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的意思表示
A. 关于民法上的意思表示
这句话个人理解不是在将结果,而是再讲失效与否。是讲述一个规则,就是意思表示一经发出既是有效。所例举的a发出了个意思表示,后死亡 b还没有接受到 ,这个是延续了事情发展,应该是a发出意思表示一直有效,但因为结果B不接受,意思表示终结。但是如果B接受了a的意思表示,无论a发出意思表示之后是否死亡,是否丧失行为能力,都可以认定为有效。
B. 民法中意思表示的构成与效力。论述题。速求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行为的内心意愿,以一定的方式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2、要素
(1)目的意思。合同的目的
目的意思,为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
(2)效果意思。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如买什么,买几件,什么价位
效果意思,是指意思表示人欲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的内在意思要素。
目的意思又分为三个构成:要素(必备条款)、常素(主要条款)、偶素(个别条款)
(效果意思+目的意思)=内心意思(mind)
(3)表示行为。
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其内在意思(包括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示于外部,并足以为外界所客观理解的行为。
△内心意思与表示行为合起来就是"意思表示"(expression on mind)
3、意思表示与准意思表示
准意思表示有两种情形,即意思通知与事实通知。
(1)所谓意思通知是指由通知意思而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的行为。意思通知的法律效果不是基于当事人的追求,而是法律的规定。如承认的催告(《合同法》第47条第2款)、拒绝受领、催告履行等均为意思通知。
(2)所谓观念通知是指通过认识事实并通知该事实而发生法律所规定的效果的行为。典型的观念通知有债务的承认、债权转让的通知等。
二、意思表示的类型
1、明示意思表示与默示意思表示
(1)明示。明示是使用直接语汇实施的表示行为,除常见的口头语言、文字、表情语汇外,还包括依习惯使用的特定形体语汇,如举手招呼出租汽车,即表示有租用该车之意。
A、口头形式。
口头形式即口头语言形式,如以口头语言洽谈并订立的合同,以口头语言委托代理人,以口头立遗嘱。口头形式的优点是便捷,但也具有不易保留证据的缺点。
B、书面形式。
书面形式即书面语言形式,主要指文字(文件、信函、电报)、图表、照片、技术工程用图、电子数据等形式。书面形式的特点是烦难不便,但却有郑重庄严和"白纸黑字,铁案如山"的优点。书面形式又分一般书面形式和公证、登记等特别书面形式。
a、公证形式即以公证书对民事法律行为加以证明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除法定必须公证的以外,是否办理公证,应依当事人意思决定。
b、登记则是国家主管行政机关对于民事主体资格和物权变动等事实通过实质审查,予以确认并在专门登记簿上加以登录的管理手段。设立法人和个体工商户、取得和变更不动产物权、结婚等民事法律行为,依法必须登记。凡法定登记行为,只有依法完成登记才能发生效力。
(2)默示形式。默示形式是含蓄或者间接表达意思的方式。默示所包含的意思,他人不能直接把握,而要通过推理手段才能理解。因此,默示形式只有在有法律规定或交易习惯允许时才被使用。按默示时的作为和不作为又可划分为:
法律 敎育 网
A、推定,即行为人用语言外的可推知含义的作为间接表达内心意思的默示行为。所谓可推知,是从该行为中,一般人能够容易地推知其意思的内容。例如租赁合同届满,承租人继续交付租金并为出租人接受,便可推知其表示要延展租赁期间。
B、沉默,即行为人依法或者依约以不作为间接表达内心意思的默示行为。不作为即缄默、沉默不语。民法通则第66条规定的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合同法第47条第2款规定的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继承法第25条第2款规定受遗赠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等,都属法定沉默形式。此外,当事人可以约定以沉默作为意思表示。
2、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遗嘱、抛弃)
(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分为有特定相对人的(要约)和不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商业广告)
A、有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分为对话方式和非对话的方式―――对话方式一般只能撤销,不能撤回
对有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对话方式(了解主义―――到达主义的变种),非对话方式(到达主义)
B、对不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采取发出主义(悬赏广告)
(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采取做出主义(遗嘱――由于是死因行为,因此生效适用特殊规则)
C. 关于民法中意思表示构成要素中的目的意思是作何解释,有没有例子
一般来说,意思表示是一个从内部心理活动到外部行为的有机过程。可分为意思和表示两个部分来理解。意思指的是主体内部的心理活动,即基于对事物的认识而形成意志。表示就是将自己的意志通过行为使他人可察觉确认,称为又称表示行为。
内部的心理活动通常基于需求而生动机,基于动机形成目的,针对目的产生如何实现目的的方法,然后形成决意执行该方法的意志。上述过程中的目的、方法、意志在民法意思表示理论中分别称为效果意思(即你所说的目的意思)、行为意识、表示意思,加上外部的表示行为,共同构成意思表示的四个要素。
上述四要素前后联系统一就构成民法上一个完整有效的意思表示,可以赋予法律效率。但在许多情况下,四个要素之间并不统一或者说相互之间存在矛盾,如果简单地以外部行为来认定意思表示的话,那么在无意识之下随口答应一声就构成要约承诺,显然是违背当事人意愿的。在理论上将此种情形看做错误,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当事人行使纠正的权利。如果重大误解、胁迫、欺诈等情形,错误人可以依法请求变更或撤销。
