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武威民法典

武威民法典

发布时间: 2021-11-20 15:59:53

Ⅰ 米健的人名

米 健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澳门科技大学教授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7年6月
学历:法学博士
专业方向:民法学、比较法学、罗马法。 1977年考入甘肃兰州大学历史系,1981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12月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1987年起任讲师,1992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为正教授。
1988.1-1989.5获国家教委奖学金前往联邦德国汉堡马普外国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进修,先后于德国多所大学讲学;1990.4-6应邀作为客座教授前往意大利罗马大学访问交流。1991年,获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基金奖,完成《欧洲单一市场法律制度》科研项目。
1991.10-1995.4应澳门政府聘请,受司法部、国家教委派遣以中国法律专家身份前往澳门参与澳门法律本地化工作。在澳门期间主持编写了澳门第一部中文法学著作《澳门法律》。1995年在学校支持下创办中国政法大学澳门研究中心,任主任。1997-1998获德国洪堡科研奖学金,作为客座研究员往德国波恩大学法学院进行专题研究。1998年回国后创办中国政法大学德国法研究中心,任主任。2001年任《比较法研究》主编。2001年9月-2002年9月参加中组部的支持西部开发的“博士服务团”,于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任副院长。2002年在学校支持下创办中国政法大学中德法学院,任院长。2003年创办《中国法学文档》杂志,任主编。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合作,主持大型法学翻译项目“当代德国法学名著”。 自信人生万里遥——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米健
谢庆 陈虹伟 上传时间:2004-12-2
上山下乡、从兰州大学到厦门大学再到中国政法大学、去国外进修、在澳门工作、赴青海挂职,辗转学途,万里游历,生性喜欢远游的米健,一路走来,风光尽收,硕果累累,平凡的人生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 也许,50年代出生的人注定要被一段艰苦的岁月打磨,但他们对理想的追求从来都是单纯而执著。
1975年4月,18岁的米健带着理想主义情怀,来到甘肃省武威县插队落户。他挑水磨烂过肩膀,赤脚趟过冰河,因断粮饿过肚子,喝过人畜共饮的池水,但他懂得了什么是困难,懂得了如何从容面对人生的苦难。
在那一代人中,米健是幸运的。1977年12月,米健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并于第二年春天如愿走进兰州大学学习历史。那时,喜欢古典文学的米健一心想当个作家。“我觉得历史可以为写作提供更加广阔深厚的知识和思想背景。”学习的过程中,米健对希腊罗马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又发现了罗马法这个全新的知识天地。米健开始自学法律。“我近乎单纯的梦想是将来做一名律师,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和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法律侠客。”当时的罗马法就像一个引子,将米健带进了法学的殿堂。1981年米健考取了厦门大学法律系罗马法专业的研究生。
那是一段自由自在学习和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光。厦门大学美丽的校园,银色的海滩,蓝蓝海水和阵阵海涛,米健至今记忆犹新。“在那里,我有幸遇到了如父辈待我的导师李景禧和胡大展先生,使我不仅学到了如何为学,还学到了如何为人。”1983年,通过导师胡大展的安排,米健和另外两个同学来到北京,分别在张晋藩、张希波和曾宪义老师家中学习中国法律史,在林榕年老师家中学习外国法制史。这种类似读私塾的学习方式,让米健更是终生获益。
1984年,结束了厦门大学的学习生活,米健走进中国政法大学,和著名法学家江平一起为本科生讲授罗马法,继续着他的罗马法情结。很快,1987年,米健和江平教授合作撰写的《罗马法基础》一书,就以其独到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内容在法学界产生影响。米健开始在年轻学者中崭露头角。事实上,罗马法只是米健向更广阔的法学领域拓展的一道桥梁,这样小的一方天地无法让他满足。 在现代中国文坛,米健最推崇鲁迅和林语堂。“鲁迅的深刻犀利和民族责任感,林语堂的超逸洒脱和人格独立都令我佩服。在治学上,鲁迅的‘拿来主义’和林语堂的‘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作宇宙文章’一直被我奉为治学的最高境界。”
在米健看来,一个好的学者不仅要有人文关怀,更要有人际境界。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社会、对民生的责任感,所谓人际境界就是要有超越民族国家,放眼人类社会的胸怀。二十多年的法律之旅,米健始终在追寻一种大气且通达的学术胸怀。无论是在国内教学研究,还是出国进修或在境外工作,他都有意识地在东西方文化的广阔视野下,追求纵横东西,通达古今的治学境界。
