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成都環城生態區條例

成都環城生態區條例

發布時間: 2021-02-27 09:24:26

① 三聖鄉濕地公園收門票不,門票價是多少

三聖鄉濕地公園不收門票。也叫白鷺灣生態濕地公園
白鷺灣生態濕地公園,位於成都市區東南部錦江環城生態區,(位於錦江區 三聖花鄉荷塘月色與高威公園之間)。可乘規劃面積13.3平方公里,由白鷺灣水生作物區、花卉產業園區、創意產業園區三大功能區組成。濕地一期佔地3.3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平方公里,植物品種200餘種,喬木10萬余株,於2012年12月動工,於2013年5月竣工,歷時150天。它是成都市率先建成的集生態保護、都市農業、自然景觀、科普教育、休閑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的生態濕地。
地址:位於成都市區東南部錦江環城生態區,(錦江區 三聖花鄉荷塘月色與高威公園之間)
公交:
乘186路 成仁公交站(二環)——白鷺灣濕地公交站(繞城),在白鷺灣濕地站下(非終點站)
乘898路 龍泉汽車總站——臨江麗苑三期,在羅家大橋站下車,前行50米。
乘899路 龍泉汽車總站——城東客運中心,在羅家大橋站下車,前行50米。
乘833路 雅居樂花園——新興車站,在羅家大橋站下車
建議:
1、徒步,訓練腳力鍛煉身體的好去處,當然得花費半天的時間。
2、騎行,也是不錯的鍛煉身體的方式,你可以用盡量少的時間,領略更多的風景。騎行的朋友可以自己帶愛車從2號門(緊鄰荷塘月色)、3號門(毗鄰五彩蝶園)進入,1號門(濕地路)是步行通道自行車不能自由出入;當然開車來的朋友也可以在公園內或者公園門口附近租賃自行車騎游!

