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規章制度
㈠ 航空公司制度
一、什麼是國際航班載運人員信息預報(Advanced Passenger Information,以下簡稱API)制度? API制度是指經營國際航班的航空公司將其搭載的旅客及機組人員信息通過網路傳輸到目的地國家的政府部門,以便邊檢站在旅客(機組人員)實際入出境前進行信息預處理。 二、《國際航班載運人員信息預報實施辦法》(第99號令,以下簡稱《實施辦法》)何時施行?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和中國民用航空總局聯合下發的《實施辦法》)已於2008年3月12日頒布,並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三、對按規定預報信息的航空公司將提供何種便利?未按規定預報信息的會帶來什麼後果? 航空公司按規定預報信息的,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和中國民用航空管理部門將對其經營的國際航班及其載運的旅客、機組人員入出境提供便利,提高其經營航班及其載運的旅客、機組人員的通關速度,增加旅客對其經營航班的滿意度。如能在航班起飛前預報信息的,出入境邊防檢查站能將其發現的該航班載運的不被准許入境等人員提前告知航空公司,使航空公司免於處罰,並可節省監管、遣返上述人員的費用。 《實施辦法》作為部門聯合規章,具有強制性,航空公司必須嚴格執行。航空公司未按規定預報信息的,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將依法對航空公司進行處罰,航空公司將不能充分享受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和中國民用航空管理部門對其經營的國際航班及其載運的旅客、機組人員入出境提供的便利。 四、《實施辦法》的實施步驟是什麼? 鑒於經營國際航班的航空公司需要一段時間培訓員工、改造境外離港信息系統,《實施辦法》將分步施行:第一階段,自今年5月1日至5月31日,僅對未按規定時限預報的航空公司,視情從輕處罰;第二階段,自6月1日至6月30日,僅對未按規定時限預報、預報信息缺少《實施辦法》規定項目的航空公司,視情從輕處罰;第三階段,自7月1日起,對未按規定時限預報、預報信息缺少《實施辦法》規定項目以及信息內容不準確的航空公司,按規定進行處罰。 五、航空公司預報信息的具體格式是什麼? 航空公司預報信息的具體格式見《API中國實施指南(試行)》,可從公安部政府網站( http://www.mps.gov.cn/) 首頁瀏覽下載。 六、根據《實施辦法》規定,航空公司應當將API信息發送至公安部出入境管理機構指定的地址。公安部出入境管理機構指定的地址是什麼? 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已指定中國民航信息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為航空公司通過國際航空電訊協會SITA網路或互聯網發送國際航班載運人員信息的數據接收、存儲和管理聯系單位;航空公司可通過SITA網路將預報信息發送至:PEKKN1E,或通過國際互聯網將預報信息發送至: http://adapis.travelsky.com/ 。 七、航空公司預報信息包括哪些內容? 預報信息包括航班信息和航班載運人員信息,其中航班信息包括:航空公司及航班號、入境前的最後一個起飛機場、入境後的第一個到達機場、計劃起飛日期時間(當地)、計劃抵港日期時間(當地)、旅客或機組成員人數;航班載運人員信息包括:姓名、國籍、性別、出生日期、護照證件類別、護照證件號碼、護照證件有效期截止日期、人員類別(旅客或機組人員、是否過境)、最初登機機場、最後下機機場。 八、對航空公司預報信息的時限如何界定? 對航空公司預報信息時間的認定以航空公司預報信息到達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指定地址(SITA網路地址:PEKKN1E,國際互聯網地址: http://adapis.travelsky.com/) 的時間為准。對航班抵達時間的認定以入境航班落地時間為准。 九、對航空公司預報信息項目內容的准確性如何界定? 航空公司預報信息的項目內容,應符合國際民用航空公約附件九《簡化手續》Doc9303標準的要求。按Doc9303標准製作的可機讀旅行證件,通過閱讀機讀取的內容視為准確;對其他旅行證件,航空公司預報信息的項目內容應與該旅客所持證件資料頁的視讀區內容一致。 十、《實施辦法》中規定航空公司要預報航班載運人員信息,對航班載運人員所持「護照證件」有何要求? 《實施辦法》中規定的「護照證件」是指國際航班載運旅客或機組人員持用的有效護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有效出入境證件,或者中國政府承認的其他國際(地區)旅行證件。