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說明文條例

說明文條例

發布時間: 2021-01-31 00:35:35

1. 什麼是說明文說明方法有哪些

讀懂說明文——基礎篇
說明文和記敘文有很大的不同,記敘文經常需要揣摩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主旨,結合主旨來答題,具有較強的主觀性。說明文的考察常常是客觀的,具體考察學生對於句子的正確理解,是否忠實於原文。說明文中更常出現的是對說明文基礎知識的考察。說明文的基礎知識有哪些?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怎樣去答題?此篇文章將一一揭曉答案。
關於說明文的基礎知識我們需要了解哪些,在考試的時候常常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的呢?

一、說明順序。
【考察方式】
1)准確理解局部或整體的說明順序;2)能夠按照一定的說明順序排列句序。
【詳解】說明文順序主要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
1.時間順序:即以事物發生、發展的時間先後來安排說明順序,從而寫出事物的發展變化情況。這種順序一般用於人物的生平介紹、科學觀察記錄,說明事物或事理發生、發展或製作過程一類的說明文。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一文是按從古到今的時間順序寫的。《活板》一文是按活板製作的程序寫的。
2.空間順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間存在形式,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前到後,或由遠及近依次進行說明。這種說明順序,一般用於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特徵。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線由遠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後正中,先台階後碑身、碑座等依次進行介紹。
3.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內部聯系或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事物的內部聯系包括因果關系、層遞關系、主次關系、總分關系、並列關系等;認識事物或事理的過程則指由淺人深、由具體到抽象等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現象到本質(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徵,並介紹了死海的現狀和未來,層層深入,邏輯條理十分清楚。
解答第一種問題比較簡單,熟記這三種順序,根據文意判斷其順序;第二種問題把幾個句子打亂,要求按照一定的順序將其排列起來,那麼要注意了,首先要看和前後句的銜接,哪一句的關系更加緊密,然後判斷幾個句子之間的順序是什麼,然後按照這個順序排列起來。
【超級體驗】
正因為指紋的這些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人們的興趣。(A)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指紋在醫學上又有了新的用途,有的醫生發現,通過檢查人的指紋、掌紋,能夠查出某些疾病。(B)在古代,人們把指紋當作「圖章」,印在公文上。(C)近年來,指紋又和電子計算機成了好朋友。(D)據說,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開始利用指紋破案。科學家已研製出一種「指紋鎖」,這種鎖的鑰匙就是人的指紋。當人們開門時,只要用手按一下設在門上的計算機,計算機就能迅速准確地識別開門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話,門馬上就自動打開了。
以上這個段落的句首標有(A)(B)(C)(D)的四個句子,句子的順序不合理,將正確順序的字母寫出。
【參考答案】BDAC
這段話有很明顯的時間狀語詞,因此我們可以依照時間來判斷順序,從古到今依次應該是BDAC。

二、說明結構。
【考察方式】
1)准確理解全文的結構特點;
2)掌握過渡句段、照應句段、總括句段的作用;
3)對局部內容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做出闡述,並說明是否刪掉的理由。
【詳解】說明文常用的結構模式有兩種。
1.總分式:包括總--分、分--總、總--分--總等,事物說明文多用總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並列方式安排。
2.遞進式:事理說明文多用遞進式結構,一層一層地剖析事理。
文章的結構有上面的兩種,因此第一類的題目不難懂。
第二類題目,
過渡句段的作用:承上啟下,總結上文,引出下文,一般可以成為中心句;
照應句段的作用:前後呼應,突出強調某一個特點或者作者的某種觀點。
總括句段的作用:總結上文,通常是對全篇的一個總結和概括。
第三類題目:局部內容的作用通常考察的就是上面的三種句段,因此參考第二類。

三、說明方法。
【考察方式】
能夠快速判斷文中所用的說明方法,並闡述其作用。
【詳解】
為了把事物特徵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釋明白,就要使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如下9種:舉例子、列數字、分類別、作比較、下定義、打比方、作詮釋、摹狀貌。可能同學們對「作詮釋」和「摹狀貌」有點陌生,考試對這兩種說明方法要求不高,我們在這里大概解說一下:
1) 作詮釋是對事物進行解釋的一種說明方法。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是:定義要求完整,即定義的對象與所下定義的外延要相等,並且要從一個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內涵;而詮釋並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內涵就可以了,並且解釋的對象與做出的解釋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死海不死》一文"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詮釋的說明方法,這里的"死"指的是魚蝦草木的死,因為死海鹹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長,所以叫"死海",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徵。
2) 摹狀貌:就是通過具體的描寫揭示事物的特徵,有助於把被說明的對象說得更具體、生動。如《中國石拱橋》中"這些石刻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這樣的說明顯得十分生動、活潑。
作者使用某種說明方法的目的,都是為了說明它的「說明對象」,我們要注意幾種說明方法的特點。比如說:舉例子和列數字給人更直觀的感覺;作比較可以突出某一方;打比方使說明更加生動。總之,說明方法的作用常常是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或平板為生動。

在本文中我們從說明順序、說明結構和說明方法三個方面來討論說明文的基礎知識,以及這些基礎知識的考點、答題方向和答題技巧。基礎知識的積累和一些小小的技巧一定可以幫助大家在說明文閱讀中越行越遠。

讀懂說明文——理解篇
說明文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點就是對於文意的理解,包括對詞語的理解和句子的理解。初中說明文基本選取的是最新科技成果、自然生態、人類環境等方面的文章。這些文章一般都要求語言的嚴密精確,在設題的時候,出題者常常故意設置一些障礙,故意曲解原文的意思,阻礙我們對文章的正確理解,面對這種問題,怎麼解決呢?這篇文章將為大家指點迷津。
(一)理解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理解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是說明文考察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考察的詞語有三種:
1.閱讀材料中常常出現一些科學術語、科學概念需要大家解釋它的具體含義和作用;
2.要求能夠具體解釋一些重要代詞,如「這個」、「那些」等所指代的內容;
3.修飾限制性的詞語,能對其作用闡釋清楚。常常是副詞,程度副詞或者否定副詞等等。
【考察題型】
1. 從原文中擇取某一個詞,「請談談這個詞的含義/作用」。
2. 這個詞可以不可以刪去/替換成另一個詞,請說明原因。
【詳解】
針對第一種題型,談談詞語的含義和作用,我們要針對三種詞語分別進行分析。
第一種詞語一般在原文中是關鍵性的詞語,或者要求我們對其定義,因為其定義是分散的,我們要做的是一個提取信息,對其歸納總結的作用;或者要求我們針對一個定義,指出指稱的具體內容。
第二種詞語當上文中已經出現過一個詞語,後文為了避免重復而用一個代詞來代替,這種情況常常考察你代詞指代物是什麼。
第三種詞語常考察的方式是問你是否可以刪除或者去掉,這種詞語經常是程度副詞,對整個句子有重要的限定作用,一般來說,去掉之後句子的意思會發生改變,甚至完全改變,曲解原意,影響了語言的嚴密性。
【範例分析】
芝加哥目前擁世界上三座最高的建築——西爾斯塔,阿莫科塔和約翰•漢考克心。但它們將很快成為「矮子」。去年底,芝加哥一位名叫李•洛林和一位名叫保羅•貝特勒的著名房地產擁有者宣布,他們將在一百零五層高的西爾斯塔附近,建一座一百二十層的摩天大樓從而打破西爾斯塔在世界建築史上的最高建築藝術的代表,「他們要站在我們的建築上俯視西爾斯塔的塔頂。」
目前,這一高層築的籌備工作已基本就緒,已於今年第二季度開工,預計三年完工,整個工程費用預計達三四億美元。
該建築總高為一千九百一十四英尺,盡管它比西爾斯塔高出十五層,但佔地面積為一百五十萬平方英尺。西爾斯塔高一千五百五十二英尺,占面積四百二十萬平方英尺,每層的建築面積為五萬平方英尺,將要建築的這座摩天大樓每層的建築面積只有六千五百——八千平方英尺。整個建築呈火箭形。用戶可根據自己的需要租用層次。
1.「芝加哥目前有三座世界上最高的建築」中「目前」是不能去掉的,理由是 。(提示:這種題目的答題方式是分析有這個詞和沒有這個詞的區別,然後從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來說)
2.「但它們將很成為'矮子」句中「將」說明 。「矮子」是指 。
3.貝特勒的話中兩次出現「建築」。 第一個「建築」是指 ; 第二個「建築」是指 。