1988年,米健远赴德国进修,开始了他与西方先进法律文化的第一次最亲密的接触。1991年10月,米健前往澳门,以中国法律专家的身份直接参与澳门法律本地化的工作。十几年来,他又先后多次到德国、瑞士、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以及港澳地区进行学术访问和讲学,吸纳古今,博采众长,一步一步向着自己的目标靠近。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米健的学术研究会涉及罗马法、比较法学、德国法、澳门法、民商法和司法制度等众多领域。他提出的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两元制的观点,“民事法律行为”命题的谬误及有关法律行为理论的误解,都曾在学术界产生影响。如今,米健早已成为比较法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他所论证的从比较法到共同法的必然性正逐步被更多的人认同。
不能否认,德国法对当代中国法的表现模式和发展走向起了决定性影响,两次赴德国研习法律的米健因此又增添了一份使命感,要让中国法学界更多地了解德国和西方法律制度。于是,在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的资助下,由米健领衔主持的系统翻译德国法学名著的浩大工程开始了。自1998年以来,这套“当代德国法学名著”丛书已经翻译出版了15本,其中包括德国民法总论、欧洲合同法行政法学总论,这些法学专著堪称当代德国乃至欧洲法律界公认的法学经典,被学界誉为近些年来翻译质量最高、规模最庞大、选题最精深的翻译丛书。谢怀栻等翻译的《德国民法通论》更是不同凡响。
在澳门,米健的具体工作是协助其民法典的中文翻译。米健不仅参加了《葡萄牙民法典》及其他诸多法律的中文翻译工作,还负责组织策划编写了澳门历史上第一部中文法律著作《澳门法律》。与此同时,米健和他的同事共同翻译出版了德国比较法学名著《比较法总论》和英文的《比较法律传统》。离开澳门后,米健又推出了有关澳门民商法律制度的专著《澳门民商法》以及内容更为广泛的论文集《澳门法制与大陆法系》,至今仍是大陆和澳
门有关澳门法律制度的代表性著作。“澳门三年中我做了一些值得自己回味的、对个人人生和澳门社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那段时期,米健迎来了学术上的又一座高峰。
“我花费了许多精力研究外国法律,但从来都是尽量使之能够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用之于中国的法学与实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索,2001年9月,米健参加了支援西部“博士服务团”,远赴青海,担任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一年的法官生涯,让米健感触最深的是,理论不应该仅仅是对理想的勾画,而是能够用于实际、改变实际,使实际逐步接近理想的思想方法。这种全新的体验让米健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几十年中,我不断面临选择,不断作出选择,它们都影响到我的人生发展。每次选择都意味着一次新的人生拼搏。”
1990年,米健接到澳门政府的邀请,没有想象的欣喜,相反却陷入了深思。时值澳门回归前夕,参与澳门法律本地化,无疑是参加一项历史性的工作。但当时他已经报考了江平老师的第一批博士生,还要协助江老师进行“外国法律文库”的翻译项目,去澳门就意味着与博士终生无缘。当他向江老师征求意见时,江老师非常支持他接受邀请,江老师说,去澳门的机会只有一次。江老师这种宽容大度的胸怀,令米健至今心存感激。“我在学术发展上最大的遗憾就是不得不放弃已经考完的攻读博士的机会。”
1995年,米健又不得不面对去留澳门的问题。选择留下,就是选择了非常舒适的生活,但在当时由葡萄牙人管治下的澳门,和北京的治学环境无法相提并论。选择离开,就意味着要放弃丰厚的薪水,放弃地处澳门高尚住宅区的居所,同时还必须作好思想准备去接受政法大学的筒子楼和低得多的薪水待遇。无疑,米健必须在学术与金钱之间作出选择。在犹豫了几个月的时间后,他最终选择了离去,在学术与金钱之间,选择了学术。金钱的诱惑已经无法将他打动,“这也是我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氛围内,能够平心静气读书治学的原因所在。”
去青海高院挂职也是米健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2001年夏天,两个选择摆在他的面前,是应邀去澳门某大学做副校长,还是去西北青海挂职。选择前者,可以重返澳门做些事情,而且收入很高;选择后者,去边远贫穷地区,收入还会降低。“但我还是选择去了青海,尽管家人或旁人有不同看法,但我自己认为这是符合我人生信念的选择。”
的确,就像米健所说的,“每次选择都意味着一次新的人生拼搏”,1996年,米健从澳门回到中国政法大学不久,在学校支持下成立了澳门研究中心。该中心在澳门回归祖国之前做了一系列非常有意义的工作。1997年,米健又一次到德国进行专题研究,“当代德国法学名著”丛书得以酝酿、诞生。1999年,中国政法大学建立了德国法研究中心,2002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德法学院,米健挑起院长的重任,全身心投入。
2004年10月,由中德法学院主办的《法律全球化与共同法发现》大型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研讨会会聚了来自中国、德国、日本以及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众多一流的法学专家。这场中西方法律文化碰撞与交流的盛会,正是对米健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治学境界的最好注释,也是他希望在更广阔的法学天地中纵横驰骋所付出的努力。
本文原载于《法制日报》记者 谢庆 陈虹伟

