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糾紛調處條例
1. 土地權屬糾紛調處程序
一、申請
申請是指土地權屬爭議申請人要求人民政府調處部門接受處理土地權屬爭議的行為。
申請人主張土地權屬,要求調處部門處理土地權屬爭議,首先要自己提出申請,不提出申請,調處部門一般不主動處理。申請人申請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應當提交書面申請書,並按對方當事人數提交副本。委託代理人申請的,應當提交授權委託書。
二、受理
受理是指調處部門依照爭議管轄的規定對申請人的申請決定收案審理的行為。
調處部門接到當事人的處理申請後,應當在15日內決定是否受理。決定受理的,應當在決定受理之日起5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送給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在接到申請書副本之日起20日內提交答辯書和有關證據,逾期不提交答辯書的,不影響案件的處理。決定不受理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當事人對不予受理的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在土地權屬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的利用現狀。
三、調查
調查是指調處部門承辦人員對爭議事實進行查證的行為。調查的目的是弄清案件事實。
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案件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土地權屬爭議雙方當事人對各自提出的事實和理由負有舉證責任,應當及時向調處部門提供有關證據。調處部門也可以直接調查取證,被調查的單位和個人有義務協助配合,並如實提供有關證明或者材料。在實地調查時,應當通知當事人及有關人員到現場。對證據要進行核實,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方可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四、調解
調解是指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和雙方自願的基礎上,通過說服教育和勸導協商達成解決爭議的協議。
用調解的辦法解決爭議,是處理涉及民事權益爭議的行之有效的辦法,也是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案件的一貫做法。調處部門對受理的土地權屬爭議案件,應當盡量採取調解的方法解決,促使當事人互諒互讓,達成協議。調解達成協議的,應當製作調解書,當事人雙方應在調解書及有關界線圖上簽名蓋章。
五、處理
處理是指調處部門對受理的土地權屬爭議案件,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提出處理意見報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
調處部門對經過調解不能達成協議的土地權屬糾紛案件,應當及時提出處理意見,報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避免久拖不決。處理決定書應當以人民政府的名義下達。受理土地權屬糾紛案件,應當在受理之日起6個月內作出處理決定,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應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
六、處理決定送達
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後,調處部門應當及時將處理決定書送達雙方當事人。
當事人對人民政府處理決定不服的,可在接到處理決定之日起60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在接到處理決定之日起30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七、執行
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生效後,當事人應當履行。當事人不履行的,作出處理決定的人民政府可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調處部門應當根據生效的調解書、處理決定或人民法院的裁定書、判決書等組織測定土地權屬界址、埋設界樁,辦理土地登記。
八、立卷歸檔
2.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處機制有哪些
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主要是指在土地承包合同履行過程中發包方與承包方發生的糾紛。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章第一節規定了發包方和承包方的權利和義務,在該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的承包合同中,發包方和承包方還可以具體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如果一方違反了法定的義務或約定的義務,就會引起糾紛。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四條也明確規定了基於發包方的過錯而導致糾紛的情形。這些情形是:①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產經營自主權;②違反本法規定收回、調整承包地;③強迫或者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④假借少數服從多數強迫承包方放棄或者變更土地承包經營權而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⑤以劃分「口糧田」和「責任田」等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標承包;⑥將承包地收回抵頂欠款;⑦剝奪、侵害婦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⑧其他侵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行為。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來,各地都發生了一些糾紛。發生糾紛的原因很多,據一項對百起農村承包合同糾紛的調查顯示,主要原因有:一是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期由於缺乏經驗,盲目發包。主要表現為對土地的生產能力等缺少正確的認識和評估,承包基數過低。由於時過境遷,受物價上漲、技術投入、科學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收益與投入懸殊,經濟利益分配產生不平衡,發包方要求調整承包基數而引起糾紛;二是行政干預。例如行政決定要求發包方收回承包地,搞適度規模經營而引起的糾紛。再例如有些地方行政干預承包戶的經營自主權,對種植作物要求「一鄉一品,一縣一品」等;三是違背民主評議原則,以不正當手段進行發包和承包。個別村幹部利用職權,以誘騙、脅迫等不正當手段,甚至入暗股,自發自包,引起群眾不滿,釀成糾紛;四是「紅眼病」誘發農村承包合同糾紛。一些人「平均主義」、「大鍋飯」思想根深蒂固,不能正確對待承包人經過精心管理、辛勤勞動獲得的收益,對這部分通過勞動先富起來的人產生嫉妒心理,要求重新分配。有的發包方屈從這種壓力收回承包地而重新發包引起糾紛;五是雙方不按合同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如發包方不按合同約定履行在購買化肥、農葯、種子等生產資料方面的服務義務,或者承包方不按合同約定履行繳納稅費的義務等;六是承包方對土地進行掠奪性經營或者改變土地用途引起糾紛。總之,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發生糾紛的原因不止這些,但這些糾紛影響了農村的穩定,影響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3.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所應遵循的原則...是什麼
一是當事人自願平等原則,一方當事人不同意調解,不能進行調解。失去平等自回願也就失去人民答調解的意義。
二是不違背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調解依據法律法規合情合理,不能與法律政策相違背。
三是尊重當事人權利。不能因調解而阻止當事人通過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徑維護個人權利。
4. 中國共產黨黨的"三大條例"是指
中國共產黨黨的三大條例是指中國人民解放軍共同條令。