【參考答案】:1.「目前」表示時間,強調在新樓建成之前只有三座最高的建築,建成後就會有四座。去掉就不準確。2.不久就會有新的高樓誕生 有更高的大樓超過它們,使它們成為矮子3.建築事業 建築物
【深度解析】這三道題都屬於對詞語的理解的考察,第一道題和第二道題的前半部分,都是關於第三種詞語,即程度副詞;第二道題的後半部分在原文中可以定位,屬於某種意義上的「代詞」,第三道題就是在於對實詞的理解了,只能落實到原文去檢驗。

(二)理解說明文中的句子
在說明文對句子的考察通常以下面幾種方式呈現:
(1)這個句子是從原文中摘取出來的,應該放到文章的哪一個位置?
(2)這個句子在文章中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和作用。
(3)本文或者本段的中心句是什麼?
(4)下面幾個選項中對原文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第一種題目是隨機出現的,同學們應該注意每句話之間的銜接和關系;第三種題型,我們已經在主旨篇講過,如何去原文中尋找中心句。
第二種題型,句子的意義和作用,在說明文考察不多,如果出現這樣的題目,一般來說,這個句子是一個比喻句,作者為了說明一樣事物怕表達不清楚,因此用比喻的方式幫助大家理解。
【實例分析】
問:如何理解「人體就像是一台設置精妙的電腦,大腦就是CPU,如果CPU出現問題,整台電腦都會陷入癱瘓。」
答:這句話用比喻的手法(第一步,指出特殊手法)強調了大腦對於人體的重要性(第二步,指出比喻的特殊含義),用比喻的方式使讀者的感覺更加直觀,幫助理解文意。(第三步,說明好處)。
第四種題型,經常以選擇題的情況出現,列出四個句子,讓你尋找對原文理解正確或錯誤的一項。
如何去做這樣的題目呢?分三步走:第一步,到原文定位,從文中找出選項中的每一個句子,逐字逐句去對著看,是否有不同;第二步,找出不同點,如果和原文不同,要看看是什麼不同,也許只是兩個近義詞的區別,那麼這樣和原文意思就相符,如果有以下幾種不同,就要警惕
A.是不是顛倒了邏輯因果? B.是不是誇大或者縮小、提前或者推遲了原文的內容?
C.是不是原文沒有給出? D.是不是絕對化了

說明文語言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准確性和嚴密性。表示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特徵、性質、程序等,都要求准確無誤。因此我們在理解文章詞語和句子的意思的時候,一定要從嚴密性和准確性去判斷。

讀懂說明文——主旨篇
初二年級我們開始比較大規模地接觸說明文,說明文不僅在我們的課文中佔了比較大的比重,同時也在考試中頻繁出現,因此,我們要開始學會讀懂說明文,怎樣才算是讀懂了說明文呢,從整體來說,需要了解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整體結構;從局部來說,我們需要理解說明文的重點詞句、說明文的說明方法等。在這個章節中,我們將要進入讀懂說明文的第一步——明確文章主旨,如何提取說明文的中心,以幫助我們找准做題的入手點。
首先我們可以明確的是科技說明文的閱讀答案幾乎都是可以從直接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包括文章的主旨。學過說明文的同學們應該知道,什麼叫做事物說明文,什麼叫做事理說明文。簡單地說,說明文可以被分為兩種:
1. 事物說明文,說明對象是事物,包括事物的特徵、外形、功能、性質、狀態等。
2. 事理說明文,說明對象是抽象的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質、事物內部或者事物之間的關系。
盡管我們明確了概念,還是常常被一些表象所迷惑,因為大部分的說明文都是事物和事理相結合的,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有幾個錦囊妙計

【錦囊妙計】
1. 判斷事物說明文:當文章當中不斷出現同樣的一個名詞(一種事物),每一個段落,或者是相鄰的兩三個小段都在說明這個事物的一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方面的屬性,當你讀完文章之後,你恍然大悟「(這個事物)是什麼」,如我們學過的《活板》,說了活板的歷史、製作方式、好處等。讀過之後我們明白了「活板是什麼」。
2. 判斷事理說明文:當文章當中不斷出現同樣的一個或幾個名詞(一種事物或幾種事物),這種或這些事物身上或之間有某一種現象,文章先告訴你這種現象怎樣,然後引導你去解開現象的謎底,告知你現象之後的本質,幾種事物之間的聯系,看完文章之後,你知道「(這個/這些事物)怎麼了,為什麼會這樣。」如我們學過的《沙漠里的奇怪現象》,文章首先告訴我們沙漠里有一些什麼樣的奇怪現象,然後引導我們用科學的依據解開謎底,告訴我們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

【超級體驗】
憑借這個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了解一篇文章是事物說明文還是事理說明文,要判斷這一條,要注意題目給我們的暗示。請同學們注意以下題目,判斷一下哪些是事物說明文,哪些是事理說明文: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溫室效應》、《松鼠》、《載人宇宙飛船》

【點撥】
根據我們前面的錦囊妙計,其實同學們可以很容易看出,在標題中《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是試圖解釋花兒紅的原因;《松鼠》、《載人宇宙飛船》都是一種事物,通常事物說明文所說明的對象要麼就是用很科學的方式描述出來的舊的事物,要麼就是我們不熟悉的新的事物;那麼《溫室效應》也只是一個名詞,到底是事物還是事理呢,那麼我們就要考慮,溫室效應是一種東西嗎?還是一種現象,很顯然,我們可以輕易得出《溫室效應》是事理說明文。

除了判斷我們的說明對象是事物還是事理之外,我們常常被要求找出文章當中的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一般潛藏在哪裡呢?
1)文章的開頭。
說明文大部分都是開門見山,開篇點題,通常在第一段甚至是第一句就點明了本文要說明的中心。在大部分的事物說明文中,第一句就提出了說明對象,並且用下定義的方法告訴你,說明對象是什麼。如「核能俗稱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質子,重新分配和組合時釋放出來的能量。」這篇文章探討的是核能,第一句話就指出了文章的中心。
2)文章中的過渡句
這種情況常常出現在事理說明文中,因為事理說明文總是有現象和本質的銜接。常常在文中有過渡句,這個時候過渡句便是全文的中心。
3)文章中議論性的句子
說明文主要以說明為主,偶爾在文章中穿插的議論性的句子通常是比較特殊的,這時候,請同學們一定要注意了,議論性句子極有可能就是全文的中心。
4)在字里行間
這句話的意思是有的文章沒有辦法找到某一個特定的中心句,那麼就在字里行間,需要我們自己去概括,甚至巧妙把原來說得比較間接的句子用直接一點的方式說出來,或者用一個特定的詞語來歸納。
如「這段話/本文介紹了(說明對象)的(特徵/功能/原理/發展歷史/構造……)」