Ⅱ 文正/武穆是古代名臣死后的封号,具体有那些级别

古代大臣死后皇帝都会给予封号,封号都是2个字,文臣死后第一个字是文,第二个字是根据这个人的生平贡献给予的!反之一样武将死第一个字是武,第二个字也是根据生平贡献给予的!
级别吗?到是有比如楼主说的张廷玉死后是文正,正个清朝200多年的历史只有4个人死后的封号是文正可以说是最高的级别了,也就是清朝文臣的死后封号又有了改变也不是每个文臣死的时候都有封号的,文臣只有在翰林院里做过事的死后才能用文臣的死后的文字封号!

Ⅲ 武威农村离婚子女抚养费标准是怎样的

离婚后孩子抚养费的计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
第一,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20至30%的比例给付,承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
第二,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第三,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五条: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Ⅳ 诸法合体,民刑不分

认为“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是律典特征的观点,至今被不少著述视为“定论”广泛沿用,未曾受到质疑。对于律典“诸法合体,民刑不分”说得以成立的理由,通常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关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中国古代在诸法合体的结构形式中,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 我赞同中华法系是“民刑有分”、“历代主要律典是刑法典”的论断,但以为律典的特征是“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观点值得商榷。 其一,律典是刑法典,大量的行政、民事诸方面的法律并未包括在其内律典“诸法合体,民刑不分”说承认中华法系是由诸部门法构成的、民刑有分的,承认律典是刑法典,但同时又说律典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刑法典属于刑事法律的范畴,是否以刑调整法律关系是刑法同民法、行政法等诸部门法的根本区别。倘若律典是“诸法合体”、包括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的内容在内的话,怎么能把它仅归于刑事法律的范畴呢?倘若历朝代表性的律典都是“民刑不分”的话,又怎么能把中华法系的特征概括为“民刑有分”呢?显然,这一观点混淆了律典的性质和无限地扩大了律典所包括的法律内容的范围。 在我国古代的多种法律形式中,律典作为刑事法律只是其中的一种。历朝的民事、行政、经济、军事等法律,大多包含在令、敕、条例、条格等形式的法律中。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单行法,内容极其丰富。从前文表一、表二可知,汉代、明代的行政、经济、军事诸方面的法律数量巨大,且未包括在律典之内。其它朝代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律典之外的其它形式的法律,设置了国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行为规范,以“简当、稳定”为编纂要求的律典不可能也无法把其它形式的法律都包括进去。 其二,律典调整的是刑事而不是全部法律关系 律典“诸法合体,民刑不分”说认为我国古代始终是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这种论点是不符合史实。从先秦到明清,刑事与民事、行政、经济、军事等法律调整的法律关系范围是不同的。