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四段论

刑法四段论

发布时间: 2021-02-25 06:49:51

1. 刑法学分论简答题 谢谢

你好,我是三江大四的,最后有个积欠考,听说都让过的,放心好了,只要交学费,最后基本都能顺利毕业的。

2. 刑法中犯罪构成采用三段论体系还是四段论体系

其实标准的说法是,三要件和四要件,中国主流的刑法教科书中多采用四要件理论,四要件也是比较传统的理论,三要件是最近几年才在我国流行的理论。

3. 刑法四分法指什么

根据人的年龄、精神状况等因素影响刑事责任能力有无和大小的实际情况,各国刑法和刑法理论一般都对刑事责任能力采取三分法或四分法。三分法即将刑事责任能力分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以及处于中间状态的限定(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三种情况。四分法是除上述三种情况外,还有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情况。无论是三分法还是四分法,都承认在刑事责任能力的有无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的限定(减轻)刑事责任能力的情况。下面依据我国和一些国家刑法所采取的四分法,对刑事责任能力程度问题加以论述。
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简称刑事责任能力或责任能力。其概念和内容在各国刑事立法中一般未予规定,而是由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结合刑法中关于责任能力和限定责任能力的规定来加以明确和确认的。从外延看,凡不属刑法规定的无责任能力人及限定责任能力人的,皆属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例如,在我国刑法看来,凡年满18周岁,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而智力与知识发展正常的人,都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完全责任能力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应当依法负全部的刑事责任,不能因其责任能力因素而不负刑事责任或者减轻刑事责任。
2·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简称完全无责任能力或无责任能力。指行为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者控制自已行为的能力。根据现代刑事立法的规定,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一般是两类人:一是未达到责任年龄的幼年人;二是因精神疾病而没有刑法所要求的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例如,按照我国刑法典第17条、第18条的规定,完全无责任能力人,为不满14周岁的人和行为时因精神疾病而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
3·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
也可称为相对有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仅限于对刑法所明确限定的某些严重犯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对未明确限定的其他犯罪行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情况。从设立这一责任能力层次的立法例看,这种相对无责任能力人都是已超过完全无责任能力的年龄但又末达到成年的一定年龄段的未成年人。例如我国刑法典第17条第2款规定的己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4·减轻刑事责任能力
又称限定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部分刑事责任能力。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和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中间状态。指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虽然具有责任能力,但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降低的情况。现代各国刑法中,较为普遍地规定有减轻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其外延主要为达到一定年龄的未成年人、聋哑人、盲人、因精神病而致辨认或控制行为能力有所减弱的精神障碍人。各国刑法一般都认为,限制责任能力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的,构成犯罪,应负刑事责任,但是其刑事责任因其责任能力的减弱而有所减轻,应当或者可以从宽处罚或免予处罚。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属于或可能属于限制责任能力人有四种情况:(1)己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因其年龄因素的影响而不具备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2)又聋又哑的人;(3)盲人;(4)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4. 明年司法考试刑法还会是三阶层理论吗

其实无论是三阶层还是四要件,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对犯罪构成做专到真正的把属握。
今年司法考试使用了三阶层理论,这是必然的,今后也将继续适用。
虽然目前我国各法学观点不同,代表人物对三阶层与四要件的适用争论不休,但是,在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基本上都已经用三阶层来分析犯罪构成了,我国适用三阶层理论是必然的趋势。
因此,明年复习司法考试仍应以三阶层为主。

5. 申论写作中什么叫三段论什么叫四段论啊

分-分-分-总,后者总-分-分-总,还有总-分-分-分,建议你多买些有答案的申论教材揣摩一下!

6. 2015司法考试刑法用三段论还是四要件

其实标准的说法是,三要件和四要件,
中国主流的刑法教科书中多采用四要版件理论,四要件也是比较传权统的理论,
三要件是最近几年才在我国流行的理论。

三段论体系是:犯罪构成的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
四段论体系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7. 刑法中的错误论都包括那些内容