【超級體驗】
用水來切削鋼板,問題遠比採煤復雜得多。因為薄鋼板的極限強度可承受大約700兆帕的壓強,將水壓增加到如此高的壓強時,再好的密封設備也很容易磨損而導致滲漏。為了解決密封問題,科學家們在水中加入了5%的可溶性乳化油,這樣既起到潤滑作用,又提高了密封效果。同時對密封的高壓泵也作了特殊的處理,在雙層密封環中注入油液,利用油液在高壓下黏性變得很大的特點,保證高壓水泵設備的密封性。
其次是水沒有固定的形態,因此,當水從噴管噴出的時候,會立即散開。密集的水柱一散射,不僅降低了水的壓力,而且也不能准確地進行切削。於是科學家們設法在水中加了一些長鏈聚合物,如聚乙烯氧化物。水分子依附在這種長鏈聚合物上使噴嘴射出的水流宛如黏起來的一條長線,在射出很長一段距離內不會散開,並保持著強大的壓力。
遇到的第三個問題是,由於水流壓力大,噴管上噴嘴的強度要高,同時孔徑要小,使噴出的水流能准確無誤地命中目標。現在高壓水槍的噴嘴是用高級硬質合金、藍寶石、金剛石等材料製成的,其孔徑僅有0、05毫米,而且噴孔內壁光滑平整,能承受的水流壓力可達1700兆帕。
問:上文中的中心句是?
答:
【解析】很顯然,是第一句「用水來切削鋼板,問題遠比採煤復雜得多。」三段都在陳述為什麼用水來切削鋼板復雜。

2. 說明文說明方法 議論文議論方法

語文說明文閱讀題的答題技巧
文章來源:轉載 作者信息:轉載 日期:2006年8月21日
說明文主要考查考生從文中准確獲取信息的能力,設題主要圍繞准確認讀、准確理解、准確篩選來考慮。
考題常設置干擾性因素:(1)增減擴縮,就是對原文的句子加以改動,通過增加某些字或減少某些詞語的辦法,擴大或縮小說明範圍。(2)魚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詞語或句子來替代正確的,造成歧意。(3)顛三倒四,是指設置選項時,有意將原文的句子關系打亂,造成理解的難度,如顛倒因果關系,攪亂先後次序。(4)無中生有,就是利用考生的思維慣性,誘考生用想當然代替清醒的理性思考。

解題的程序,有句順口溜:「先讀原文通大意,再讀題干做標記,找出范圍對應句,比較選項看差異。」

先讀原文,完成3個任務:(1)了解文章大意,即說明的對象,各段之間的聯系,作者的見解及相關材料。(2)給段落標上序號。(3)給重要句子和關鍵詞語做上記號。

其次,讀題干很重要,要給重要詞語做上標記。如1999年卷第1題,可做如下標記:「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種假說,對這種假說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標記。第一處是命題點所在的位置,第二處是試題考查的內容,第三處是選擇答案的標准。

第三,找出答題的范圍和對應句是答題的實質性階段。一般來說,答案的檢索區間應在命題點的附近,如第1題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找對應句更重要了,可以說找到了對應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比較選項找出差異是最後一步,即完成答題。如第1題B項說:「比起人類來,冬眠的哺乳動物在更寬的范圍里發生了變化。」漏了「調節性」幾個字,與文章原意不合。

說明文閱讀題都是單項選擇題,選擇正確選項方法有三:直選法、排除法、類推法。

直選法,即直接選出正確答案。這種方法適用於一目瞭然的題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夠確定。也適用於「選非題」,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不符合文意的一項」。

排除法,可適用於一切類型的選擇題。它通過排除不合題目要求的選項,將正確的答案顯露出來,提高答案准確性。用排除法要找准「第一知識點」,即首先要排除的選項被排除的依據,須具備2個特徵:一是判斷得最准確,二是最有價值,確定這個知識點後可排除較多的選項。

類推法,適用於部分選擇題。根據合理推斷,迅速排除某些選項,或根據已知情況推斷未知情況,迅速確定答案。

一、分類

1、從說明對象的角度:事物性說明文、事理性說明文。

2、從說明文語言特徵:平實的說明文、生動的說明文。

二、說明的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的具體分數:主——次、原因——結果、現象——本質、特徵——用途、一般——個別、概括——具體、整體——局部。

典型考題:本文使用了什麼說明順序?有何作用?

標准化答題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說明順序對__________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第一空應該填具體的說明順序,第二空應該填寫具體的事物名稱或說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說明文,但又不能准確表述,可用「事理」、「科學事理」等模糊性的語言表述。)

三、說明的方法

1、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下定義、摹狀貌、作詮釋、打比方、列數字、列圖表、引用說明。

2、常見說明方法的作用:

①、舉例子:通過舉具體的實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②、分類別: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③、作比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④、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將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從而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⑥、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形象。

⑦、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

⑧、列數字:用具體的數據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准確更有說服力。

⑨、列圖表:用列圖表的方式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簡明更直觀。

⑩、引用說明:引用說明有以下幾種形式——

A、引用具體的事例;(作用同舉例子)

B、引用具體的數據;(作用同列數字)

C、引用名言、格言、諺語;作用是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D、引用神話傳說、新聞報道、謎語、軼事趣聞等。作用是增強說明的趣味性。

(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四、說明文的語言品析

1、對整篇文章語文的品析,一般從二個角度談:A、准確;B、形象生動或簡明平實。

A是一般說明文的共同特點。B是針對不同語文風格的角度談。做這種評析整篇文章語言特點的題目,一定要結合文章具體內容談,比如可以選擇一句話為例子。

規范性的答題格式如下:這篇文章充分體現了語文准確/生動形象/簡明平實的特點,如「……」一句,就准確/生動形象/簡明平實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像這樣的例子文章中還有很多。

2、對具體篇/句/詞的評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詞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點字詞有何作用?B、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C、加點詞語能否刪去?

