法犯罪工作力度的实施意见》,并制定了重大案件专案调查规程。全省三级检察院反渎职侵权机构逐步扩大编制,增加办案力量。一年来,全省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渎职侵权犯罪案件467件619人,其中查办重、特大案件187件,查处要案49人(含厅局级2人),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6944万余元。
更加注重职务犯罪预防。年初,省检察院向省委提交了《2008-2010年度我省职务犯罪发生情况发展趋势和预防对策的综合报告》。省检院和各市(分)检院举办了全国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辽宁巡展,全省14个分展区共组织巡展1000余场,历时3个月,共有700多家单位7万余人参观了巡展。省检察院编写了《预防是警示更是祝福》的警示预防读本,发放到全省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和省人大代表手中。一年来,全省检察机关共发出预防检察建议760件,提供预防咨询629件,开展职务犯罪案例剖析815件,帮助落实预防措施1961项。
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促进执法司法公正
深入贯彻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的决议》。在2010年开展“诉讼监督年”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构建长效机制,增强监督实效,切实解决执法司法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强化刑事立案和侦查活动监督。对侦查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刑事案件监督立案699件。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撤销案件337件。对应当逮捕而未提请逮捕、应当起诉而未移送起诉的,决定追加逮捕1658人、追加起诉1220人。对不符合法定逮捕、起诉条件的,决定不批准逮捕3677人、不起诉424人。
强化审判活动监督。一年来,全省检察机关共提出刑事抗诉487件,提出民事行政抗诉557件、再审检察建议1499件。坚持抗诉与息诉并重,对不服法院裁判的1500余件民事行政申诉案件,耐心做好当事人的服判息诉工作。
强化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开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百案检察”专项活动,共监督纠正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不当990人。加强规范保外就医监督工作,省检察院与省监狱管理局会签了《加强和改进监狱暂予监外执行工作联席会议纪要》。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监管场所被监管人死亡检察程序的规定(试行)》,突出抓好被监管人死亡的检察工作,使全省监管事故得到了有效遏制。
加强检察机关自身建设,提高公正廉洁执法水平
突出抓好思想政治建设。结合迎接建党90周年和人民检察创立80周年,认真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争做雷锋式的检察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培养和弘扬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职业道德。全省检察机关共有56个集体和36名个人获得省级以上表彰,被荣记集体和个人一等功15个、二等功56个。省检察院机关连续两届被省委、省政府和省直工委评为“文明单位标兵”和“省直文明机关标兵”。
大力加强执法能力建设。举办全省检察系统新进人员培训班、晋升高级检察官资格培训班、执法工作基本规范网络集中培训等各类教育活动,共培训检察人员45058人次。建立市级检察院普遍轮训基层检察人员、省检察院重点培训基层骨干机制。大规模推进岗位练兵,广泛开展业务竞赛活动。加大对贫困地区检察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支持力度。
重点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设。修订完善全省市、县级检察机关执法质量和队伍建设考评体系。严格执行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以及逮捕职务犯罪嫌疑人报上一级检察院审查决定等制度。组织开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解决反映强烈突出问题”和“规范文明执法,加强纪律作风建设”等专项活动。坚决执行检察人员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制度,查处内部违法违纪检察人员8人。
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注重树立基层检察院建设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全省有8个基层院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先进基层院,2个基层院被列为全国基层院建设示范院。进一步解决基层办案力量不足、人才短缺等困难,全省市、县两级院共招录专业人才409人,为基层院定向培养和选调应届大学毕业生44名。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支持,重点解决贫困地区基层院经费困难问题,基层执法保障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加快实施科技强检战略,不断提高检察技术和信息化水平。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保障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
依法接受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去年9月,省检察院就加强反渎职侵权工作情况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了专项报告,并根据常委会审议意见,组织全省检察机关逐条研究落实整改措施。全省各级检察院共向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专项工作160余次。
进一步加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围绕“深化三项重点工作,维护辽宁和谐稳定”,“全面加强和改进反渎职侵权工作”等专题,多次召开人大代表座谈会,认真征求代表意见和建议。坚持定期向省人大代表送阅《辽宁检察工作汇报》专刊。一年来省检察院共走访代表征求意见1800余人次。
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健全和完善人大代表建议承办制度,采取领导督办、各有关办案部门和下级检察院承办、召开疑难案件协调会和公开听证会、办理结果当面答复代表等方法,将省人大交办和代表直接提出的40件代表建议全部办复,与代表见面率和代表满意率均达到100%。
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同时,全省检察机关注重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邀请政协委员座谈、视察、专题调研,听取政协委员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并认真研究落实。对省政协提出的2件提案省检察院已按期办结。
2012年,全省检察机关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全国检察长会议和全省政法工作会议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目标,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保障,切实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检察工作水平,努力为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更加注重服务经济发展,确保社会稳定。积极服务和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服务和保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依法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的犯罪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促进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强化社会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切实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二)更加注重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不断转变监督观念,规范监督行为,改进监督方式。落实和完善强化诉讼监督的各项工作机制,针对裁判不公、执法不严的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项监督。进一步加大查办渎职侵权犯罪力度,推动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取得新进展。
(三)更加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促进廉洁公正执法。大力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继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狠抓纪律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持续推进基层检察队伍管理和能力建设,大力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强检战略,加强基础设施、科技装备和信息化建设。
(四)更加注重接受监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突出强调把强化自身监督放在与强化法律监督同等重要的位置,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监督,继续完善和落实人大代表联络机制。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全面推行人民监督员制度,虚心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检察权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② 司法救助是什么意思