② 成都市創國家什麼城市

成都市創建國家生態市
成都市創建國家生態市
一、成都概況
成都,四川省省會,地處西南地區成都平原腹地,別名「錦官城」、「芙蓉城」,簡稱「蓉」,自古以來便是「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國」。成都市轄9區4市6縣,幅員面積1.21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29.8萬,是西南地區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基地。
(一)生態本底深厚
成都自然稟賦優越,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平原、丘陵並存,龍門山、龍泉山兩山環抱,東部屬於四川盆地盆底平原,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帶,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水資源豐富,域內有岷江、沱江等12條幹流及幾十條支流,河流縱橫,溝渠交錯,庫、塘、堰、渠星羅棋布。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降水豐沛,自然生態環境多樣,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達37%以上,擁有特有珍稀植物銀杏、珙桐、黃心樹、香果樹等以及國家重點保護珍稀動物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牛羚等。
(二)經濟基礎堅實
「十一五」以來,成都保持了年均14.3%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基礎和綜合實力雄厚,現已形成電子信息、汽車機械、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光電光伏、生物醫葯等優勢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居西部第一。當前,成都正緊緊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渝經濟區和天府新區建設等重大機遇,努力肩負起建強全省「首位城市」的發展責任。認真落實「科學發展、領先發展」的發展取向,深入實施「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總體戰略,堅持以交通先行、產業升級、立城優城、統籌城鄉、全域開放「五大興市戰略」為工作抓手,朝著「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定位奮力前進。201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108.9億元,增長10.2%;地方公共財政收入898.5億元,增長16.6%;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501.1億元,增長10.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52.9億元,增長13.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6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985元,分別增長10.2%、12.9%。
(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成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著悠久而獨特的文明源,燦爛而多彩的文明進程,早在文明啟蒙時期就是長江上游古文明的中心,至今已經擁有2300多年的城市建設發展的歷史。輝煌燦爛的古蜀文明和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成都特有的城市魅力,「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遺產舉世矚目,川劇「變臉」、「吐火」絕技令人嘆為觀止,金沙遺址、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望江樓、青羊宮、文殊院、明蜀王陵、昭覺寺等歷史文化遺存燦若繁星。
(四)生態創建扎實有效
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建設生態文明」的總體要求和省委、省政府推進四川生態省建設的工作部署,成都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形態、業態、文態、生態」四態合一理念,堅持把創建國家生態市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作為「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內容,作為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舉措。
2007年,成都市在全省率先啟動了國家生態市建設工作,通過科學規劃、完善法規、深化改革、強化考核,扎實推進生態市建設。圍繞創建工作,成都市編制了《成都生態市建設規劃》、《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總體規劃》、《成都市空氣質量達標規劃》、《成都市循環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等多個專項規劃,先後頒布了《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成都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成都市排污權交易管理規定》、《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管理規定》,形成了生態環境建設的規劃體系和地方法規體系;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生態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創新基層環保管理模式,推進生態文明制度不斷創新;將大氣污染防治、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量減排等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建立市級部門協作聯動機制,全面實行「一崗雙責」。
在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下,成都市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提升,形成了經濟科學發展、生態不斷優化、民生同步改善的良性互動格局,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節水型城市、中國最佳旅遊城市等榮譽稱號,被亞洲開發銀行評為中國內地最宜居城市,並成為繼上海、香港、北京之後中國第四個舉辦全球財富論壇的城市。
對照國家生態市考核標准,成都市達到了國家生態市技術評估要求,現將各項指標完成情況報告如下:
二、生態市建設指標完成情況
(一)基本條件
1、制訂了《生態市建設規劃》,並通過市人大審議、頒布實施。國家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制度及地方頒布的各項環保規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
2007年成都市在全省率先啟動了國家生態市建設工作。2009年市人大審議通過了《成都生態市建設規劃(2008-2015)》,市政府制定下發了《成都市人民政府關於建設生態市的意見》(成府發〔2009〕13號),印發了《成都生態市建設規劃實施方案(2010年-2015年)》(成生態〔2011〕01號)。按照國家生態技術資料審核規范要求,市環保局編制了《成都生態市建設規劃(2008-2015)中期評估報告》。2013年環保部印發了《關於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工作的意見》,市環保局及時編制了《成都生態市建設規劃(2008-2015)2013年實施情況調度工作報告》,並啟動了《成都生態市建設規劃》調整工作。為確保規劃的順利實施,成立了成都市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2014年對領導小組進行調整,成立了以時任市長葛紅林為組長,劉守成副市長為副組長,市級相關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成都市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在工作推進中,形成了部門聯動、區縣互動、社會參與的良好工作機制,生態市建設工作快速推進。