其中,「有效護照」是指中國政府簽發和承認的有效護照,具體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公務、公務普通、普通護照,《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照》和外國、國際組織護照(除免簽證或確認可在中國入境口岸辦理簽證的外,應辦有中國簽證)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有效出入境證件」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有效護照代用證件,具體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旅行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通行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回國證明》、《往來港澳通行證》、《前往港澳通行證》、《因公往來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通行證》、《港澳同胞回鄉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大陸居民往來台灣通行證》、《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外國人出入境通行證》等。中國政府承認的其他國際(地區)旅行證件是指《聯合國通行證》、《海員證》、《難民證》等。 航空公司預報入出境港澳居民的信息應為有效《港澳同胞回鄉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通行證》的信息。如港澳旅客從內地機場直接轉機過境,也可預報其《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照》的信息。航空公司預報入境、過境、出境台灣居民的信息應為有效《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旅行證》的信息。對未持我有效出入境證件但符合在口岸辦理出入境證件的台灣居民,航空公司可預報其所持台灣身份證信息。對大陸居民在台灣遺失出入境證件的,航空公司應預報其大陸居民身份證信息。 十一、對航空公司採取必要措施確保按規定預報信息的,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如何處理? 航空公司應盡量採取有效措施,確保預報信息的及時性、准確性和完整性。對以下能夠判定不屬於航空公司過錯的情形,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可不予處罰:對航空公司有證據證明因基礎設施不具備或者網路故障等客觀原因未能按規定預報信息的;持有兩套入出境中國有效旅行證件的旅客,在境外和入境辦理手續時先後使用不同有效旅行證件造成預報信息不準確的。 十二、出境航班的信息預報何時執行? 出境航班的信息預報工作,待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確定具體實施方案後實施。
㈡ 航空法律法規等級有哪些
我國已初步形成了由1部法律(《民用航空法》)、27部行政法規和行政法規性文件以及115部現行有效規章組成的多層次的民航法規體系框架。
第一層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發布。
第二層次:
行政法規
國務院通過由總理以國務院令發布或授權中國民航局發布的民用航空行政法規。如:《民用航空器適航管理條例》、《民用機場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安全保衛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飛行基本規則》等。
第三層次:
民航規章
CCAR-China Civil Aviation Regulations 即中國民航規章的縮寫,也是指中國民航規章體系
目前,中國民航管理的航空公司和其他航空企業全部按照CCAR的要求來建立和健全各自的管理體系。CCAR共有上百部,根據不同的工作性質,各公司選用不同的內容進行規范和管理。 民航局局長以民航局令發布的各類民用航空規章。如:CCAR121部、CCAR145部等
現行規章及規章性文件分類目錄
1、行政規則
《中國民用航空總局職能部門規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規定》 (CCAR-12LR-R1)
《民用航空飛行標准委任代表和委任單位代表管理規定》 (CCAR-183)