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当事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行政回诉讼,但经济确答有困难的,实行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免交。 或者说,司法救助,也称为诉讼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对于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根据其申请,予以缓交、减交或者免交诉讼费用的制度。
在司法实践中,不仅是法院,很多地区的人民检察院也实建立刑事案件被害人救助制度,对于生活贫困达到救助条件的被害人进行国家救助。
同时,在司法救助中,还包括法律规定的对于贫困被告人指定免费辩护人、贫困受害人提供免费法律服务等
③ 人民检察院控诉部门有哪些司法救助职责
国国家残疾人法律救助“十一五”实施方案实施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残联等不断加大对残疾人的司法救助、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力度。各级人民法院针对贫困残疾人以及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社会福利企业事业单位依法进行司法救助。各级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机构积极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3102个律师事务所接受各级残联的指定和委托,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2270个县级以上残联建立了专门的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分中心、工作站),无偿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十一五”期间,为切实维护和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依据国务院批转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专门制定了《残疾人法律救助“十一五”实施方案》。为保证“十一五”期间残疾人法律救助任务的顺利完成,制定本法,供各地开展工作时参考。一、任务目标(一)建立省、市、县级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二)建立以各级人民法院的司法救助、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主导,以其它行政机关、残联和社会力量提供的法律救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二、主要措施残疾人法律救助主要包括人民法院为残疾人提供的司法救助,法律援助中心为残疾人提供的法律援助,人民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劳动保障、教育、卫生、残联、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公证处等为残疾人提供的法律服务和帮助,以及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高等院校等通过多种形式为残疾人提供的法律服务和帮助。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内容十分广泛,需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劳动保障、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分工合作,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配合,共同开展工作。同时,要充分重视社会团体、民间组织、高等院校等对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一)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是研究、制定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政策和计划,督促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开展,解决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中重大问题的综合性协调机制。1.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组建立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劳动保障、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组成的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组,作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的载体和组织形式,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开展本地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2.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组的职责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组的主要职责是:(1)研究、制定本地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政策和计划。(2)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开展本地区的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3)针对侵害残疾人权益的重大典型案件,协调有关部门妥善处理和解决。(4)总结、推广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经验。3.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组的工作要求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组工作要求主要是:(1)每年度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对本年度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进行总结,对次年度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进行部署。(2)对侵害残疾人权益的重大典型案件,及时协调解决。(3)适时开展本地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调研,解决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二)重大典型案件查处通过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广大残疾人的各项合法权益得到了切实维护和保障。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社会上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下列案件:(1)侵害残疾人群体利益的;(2)严重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在本地区有重大影响的;(3)案件的处理对于保障残疾人权益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能,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与案件有关的其他部门要依法积极配合司法机关开展工作;残联作为残疾人的代表组织,要充分履行维权职能,尽早介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全面保障残疾人的各项权益。(三)人民法院的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1.司法救助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敬老院、优抚医院、精神病院、SOS儿童村、社会救助站、特殊教育机构等可以获得人民法院的司法救助,享受相关诉讼费用的减免;人民法院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不断降低司法救助的条件,扩大司法救助受援对象的范围,使贫困残疾人能够享受司法救助方面的优惠。2.其他法律救助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残疾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对于视力残疾人、听力残疾人、语言残疾人,人民法院根据残疾人需求和案件的需要,提供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四)司法行政等部门的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1.司法行政部门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按照《关于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的通知》,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和司法鉴定机构等积极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法律服务,并根据残疾人的经济状况减免相关费用,残疾人可以享受优先、优质、优惠的无障碍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各级法律援助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条例》等法规、政策要求,将残疾人列为重点援助对象,确保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残疾人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法律援助,而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适当扩大残疾人的受援范围,降低法律援助条件,使残疾人享受到法律援助服务。2.