解放軍的共同條令,即《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人們習慣把它們稱為三大條令,也被統稱為「共同條令」。
放軍共同條令,以法規的形式規定了軍隊日常活動,包括建立正規的戰備、訓練、工作、生活秩序等最基本的行為規范。三部條令互相補充、共同形成相對完整的規范體系。
(4)三大糾紛調處條例擴展閱讀:
「共同條令」這個稱謂是從1951年開始的,當時為適應我軍建設從比較低級的階段進到高級階段,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提出要「制定共同條令,統一全軍的紀律和制度」。在毛澤東、周恩來、劉伯承等老一代革命家的領導和主持下,各項軍事法規的制定工作全面展開。
從此,《內務條令》《紀律條令》《隊列條令》三部條令並在一起頒布,合稱為共同條令。共同條令是從領率機關到基層部隊,從高級將領到普通士兵都必須共同遵守的基本法規。
其中,《內務條令》是全軍建立和維護良好的內外關系以及正規的內部秩序,履行職責,培養優良作風和進行行政管理的依據;《紀律條令》是全軍維護紀律、實施獎懲的依據。
《隊列條令》是全軍隊列訓練和隊列生活的依據。共同條令不僅規范了軍人的行為模式,而且規范了軍人行為的法律後果。在眾多的軍事法規中,共同條令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基本法規,是保障我軍各項法規貫徹執行的法規。
5. 物價部門三大糾紛指什麼意思
「三大糾紛」小常識 一、「三大糾紛」指的是什麼? 「三大糾紛」指的是指集體所內有土地、山林、水利的所容有權和使用權的爭議案件。
二、「三大糾紛」的特點 1、數量多。 2、涉及人員多。 3、處理難度大。 4、對社會影響嚴重。 三、「三大糾紛」發生的原因 1、土地政策調整滯後於經濟體制政策調整。 2、利益驅動引發「三大糾紛」。 3、法律意識淡薄引發「三大糾紛」。 4、權屬確認存在不規范性和不徹底性 。
6. 民事糾紛根據性質分為哪三大糾紛
您好,民事糾紛根據性質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財產關系方面的民事糾紛,另一種是人身關系的民事糾紛。
望採納。
7. 三大糾紛由什麼部門管理
農村「三大糾紛」是一些地區對農村基層突出矛盾的一種概括總結,主要指土地、山林、水利三大糾紛。如何依法有效調處、化解「三大糾紛」、維護當前社會穩定、促進城鄉經濟發展成了農村工作的要務之一。
1、土地糾紛。土地糾紛的根源是我國土地政策的改革沒有真正到位,存在一些爭議和影響群眾利益的地方。特別是今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的補貼力度,如何認定土地的經營權、所有權、收益權成為土地糾紛的重點。
2、山林糾紛。目前,山地、林地都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但由於歷史原因,次土地調整大多遵循習慣的經營范圍和當地習俗,以山嶺、分水領、山溝、山坡或小路、大樹、某塊田地等自然參照物為界址,手指為界,由於時間等因素,這些參照物自然滅失、被毀,或因地名變化,歸屬問題成為糾紛的重點。
3、水利糾紛。水利是重要的生產資源,影響農業的收成和農民的收益水平。特別是當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發生時,先灌溉就能保住收益,就能少受災害,水利設施就成農民爭議、哄搶的重點。
第一條 為了及時調解、處理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保護權屬糾紛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單位之間發生的土地山林水利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糾紛(以下簡稱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的調解、處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水利權屬糾紛是指水資源使用權糾紛和水利工程權屬糾紛。
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的調解、處理負總責。國土資源、林業、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別負責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調解、處理的具體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調解處理機構(以下簡稱調處機構)負責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調解、處理的組織協調、督促指導工作,並負責人民政府交辦的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案件調解、處理的具體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按照本條例規定的職責許可權負責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的調解處理工作。
設區的市設立的管理區、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負責本區域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調解工作。
第四條 調解、處理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先行調解、有利於生產生活、有利於經營管理、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的原則。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國土資源、林業、水行政主管部門和設區的市設立的管理區、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定期排查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情況;對可能發生群體事件影響社會穩定的,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矛盾激化,並向上級報告。
第六條 在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解決之前,權屬糾紛當事人不得單方改變糾紛范圍內的土地、山林、水利利用現狀,不得毀壞農作物、經濟作物、附著物和水利設施等,不得砍伐有爭議的林木。
權屬糾紛當事人對爭議土地、山林、水利的利用現狀有異議的,由負責調解、處理的行政主管部門或者調處機構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確定。
第七條 權屬糾紛當事人以及其他人員不得利用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擾亂社會管理秩序,不得阻撓、妨礙權屬糾紛調解、處理工作。
8. 立法法規定,法律沖突時的適用規則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十九條
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第八十條
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第八十一條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
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
第八十二條
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第八十三條
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第八十四條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第八十五條
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第八十六條
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9. 如何調處林木林地權屬糾紛
《森林法》第十七條規定,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專議,由縣屬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爭議,由當地縣級或者鄉級人民政府依法處理。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解決之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爭議的林木。
調處林木林地權屬糾紛要堅持「分級負責、就地解決」和「協商為主、裁決為輔」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