2、航空器
《運輸類飛機適航標准》 (CCAR-25-R3 )
3、航空人員
《民用航空器駕駛員、飛行教員和地面教員合格審定規則》(CCAR-61)
《民用航空飛行簽派員執照管理規則》 (CCAR-65)
《民用航空器維修人員執照管理規則》 (CCAR-66)
《中國民用航空人員醫學標准和體檢合格證管理規則》(CCAR-67)
《航空安全員合格審定規則 》 (CCAR-69)
4、空中交通管理
《中國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規則》 (CCAR-93TM-R3)
5、一般運行規則
《一般運行和飛行規則》(CCAR-91)(我公司目前執行CCAR-91運行規范,屬通用航空公司)
《中國民用航空儀表著陸系統Ⅱ類運行規定》(CCAR-91FS-II)
《航空器機場運行最低標準的制定與實施規定》(CCAR-97FS)
6、運行合格審定
《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CCAR-121)
《小型航空器商業運輸運營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CCAR-135)(我公司現正籌備CCAR-135運行合格審定工作,將會迎來一個新的發展起點)
《中國民用航空危險品運輸管理規定》(CCAR-276)
7、學校及經審定合格的其它部門
《民用航空器維修培訓機構合格審定規定》(CCAR-147)
8、機場
《民用機場運行安全管理規定》(CCAR-140)
9、經濟與市場管理
《中國民用航空國內航線經營許可規定》 (CCAR-289TR-R1)
10、航空安全信息與事故調查
《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管理規定》 ( CCAR-396 )
《民用航空器事故和飛行事故徵候調查規定》(CCAR-395-R1 )
11、航空安全保衛
《公共航空旅客運輸飛行中安全保衛規則》(CCAR-332)
其他規章介紹
一、《中國民用航空總局規章制定程序規定》(CCAR-11LR-R2)
二、《中國民用航空總局職能部門規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規定》(CCAR-12LR-R1)
三、《中國民用航空監察員規定》(CCAR-18R2)
㈢ 航空法律法規等級5個
我國已初步形成了由1部法律(《民用航空法》)、部行政法規和行政法規性文件以及115部現行有效規章組成的多層次的民航法規體系框架。
第一層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發布。
第二層次:
行政法規
國務院通過由總理以國務院令發布或授權中國民航局發布的民用航空行政法規。如:《民用航空器適航管理條例》、《民用機場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安全保衛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飛行基本規則》等。
第三層次:
民航規章
CCAR-China Civil Aviation Regulations 即中國民航規章的縮寫,也是指中國民航規章體系
目前,中國民航管理的航空公司和其他航空企業全部按照CCAR的要求來建立和健全各自的管理體系。CCAR共有上百部,根據不同的工作性質,各公司選用不同的內容進行規范和管理。 民航局局長以民航局令發布的各類民用航空規章。如:CCAR121部、CCAR145部等
現行規章及規章性文件分類目錄
1、行政規則
《中國民用航空總局職能部門規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規定》 (CCAR-12LR-R1)
《民用航空飛行標准委任代表和委任單位代表管理規定》 (CCAR-183)
2、航空器
《運輸類飛機適航標准》 (CCAR-25-R3 )
3、航空人員
《民用航空器駕駛員、飛行教員和地面教員合格審定規則》(CCAR-61)
《民用航空飛行簽派員執照管理規則》 (CCAR-65)
《民用航空器維修人員執照管理規則》 (CCAR-66)
《中國民用航空人員醫學標准和體檢合格證管理規則》(CCAR-67)
《航空安全員合格審定規則 》 (CCAR-69)
4、空中交通管理
《中國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規則》 (CCAR-93TM-R3)
5、一般運行規則
《一般運行和飛行規則》(CCAR-91)(我公司目前執行CCAR-91運行規范,屬通用航空公司)
《中國民用航空儀表著陸系統Ⅱ類運行規定》(CCAR-91FS-II)
《航空器機場運行最低標準的制定與實施規定》(CCAR-97FS)
6、運行合格審定
《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CCAR-121)