這種題目往往要結合說明語言的准確性(有時是體現語言生動性)的特點答題。第二種題型還要在答題中比較二者的區別。第三種題型還要加上「刪去後不符合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或與客觀事實不符合」之類的表述。

五、說明文寫法分析

1、結合說明方法談

規范性的答題模式如下:

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的說明方法,說明了……(內容:事物特徵或事理),使說明……(作用:參考前面說明方法,明確其作用)

2、結合修辭手法談

規范性的答題模式如下:

這是一篇生動地說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種修辭手法,說明了……(內容),使文章的說明形象生動。

3、結合表達方式談

記敘、描寫使說明更具體形象;抒懷議論使說明更有感情。那麼,從這個角度分析說明文的寫法,答題的規范性格式如下:

這篇文章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除了說明外,還有……(從「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根據內容選擇),如……(具體舉例),就是……(表達方式)的運用,使說明更具體形象/充滿感情。

六、說明語段的作用

這種題目答題的角度有三:

(1)、結構、內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啟下、總結全文/前文。

有時在文章在開頭,還起著引出說明對象/說明事理的作用。

(2)、結合說明方法談。

3. 什麼是說明文/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說明文寫作的一般順序,說明文的一般結構特點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知識的文章體裁。它通過揭示概念來說明事物特徵、本質及其規律性。說明文一般介紹事物的形狀、構造、類別、關系、功能解釋事物的原理、含義、特點、演變等。說明文實用性很強,它包括廣告、說明書、提要、提示、規則、章程、解說詞、科學小品等。
說明的方法:
1.舉例子
00使文章更加具體,更有說服力,更客觀地說明了事物。使比較抽象,復雜的事情或事物變得通俗易懂,讓人信服。舉例子必須讓人覺得有真實感。
2.打比方
00說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的說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說明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辭方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用這個方法,可以把抽象復雜的事物說得淺顯易懂,具體生動。不同的是,比喻修辭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說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則不宜使用。(把……比作……,體現了……的……特點……)
3.下定義
00用簡明的語言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徵作規定性的說明叫下定義。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下定義能准確揭示事物的本質,是科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4.列圖表
00為了把復雜的事物說清楚,還可以採用圖表法,來彌補單用文字表達的缺欠,對有些事物解說更直接、更具體。使讀者直觀,一目瞭然地了解事物的特徵。
5.詮釋法(又稱作詮釋)
00從一個側面,就事物的某一個特點做些解釋,這種方法叫詮釋法。(引.....的例子,說明…….....的…….....的特點。)
6.作比較
00說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利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的形狀特點。
7.摹狀貌
00為了使被說明對象更形象、具體,可以進行狀貌摹寫,這種說明方法叫摹狀貌。(和描寫要區分開,兩者雖一樣,不過是在不同的文體中的。)
8.引言論/引用/引資料
00有力說明,並引資料說明。引資料的范圍很廣,可以是經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諺語等。
9.分類別
00將被說明的對象,有序地照一定的標准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一類一類地加以說明,這種說明方法,叫分類別。幫助讀者掌握特徵,頭緒分明。
10.列數字/列數據
00為了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准確化,還可以採用列數字的方法,以便讀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數字,一定要准確無誤,不準確的數字絕對不能用,即使是估計的數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據,並力求近似。

說明文的一般順序:
說明要有順序,這是使說明內容條理化的必要條件。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說明的時間順序和記敘的時間順序相似。空間順序,要特別注意弄清空間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裡、大小、上下、前後、左右、東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邏輯順序,常以推理過程來表現。採用什麼順序,主要取決於作者所說明對象的特點。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時間順序容易表示清楚。寫建築物的結構,離開空間順序難讓讀者看明白。說明事理用邏輯順序,正便於體現事理的內部聯系。
邏輯順序
00邏輯順序是常見的說明順序之一。
00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內在邏輯關系,或由個別到一般,或由具體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現象到本質,或由原因到結果等等一一介紹說明。不管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器物等,還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都適用於以邏輯順序來說明凡是闡述事物、事理間的各種因果關系或其他邏輯關系,按邏輯順序寫作最為適宜。
00說明的邏輯順序,是指依據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確定說明內容先後的。事物之間的關系雖然錯綜復雜,但總是有主有次,有因有果,有一般的、有個別的,有普遍的、有特殊的,作者依據這些來安排說明內容的先後順序,就容易把事物之間的關系說清楚,將繁復的內容介紹得有條不紊. 邏輯順序主要分成12種——從原因到結果、從主要到次要、從整體到部分、從概括到具體、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一般、從結果到原因、從次要到主要、從部分到整體、從具體到概括、從本質到現象、從一般到具體。
時間順序
00時間順序是文章常見的記敘、說明順序之一。0即按照事理發展過程的先後來介紹某一事物的說明順序。凡是事物的發展變化都離不開時間,如說明生產技術、產品製作、工作方法、歷史發展、文字演變、人物成長、動植物生長等等,都應以時間為序。
00時間順序在文章中使用恰當就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說明清楚,使讀者一目瞭然,所以在文章時間順序也是一種獨特技巧。
空間順序
00空間順序。即是按事物空間結構的順序來說明 ,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整體到局部來加以介紹,這種說明順序有利於全面說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徵。一般說明某一靜態實體(如建築物等),常用這種順序。我們課本中的《核舟記》就是按照船體――船頭――船尾――船背的空間順序來寫的,並且還有梁衡的《晉祠》描寫聖母殿——圍廊——屋架——廊柱——屋頂——泥塑;《故宮博物館》按照先總後分的順序,先概括說明故宮建築物的總體特徵,然後再具體介紹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後花園,而在介紹每一座建築物的時候,則又按照先外後內、先上後下的順序。這樣安排合乎人們觀察事物的習慣,是所有順序中最合理的順序。空間順序,按空間部位的順序說明事物的構造或建築物的構造。這種順序常用於對群體事物的說明。

說明文的結構一般有兩種:
總分式
00事物 事物說明文常用的結構形式:(1)總——分,如《蘇州園林》(先總體的概括,再分說。結尾沒有總結性的語言)
00(2)總——分——總,如《故宮博物院》
遞進式
00事理說明文常用的結構形式:各層之間的關系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各層之間的關系是遞進的。如《向沙漠進軍》。
00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對事物、事理進行介紹、解說的一種文體。

4. 說明文的說明方法

常見的說明方法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引資料、作假設等11種。寫說明文要根據說明對象的特點及寫作目的,選用最佳方法。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1)舉例子
舉出實際事例來說明事物,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以便讀者理解,這種說明方法叫舉例法。
運用舉事例的說明方法說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適量性。

(2)作引用
為了使說明的內容更充實具體,可以引資料說明。引資料的范圍很廣,可以是經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傳說,諺語俗語,詩詞句等。充當說明的內容或依據來說明、介紹事物。

(3)作比較
說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徵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

在作比較的時候,可以是同類相比,也可以是異類相比,可以對事物進行「橫比」,也可以對事物進行「縱比」。

(4)列數字
為了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還可以採用列數據的方法,以便讀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數字,一定要准確無誤,不準確的數字絕對不能用,即使是估計的數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據,並力求近似。

(5)分類別
將被說明的對象,按照一定的標准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一類一類地加以說明,這種說明方法,叫分類別。

分類別是將復雜的事物說清楚的重要方法。

(6)打比方
利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的說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說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同修辭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辭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說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則不宜使用。

(7)摹狀貌
為了使被說明對象更形象、具體,可以進行狀貌摹寫,這種說明方法叫摹狀貌。

(8)下定義
用簡明的語言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徵作規定性的說明叫下定義。下定義能准確揭示事物的本質,是科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義的時候,可以根據說明的目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考慮。有的著重說明特性,如關於「人」的定義;有的著重說明作用,如關於「肥料」的定義;有的既說明特性又說明作用,如關於「統籌方法」和「應用科學」的定義。

(9)作詮釋
從一個側面,就事物的某一個特點做些解釋,這種方法叫詮釋法。

定義法和詮釋法常採用「某某是什麼」的語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區分呢?一般來說,「是」字兩邊的話能夠互換,就是定義;如果不能互換,就是詮釋。

例如,「人是能製造工具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級動物」這句話,改成「能製造工具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級動物是人」,意思不變。「雪是在雲中形成的一種固態降水物」這句話,如果改為「雲中形成的固態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別,前一句是定義說明,後一句是詮釋說明。

