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民法法規的變通權

民法法規的變通權

發布時間: 2021-02-27 09:16:49

① 通則和規定的優先權

首先看發布單位和規范性質。 我國法律、法規規章等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發生沖突時,一般按照以下原則明確應當適用的法律。
(一)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原則(詳見《立法法》第78~80條)
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原則,是指效力位階較高的規范性法律文件與效力位階較低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適用效力位階較高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如:憲法優於法律,法律優於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優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優於本級政府規章和較大的市法規、規章等。
(二)新法優於舊法原則(詳見《立法法》第83條)
新法優於舊法原則,是指同一機關制定的效力位階相同且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等,在新法與舊法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適用新法的規定,如:《勞動法》第82條規定當事人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60日,《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7條卻規定為1年,兩部法律都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現行有效的法律,其效力位階相同,但我們應當按照「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適用新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關於申請仲裁的時效規定。
(三)特別法優於一般法原則(詳見《立法法》第83條)
特別法優於一般法原則,是指同一機關制定的,效力位階相同且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等,在特別法與一般法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適用特別法的規定,如:《勞動法》、《勞動合同法》都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現行有效的法律,其效力位階相同,都有關於勞動合同的規定,但有關勞動合同的法律問題,應當優先適用特別法《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在《勞動合同法》沒有規定時,才適用一般法《勞動法》關於勞動合同的規定。
(四)特殊法優於普通法原則(詳見《立法法》第81條)
特殊法優於普通法原則,是指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變通規定與其他普通規范性法律文件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變通規定與其他普通規范性法律文件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在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
(五)法律文本優於法律解釋原則(詳見《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司法解釋工作的規定》第3條,《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解釋工作暫行規定》第3條)
法律文本優於法律解釋原則,是指法律解釋機關對法律、法規、規章等的解釋與被解釋的法律、法規、規章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適用法律文本的規定,如:《民法通則》的規定優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的規定。

② 經濟特區政府是否享有立法變通權

我國大陸的立法權由全國人大掌握,其他地區無權制定、變更法律,所以不要想太多了。而且,在我國大陸(注意),沒有你說的什麼立法變通權。

③ 民族區域自治權的變通執行權是什麼

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權益,適應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性,在不違背原則的基礎上靈活運用自主權,做到「因俗而治」、「因需而治」,因而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律變通權也相伴而生。

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標,如果不適合民族自治地方實際情況,自治機關可以報經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但由於地理、歷史等方面的原因,各民族、地區之間還存在諸多差異,各民族都保留有各自的民族特色,為了維護民族團結,解決民族問題。

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權益,適應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性,在不違背原則的基礎上靈活運用自主權,做到「因俗而治」、「因需而治」,因而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律變通權也相伴而生。

法律變通權作為社會主義法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法律賦予民族自治地方的一種特殊的自治權利。目前,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法治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長期的實踐中,由於法制化建設的步伐較為緩慢,存在諸如立法水平不高、法律效力低、法律保障和規制體系不健全等問題。

(3)民法法規的變通權擴展閱讀: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們黨對任何形式民族自決的摒棄。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民族自決可能導致的分裂危險。1946年2月,黨中央明確指示:內蒙古工作,根據和平建國綱領中關於民族平等自治的要求,不應提獨立自決口號。

後來在起草共同綱領和1954年憲法的過程中,毛澤東同志、周恩來同志一再告誡,蘇聯加盟共和國或自治共和國模式不適合中國國情,也不利於防止外部勢力利用民族問題挑撥離間。從民族區域自治提出、確定的過程可以看出,我們黨對基於民族自決的蘇聯模式的摒棄是高度自覺的。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利於鞏固少數民族聚居區域與祖國領土的不可分割性、各民族與中華民族的不可分割性,體現了我們黨老一輩革命家的遠見卓識和政治智慧。

總的來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發源於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根植於中國傳統政治文明,立足於我國基本國情,是尊重歷史、合乎國情、順應民心的正確抉擇,是我們黨經過長期探索、反復比較而作出的偉大創舉。

環顧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在處理民族問題時仍處於左右徘徊之中。比如,有的實施「大熔爐」政策,試圖推進民族同化;有的實施「馬賽克」政策,放任不同社區異質性增強。習近平同志指出,同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民族工作做的都是最成功的。

堅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鞏固國家統一。這是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點。近年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和案(事)件時有發生,如果不依法處置,就會進退失據。

要著力推進民族事務法治化,決不搞法外的從寬從嚴,堅決防止和糾正涉及民族因素的歧視性言行,切實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嚴密防範和依法打擊「三股勢力」及其破壞活動,切實維護好邊疆鞏固和國家統一。

④ 在民族區域自治中的自治權中的變通權是什麼意思

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標,如果不適合民族自治地方專實際情況,自屬治機關可以報經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

比如說少數民族有自己的節日,他們覺得有些節日需要放假的,就在自治地方內規定可以放假,但是其他地方不放

⑤ 民族自治地方的變通規定屬不屬於法規范圍

是屬於地方性法規!