西周时期,周公制礼,吕侯制刑,礼与刑成为当时两大部门法。礼是调整行政、经济、军事、民事、诉讼各方面的综合大法,刑是定罪量刑的法律。“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刑、礼)相为表里者也”。自商鞅“改法为律”, “律”从此成了中国古代刑法的专用名称,其中律典成为秦以后各朝的主要刑事法典。礼的名称虽数千年以一贯之,但其性质却颇有变异。作为行为规范的礼,其内容含盖了包括民法在内的诸部门法。自秦汉以后,还出现新的法律形式“令”。“令,教也,命也”。 是采取“应为”、“不应为”的方式,从正面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社会生活规范。魏晋以后,大量制令,“令”愈显独立,统治者新制定的包括民事、行政等规范在内的法律法规,多归于“令”。礼、令与规定如何处刑的律典不同,一般不直接规定具体的刑罚。正如《晋书》卷三0《刑法志》云:“军事、田农、酤酒,……不入律,悉以为令,违令有罪则入律”。历朝的法律形式虽然名称有所变化,但律始终调整的是当时社会中的各类刑事关系。 在我国古代法律中,虽然没有象现代一样出现专门的民事诉讼法典,但在诉讼中也注意把民事、刑事加以划分,《周礼·秋官·大司寇》云:“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以两剂禁民狱,入钧金三日乃致于朝,然后听之”。郑注“讼谓以财货相告者”,即为民事诉讼;“狱谓相告以罪名者”,即为刑事诉讼也。民事、刑事诉讼自古有别,历朝也都注意把二者予以区分。叶孝信主编《中国民法史》 以及其它此类著作,对中国古代民事法律规范、民事诉讼制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证。张晋藩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 在阐述历代法制时,也是均把刑事、行政、经济、军事、民事、诉讼等法律制度 列为专章进行研究的,该书中对包括民事诉讼在内的民事法规作了比较全面的叙述。因此,不能仅以刑事法典为据,就断定我国古代是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类法律关系。 民、刑有分,刑、政有别,这些立法原则古今是一样的。固然,在古代律典中也有一些按照现代法学理念看来,应以民事、行政法等调整的社会关系却用刑法处理的问题。出现这种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根源,是与在封闭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儒家礼教、家族观念对立法的影响有关,也与古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认识有关。历朝律典中那些涉及民事内容的刑罚规定,在当时的立法者看来,都是属于"出礼而入刑"的范围,与所谓的"民刑不分"无关。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了侵犯财产罪,就不能说其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一样,也不能因为古代律典中涉及到民事等方面的问题,就断定它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 其三,从历朝法典的编纂情况看,综合性的编纂形式是我国成文法典普遍所采用的,并非为律典所独有。 我国古代的成文法典,除律典外,令典等非刑事类法典的编纂也很发达。春秋以前,有法而无典。春秋以降,始有法典的编纂。据史载,晋国赵盾“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辟刑狱、董逋逃、由质要、治旧洿、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既成,以授太傅阳子与太师贾佗,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这是有文字可证的我国古代编纂成文法典的最早记载,然这部法典当时尚未公布。