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见义勇为案例
❶ 见义勇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损害是否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这个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判断,现在法律界对此也是存在很多争议的,之前福州就出版了一个类似权的案件,开始见义勇为的人被拘留面临判刑民事赔偿,经过社会的关注和媒体的正能量报道最终最高检出面才根据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结合判该见义勇为的人士不用承担任何的责任行为完全属于正当防卫,通过这个案件大家就可以知道,是否承担责任中间是存在很大的判定空间完全没有一个标准假如当时没有媒体介入,社会关注见义勇为就会变成故意伤害。《民法总则》三审稿规定“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除有重大过失外,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也就是说,救助者在实施救助的过程中若因为自己的重大过失造成了受助者更严重的损害,是要承担责任的。这显然会抑制救助者积极施救,因为普通人难以识别自己何种行为属于重大过失。正式通过的文本删除了该限制条件,也就意味着只要是自愿去施救的,不管是否存在重大过失,都对受助者的损害不承担民事责任。连法律本身对于见义勇为的行为严格意义上都没有支持和鼓励,所以从法律和自身安全讲是不建议见义勇为的。
❷ 民法总则"好人法"为什么要再修改见义勇为
在3月14日下午,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日程,各个代表团审议民法总则草案建议表决稿。建议表决稿显示,民法总则草案中“好人法”条款再度修改,不再区分是否构成“重大过失”,只要见义勇为一律不担责。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在民法总则草案修改稿修改意见的报告中表示,为了进一步免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倡导培育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建议删除“重大过失”这一“但书”条款。
据此,今天下午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建议表决稿,删除了前几次审议稿中的“重大过失”字样,仅规定,“因自愿实施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意味着,只要是见义勇为行为,就享受依法的“特殊待遇”,不再区分是否有“重大过失”。
❸ 损害要不要赔偿有了说法民法总则让见义勇为不再犹豫
《民法总则》复的颁布,标志着中制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
民法总则为见义勇为者解除了后顾之忧,这是用法律保护见义勇为,有利于倡导培育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民法总则》
第一百八十三条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❹ 在《民法总则》中有关于见义勇为的相关法律条文,但我总觉得国家应该单独颁布一部见义勇为法。有必要吗
严格意义的见义勇为是刑法和民法两个层面的涵义:指个人不顾自身安危通过同违法专犯罪行为做斗争属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等方式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的一种行为。
见义勇为早在刑法以及民法总则中有明确的规定,现实中的问题是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解决现实中如何认定见义勇为和如何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靠的是各个部门(公检法等)出台细则,而即使出台一部新的法律,仍然需要落实如何实施(徒法不足以自行)。从这个层次出发,再出台一部法律的意义不是很大。
当然,很多人也建议再有一部单独的见义勇为法律,作为刑法和民法总则的相应增益,也有一定的道理。
❺ 《民法总则》中对见义勇为行为有何规定
在三月一四日下午,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日程,各个代表团审议民法总则草案建议表决稿。建议表决稿显示,民法总则草案中“好人法”条款再度修改,不再区分是否构成“重大过失”,只要见义勇为一律不担责。 “好人法”条款被称为“见义勇为免责”条款,最早出现在去年一二月下旬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三审稿中。 当时规定“实施紧中国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除有重大过失外,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在三月吧日,民法总则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审议,当时的审议稿规定,“因自愿实施紧中国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不过,如果见义勇为者有重大过失,那么“救助人因重大过失造成受助人不应有的重大损害的,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对此一些代表提出,审议稿虽然在三审稿基础上,增加了“自愿”两个字,以及“不应有的重大损害”等限定条件,仍然不能完全消除救助人的后顾之忧,对救助人的保护不够彻底。 上述代表观点被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采纳。 三月一二日的民法总则草案修改稿,从举证责任的角度,对救助人在“重大过失”等特殊情况下如何承担责任,作出严格限定:“因自愿实施紧中国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受助人能够证明救助人有重大过失造成受助人不应有的重大损害的,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可是,部分全国代表仍然认为,即便要求受助人有举证责任,仍难以彻底消除救助者的顾虑。为了改变“老人倒地没人敢扶”的社会现象,“好人法”条款还应强化对救助者的保护。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在民法总则草案修改稿修改意见的报告中表示,为了进一步免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倡导培育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建议删除“重大过失”这一“但书”条款。 据此,今天下午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建议表决稿,删除了前几次审议稿中的“重大过失”字样,仅规定,“因自愿实施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意味着,只要是见义勇为行为,就享受依法的“特殊待遇”,不再区分是否有“重大过失”。
❻ 民法总则见义勇为解释是怎样的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回。《民法总则》答第183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紧急救助,是指在发生突发事件及出现自然灾害、战争等情况下,为保护他人利益而实施的紧急行为。
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如何为见义勇为开启“防护罩”
随着“十一”国庆长假的到来,今天起,又有新规将开始实施,为人们专的生活带来新变属化。
其中让人期待的亮点还包括胎儿享受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的民事权利;下调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下限;强调抚养赡养义务;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协商确定监护人;增加保护虚拟财产规定;诉讼时效由两年延长为三年。
看起来真的不错哦。
❽ 民法总则为好人撑腰见义勇为"正确姿势"懂吗
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将于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被俗称为“好人法”的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王成说,民法总则第184条通过法律形式让好人出手没了后顾之忧,但要做到有效及时的帮助,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才能让更多好人出手更专业。
有了修改后的民法,相信以后见义勇为就会受法律保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