司法鉴定等费用的减免按照《关于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问题的意见》,司法、民政、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建设、卫生、工商、档案等部门不断增加财政投入,简化相关手续,减免残疾人相关费用;各鉴定机构对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所涉及事项的鉴定给予减免的优惠;司法行政部门管理的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对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受援人申请司法鉴定的,缓收或免收鉴定费;其他非财政拨款的鉴定机构对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受援人申请人身伤残鉴定、亲子鉴定、笔迹鉴定以及财产评估等,受援人交纳鉴定费用确有困难的,法律援助机构承担相关费用。3.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地方司法行政机关和残联联合建立了2270个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分中心、工作站),为贫困残疾人提供了大量法律援助服务。对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的资金投入应当不断加大,确保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的正常开展。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加强对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的业务指导,不断提高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的业务水平和案质量。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应当确保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残疾人能够切实享受法律援助服务;同时,要不断降低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的条件,扩大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的范围,努力使的残疾人享受法律援助服务。对于不能直接案件的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要积极做好案件转介工作,规范法律援助工作程序,畅通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渠道。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应当建立完备的档案制度和统计制度。(五)残联的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1.残联的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要求各级残联应当充分认识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对残疾人权益保障的重要意义,充分调查、了解本地残疾人的法律援助需求和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残疾人的法律救助工作。要定期召开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会议,总结本年度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部署下年度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障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能够获得司法救助、法律援助和其他相关费用的减免,并且通过多种途径使的残疾人享受的优惠和扶助。要积极筹措资金、吸纳法律专业人才,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展专业化的法律救助服务。2.残疾人法律救助中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中心,扩大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救助的能力和范围,对需要法律帮助和服务的残疾人在咨询、文书代写、调解、代理等方面给予无偿帮助。残疾人法律救助中心一般应当有法律专业人员、固定的公场所和经费保障。残疾人法律救助中心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值班制度,并向残疾人公开。鼓励通过法律咨询热线、网上答疑等多种形式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残疾人法律救助中心对承的案件应当建立完备的档案制度和统计制度。残疾人法律救助中心的案程序是:(1)对于符合本地法律援助条件的残疾人案件转介到本地法律援助中心或者有案能力的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2)对不符合本地法律援助条件、残疾人法律救助中心能够单独的案件,按照程序;(3)其他案件可以转介到残联指定或者委托的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3.支持诉讼和公益诉讼对于严重侵害残疾人权益的重大典型案件,残联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支持受侵害残疾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支持诉讼的内容主要包括:(1)为受侵害残疾人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2)帮助受侵害残疾人获得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3)向法院递交支持起诉意见书;(4)其他帮助。对于侵害残疾人群体利益的案件,特别是行政案件,可以尝试按照公益诉讼模式,代表残疾人群体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和参加诉讼。(六)其他机构的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应当充分认识到社会团体、民间组织、高等院校等社会资源对于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积极作用,鼓励和支持对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新和尝试,通过政策指导、项目支持、建立专项基金等多种途径广泛吸纳、利用社会资金和优秀人才致力于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三、检查与评估(一)检查1.检查内容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组是否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组是否能够正常开展工作,其中包括政策出台情况、重大案件处理情况、经验总结推广情况等;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残疾人法律救助中心和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案件情况;相关工作档案和统计情况等。2.检查方式检查包括政府、残联及残联维权部门的不定期检查、抽查、年度检查、“十一五”中期检查和终期检查。(二)评估检查部门将根据检查情况进行评估,提出相应整改意见和建议,总结成功经验并进行推广学习。四、经费各级政府要将残疾人法律救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吸纳社会资源,争取相关项目经费,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中央经费主要用于研究制定残疾人法律救助政策、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的指导、根据实际情况对地方残疾人法律救助案经费进行适当补贴等。地方经费主要用于本地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培训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者等。
④ 申请受害人司法救助是向法院提出还是检察院
向法院申请
⑤ 法院为执行人提供的司法救助款该被执行人出吗
不是,司法救助金由国家财政出。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救专助,属法院与检察院目前都有这个项目,针对办案过程中发现的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对象而给予必要的帮助,主要是给予刑事被害人或家属,目前救助对象也逐步从刑事案件被害人及其家属扩大到民商、行政等案件受害人及其家属,由单一的物质救助逐步拓展为综合救助,尽最大可能在入学、就业、生活、心理辅导等方面为案件受害人及其家属提供便利和帮助,有效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⑥ 检察院审报司法救助需要哪些要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第4条规定,专当事人请求人民属法院提供司法救助,应在起诉或上诉时提交书面申请和足以证明其确有经济困难的证明材料。其中因生活困难或者追索基本生活费用申请司法救助的,应当提供本人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符合当地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规定的公民经济困难标准的证明。
⑦ 检察院也有救助吗
2015年,中央政法委、财政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专部共属同出台的《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根据该规定的指示,下列人员可以向检察院提出国家司法救助申请:
受到犯罪侵害导致死亡、重伤、严重残疾、急需医疗救治、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刑事被害人;受到打击报复的举报人、证人、鉴定人;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人员;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救助的其他人员。简单说就是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权,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造成生活困难的当事人或近亲属。
有上述情况可以向检察院申请救助。
⑧ 司法救助金还需要中级法院批准吗
不需要向中级法院批准。而是向人民检察院申请国家司法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