(10)畫圖表
為了把復雜的事物說清楚,還可以採用圖表法,來彌補單用文字表達的缺欠,對有些事物解說更直接、更具體。

一篇說明文單用一種說明方法很少,往往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採用什麼說明方法,一方面服從內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選擇的自由。是採用一種說明方法,還是採用多種說明方法,是採用這種說明方法,還是那種說明方法,可以靈活,不是一成不變的。

(11)作假設
假設說明即用假定的環境來預設將出現的狀況說明書事物的方法。

例如《太陽》中:「如果沒有太陽,地球上將到處是黑暗,到處是寒冷,沒有風霜雨露,沒有草木野獸,自然也不會有人。」這就強調了太陽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

定義說明法:也叫下定義。有時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內容和主要問題,往往用簡明扼要的話給事物下定義,使讀者對被說明對象有個明確的概念。例如《統籌方法》一文中,作者運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給統籌方法下定義:「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語言簡明、扼要、准確。
數字說明法:也叫列數字。有時為了便於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的特徵,往往用一些數字來准確地、科學地加以說明。例如《死海不死》一文中說明死海的長、寬、深的文字。《雄偉的人民大會堂》一文中,也用一系列數字來說明庄嚴的人民大會堂是首都最宏偉的建築之一。
比較說明法:也叫做比較。為了說明某些抽象的或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用具體的或大家比較熟悉的事物進行比較,往往能增強說明事物的效果。例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一文中,為了說明宴會廳的建築面積,作者運用了做比較的方法:「有五千個席位的宴會廳又是另一番景象。它的面積有七千平方米,比一個足球場還大,設計的精巧也是罕見的。」
比喻說明法:也叫打比方。用人們熟知的事物做比喻,可使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形象,有助於人們了解被說明事物的特徵。比如《中國石拱橋》一文的開頭寫道:「石拱橋的橋墩成弧形,就像虹。」這個比喻一下子就抓住了石拱橋的特徵。
舉例說明法:也叫舉例子。就是用列舉事實的方法,把比較復雜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說得具體明晰、通俗易懂。例如《向沙漠進軍》一文中,就舉出了新疆和內蒙古沙荒區治沙成功的事例,說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分類說明法:也叫分類別。要說明事物的特徵,往往從單方面不易說清楚,可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屬性的異同,把事物分成若干類,然後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運用分類說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標准,對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別加以說明。
引用說明法:也叫引資料。引用一些文獻資料、詩詞、俗語、名人名言,可使說明更具說服力。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就引用了唐朝張嘉貞的話,說明趙州橋的設計和施工巧妙絕倫。

5. 說明文答題技巧,解釋時條例清晰,全面。謝謝

1、說明文的類型: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從內容角度,根據說明的對象和目的).
事物說明文一般標題就是說明的對象;
事理說明文找准開頭結尾的總結句.
因為說明對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紹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個名詞或名詞短語,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看文題二看首尾段.事物說明文指出被說明事物即可 .事理說明文指出說明內容,形成一個短語:介紹了……的……(對象加內容) .
2、說明文的語言:平實、生動說明文(語言表達角度) .
3、說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個字,要掌握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會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②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使說明的內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復交叉的現象.
③列數字:具體而准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④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
⑤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畫圖表:使讀者一目瞭然,非常直觀形象地說明的事物的××特點.
⑧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是:定義要求完整,而詮釋並不要求完整,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顛倒.
⑨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生動形象.
⑩引資料: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4、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在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
如: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總到分,外到內,前到後,左到右,整體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詞如介紹建築物或實體).
邏輯順序(先結果後原因,層層遞進,現象到本質,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淺入深,個別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順序的詞,如「因為、所以」「首先、其次」).
時間順序則是說明事物發展、演變,例如介紹工作程序的文章.
 掌握答題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說明順序對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便於讀者理解
 (第一空應該填具體的說明順序,第二空應該填寫具體的事物名稱或說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說明文,但又不能准確表述,可用「事理」、「科學事理」等模糊性的語言表述.)
5、說明對象: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6、說明文的結構常見的形式有:「總——分」式(或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或總分總)、並列式、遞進式等.分析文章結構,抓中心句及連接詞,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詞語
7、中心句:出現的位置開頭或結尾,有時在句中.判斷,多為概括性較強的句子.敘述句、描寫句、闡釋句、疑問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體文章也如此.
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對策:(1)思考該段說明的內容,不僅要注意主要的,還要注意次要的.(2)緊扣表秩序的詞語,如「首先」「其次」「還有」等詞語,參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進行概括.
8、說明語言
類型1、加點字詞有何作用?抓住說明文語文准確這一特點答題.
對策:答:准確/生動形象/ 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類型2、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並說明理由.
對策:答:(1)不可以.
(2)原詞的意思或內容.
(3)所換詞語的意思或內容.
(4)換了後意思有何改變,與不符合實際.
類型3、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
對策:答:(1)表態(刪還是不刪).
(2)定性.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修辭;「大約」「可能」「左 右」等表估計,「多」「有餘」等表數量.
(3)若刪去,原來什麼樣的意思就變成了什麼樣的意思了,不符合實際,太絕對了.
(4)xx詞體現了語言的准確 性、周密性、科學性.
類型4、從文章中找出一個能體現說明文語言「准確」特點的詞句,並體會.
類型5:指代——「這些條件」、「這種現象」「同樣道理」等在文中具體指代什麼.
對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詞前面的那句話,找最近的一句話.有時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話,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見考點:1、對說明對象及說明特徵理解.
2、對說明方法辨識與理解.
3、對說明順序的分析與理解.
4、對文章段落結構特點的分析.
5、對文意、層意、段意的概括.
6、對關鍵詞語、重點句子含義及其表達作用的評析.
7、對說明語言准確性的體會.

6. 說明文的說明方法有哪幾種,有什麼特徵和作用請詳細說下作詮釋是什麼。謝謝大家了

①、舉例子:通過舉具體的實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②、分類別: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③、作比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④、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將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從而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⑥、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形象。

⑦、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

⑧、列數字:用具體的數據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准確更有說服力。

⑨、列圖表:用列圖表的方式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簡明更直觀。

⑩、引用說明:引用說明有以下幾種形式——

A、引用具體的事例;(作用同舉例子)

B、引用具體的數據;(作用同列數字)

C、引用名言、格言、諺語;作用是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D、引用神話傳說、新聞報道、謎語、軼事趣聞等。作用是增強說明的趣味性。

(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7. 說明文的十種方法

1.下定義與作詮釋

下定義是用簡潔而明確的語言,指出被說明對象的本質特點,把容易與它混淆的對象區別開來的一種說明方法。如:「食物就是能夠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

作詮釋也叫注釋說明,它是對概念進行解說的一種說明方法。如《看雲識天氣》中提到「虹」,課文解釋為:「夏天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雲幕上,常會掛上一條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