战国时李悝所撰《法经》,是我国最早公布的成文法典。制律典以正刑名,始于秦汉;制令典以存事制,始盛行于魏晋;以会典形式记载典章和法律制度,始于唐而继于明清。魏晋以后的大多数朝代都曾制定令典,“设范立制”,与律典并行。令典是以行政类法律为主、包括有经济、民事、军事、司法行政等法律规范在内的综合性法典,在国家的法律制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唐六典》和历代《刑法志》记载,魏修律18篇时,曾制定《州郡令》45篇,《尚书官令》、《军中令》180余篇。 秦汉主要法律形式及代表性法律举要 表一 朝代 法律形式 法律名称举例 文献出处 秦 律 秦律除《盗》、《贼》、《囚》、《捕》、《杂》、《具》六律外,尚有下述单行律 置吏律 效律 传食律 行书律 内史杂律 属邦律 除吏律 除弟子律 游士律 田律 厩苑律 仓律 金布律 关市律 徭律 赍律 公车司马猎律 藏律 傅律 军爵律 中劳律 戍律 屯表律 尉杂律 工律 均工律 司空律等 睡虎地秦墓竹简 令 焚书令 谥法令 田令 垦草令 津关令 夷三族令 《史纪·秦始皇本纪》 睡虎地秦墓竹简 《汉书·惠帝纪》张晏注 《汉书·高后纪》 程 工人程 睡虎地秦墓竹简 式 封诊式 睡虎地秦墓竹简 课 牛羊课 睡虎地秦墓竹简 法律 答问 法律答问 睡虎地秦墓竹简 文告 语书 睡虎地秦墓竹简 汉 律 1. 正律 九章律 (9篇,综合编纂类) 傍章(18篇) 朝律(6篇) 越宫律 (27篇) 《汉书·刑法志》 《晋书·刑法志》 《晋书·刑法志》 《晋书·刑法志》 (吕后)二年律令 (律令名28种,综合编纂类) 江陵张家山汉简 2.杂律(单行律) 大乐律 《周礼·春官·大胥》注 尉律 《汉书·昭帝纪》注 上计律 《周礼·春官·典路》注 酎金律 《续汉书·礼仪志》注 钱律 《史记·将相名臣表》 田律 《周礼·秋官·士师》注 田租税律 《史记·将相名臣表》 左官律 《汉书·诸侯王表》 挟书律 《汉书·惠帝纪》 令 1.以甲乙丙为名(综合编纂类) 令甲 令乙 令丙 2.以地区为名(综合编纂类) 乐浪挈令 北边挈令 3.以官署为名(综合编纂类) 光禄挈令 大尉挈令 廷尉挈令 廷尉板令 大鸿胪挈令 御史挈令 《汉书·宣帝纪》 《晋书·刑法志》 《晋书·刑法志》 《说文·系部》 《居延汉简释文合校》10·28 《汉书·燕王刘旦传》 《敦煌汉简释文》982 《汉书·张汤传》 《晋书·刑法志》 《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496 《武威旱滩坡出土汉简》8 4.以内容为名(多为单行法) 秩禄令 宫卫令 品令 任子令 予告令 功令 受所监临令 (以上为职官管理类) 《汉书·文帝纪》注 《汉书·张释之传》注 《汉书·百官公卿表》注 《汉书·哀帝纪》 《汉书·冯野王传》 《史记·儒林列传》 《汉书·景帝纪》 田令 水令 马复令 金布令 《后汉书·黄香传》 《汉书·儿宽传》 《汉书·食货志》 《汉书·高帝纪》注 缗钱令 (以上为经济管理类) 《汉书·食货志》 祠令 《汉书·文帝纪》注 祀令 《汉书·郊祠志》注 斋令(以上为礼仪类) 《汉书·祭祀志》注 戍卒令 《史记·将相名道表》 公令 卖爵令 (以上为军事类) 《汉书·何并传》 《史记·平准书》 狱令 《汉书·百官公卿表》注 箠令 《汉书·刑法志》 谳狱令 (以上为司法类) 《汉书·平帝纪》 胎养令 《后汉书·章帝纪》 养老令 (以上为养老、胎养类) 《汉书·文帝纪》 科 谳法科 《后汉书·郭躬传》 首匿科 《后汉书·梁统传》 宁告科 《后汉书·陈忠传》 钻鑽科 亡逃科 异子科 投书弃市科 《后汉书·陈宠传》 《后汉书·陈忠传》 《晋书·刑法志》 《晋书·刑法志》 品 仪品 守御器品 《汉书·梅福传》 《散见简牍合辑》203简 复作品 《居延新简》EPT56·280-281 就品 赎品 《敦煌汉简》1262简 《居延新简》EPT56·35-37 烽火品约 《居延新简》EPF16·1-17 比 决事比 《周礼·秋官·大司寇》注 死罪决事比 《汉书·刑法志》 辞讼比 《东观·汉记·鲍昱传》 法比都目 《汉书·鲍昱传》 嫁娶辞讼决 《晋书·刑法志》 决事比例 《晋书·刑法志》 司徒都目 《晋书·刑法志》 廷尉决事 《新唐书·艺文志》