按照建設國家生態市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要素,我市先後編制並頒布實施了《成都生態市建設規劃》、《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總體規劃》、《成都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成都市空氣質量達標規劃》、《成都市循環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成都生態市建設規劃實施方案》等多個生態環境建設專項規劃或方案,明確任務,落實責任。2013年,我市出台了《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保護環城生態屏障。目前,全市范圍內的《成都市生態保護條例》正在啟動立法前期工作;《成都市濕地保護條例》正在開展立法調研;《成都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已通過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將於2015年開始實施。
2、全市縣級以上政府、各類經濟開發區有獨立的環保機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黨委、政府領導班子實績考核,並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
為加強全市環境保護機構建設,強化環保部門對環保工作的統一監督管理和組織協調職能,成都市及所轄9區4市6縣環境保護局全部保持獨立建制。其中,副廳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1個,正處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9個,正科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10個。市和區(市)縣環境保護局都是同級政府的組成部門,主要負責人都由同級人大常委會任命。全市環境保護局機構設置、人員編制、行政執法以及財務管理4個獨立落實到位,有效行使環境保護統一監督管理職能。成都市環境保護局有8個直屬單位: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市環境監察執法支隊、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市生態環境科研監測所、市環境工程評審中心、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市環境保護信息中心和市環境應急指揮保障中心。
為統籌推進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協調發展,建立大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管理格局,成都市在全市317個鄉鎮(街道)設立了環保機構,並延伸到村(社區),建立健全了全市一體、標准一致的基層環境保護工作機制,真正實現了環保工作在基層「落地生根」,填補了鄉鎮(街道)環保工作無人落實的空白。
成都市環保工作實行「一崗雙責」,明確各職能部門環保工作職責,改變了環保部門唱「獨角戲」的局面,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實施、部門『一崗雙責』、環保統一監管、社會廣泛參與」的環保工作新機制。市委、市政府先後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和《關於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把環保工作納入全市重大決策和重要工作部署。將生態市創建、總量減排、大氣和水環境綜合整治等列為民生工作目標和專項目標,分解落實到市級相關部門和區(市)縣政府,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和黨政領導幹部政績考核,按期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環保目標責任制落實到位。
3、完成上級政府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三年內無較大環境事件,群眾反映的各類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外來入侵物種對生態環境未造成明顯影響。
成都市牢牢把握「工程減排、結構減排、管理減排」三大主線,全力推進污染減排工作,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推動重點企業節能管理和技術改造。順利完成國務院、省政府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2013年成都市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19萬噸、2.2萬噸、5.7萬噸和9.2萬噸,同比分別下降4.26%、4.13%、6.83%和13.28%,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在省政府對各市(州)2013年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考核中名列第2,其中化學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減排貢獻率在全省各市(州)排名第1。
成都市高度重視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2012-2014年,全市共處置了各類突發環境事件39起,因出警及時、處置妥善,均未對環境產生明顯影響,未發生較大以上突發環境事件。2012-2014年,全市共受理各類環境污染舉報投訴34554件次,全部進行了及時有效的調處,辦結率100%,群眾對環境信訪處理滿意率逐年穩步上升。
成都市對外來有害生物疫情各項防控技術措施及時到位,未對全市生態環境造成明顯影響。成都市農委根據國家發布的35種外來入侵物種,甄別出我市農業上已造成入侵的物種有1種(空心蓮子草),潛在入侵的物種4種(稻水象甲、紅火蟻、毒麥、豚草)。市林業園林局針對松村線蟲、桉樹姬小蜂、加拿大一枝黃花、菟絲子等危害嚴重的有害動植物,加大了檢疫登記、產地檢疫等基礎工作力度,同時對調運檢疫、檢疫復檢和國外引種監管工作也高度重視,開展了一系列的專項檢疫執法工作。加強境外引進林木種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的單位和個人管理。市水務局近年來,開展了對福壽螺、水葫蘆、巴西龜、大鱷龜、牛蛙、清道夫等外來水生動植物的防控,有效治理了水葫蘆災害。
4、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數全省排名名列前茅。
2012~2014年成都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穩定,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分別為61.7、62.9(2014年數據尚未公布),生態環境狀況達到「良」級,達到了國家生態市考核要求。
近年來,成都市劃定全市生態保護紅線,加強中心城區綠地系統建設,優化城市公園布局,增加「郵票綠地」和「袖珍廣場」,加快打造骨幹綠道,大力發展綠色建築。加快環城生態區建設,實施繞城生態帶復耕植綠,加快構建「六湖八濕地」生態體系。打造城鎮生態隔離區,發展城市走廊間組團式綠地,強化優質農田和水源保護,提升重點河道景觀。保護提升龍門山、龍泉山生態屏障,鞏固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成果,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強化生態保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源涵養。積極開展「生態細胞」建設工程,推進區(市)縣生態示範創建取得積極進展。成功承辦第四屆中國生態文明論壇成都年會,搭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經驗交流平台,全方位展現成都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和城市風采。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生態環境質量持續趨好。
5、全市80%的縣(含縣級市)達到國家生態縣建設指標並獲命名;中心城市通過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考核並獲命名。
自2007年始,成都市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以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旅遊業及生態文化為基本框架,全面推進國家生態縣(市、區)的創建。按照成都市生態市建設規劃,開展14個郊區(市)縣國家生態縣(市、區)建設工作。截至2014年12月,成都市溫江區、雙流縣、郫縣、蒲江縣、青白江區、新都區、新津縣、崇州市、龍泉驛區通過了國家生態縣(市、區)驗收、命名。彭州市、大邑縣、都江堰市、邛崍市通過了國家生態縣(市、區)技術評估。成都市於2005年2月,被環保部(原國家環保總局)授予「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稱號,2013年10月通過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復核。達到了國家生態市考核要求。
(二)建設指標
1、農民年人均純收入
成都市2014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為14608元*(*表示該數據為預測值,報告下同),達到國家生態市考核要求。
2012-2014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匯總表


