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法規包括哪些
1.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通過了哪些黨內法規體系
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是依法治國的基礎。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必須於法有據,必須始終在法治的軌道上。但是,法治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完備的過程。新一屆黨中央高舉依法治國偉大旗幟,並將於十八屆四中全會上專題研究依法治國工作若乾重大問題,其目的就是要為今後乃至更長時期如何推進依法治國統一思想、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從而更好、更有效地指導依法治國工作。當然,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需要從中央到地方始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固步自封、因循守舊,難以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法律再完備、規范再嚴格,不實施、不落實、不執行,都是空擺。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也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本質體現。必須通過各級各地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以及全面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使懂法、遵法、用法、守法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自覺,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各級各地各部門務必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推進依法治國「落地生根」。
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是依法治國的根本。監督是良葯。法治中國建設、依法治國方略的完備和落實,沒有嚴密的監督體系不行。法治監督體系分國家和社會兩種體系。國家監督分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三種監督。具體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人民代表大會和人大常委會。社會監督是國家監督的重要來源和重要補充,體現了人民直接參加國家管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如社會輿論監督、新聞媒體監督、群眾監督等。只有形成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監督是責任。對於地方政府幹預執法部門的行為,對於執法部門執法違法的行為,對於那些玩忽職守、不作為的行為,對於那些損害群眾利益、破壞社會公平正義的行為,都要嚴格追究辦事人的責任及責任單位的領導責任,視其情節,給予處分、撤職,甚至刑事處罰。
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是依法治國的標志。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央提出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積極推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為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法治保障的新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黨員、幹部心裡要始終裝著人民,更好地服務群眾、服務社會、服務基層,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以優質高效的服務贏得群眾支持和信賴;要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法律需求,把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作為重要任務,積極做好法律咨詢、法律援助、法律服務、法制宣傳工作,依法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要充分運用法律手段,幫助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人心安定、社會和諧,共同營造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法治環境。
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是依法治國的需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先必須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水平,不斷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和中央部門雖然制定了一大批黨內法規,但是,由於立法沒有整體規劃,缺乏頂層設計,使得黨內法規存在「碎片化」現象:許多領域缺少必要的基礎主幹性的法規,有的領域雖有基礎主幹性法規,卻缺少配套性法規,還有些領域的某些法規存在著相互重復,甚至相互沖突的情形。這就需要不斷加強黨內法規清理,並不斷完善、規范黨內法規體系,使黨內法規制定和落實工作更加有序,使依法執政更有底氣,從而領導好、推進好依法治國各項工作。
2. 2020年修訂的黨內法規有哪些
修訂《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
作為黨內首部聚焦問責工作的基礎性法規,問責條例於2016年7月印發施行,對規范黨內問責工作發揮了重大作用。全會工作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共有1.3萬個單位黨委(黨組)、黨總支、黨支部,237個紀委(紀檢組),6.1萬名黨員領導幹部被問責。
隨著《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等黨內法規制度深入貫徹執行,失責必問、問責必嚴成為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的共識,成為管黨治黨的常態。然而,個別地方、部門也出現了問責泛化、濫用等問題。有必要通過修訂問責條例,進一步扭住各級黨組織主體責任,確保各級紀委監委履行好監督專責,實施精準問責,防止問責不力或者問責泛化、簡單化,切實做到實事求是、依規依紀,以精準問責推動責任落實。
2
研究制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派駐機構工作規則和考核辦法
去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派駐機構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改革派駐機構領導體制,完善派駐監督工作機制,賦予派駐機構監察職能,深化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提高派駐監督全覆蓋質量」。落實《意見》要求,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改革派駐監督體制機制,調整派駐機構設置,統一設立46家派駐紀檢監察組,監督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129家單位。同時,分類施策推進中管企業、中管金融企業、黨委書記和校長列入中央管理的高校紀檢監察體制改革。
3. 黨內法規的法規分類有什麼
根據《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規定,黨內法規分為黨章、准則、條例、規專則、規定屬、辦法、細則等7類,這7類名稱,反映黨內法規的基本內容、適用范圍和效力等級,對於黨內法規的制定、執行和遵守具有重要意義。
4. 現行重要黨內法規有哪些
一部 根本大法 黨章常被稱為 黨內憲法 ,是最根本的黨內法規,是黨的建設的總章程,規定了黨的性質和宗旨
5. 黨內法規制度有哪些
黨內法規制度是規范黨內的行為,調整黨內的關系,保障黨員的權利,實現黨的團結統一。
黨內法規制度包括3個層面,即黨內法規、黨內制度、規范性文件。 黨內法規:是黨的中央委員會以及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區市黨委制定的規范黨組織的工作、活動和黨員行為的黨內規章制度的總稱。黨章是最根本的黨內法規,是制定其他黨內法規的基礎和依據。具體包括以下四類: 黨章:對黨的性質和宗旨、路線和綱領、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組織原則和組織機構、黨員義務和權利以及黨的紀律等作出根本規定。 准則:對全黨政治、組織生活和全體黨員行為作出基本規定。
條例:對黨的某一領域重要關系或者某一方面重要工作作出全面規定。 規則、規定、辦法、細則:對黨的某一方面重要工作或者事項作出具體規定。由中紀委、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黨內法規。