這兩種方法都要以通俗簡潔的語言去說明事物的特點,但它們的表現形式、說明概念的嚴密程度有著區別。

從形式上看,下定義在說明事物本質特徵時,常用判斷句式來表述概念;而詮釋可用多種句式表述。

從嚴密程度來看,下定義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說明的內涵和外延與事物相等,說明的對象與說明的內容可交換位置,意義不變;而作詮釋對說明對象的解說則往往側重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徵,或者解說它的構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質的因素,因而說明的內容不能與被說明的對象變換位置。二者的區別可用圖示表示。下定義:甲是乙乙是甲√;作詮釋:甲是乙乙是甲×。下面舉例比較說明。

a.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下定義)

b.激光是一種顏色單純的光。(作詮釋)

c.另一種叫異養,所有的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這一類,它們自己不能製造食物,靠植物來生活。(作詮釋)

a、b兩句都是判斷句,a句使用了下定義的方法說明統籌方法的概念,可以變為: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就是統籌方法。b句用作詮釋的方法從顏色上解說激光,如變為「一種顏色單純的光就是激光」,那就是謬誤了,因為並不是所有「顏色單純的光」都是激光。c句不是判斷句,說明內容沒有解說「異養」的本質特徵,只說明部分范圍,因而是作詮釋。

2.作比較和打比方

作比較是將兩種類別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現象加以比較來說明事物特徵的說明方法。例如:

①.太平洋所佔的面積差不多等於其它三個大洋的總和,比最小的北冰洋大十四倍。

②.大禮堂頂上藏著比北京新擴建的長安街路面還要寬的十二榀鋼屋架。

例①將太平洋的面積和其它三大洋面積相比,與北冰洋面積相比,這是同類比較。例②將十二榀鋼屋架與長安街的路面寬度相比,這是異類比較。

打比方是通過比喻的修辭方法來說明事物特徵的一種方法。如: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象「虹」。

這兩種方法都要選用人們熟悉的事物來說明。但構成方式和作用不同。

作比較構成的基礎是比較點,在同一個比較點上鑒別事物;打比方構成的基礎是相似點,通過相似來聯系兩事物。比較下面兩例:

a.蠶的小小身軀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廠」。(打比方)

b.別的動物都吃生的,只有人類才會燒熟了吃。(作比較)

a句中被說明的對象與喻體這兩種事物在功能上相似,從而構成比喻。b句將「別的動物」和「人類」兩者在「食物」上比較,構成比較說明。

一般來說,作比較與打比方在表述方式上有所不同,作用各異。作比較常常通過敘述或說明的方式將兩事物進行比較,在比較中鑒別,把被說明對象的特徵顯示出來;而打比方則是通過描寫的方式將被說明對象的特徵形象地表現出來,給人以形象的感受,從而了解被說明對象的特徵。

3.分類別與作比較的辨別

按事物的形態、性質、成因、功用等,將事物分成並列的幾個方面進行說明的方法就是分類別。如《看雲識天氣》對「高空薄雲」的說明,就是按狀態把這種薄雲分成卷雲、卷層雲、積雲和高層雲四類來說明的。

分類別與作比較不同,表現為:

第一,從說明對象的關系看,分類別的被說明對象與分類別說明的內容有種屬關系;作比較的兩事物之間則是並列關系。例如;

a.作比較有同類比較和異類比較。同類比較是對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進行比較,異類比較是對不同事物進行比較。

b.同類比較和異類比較都有比,只是「比」的對象不同,同類比較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比較,而異類比較是不同事物的比較。

a句使用了分類別,而b句是作比較。

第二,從說明的目的、作用看,分類別要求說明事物包含的范圍,以利讀者全面地認識事物;作比較要求說明一事物有別於它事物的特徵,從辨別事物,明白事物的特點。

在具體說明中,多種說明方法常常綜合、交叉運用,閱讀時要注意區分。例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一文,在比較說明了自然選擇進程緩慢,人工選擇大大加快了它的進程後說「再如大麗花,原產墨西哥,只有八個紅色花瓣,人工栽培的歷史僅僅二三百年,卻已有上千種形狀、顏色不同的品種」。這句話,從上下文看,它使用了舉例子的方法,說明自然選擇進程緩慢,而人工選擇加快了花的演變進程;從這個例子本身來看,採用了作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說明人工選擇加快了花的演變進程;從作比較的構成看,通過列數字進行比較,說明了花的演變過程。由此看來,舉例子可用比較的方式,比較的構成可用數
回答者: 小zb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1-28 11:34
常見的說明方法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事例、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引資料等10種。寫說明文要根據說明對象的特點及寫作目的,選用最佳方法。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1)舉例子。舉出實際事例來說明事物,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以便讀者理解,這種說明方法叫舉例法。如:

一般人總以為,年齡稍大,記憶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實不然,請看實驗結果:國際語言學會曾對9至18歲的青年與35歲以上的成年人學習世界語作過一個比較,發現前者就不如後者的記憶力好。這是因為成年人的知識、經驗比較豐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建立廣泛的聯系。這種聯系,心理學上稱為「聯想」。人的記憶就是以聯想為基礎的,知識經驗越豐富,越容易建立聯想,記憶力就會相應提高。馬克思五十多歲時開始學俄文,六個月後,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閱讀著名詩人與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謝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這是由於語言知識豐富,能夠通曉很多現代和古代的語言的緣故。

這段文章要說明的是:年齡稍大,記憶力不一定就差。為了說明這一點,作者先提供了實驗結果,又分析了原因。到此為止,未嘗不可,但不夠具體,也缺乏說服力,於是,又舉出了一個實例:馬克思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只用六個月時間便精通了俄語。這樣一來,內容具體了,說服力增強了。

說明文中的舉事例的說明方法和議論文中的例證法,都可以起到使內容具體、加強說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區別。議論文中的事例,是用來證明觀點的,說明文的事例,是用來介紹知識的。

運用舉事例的說明方法說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適量性。

(2)分類別。將被說明的對象,按照一定的標准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一類一類地加以說明,這種說明方法,叫分類別。

分類別是將復雜的事物說清楚的重要方法。

運用分類別方法要注意分類的標准,一次分類只能用同一個標准,以免產生重疊交叉的現象。例如:「圖書館的藏書有中國的、古典的、外國的、科技的、文學的、現代的以及政治經濟方面的等。」這里用了不只一個標准,所以表達不清。正確的說法應該是:

圖書館的藏書,按國別分,有中國的、外國的;按時代分,有古典的、現代的;按性質分,有科技的、文學的以及政治經濟方面的等。

這樣,每次分類只用一個標准,就眉目清楚了。

有的事物的特徵、本質需要分成幾點或幾個方面來說,也屬於分類別。

注意,運用分類別方法,所列舉的種類不能有遺漏。

(3)列數據。為了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還可以採用列數據的方法,以便讀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數字,一定要准確無誤,不準確的數字絕對不能用,即使是估計的數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據,並力求近似。

(4)作比較。說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徵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

在作比較的時候,可以是同類相比,也可以是異類相比,可以對事物進行「橫比」,也可以對事物進行「縱比」。

(5)畫圖表。為了把復雜的事物說清楚,還可以採用圖表法,來彌補單用文字表達的缺欠,對有些事物解說更直接、更具體。

(6)下定義。用簡明的語言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徵作規定性的說明叫下定義。下定義能准確揭示事物的本質,是科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義的時候,可以根據說明的目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考慮。有的著重說明特性,如關於「人」的定義;有的著重說明作用,如關於「肥料」的定義;有的既說明特性又說明作用,如關於「統籌方法」和「應用科學」的定義。

①人是能製造工具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級動物。

②肥料是能供給養分使植物生長的物質。

③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

④工程技術的科學叫做應用科學,它是應用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來解決生產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的學問。