年度

單位

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元)

2012年



11501

2013年



12985

2014年



14608*

考核要求

大於等於8000元/人

成都市堅持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健全市縣鄉三級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初步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農村產權制度。全面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整體推進農村田、水、路、林等環境改造,統籌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加大保障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新增就業力度,全面實現城鄉充分就業。完善城鄉社保體系,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提高城鄉社會保險待遇水平。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制定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布局規劃,現代種業、綠色有機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加快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2、第三產業佔GDP比例
2012年~2014年成都市第三產業佔GDP比例分別達到49.5%、50.8%、51.0%*,達到國家生態市考核要求。
2012年-2014年第三產業佔GDP比例匯總表


指標

單位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第三產業佔GDP比例

%

49.5

50.8

51.0*

考核要求

第三產業佔GDP比例≥40%

近年來,成都市始終瞄準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大力推進三次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都市現代農業聯動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深化現代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扎實推進服務業核心城市建設。加快服務業差異化轉型升級,推動現代技術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以大數據、雲計算為核心的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等新興服務業,優先發展與先進製造業緊密關聯的現代金融、現代商貿物流、會展服務、科技服務、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旅遊、餐飲、健康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轉型升級。提升服務業發展業態,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推動樓宇經濟提質增效,打造全產業鏈的國際國內貨物貿易服務平台,強化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建設,推進高端服務業集群集約發展。
3、單位GDP能耗
2014年成都市單位GDP能耗為0.590*噸標煤/萬元,達到國家生態市考核要求。
2012-2014年單位GDP能耗匯總表


項目

單位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單位GDP能耗
(省級認定)

(噸標煤/萬元)

0.601

0.573

0.590*

考核要求

單位GDP能耗≤0.9噸標煤/萬元

近年來,成都市積極調節產業結構,推進合同能源管理,率先在省內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獎勵資金全覆蓋機制。「十二五」以來,組織實施以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為重點的節能工程項目203個,實現節能38.99萬噸標准煤;淘汰落後產能企業260戶,實現節能159.62萬噸標准煤。開展了中心城區燃煤企業專項檢查,督促指導金牛賓館、132廠等城區重點大氣污染源加快實施「煤改氣」工程。成都市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和環境質量狀況,進一步提高環保、能耗等標准,分區域明確落後產能淘汰任務,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建立以節能環保標准促進「兩高」行業過剩產能退出的機制。制定符合成都市功能定位、嚴於國家要求的產業准入目錄。嚴格控制「兩高」行業新增產能,新、改、擴建項目要實行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
4、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
成都市2014年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為5.1*m3/萬元,達到國家生態市考核要求。
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市節約用水管理條例》,加強城市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和水資源的綜合管理,狠抓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回用、雨水收集利用和工業廢水循環使用。開展節水型企業、小區創建,全市共有134個企業(單位)、65個小區被授予省級節水型企業(單位)、小區稱號。實施節水技改工程,關停製漿造紙、鑄造、印染等高耗水工業企業200餘家。廣泛開展節水宣傳,推進水價改革,全面徵收污水處理費,抑制用水量過快增長。2005年榮獲「全國節水型城市」稱號,2007年被原建設部授予「全國城市節水突出貢獻獎」。
2012年-2014年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匯總表


項目

單位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

m3/萬元

7.2

5.6

5.1*

考核要求

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為≤20 m3/萬元

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2014年成都市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5*,達到國家生態市考核要求。
成都市大力加強農村灌溉用水管理工作,建立完善了基層管理機構,做到層層組織有人抓、條條渠道有人管,人員到崗、責任到人,為農業灌溉用水提供了有力保障,並強化用水服務,認真解決用水矛盾,確保農灌用水得到有效利用。加大投入,完善全市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現代高效節水農業,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採取錯峰用水、靈活調水的方式科學合理調配水量,使有限的水源發揮最大的作用。認真抓好宣傳工作,利用各種途徑深入開展宣傳教育,進一步增強公共節水意識,使全社會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節水型社會建設。
2012年-2014年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匯總表


年度

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2012年

0.49

2013年

0.52

2014年

0.55*

考核要求

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55

5、應當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企業通過驗收的比例
2012年~2014年,根據四川省環保廳公布的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名單,我市應當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企業共234家。已全部通過委託第三方咨詢機構或者自行開展的方式完成了清潔生產審核工作,並通過評估驗收,驗收完成率100%,達到國家生態市考核要求。
2012年-2014年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實施情況匯總表


名單公布時間

單位

完成率

2012年

%

97.37

2013年

%

100

2014年

%

100*

我市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國家環保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工作的通知》等法律和文件的精神,2005年,市政府頒布實施《成都市促進清潔生產的實施辦法》。在推進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的過程中,以「節能、減排、降耗、增效」為准則,把清潔生產理念貫穿於重點污染企業的生產全過程。2010年環保部54號文《關於深入推進重點企業清潔生產的通知》出台後,市環保局根據環保部要求,將五個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行業、七個產能過剩行業和名錄規定的其它重點行業作為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工作的重點,對這些行業進行調查,制定工作計劃,按國家要求分期分批地推動清潔生產審核。

③ 最近說的「成都北中軸」是什麼意思

成都樓市當前進入到軸線發展紅利凸顯的時期,並且繞城及繞城外區域的房地產市場數據也顯示,成都樓市的「繞城時代」已經到來。今天,小全全想對這個結論之下的樓市機會做進一步的聚焦,談談成都「北中軸」上已經浮現出來的一顆閃耀的星——毗河十字走廊。