黨內制度:涵蓋黨內法規所規范和適用的所有范圍,既包括民主集中制這樣的根本制度,以及黨代會制度、黨委會制度、黨員權利保障制度等基本制度,也包括黨內情況通報制度、發展黨員制度、基層黨組織「三會一課」制度等一些具體制度。
規范性文件:指各級黨組織制定出台的旨在規范黨組織工作、活動和黨員行為的決議、決定、意見、通知等,一般以條款形式表述。
6.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出台或修訂黨內法規具體超50部法規有哪些
1、《廉潔自律准則》是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准則》的簡稱。由黨中央根據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新的實踐需要,在2010年《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若干准則》基礎上修訂而成。全文共8條、281字,包括導語、黨員廉潔自律規范和黨員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規范。
(6)黨內法規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出台或修訂的黨內法規超過50部,標志著全面從嚴治黨由重點治標走向了重點治本,管黨治黨由寬松軟走向嚴實硬。」遼寧省錦州市委書記王明玉代表說,如《關於防止幹部「帶病提拔」的意見》,為我們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遵循。
加強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長遠之策、根本之策。山西省運城市委書記王宇燕代表指出,一部部黨內法規的接連出台,為管黨治黨提供了強有力的「抓手」。「如《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出台後,運城用好這一『利器』,2016年全市共有161名黨員領導幹部因落實主體責任不力被嚴肅問責,其中一把手的比例顯著上升,有力地推動了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王宇燕說。
7. 中國共產黨內法規條例有哪些
第一條 為了規范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工作,建立健全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黨內法規是黨的中央組織以及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規范黨組織的工作、活動和黨員行為的黨內規章制度的總稱。
黨章是最根本的黨內法規,是制定其他黨內法規的基礎和依據。
第三條 黨的中央組織制定的黨內法規稱為中央黨內法規。下列事項應當由中央黨內法規規定:
(一)黨的性質和宗旨、路線和綱領、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二)黨的各級組織的產生、組成和職權;
(三)黨員義務和權利方面的基本制度;
(四)黨的各方面工作的基本制度;
(五)涉及黨的重大問題的事項;
(六)其他應當由中央黨內法規規定的事項。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就其職權范圍內有關事項制定黨內法規。
第四條 黨內法規的名稱為黨章、准則、條例、規則、規定、辦法、細則。
黨章對黨的性質和宗旨、路線和綱領、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組織原則和組織機構、黨員義務和權利以及黨的紀律等作出根本規定。
准則對全黨政治生活、組織生活和全體黨員行為作出基本規定。
條例對黨的某一領域重要關系或者某一方面重要工作作出全面規定。
規則、規定、辦法、細則對黨的某一方面重要工作或者事項作出具體規定。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黨內法規,稱為規則、規定、辦法、細則。
第五條 黨內法規的內容應當用條款形式表述,不同於一般不用條款形式表述的決議、決定、意見、通知等規范性文件。
第六條 制定黨內法規在中央統一領導下進行。制定黨內法規的日常工作由中央書記處負責。
中央辦公廳承擔黨內法規制定的統籌協調工作,其所屬法規工作機構承辦具體事務。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負責職權范圍內的黨內法規制定工作,其所屬負責法規工作的機構承辦具體事務。
第七條 制定黨內法規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從黨的事業發展需要和黨的建設實際出發;
(二)以黨章為根本依據,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
(三)遵守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的規定;
(四)符合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要求;
(五)有利於推進黨的建設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六)堅持民主集中制,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維護黨的集中統一;
(七)維護黨內法規制度體系的統一性和權威性;
(八)注重簡明實用,防止繁瑣重復。
8. 黨內法規有哪些
黨章是最根本的黨內法規,是制定其他黨內法規的基礎和依據,是黨版的建設的總章程,它規定了權黨的性質和宗旨、組織原則、組織機構、黨員的義務和權利等內容,具有最高權威性和最大約束力。
9. 黨內法規制度有哪些
第一條
為了規范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工作,建立健全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黨內法規是黨的中央組織以及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規范黨組織的工作、活動和黨員行為的黨內規章制度的總稱。
黨章是最根本的黨內法規,是制定其他黨內法規的基礎和依據。
第三條
黨的中央組織制定的黨內法規稱為中央黨內法規。下列事項應當由中央黨內法規規定:
(一)黨的性質和宗旨、路線和綱領、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二)黨的各級組織的產生、組成和職權;
(三)黨員義務和權利方面的基本制度;
(四)黨的各方面工作的基本制度;
(五)涉及黨的重大問題的事項;
(六)其他應當由中央黨內法規規定的事項。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就其職權范圍內有關事項制定黨內法規。
第四條
黨內法規的名稱為黨章、准則、條例、規則、規定、辦法、細則。
黨章對黨的性質和宗旨、路線和綱領、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組織原則和組織機構、黨員義務和權利以及黨的紀律等作出根本規定。
准則對全黨政治生活、組織生活和全體黨員行為作出基本規定。
條例對黨的某一領域重要關系或者某一方面重要工作作出全面規定。
規則、規定、辦法、細則對黨的某一方面重要工作或者事項作出具體規定。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黨內法規,稱為規則、規定、辦法、細則。
第五條
黨內法規的內容應當用條款形式表述,不同於一般不用條款形式表述的決議、決定、意見、通知等規范性文件。
第六條
制定黨內法規在中央統一領導下進行。制定黨內法規的日常工作由中央書記處負責。
中央辦公廳承擔黨內法規制定的統籌協調工作,其所屬法規工作機構承辦具體事務。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負責職權范圍內的黨內法規制定工作,其所屬負責法規工作的機構承辦具體事務。
第七條
制定黨內法規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從黨的事業發展需要和黨的建設實際出發;
(二)以黨章為根本依據,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
(三)遵守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的規定。
祝你生活愉快
10. 黨內法規有哪些
·中國共產黨來章程(中國共產自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部分修改1992年10月18日通過)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06.27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1994.09.28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
名稱 制定/頒布機關 日期
·中共中央組織部關於印製、使用《中國共產黨入黨志願書》(2004年制)的通知 中共中央組織 (2004.06.19.)
·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中共中央組織部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發展黨員工作的意見》的通知 中共中央辦公廳 (2004.07.09)
·中共中央關於印發《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的通知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