無論從什麼角度考慮,無論採用什麼方式,只要是下定義,就必須揭示事物的本質,只有這樣的定義才是科學的。比如,有人說:「人是兩足直立的動物。」這個定義就是不科學的,因為它沒能揭示事物的本質。「人是能製造工具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級動物。」這才是科學的定義,因為它揭示了人的本質。

(7)作詮釋。從一個側面,就事物的某一個特點做些解釋,這種方法叫詮釋法。

定義法和詮釋法常採用「某某是什麼」的語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區分呢?一般來說,「是」字兩邊的話能夠互換,就是定義;如果不能互換,就是詮釋。

例如,「人是能製造工具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級動物」這句話,改成「能製造工具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級動物是人」,意思不變。「雪是在雲中形成的一種固態降水物」這句話,如果改為「雲中形成的固態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別,前一句是定義說明,後一句是詮釋說明。

(8)打比方。利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的說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說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同修辭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辭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說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則不宜使用。

(9)摹狀貌。為了使被說明對象更形象、具體,可以進行狀貌摹寫,這種說明方法叫摹狀貌。

(10)引資料。為了使說明的內容更充實具體,可以引資料說明。引資料的范圍很廣,可以是經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諺語等。

一篇說明文單用一種說明方法很少,往往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採用什麼說明方法,一方面服從內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選擇的自由。是採用一種說明方法,還是採用多種說明方法,是採用這種說明方法,還是那種說明方法,可以靈活,不是一成不變的。

^-^

8. 如何看懂說明文,理解說明文,有什麼方法

一、分類別
分類別是按一定標准對事物或事理的不同成分、不同方面,分門別類加以說明。如:《向沙漠進軍》中,就把風沙進攻的方式分為「游擊戰」和「陣地戰」兩種,然後分別具體說明,使人了解風沙的進攻方式,從而設法征服風沙。使用分類別這種說明方法,要注意分類必須有一定的標准,標准不統一是不能進行分類的。如:《談笑》一文採用分類別的說明方法,標准很明確,此文先從笑和臉、笑和全身、笑和人的關系將笑分成三大類,再在各類中從不同的角度將笑再分成各小類,如笑和臉的關系,先分為整體與局部,局部又分為嘴、牙、下巴、眼幾小類。笑與人的關系,先以笑因人而異分類,再以聲音分小類,再以種類分小類。
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使文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二、舉例子
舉例子是舉出有代表性的恰當的實例,反映事物的一般情況,真切地說明事物。如:《萬紫千紅的花》一文,舉了紅喇叭花、杏花、弄色木芙蓉這三種花在不同時候花色不同的實例,說明會變色的花很多。再如:《向沙漠進軍》一文,為了說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舉了我國新疆建設兵團在天山南北建立國營農場使不毛之地成為綠洲的實例。
舉例子這種說明方法,可以使說明語言通俗易懂,更具有說服力。
三、打比方
打比方是適當運用比喻,來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如:《中國石拱橋》第一自然段第一句:「石拱橋,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將「石拱橋」比作「虹」,運用比喻介紹石拱橋的結構知識,說明石拱橋形式優美的特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二自然段第二句:「(人民英雄紀念碑)像頂天立地的巨人一樣矗立在廣場南部」,將「紀念碑」比作「頂天立地的巨人」,形象地說明了紀念碑巍峨、雄偉、庄嚴的總特點。
靈活使用打比方這種說明方法,能將事物介紹得生動形象,給讀者留下鮮明的印象。
四、列數字
列數字是列舉具體准確的數字對事物進行說明。如:《故宮博物院》一文,寫故宮博物院「宮城呈長方形,佔地72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間」,用了「72萬平方米」、「70多座」、「9000多間」這三個數字,說明了故宮博物院的面積、宮殿的座數、房屋的間數。《中國石拱橋》一文,寫趙州橋「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列數字說明了趙州橋的長和寬。
列數字說明,所列數字應力求准確,條件允許能准確測算的必須用確數,由於年代久遠或條件所限不能准確測算的,才可以用概數。能把事物說明得更精確、更直觀,是列數字這種說明方法的優越之處。
五、作比較
作比較是指在說明時,把兩種或兩種以上同類的事物進行比較,以突出被說明對象的特徵。如:《統籌方法》一文中,列舉三種泡茶喝的做法進行對比,最後得出結論:辦法甲好,辦法乙和辦法丙都窩了工,從而說明事前做好統籌,抓住關鍵環節的重要性。《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這篇說明文,在說到制書材料時,把紙和竹片、木片、綢子作了比較,突出竹片、木片製成的書笨重、使用不方便,帛書雖輕便卻成本太高的缺點,顯示出用紙做制書材料成本較低且輕巧適用的優越性。
使用作比較這種說明方法,能更好地突出被說明對象的特徵,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強說明的效果。
六、下定義
下定義是用簡明的語言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徵作規定性的說明。一般來說,下定義有以下公式可套:下定義項=是+與並列概念之間的差別+鄰近的大概念。如:《統籌方法》一文中,開頭就給「統籌方法」這個概念下了定義:「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接著再具體說明統籌方法是如何應用的,深入淺出,使讀者能較好地掌握有關統籌方法的基本知識。再如:語文課本後面附錄《應用文(二)》中,給讀者介紹了介紹信、證明信、公開信、倡議書、申請書這幾種應用文體的書寫格式,在介紹每種應用文體的書寫格式前,均先給其下了定義。例如:「證明信是證明某人身份、經歷等情況以及證明某件事情真相的專用書信。」這里使用的就是下定義的說明方法,它使讀者對證明信有了大概的了解。
下定義這種說明方法,使說明語言科學、准確,讓讀者在具體了解被說明對象前,能對被說明對象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七、作詮釋
作詮釋是用解說性的語言對事物或事理的特徵進行闡述。如:《中國石拱橋》一文在介紹趙州橋的特點時,就使用了作詮釋這種說明方法,課文從四個角度闡釋了趙州橋「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的巧妙結構及不朽的藝術價值。《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一文中,對近年出現的許多奇妙的書,像會說話的書,能活動的書,立體的書以及縮微的書都進行了較細致的解說,如介紹立體的書:「還有一種書,插圖是立體的。打開書,書里的人和動物會站起來,躍然紙上,栩栩如生。」這種說明方法就是作詮釋。
作詮釋能使說明語言更全面、更充分、更具體。
八、摹狀貌
摹狀貌是指對事物形狀相貌的特徵進行描摹,使讀者容易認識所要說明的事物。如:《中國石拱橋》一文,採用摹狀貌這種說明方法,摹寫盧溝橋柱頭上雕刻的石獅子,展現了盧溝橋形式的優美:「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看雲識天氣》一文,在描摹天氣動態方面相當出色,如:「積雲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雲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就變成了積雨雲。積雨雲越長越高,雲底慢慢變黑,雲峰漸漸模糊,不一會,整座雲山崩塌了,烏雲彌漫著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來,有時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卷風。」
摹狀貌使說明語言富有形象性,直觀性。
九、畫圖表
畫圖表是指採用繪制圖形或表格的方法進行說明。如《萬紫千紅的花》一文,為了說明昆蟲和花色的關系,列了一個統計表,從表中可以看出:4197種花中,白色、黃色和紅色的花最多,這三種顏色的花較鮮艷,容易惹昆蟲注意。
畫圖表這種說明方法,比任何單純的文字說明更一目瞭然。
十、引用
引用是借用別人已說過的話來進行說明。如:《國寶——大熊貓》一文,引用西班牙國王的祝賀語,說明人工飼養大熊貓能繁殖出下一代是一件大喜事。引用一般有雙引號作標志,運用這種說明方法來說明,更容易讓人信服。