采纳哦

Ⅳ 无房证明怎么开,在哪里开,需要什么材料

一、无房证明可以代办吗
可以代开的,不过要写好委托书。开具无房证明需要户口薄和身份证。无房证明是到当地房屋管理局盖章(所盖的章要字迹清楚)。
无房证明外地户口需要到户籍所在地办理,本地户口可以直接去本地房管局开具无房证明。具体如下:
1、在开无房证明,需带上身份证,户口本,婚姻证明(如是提供结婚证必须夫妻双方到场,分别查询两人名下的房产,如是一个人去必须提供本人近期的民政局开具的单身证明或离婚证)。去当地房管局开无房证明,50元一张。
2、需要携带的手续要根据,需要出具证明的单位要求来确定,如果对方单位只要求开具个人的无房证明,那么只需本人携带身份证到场办理。如果需要出具夫妻或者全家的无房证明那么就需要夫妻双方的一人携带夫妻双方身份证、结婚证、户口本到场办理。受理的时间受到计算机程序和同名人多少的影响,但都是当时办结出具证明。
二、代办无房证明需要哪些条件
代办无房证明外地户口需要到户籍所在地办理,本地户口可以直接去本地房管局开具无房证明。具体如下:
1、代开无房证明,需带上本人的身份证以及代办人的身份证,户口本,婚姻证明。切记要带上身份证原件,复印件无效。
2、代开证明还需要本人签署一份委托书,需要写出的内容如: 本人姓名,身份证号码,现委托代办人(代办人身份证号码)办理出具无房证明的相关手续。本人签名及日期。
无房证明可以代办吗?房证明是需要相关房屋管理部门办理,这也证明自己无房的最好手续,具有法律效力。在申请住房贷款的时候,能够为我们带来便利和好处。针对不少朋友因时间问题,不能亲自到场办理的情况,有关部门也作了考虑。只要符合要求,提供相关证件和手续,就能够办理。

Ⅵ 古代官员的缢号分那些

首先纠正一下,是谥不是缢。
具体追谥什么样的谥号都是有规矩的,详细参照如下: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 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刚强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威强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睿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伤。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