第一章刑法中的错误概说 第一节刑法中错误问题的历史沿革 一、英美刑法中错误问题的历史沿革 二、德、日刑法中错误问题的历史沿革 三、中国刑法中错误问题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刑法中错误的概念 一、刑法中错误的定义和范围 二、刑法中错误的特征 第三节刑法中错误的分类 一、外国刑法学关于错误的分类 二、我国刑法学关于错误的分类 三、各种分类辨析 第二章事实错误 第一节事实错误概念 一、事实错误的概念 二、事实错误的种类 三、关于事实错误的学说及其评析 四、处理事实错误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客体错误与对象错误 一、客体错误 二、对象错误 第三节手段错误 一、手段错误的概念 二、手段错误的种类及其处理原则 第四节行为性质错误 一、行为性质错误概述 二、行为性质积极错误的典型形式——防卫错误 三、行为性质消极错误的典型形式——偶然防卫 第五节打击错误 一、打击错误的概念和特征 二、打击错误的性质 三、打击错误的处理原则 四、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的区别 第六节因果关系错误 一、因果关系错误的概念和范围 二、关于因果关系错误的学说及其评析 三、因果关系错误的种类及处理原则 第三章法律错误 第一节法律错误概说 一、法律错误的概念 二、法律错误的种类 第二节法律错误与故意的关系 一、问题所在 二、外国刑法学关于法律错误与 故意之关系的学说及评析 三、我国刑法学界关于法律错误与 故意之关系的争论 第三节违法性认识的内容及其判断 一、违法性认识的内容 二、违法性认识的判断 第四节法律错误与事实错误的区分 一、问题所在 二、区分标准 三、几类疑难案件的区分 第四章共同犯罪中的错误 第一节共同犯罪中的错误概述 一、共同犯罪中的错误的概念 二、共同犯罪中的错误的种类 三、处理共同犯罪中的错误的原则 第二节共同实行犯的错误 一、共同实行犯的法律错误 二、共同实行犯的事实错误 第三节教唆犯和帮助犯的错误 一、教唆犯和帮助犯的法律错误 二、教唆犯和帮助犯的事实错误 第四节间接实行犯的错误 一、间接实行犯的错误的范围 二、间接实行犯的错误的处理 第五章不作为犯罪中的错误 第一节不作为犯罪中的错误概述 一、不作为犯罪中的错误的概念 二、不作为犯罪中的错误的种类 第二节不作为犯罪中的法律错误 一、不作为犯罪中的法律错误的概念 二、不作为犯罪中的法律错误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不作为犯罪中的事实错误 一、不作为犯罪中的事实错误的概念 二、不作为犯罪中的事实错误的 表现形式及处理原则 第六章刑法中错误的立法及其完善 第一节事实错误的立法及其完善 一、外国关于事实错误的立法及其评析 二、关于完善我国刑法中的事实错误的立法建议 第二节法律错误的立法及其完善 一、外国关于法律错误的立法及评析 二、关于完善我国刑法中的法律错误的立法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论

第一阶段——准备期
  掌握问题、搜集各种材料、动脑筋的过程,即自回觉的努、力时期。
答  第二阶段——酝酿期
  虽然开动脑筋也出不来好主意,因而感到憋闽、想半途而废,停止自觉努力的时期。然而,在此阶段中,潜意识在本人也不曾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着有力的活动。
  第三阶段——启发期
  解决问题的启示突然出现。这种“突然出现”是指人处于不工作情况下所得到的答案,并且大多出现于疲劳后的小憩时?或者在为其他事物疲于奔命时。另外,“突然出现”的倾向是视觉形象多于语言形象。
  第四阶段——验证期
  推敲突然出现的启示,并且予以具体化的过程。

9. 什么是应急管理的“四段论”

按照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完整的应急管理过程,应包括预防、响应、处置与恢复重建四个阶段,分别发生在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和事后,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过程。其中,每一个阶段都要求采取有力的应急管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突发事件的升级和扩大。
1、事前--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
应急管理要贯穿“预防为主”方针。在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要注意在日常工作中采取措施,着力降低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脆弱性,要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要经常对所在区域进行风险隐患排查,对危险源进行持续的、动态的监测,并开展有效的风险评估,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处置。对于即将演变为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及时预警,使社会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采取避险行动,尽量减小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损失。
2、事发—预警与应急响应阶段
应急响应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管理者研判事件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信息研判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快速、准确,以避免应急响应失当。
3、事中--处置与应急救援阶段
应急处置是指应急管理者在时间、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控制突发事件的后果。即: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尽可能详细地掌握事件情况,迅速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有效处置救援措施,防止突发事件扩大、升级。
处置过程需要大量的非常规决策。应急管理者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进行创新性决策,要遵照预案,但又不能固守预案。不遵照预案,就无章可循;但固守预案,突发事件的瞬息万变又可能令预案的作用丧失。
4、事后—评估与恢复重建阶段
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完成后,应急管理者必须清理现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并据此组织各种力量,消除突发事件对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人的心理的影响。

热点内容
人民法院审理一案件 发布:2025-09-15 13:58:08 浏览:302
耿宝建律师 发布:2025-09-15 13:51:45 浏览:72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发布:2025-09-15 13:17:46 浏览:742
2013司法考试真题及答案下载 发布:2025-09-15 13:06:06 浏览:475
行政立法案例分析 发布:2025-09-15 12:45:50 浏览:396
劳动法十年员工 发布:2025-09-15 12:45:47 浏览:907
法官黑纱蒙面 发布:2025-09-15 12:28:20 浏览:56
民法基础题目答案 发布:2025-09-15 11:55:34 浏览:582
最高法院案子 发布:2025-09-15 11:51:42 浏览:791
刑法257条 发布:2025-09-15 11:29:52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