9. 說明文的8中說明方法舉例

一、分類別
分類別是按一定標准對事物或事理的不同成分、不同方面,分門別類加以說明。如:《向沙漠進軍》中,就把風沙進攻的方式分為「游擊戰」和「陣地戰」兩種,然後分別具體說明,使人了解風沙的進攻方式,從而設法征服風沙。使用分類別這種說明方法,要注意分類必須有一定的標准,標准不統一是不能進行分類的。如:《談笑》一文採用分類別的說明方法,標准很明確,此文先從笑和臉、笑和全身、笑和人的關系將笑分成三大類,再在各類中從不同的角度將笑再分成各小類,如笑和臉的關系,先分為整體與局部,局部又分為嘴、牙、下巴、眼幾小類。笑與人的關系,先以笑因人而異分類,再以聲音分小類,再以種類分小類。
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使文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二、舉例子
舉例子是舉出有代表性的恰當的實例,反映事物的一般情況,真切地說明事物。如:《萬紫千紅的花》一文,舉了紅喇叭花、杏花、弄色木芙蓉這三種花在不同時候花色不同的實例,說明會變色的花很多。再如:《向沙漠進軍》一文,為了說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舉了我國新疆建設兵團在天山南北建立國營農場使不毛之地成為綠洲的實例。
舉例子這種說明方法,可以使說明語言通俗易懂,更具有說服力。
三、打比方
打比方是適當運用比喻,來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如:《中國石拱橋》第一自然段第一句:「石拱橋,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將「石拱橋」比作「虹」,運用比喻介紹石拱橋的結構知識,說明石拱橋形式優美的特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二自然段第二句:「(人民英雄紀念碑)像頂天立地的巨人一樣矗立在廣場南部」,將「紀念碑」比作「頂天立地的巨人」,形象地說明了紀念碑巍峨、雄偉、庄嚴的總特點。
靈活使用打比方這種說明方法,能將事物介紹得生動形象,給讀者留下鮮明的印象。
四、列數字
列數字是列舉具體准確的數字對事物進行說明。如:《故宮博物院》一文,寫故宮博物院「宮城呈長方形,佔地72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間」,用了「72萬平方米」、「70多座」、「9000多間」這三個數字,說明了故宮博物院的面積、宮殿的座數、房屋的間數。《中國石拱橋》一文,寫趙州橋「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列數字說明了趙州橋的長和寬。
列數字說明,所列數字應力求准確,條件允許能准確測算的必須用確數,由於年代久遠或條件所限不能准確測算的,才可以用概數。能把事物說明得更精確、更直觀,是列數字這種說明方法的優越之處。
五、作比較
作比較是指在說明時,把兩種或兩種以上同類的事物進行比較,以突出被說明對象的特徵。如:《統籌方法》一文中,列舉三種泡茶喝的做法進行對比,最後得出結論:辦法甲好,辦法乙和辦法丙都窩了工,從而說明事前做好統籌,抓住關鍵環節的重要性。《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這篇說明文,在說到制書材料時,把紙和竹片、木片、綢子作了比較,突出竹片、木片製成的書笨重、使用不方便,帛書雖輕便卻成本太高的缺點,顯示出用紙做制書材料成本較低且輕巧適用的優越性。
使用作比較這種說明方法,能更好地突出被說明對象的特徵,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強說明的效果。
六、下定義
下定義是用簡明的語言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徵作規定性的說明。一般來說,下定義有以下公式可套:下定義項=是+與並列概念之間的差別+鄰近的大概念。如:《統籌方法》一文中,開頭就給「統籌方法」這個概念下了定義:「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接著再具體說明統籌方法是如何應用的,深入淺出,使讀者能較好地掌握有關統籌方法的基本知識。再如:語文課本後面附錄《應用文(二)》中,給讀者介紹了介紹信、證明信、公開信、倡議書、申請書這幾種應用文體的書寫格式,在介紹每種應用文體的書寫格式前,均先給其下了定義。例如:「證明信是證明某人身份、經歷等情況以及證明某件事情真相的專用書信。」這里使用的就是下定義的說明方法,它使讀者對證明信有了大概的了解。
下定義這種說明方法,使說明語言科學、准確,讓讀者在具體了解被說明對象前,能對被說明對象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七、作詮釋
作詮釋是用解說性的語言對事物或事理的特徵進行闡述。如:《中國石拱橋》一文在介紹趙州橋的特點時,就使用了作詮釋這種說明方法,課文從四個角度闡釋了趙州橋「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的巧妙結構及不朽的藝術價值。《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一文中,對近年出現的許多奇妙的書,像會說話的書,能活動的書,立體的書以及縮微的書都進行了較細致的解說,如介紹立體的書:「還有一種書,插圖是立體的。打開書,書里的人和動物會站起來,躍然紙上,栩栩如生。」這種說明方法就是作詮釋。
作詮釋能使說明語言更全面、更充分、更具體。
八、摹狀貌
摹狀貌是指對事物形狀相貌的特徵進行描摹,使讀者容易認識所要說明的事物。如:《中國石拱橋》一文,採用摹狀貌這種說明方法,摹寫盧溝橋柱頭上雕刻的石獅子,展現了盧溝橋形式的優美:「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看雲識天氣》一文,在描摹天氣動態方面相當出色,如:「積雲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雲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就變成了積雨雲。積雨雲越長越高,雲底慢慢變黑,雲峰漸漸模糊,不一會,整座雲山崩塌了,烏雲彌漫著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來,有時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卷風。」
摹狀貌使說明語言富有形象性,直觀性。
九、畫圖表
畫圖表是指採用繪制圖形或表格的方法進行說明。如《萬紫千紅的花》一文,為了說明昆蟲和花色的關系,列了一個統計表,從表中可以看出:4197種花中,白色、黃色和紅色的花最多,這三種顏色的花較鮮艷,容易惹昆蟲注意。
畫圖表這種說明方法,比任何單純的文字說明更一目瞭然。
十、引用
引用是借用別人已說過的話來進行說明。如:《國寶——大熊貓》一文,引用西班牙國王的祝賀語,說明人工飼養大熊貓能繁殖出下一代是一件大喜事。引用一般有雙引號作標志,運用這種說明方法來說明,更容易讓人信服。

熱點內容
深圳法院工資 發布:2025-07-17 17:55:20 瀏覽:388
婚姻法中第三者應該負怎樣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7 17:53:53 瀏覽:373
四川省聯社法律顧問 發布:2025-07-17 17:19:48 瀏覽:141
丁丁律師 發布:2025-07-17 17:18:43 瀏覽:132
民法通則16歲 發布:2025-07-17 17:02:22 瀏覽:399
私募股權風控崗位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7 17:02:17 瀏覽:762
道德重要作文 發布:2025-07-17 16:49:41 瀏覽:303
安陽法院招聘信息 發布:2025-07-17 16:35:12 瀏覽:273
市場建立法 發布:2025-07-17 16:30:14 瀏覽:132
QQ免費法律咨詢 發布:2025-07-17 16:12:13 瀏覽: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