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不务耕稼。

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乐,怠于政事。

在国遭忧曰愍。仍多大丧。

在国逢□曰愍。兵寇之事。

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长乱。

使民悲伤曰愍。苛政贼害。

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应和曰莫。正其德,应其和。

施勤无私曰类。无私,唯义所在。

果虑果远曰明。自任多,近于专。

啬于赐与曰爱。言贪□。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礼曰魏。虽威不逆礼。

教诲不倦曰长。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远继位曰绍。非其弟过得之。

好廉自克曰节。自胜其情欲。

好更改旧曰易。变故改常。

爱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齐之以法。

除残去虐曰汤。

一德不懈曰简。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简。不信訾毁。

尊贤贵义曰恭。尊事贤人,宠贵义士。

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

尊贤敬让曰恭。敬有德,让有功。

既过能改曰恭。言自知。

执事坚固曰恭。守正不移。

爱民长弟曰恭。顺长接弟。

执礼御宾曰恭。迎待宾也。

芘亲之阙曰恭。修德以盖之。

尊贤让善曰恭。不专己善,推于人。

威仪悉备曰钦。威则可畏,仪则可象。

大虑静民曰定。思树惠。

纯行不爽曰定。行一不伤。

安民大虑曰定。以虑安民。

安民法古曰定。不失旧意。

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

甲胄有劳曰襄。亟征伐。

小心畏忌曰僖。思所当忌。

质渊受谏曰厘。深故能受。

有罚而还曰厘。知难而退。

温柔贤善曰懿。性纯淑。

心能制义曰度。制事得宜。

聪明睿哲曰献。有通知之聪。

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爱亲曰孝。周爱族亲。

秉德不回曰孝。顺于德而不违。

协时肇享曰孝。协合肇始。

执心克庄曰齐。能自严。

资辅共就曰齐。资辅佐而共成。

甄心动惧曰顷。甄精。

敏以敬慎曰顷。疾于所慎敬。

柔德安众曰靖。成众使安。

恭己鲜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宽乐令终曰靖。性宽乐义,以善自终。

威德刚武曰圉。御乱患。

弥年寿考曰胡。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追补前过曰刚。勤善以补过。

猛以刚果曰威。猛则少宽。果,敢行。

猛以强果曰威。强甚于刚。

强义执正曰威。问正言无邪。

治典不杀曰祁。秉常不衰。

大虑行节曰考。言成其节。

治民克尽曰使。克尽无恩惠。

好和不争曰安。生而少断。

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亲民而不杀。

外内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过曰思。思而能改。

行见中外曰悫。表里如一。

状古述今曰誉。立言之称。

昭功宁民曰商。明有功者。

克杀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贤。

安心好静曰夷。不爽政。

执义扬善曰怀。称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怀。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述义不克曰丁。不能成义。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伐功也。

思虑深远曰翼。小心翼翼。

外内贞复曰白。正而复,终始一。

不勤成名曰灵。任本性,不见贤思齐。

死而志成曰灵。志事不□命。

死见神能曰灵。有鬼不为厉。

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

好祭鬼怪曰灵。渎鬼神不致远。

极知鬼神曰灵。其智能聪彻。

杀戮无辜曰厉。

愎很遂过曰刺。去谏曰愎,反是曰很。

不思忘爱曰刺。忘其爱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体恭质仁,功未施。

好变动民曰躁。数移徙。

不悔前过曰戾。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丑。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弱损不凌。

蚤孤铺位曰幽。铺位即位而卒。

动祭乱常曰幽。易神之班。

柔质受谏曰慧。以虚受人。

名实不爽曰质。不爽言相应。

温良好乐曰良。言其人可好可乐。

慈和遍服曰顺。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闻多能曰宪。虽多能,不至于大道。

满志多穷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思虑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

好内远礼曰炀。朋淫于家,不奉礼。

去礼远众曰炀。不率礼,不亲长。

内外宾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彰义掩过曰坚。明义以盖前过。

华言无实曰夸。恢诞。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

择善而从曰比。比方善而从之。

隐,哀也。景,武也。施德为文。除恶为武。辟地为襄。服远为桓。刚克为僖。施而不成为宣。惠无内德为平。乱而不损为灵。由义而济为景。余皆象也。以其所为谥象其事行。和,会也。勤,劳也。遵,循也。爽,伤也。肇,始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秉,顺也。就,会也。锡,与也。典,常也。肆,放也。康,虚也。睿,圣也。惠,爱也。绥,安也。坚,长也。耆,强也。考,成也。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速也。载,事也。弥,久也。