就效果意思(目的意思)而言,其含义正如其字面意义,就是当事人的目的是什么?比如甲错将乙认作自己的亲侄子而赠与其祖传古董这一情形中,甲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祖传古董赠与的对象是自己的亲侄子,那么将古董赠与并非其亲侄子的乙就显然与其目的不符。
当然,在实践中区分目的和动机很多时候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你对这方面的实际案例有过一定的接触,相信就有所体会。
D. 民法中的意思表示的分类,有无相对人,请问相对人具体指哪一方谢谢
简单讲就是如果一个法律关系中有两方主体,那么一个主体作出意思表示,另一方就是相对人。有相对人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在对某人讲话,无相对人意思表示比如遗嘱等单方法律关系,类似于“自说自话”
E. 民法总则中民法的意思表示指的是什么
您好!意思表示,指将企图发生一定的司法上效果的内心意思,表示于外部,版内心的意思因外权部表示而客观,合为一体。其构成要件可分为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
(1)客观要件: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例如以传真订购书籍 ,停车于收费停车场,含羞点头答应男友之求婚等。
(2)主观要件:指内心的意思,更可分为a行为意思,即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种行为,例如签名。b表示意识,即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例如以邮件订货,投向咖啡自动贩卖器。c效果,即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一定法律效果,如表示购买A书,兼具表示意识及效果意思。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则可给出更为周详的法律意见。
F. 简述民法中的意思表示
你好,
一、关于误喝洋酒案
该案可以用合同法原理解答,旅店将明码标价的洋酒放在房间内,构成了以实物形式提出的买卖合同要约,取而饮之构成承诺。双方达成了买卖合同。值得注意的是,该男子当然存在重大误解,原则上可请求法院和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但是在撤销前该合同是有效的。所以,该男子不能拒付。其只能向法院请求变更,因为原物已经无法返还。
二、关于教授售书案
本案中该教授当然构成要约,但是该学生的签字行为并不构成承诺。原因是,我国民法理论中,意思表示包括目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该学生欠缺效果意思,所以不构成承诺的意思表示。因而双方也并未达成买卖合同,自然不用付款。应当注意的是,本案也不构成重大误解,重大误解要浮攻第纪郢慌电苇钉俩求行为人有认识,只是认识有偏差,而本案中该学生自始至终都没有认识可能性(借用刑法理论),因而也不构成重大误解。
希望可以帮到你。
G. 民法的含义是什么
民法含义: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如债权、继承权等)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版非财产关系(如劳动、权婚姻、家庭等)的各种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中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
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
(7)民法中的意思表示扩展阅读:
修订信息:
1986年4月12日
民法通则制定于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
2009年8月27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对民法通则中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定作出修改,修改如下: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条修改为:“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删去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六项:“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
H. 民法中的意思表示是什么
《民法》中的意思表示从生效时间看分为:1、以对话方式作出的内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容生效;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3、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意思表示的形式,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I. 民法中的意思表示的默示具体内容是什么
根据《民法通则》第66条第1款的规定,默示是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代理而不作否认的,视为同意。
J. 民法中意思表示的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行为意思怎么理解,最好举例一下,谢谢!
1. 效果意思,即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这是意思表示构成的核心。效果意思所关注的是行为人的内心追求,是行为人内心所想达到的法律效果。例如,承租人具有以一定数量的租金承租某物的法效意思;出卖人具有以一定价金出卖自己物品的法效意思。
2. 表示意思,就是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例如以邮件订货、电话表示解约等。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行为人不仅希望产生自己追求的法律效果,而且基于该目的的外在行为的法律意义其必须理解清楚,实际是对一个“理性人”的基本要求。
3. 行为意思,即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项行为,例如少女含羞点头答应男友之求婚,路人举手招呼计程车。行为意思要求行为人的动作必须出于行为人有意识的身体动作,而非仅有行为外观。此要件强调的是行为人的意思自由,其强调的是“表示行为是否是表意人自愿实施的,亦即是否出于表意人的意思,只有具有行为意思的表示行为,方符合意思自治要求,才可能被认定为意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