⑥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相比的幾點重大變化

《民法總則》2017年3月15日通過,並於2017年10月1日正式生效,在此對《民法總則》相較《民法通則》的重要變化做個總結。

民法是與我們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適用頻率最高的法律,值得每個人花時間去了解和學習。《民法總則》生效後,對於與老《民法通則》不一致的地方,應當適用新《民法總則》的規定。

下面就來逐條看看都有哪些具體的變化:

1.此次《民法總則》最大的變化,應是第九章「訴訟時效」的相關規定,尤其是將訴訟時效由之前的「二年」變為「三年」

《民法總則》第188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民法總則》第190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民法總則》第191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以上兩條體現了法律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特別保護。

《民法總則》第193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此條意在說明關於訴訟時效的適用只能由訴訟的當事人先提出而不能由人民法院主動進行審查適用,體現了公權力不幹涉雙方當事人自願實現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債務之宗旨。

《民法總則》第196條規定,某些物上請求權(侵害狀態持續存在,如要求不動產及登記動產返還財產、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以及基於人身關系的請求權(要求支付贍養費、撫養費等)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民法總則》第197條規定,訴訟時效的期間、計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斷的事由由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無效。當事人對訴訟時效利益的預先放棄無效。此條意在說明「訴訟時效」只能依照法律規定,不能由當事人約定進行變通。

《民法總則》第199條明確規定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的存續期間,不適用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存續期間屆滿,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消滅。

2.將因重大誤解的撤銷權行使期間由一年縮減到三個月

與第一點變化相關的,《民法總則》第152條將因重大誤解的撤銷權行使期間由一年縮減到三個月,並且規定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3.與國際接軌,增加了「習慣」作為法律淵源的一種,去掉了原《民法通則》規定的「國家政策」,增加了「公序良俗」作為處理民事糾紛的依據之一

《民法總則》第10條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民法總則》第143條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民法總則》第153條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4.增加了胎兒具有繼承權及接受贈與權的規定

《民法總則》第16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5.與經濟社會及人類發展相適應,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由十周歲降為八周歲

6.明確規定法人可以向法定代表人追償

《民法總則》第62條規定,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

7.完善並整合了關於「民事權利」的相關規定,除基本的人身權和財產權之外,特別增加了關於自然人「個人信息權」的規定

《民法總則》第111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8.增加了「意思表示」一節規定

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沒有意思表示則無所謂法律行為,只有有效的意思表示才可能形成有效的民事法律行為。該節將意思表示分為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和和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和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明示的意思表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

9.增加了代理人代理民事法律行為的范圍規以及轉委託的責任承擔問題

《民法總則》第168條規定,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自己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但是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的除外。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自己同時代理的其他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但是被代理的雙方同意或者追認的除外。

《民法總則》第169條規定,代理人需要轉委託第三人代理的,應當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或者追認。轉委託代理經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的,被代理人可以就代理事務直接指示轉委託的第三人,代理人僅就第三人的選任以及對第三人的指示承擔責任。轉委託代理未經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的,代理人應當對轉委託的第三人的行為承擔責任,但是在緊急情況下代理人為了維護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轉委託第三人代理的除外。

10.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增加了無權代理中善意相對人的撤銷權和賠償請求權

《民法總則》第171條規定,無代理權行為人實施的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未被追認的,善意相對人有權請求行為人履行債務或者就其受到的損害請求行為人賠償,但是賠償的范圍不得超過被代理人追認時相對人所能獲得的利益。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為人無權代理的,相對人和行為人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

11.明確了連帶責任的內涵

《民法總則》第178條規定,二人以上依法承擔連帶責任的,權利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連帶責任人的責任份額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責任。實際承擔責任超過自己責任份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連帶責任,由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

12.增加了因自願救助不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

《民法總則》第184條規定,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13.增加了優先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

《民法總則》第187條規定,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主體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於承擔民事責任。

14.根據之前的相關司法解釋、司法實踐及法學理論:

完善了關於「監護」的規定,完善了關於「財產代管」的規定;

完善了關於「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的規定;