Ⅶ 曹操的八大谋士

曹操的八大谋士有郭嘉、荀彧、贾诩、许攸、程昱、司马懿、刘晔、志才。

1、郭嘉

戏志才,或志才为字,名不详,东汉颍川郡(今河南禹州)人。被荀彧推荐成为曹操的谋士,不幸早卒,没有留下详细的记载。他死后,曹操询问荀彧谁可代替他,于是荀彧推荐了郭嘉。戏志才在《三国演义》中并未提及,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略有记载。 “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拓展资料: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Ⅷ 书都有那些种类

图书基本可以分为22类:

1、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哲学、宗教

3、社会科学总论

4、政治、法律

5、军事

6、经济

7、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8、语言、文学

9、文学

10、艺术

11、历史、地理

12、自然科学

13、数理科学和化学

14、天文学、地球科学

15、生物科学

16、医药、卫生

17、农业科学

18、工业技术

19、交通运输

20、航空、航天

21、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22、综合性图书

图书分类法又叫图书分类词表,是按照图书的内容、形式、体裁和读者用途等,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运用知识分类的原理,采用逻辑方法,将所有学科的图书按其学科内容分成几大类,

每一大类下分许多小类,每一小类下再分子小类。最后每一种书都可以分到某一个类目下,每一个类目都有一个类号 。

(8)武威民法典扩展阅读:

书的不同形式:

1、绳书

有了语言,人类往往借助于记忆力,把听到的话,牢牢记住,再对别人复述出来;或将心中的理想,个人的经验,借语言加以传播。这种目的及办法,与日后图书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称之为口传的活书。人类的记忆到底有限,有时更会走样,

口传的活书,必然有许多缺陷。于是,聪明的人类起而发明了许多帮助记忆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结绳。以结绳的大小、松紧、多寡及涂上不同颜色等方式,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我们可称之为绳书。

2、竹书(竹简)

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

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3、口袋书

对口袋书没有完全准确的界定,大抵是指开本小于小32开,印张大致不超过10个印张的书。口袋书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7月在伦敦出版的“企鹅丛书”,这套丛书3年间销售2500多万册,获得巨大成功。

口袋书从此流行于世并引发了一场“纸皮书革命”,对欧美国家的出版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与美国发明柯达克罗姆彩色胶片一起列入20世纪的人类发明、人类冒险和不寻常的事件当中。

4、电子书

电子书是指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讯息内容数字化的出版物和植入或下载数字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讯息内容的集存储和显示终端于一体的手持阅读器。

代表人们所阅读的数字化出版物, 区别于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出版物。电子书 通过数码方式记录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 必须借助于特定的设备来读取、复制和传输 。

Ⅸ 凉州区人民法院

持本人身份证 结婚证 户口本 一式两份诉状到对户户口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一年以上管辖区 县一级人民法院起诉离婚,七日决定是否立案,五日通知对方;

热点内容
杖刑法片段 发布:2025-09-09 15:14:31 浏览:527
新劳动法转岗考试过不了 发布:2025-09-09 15:13:48 浏览:183
2012司法考试国际经济法真题 发布:2025-09-09 15:12:48 浏览:106
江苏省各法院 发布:2025-09-09 15:04:19 浏览:317
律师戒指 发布:2025-09-09 14:57:54 浏览:505
青民法硕 发布:2025-09-09 14:54:03 浏览:891
广东国锋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9-09 14:49:39 浏览:606
乐清律师事务所电话 发布:2025-09-09 14:48:22 浏览:204
为什么要设立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09 14:40:15 浏览:273
注会经济法证券法案例详解 发布:2025-09-09 14:14:12 浏览: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