兩條綠軸與一個十字走廊的形成

沿著繞城高速兩側的城市綠帶,整體被稱為「環城生態帶」,這個環城生態帶成就了成都「全世界最長的城市綠道體系」。「環城生態帶」為整個成都劃出了一圈宜居生態帶,在城市產業規劃、居住功能聚集、軌道交通先行的新城開發模式的原則指引之下,金牛區對城北環城生態帶的打造,還充分考慮到了生態環境對區域發展的重要意義,頗受市民和行業內人士所稱道。

△人北中軸、繞城高速、錦城綠道及國際商貿城、毗河生態帶位置關系示意圖(圖片來源:金牛區投促局)

△金牛區環城生態帶錦城綠道鳥瞰效果圖(圖片來源:金牛區投促局)

△金牛區綠道規劃體系(圖片來源:金牛區投促局)

在北部新城環城生態帶外側一點,還有一條新都區規劃打造的毗河生態帶。毗河生態帶既是貫穿新都多個城市功能區的一條重要紐帶,又是承載城市生態涵養、城市通風廊道、創新產業聚集中心、城市濕地公園、城市文化中心等多項功能的中心磁場所在。

④ 成都錦城湖在哪裡

成都將在環城生態區范圍內規劃建設六個生態湖泊及八片集中水生作物區回("六湖八區"),形成23.8平方公答里的環城生態區生態湖泊水系骨架。年內,"六湖"之一的錦城湖將啟動建設。將來環城生態區內將形成長85km、133平方公里,獨具特色的大都市濕地景觀。

⑤ 成都環城生態區 用地是 征地 還是租地

按照法律規定,項目佔地應辦理征地手續,以租代征是違法的

⑥ 成都10大公園排名都是怎麼樣的

成都10大公園排名:雙流城市生態濕地公園、保利獅子湖公園、兩河城市森回林公園、南湖公園、興隆湖生態答濕地公園、白鷺灣生態濕地公園、江安湖生態濕地、青龍湖生態濕地公園、錦城湖生態濕地、北湖公園。

3、青龍湖生態濕地公園

青龍湖位於成都市龍泉驛十陵風景區范圍內,規劃總面積超過1萬畝,是成都環城生態區「六庫八區」之一,在成都眾多的濕地公園中,它被視為環城生態區的升級版。「春來櫻花爛漫,夏季荷葉連天,秋日五彩斑斕,冬有傲梅斗雪」的四季美景。

⑦ 成都天府華僑城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華僑城集團成立於1985年11月11日,是隸屬於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大型中央企業之一。華僑城集團總資產近300億人民幣,並培育出康佳集團、華僑城控股、華僑城地產以及錦綉中華、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歡樂谷、深圳灣大酒店和威尼斯酒店等知名企業品牌。
成都天府華僑城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簡稱成都華僑城)於2005年10月31日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本四億元人民幣,項目總規劃用地面積2平方公里,是華僑城集團「1+3」全國戰略布局的第三站,是華僑城在中國西南的區域平台和發展基地。項目位於成都市金牛區西北部,佔地3000畝,遵循「規劃為先、依託自然、以人為本」的原則,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央歡樂區CHD(Central Happiness District)」概念,圍繞現代主題公園、高尚人文社區與都市娛樂商業三大業務版塊,打造集旅遊、娛樂、購物、休閑、度假、文化、居住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優質生活及創新歡樂體驗的城市核心區域。2009年,成都華僑城順利實現「三開」,即地產項目開盤、商業街開街及歡樂谷開園。
地產板塊:
佔地約1500畝,是一個涵蓋高端城市別墅、洋房、電梯高層、多層等產品形態的高尚人文社區,總共分六期開發。產品包括華僑城東岸、華僑城原岸以及已經售罄的華僑城純水岸、華僑城天鵝堡。
商業板塊:
佔地約700畝,是一個涵融五星級酒店、大型購物中心、美食餐飲、休閑娛樂、特色零售、兒童寓教等文化項目於一體的50萬平米現代化大型都市綜合體。目前已呈現約15萬方的戶外用品OUTLETS、府河春天美食街、兒童生活三大主題體驗模式為核心的商業街。
公園板塊:
佔地約800畝,是西南地區首個大型主題公園,目前主要由陽光港區、歡樂時光區、加勒比旋風區、巴蜀迷精區、飛行島區、魔幻城堡區、飛躍地中海區及歡樂光年8個主題區組成。
根據成都華僑城 「區域平台」、「就地發展」、「一城多點」戰略。我們積極拓展新項目資源,探索旅遊、文化、商業、住宅等多種多樣的產品組合的模式創新。2014年10月23日,華僑城集團已與成都市人民政府在「西博會」首日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列入協議的新項目機會如金和地塊、環城生態區上府河片區、金牛國賓館周邊、天回鎮、西嶺雪山、體育中心、蓉城飯店、安仁等共計八個,目前正在積極推進。
想了解華僑城更多信息,請登陸以下網站
http://www.chinaoct.com/
http://www.octcd.com/
簡歷投遞方式:
點擊下列崗位列表中的崗位鏈接,進入後點擊「申請」按鈕;或前往智聯招聘/前程無憂(51job)搜索「天府華僑城」查看應聘崗位並投遞簡歷。
法定代表人:姚軍
成立日期:2005-10-31
注冊資本:15000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四川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5101007801285812
經營狀態:存續(在營、開業、在冊)
所屬行業:建築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台港澳與境內合資)
人員規模:500-999人
企業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沙西線1號
經營范圍:旅遊設施的開發與經營、旅遊項目策劃、設計;房地產開發與經營(項目地址:成都市金牛區三環路外沙西線兩側,宗地編號:JN26(211/252):2006-042);餐飲娛樂的管理服務;文化活動的組織策劃;舞美設計製作;藝術培訓;演出場所經營;旅遊工藝品製作與銷售自產產品;旅遊信息服務;苗木栽培與園林設計、策劃;在公司開發地塊內從事項目配套的體育場館的建設及經營(以上范圍不含國家法律法規限制或禁止的項目,涉及許可的憑相關許可證開展經營活動)。