完善了第三章「法人」的相關規定,並將法人分為「營利性法人」、「非營利性法人」、「特別法人」,邏輯上更為嚴密與周全;

增加了第四章「非法人組織」的相關規定,至此「民事主體」的內涵得以完整,即民事主體包括了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組織。

⑦ 民族區域自治權中的變通執行權指的是什麼

說白了就是能自行決斷指揮的權力。。可以按照當地的情況,進行變通。

⑧ 民事訴訟法為什麼要規定民族地區變通條款

這是為了適應少數民族現實需要,為了尊重少數民族的生活和禮儀習俗,從法律層面上給專予少數屬民族充足的權利保障。

該規定充分體現了國家尊重少數民族權利的基本原則,符合國家的民族政策。

《民訴法》具體條款:

第十六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憲法和本法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的具體情況,可以制定變通或者補充的規定。自治區的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自治州、自治縣的規定,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⑨ 高中政治,民族區域自治里,變通執行權,什麼意思,要和其他自治權區別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是在國家 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回區域答 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2)三級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區/自治 州,自治縣。 (3)民族自治機關: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 大會和人民政府。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自治 權。 (5)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有利於 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有利於保障少數民族人 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利於發展平等、團結、 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有利於促進社會主 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注意回答為什麼要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 制制度?要回答兩個大的方面,一個有歷史現 實決定的,另一個他的優越性,

⑩ 為什麼三大訴訟法中只有《民事訴訟法》規定了變通適用條款。字數要多

您好,《民事訴訟法》第十七條: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憲法和本法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的具體情況,可以制定變通或者補充的規定。自治區的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自治州、自治縣的規定,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釋義】本條是關於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制定變通或者補充規定的規定。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按照憲法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和自治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體現了國家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考慮到我國幅員遼闊,地區間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特別是自治地方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很大,國家立法是面向全國的,難以完全照顧到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情況,民事訴訟法的有些具體規定可能不完全適合民族自治地方的一些特殊情況,因此,應當允許各民族自治區域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在不違反憲法和本法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為貫徹實施民事訴訟法而制定變通或者補充規定。本條的規定既體現了憲法「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則,也符合我國的民族自治的實際情況。
本條的規定有以下幾個含義:1.制定變通和補充規定的原則。民族自治地方根據本條的授權,可以制定變通和補充規定,但一定要遵循憲法和本法的原則,不得與之相抵觸。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權威,是國家統一和各民族團結的基礎,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憲法的各項原則和規定必須得到全面的遵守和執行。因此,憲法的規定是不能變通的,否則,就無法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民事訴訟法是國家的基本法,制定變通或者補充規定,也不能違反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如果對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作出變通,就是對整個民事訴訟法的否定,當然談不上民事訴訟法在本民族自治區域內的遵守和執行,這是違背本條的立法原意的。因此,本法規定的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等基本原則,不能變通。同樣,作補充規定也不得違反上述基本原則。此外,根據立法法的有關規定,對民事訴訟法的變通不得違反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再者,制定變通和補充規定要結合當地民族的具體情況,符合民族自治區域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作到符合實際,行之有效。2.制定變通和補充規定的程序。對本法的變通或者補充規定的制定機關是該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通過該規定,必須報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按照本條規定,自治區的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自治州、自治縣的規定,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這一規定,也是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有關規定的重申,也符合立法法的有關規定,目的主要是出於國家法制統一的考慮。例如,由於自治區制定的規定可以對本法進行變通或者補充,那麼該有關變通或者補充規定是否適當,是否違反憲法規定和本法的基本原則,則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來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有關的變通或者補充規定是適當的,便作出批準的決定,該變通或者補充規定即生效;否則,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作出不批準的決定,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就此應當作出修改。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熱點內容
中華人民合同法發文機構 發布:2025-08-30 05:36:16 瀏覽:259
人民的名義法律顧問 發布:2025-08-30 05:20:34 瀏覽:36
長沙市征地補償安置條例2014 發布:2025-08-30 05:08:49 瀏覽:48
企業法律顧問過關 發布:2025-08-30 05:08:11 瀏覽:905
婚姻法2017年3月 發布:2025-08-30 05:08:07 瀏覽:76
海商法第257 發布:2025-08-30 05:03:48 瀏覽:789
法院拍賣的發票 發布:2025-08-30 04:19:53 瀏覽:327
最高人民法院辭職庭長 發布:2025-08-30 04:17:33 瀏覽:556
2001年的婚姻法有多少條 發布:2025-08-30 03:45:19 瀏覽:587
行政訴訟法的所有版本 發布:2025-08-30 03:44:21 瀏覽: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