⑧ 成都安靖鎮賽弛村環城生態帶拆遷安置房,修在哪裡什麼時候能分安置房

這個目前還在計劃中,還沒那塊,可以當地的街道直接問下
估計是這個是還需要專一段時間,最少出屬通知還要有四五個月的樣子
最好是可以到當地的相關部門的網站問下最好了
這個上面可能你問的得不到最佳的答案
畢竟這個上面的影響力也是有限,如果上面開始安排了
那你就要做好准備的了,以及以後的一個房子規劃
等等,要運籌帷幄,到時候受手訪腳亂就不好了。

⑨ 成都天鵝湖是景區嗎

有兩個天鵝湖。一個是樓盤名稱,一個是生態濕地也算是景區。
(1)世紀城天鵝湖花園回位於成都市人民南路答南延線天府大道中段路,世紀城天鵝湖花園400畝的天鵝湖水景構築島居生活 錦江之水構築400畝生態湖面。還有一個是百悅天鵝湖樓盤。
(2)天鵝湖環城生態區,天鵝湖片區地處龍泉驛區大面鎮,因擁有佔地1000餘畝的淺水湖——天鵝湖而得名。因地制宜農耕文化。

⑩ 成都北湖公園的擴建規劃

「新北湖」擴至來3700畝 變身城北旅遊自休閑中心
按照規劃,龍潭片區現有的生態格局將徹底被打破,湖泊與濕地將成為該片區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成華區規劃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成都市環城生態區規劃,將構建「六湖八濕地」生態湖泊水系,其中就有「一湖一濕地」位於龍潭片區。規劃顯示,北湖面積將從現有的541畝擴大至3700畝,是原來的6倍,其中成華區湖面約2490畝,新都區湖面約1210畝。除面積擴大之外,湖水深度也有增加。原北湖總蓄水量約為50萬立方米,而「新北湖」成華范圍內蓄水總量約為740萬立方米,為原來的15倍。

熱點內容
人民的名義法律顧問 發布:2025-08-30 05:20:34 瀏覽:36
長沙市征地補償安置條例2014 發布:2025-08-30 05:08:49 瀏覽:48
企業法律顧問過關 發布:2025-08-30 05:08:11 瀏覽:905
婚姻法2017年3月 發布:2025-08-30 05:08:07 瀏覽:76
海商法第257 發布:2025-08-30 05:03:48 瀏覽:789
法院拍賣的發票 發布:2025-08-30 04:19:53 瀏覽:327
最高人民法院辭職庭長 發布:2025-08-30 04:17:33 瀏覽:556
2001年的婚姻法有多少條 發布:2025-08-30 03:45:19 瀏覽:587
行政訴訟法的所有版本 發布:2025-08-30 03:44:21 瀏覽:420
罰款在勞動法 發布:2025-08-30 03:36:50 瀏覽: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