《小型航空器商業運輸運營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CCAR-135)(我公司現正籌備CCAR-135運行合格審定工作,將會迎來一個新的發展起點)
《中國民用航空危險品運輸管理規定》(CCAR-276)
7、學校及經審定合格的其它部門
《民用航空器維修培訓機構合格審定規定》(CCAR-147)
8、機場
《民用機場運行安全管理規定》(CCAR-140)
9、經濟與市場管理
《中國民用航空國內航線經營許可規定》 (CCAR-289TR-R1)
10、航空安全信息與事故調查
《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管理規定》 ( CCAR-396 )
《民用航空器事故和飛行事故徵候調查規定》(CCAR-395-R1 )
11、航空安全保衛
《公共航空旅客運輸飛行中安全保衛規則》(CCAR-332)
其他規章介紹
一、《中國民用航空總局規章制定程序規定》(CCAR-11LR-R2)
二、《中國民用航空總局職能部門規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規定》(CCAR-12LR-R1)
三、《中國民用航空監察員規定》(CCAR-18R2)
㈣ 請列舉至少5項乘坐飛機的禮儀禁忌
1.西方人一般沒有到機場接機、送機的習慣。他們認為時間很寶貴,接機送機是沒必要。你進機場或出機艙後,完全可以坐計程車去你要去的地方,沒有必要讓別人接送。當然如果是重要客人,接機送機也是有必要的,甚至是重要的禮節。
2.上飛機後,最基本的一點是當你坐下來時,就要把安全帶系好,等待起飛。在整個飛行的過程中,你都要把安全帶系好。因為飛機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氣流,有時出現相當厲害的顛簸,這是對你的安全不利的。在飛機上,你要遵守一切規章制度。
3.在飛機上不應與人大聲聊天,那樣是不顧別人的表現。當你在飛行途中坐累了,可以躺下休息。但在把座位放倒之前,要先向後座的乘客打聲招呼;另外,去廁所之類的事情,要盡可能在飛機起、降之前完畢。
4.在飛機上用餐,要將座椅復原,吃東西時要輕一點兒,多年坐飛機的經驗告訴我,最好不要喝酒,因為高空中空氣比較乾燥、氧氣較少,胃裡的酒精需要更多的氧氣來消耗。不喝酒,避免給你的身體增加過多負擔。此外,在坐長途飛機時,應多喝水,補充水分。這樣,當你下飛機的時候,會感覺好一點。
5.飛機上是絕對禁止使用手機的。我經常發現當飛機降落還在滑行時,就有乘客迫不及待打開手機,這是很危險的,會直接影響飛機的導航系統。應該待飛機停穩後再開手機,這樣對自己、對別人都有好處。
6.常常有人在飛機還沒有完全停穩之前,就站起來拿行李,這是非常危險的。如果你站著,飛機發生顛簸或突然停下,你有可能摔倒而碰傷別人或你自己。
㈤ 飛機行李托運管理規定
不建議或不能托運的物品主要包括:1、小而貴重的物品:現金,證券,匯票,信用卡,珠寶
2、急用物品:葯品,鑰匙,護照,旅行支票,商務文件
3、不可取代的物品:手稿,祖傳物
4、易碎品:眼鏡,玻璃容器,液體
上述物品應隨身攜帶,或放在可置於座位下面的隨身攜帶的行李中。航空公司對托運行李內夾帶上述物品的遺失或損壞按一般托運行李承擔賠償責任
旅客不得攜帶管制刀具乘機。管制刀具以外的利器或鈍器應隨托運行李托運,不能隨身攜帶。充電寶不能托運。國家規定的禁運物品、限制運輸物品、危險物品,以及具有異味或容易污損飛機的其他物品,不能作為行李或夾入行李內托運。
當不確定是否可以托運的時候,務必咨詢清楚。
托運行李須知
1、打包完整:托運行李必須包裝完善、鎖扣完好、捆紮牢固,能承受一定的壓力,能夠在正常的操作條件下安全裝卸和運輸,並應符合下列條件,可以詢問相應的航空公司,自己的行李是否符合托運要求
2、旅行箱、旅行袋和手提包等必須加鎖;
3、兩件以上的包件,不能捆為一件;
4、行李上不能附插其他物品;
5、竹籃、網兜、草繩、草袋等不能作為行李的外包裝物;
6、旅客的托運行李,每公斤價值超過人民幣100元時,可辦理行李的聲明價值。托運行李的聲明價值不能超過行李本身的實際價值。每一旅客的行李聲明價值最高限額為人民幣8000元。如航空公司對聲明價值有異議而旅客又拒絕接受檢查時,航空公司有權拒絕收運。各航空公司對國際航班規定不甚相同,辦理聲明價值,應按各航空公司的規定辦理。
關於行李重量
國內航線,一般規定頭等艙旅客托運行李額為40公斤,公務艙托運行李額為30公斤,經濟艙托運行李額度為20公斤,嬰兒票沒有免費行李額。
「充電寶」、鋰電池乘機規定
1、充電寶必須是旅客個人自用攜帶。
2、充電寶只能在手提行李中攜帶或隨身攜帶,嚴禁在托運行李中攜帶。
3、充電寶額定能量不超過100Wh,無需航空公司批准;額定能量超過100Wh但不超過160Wh,經航空公司批准後方可攜帶,但每名旅客不得攜帶超過兩個充電寶。
4、嚴禁攜帶額定能量超過160Wh的充電寶;嚴禁攜帶未標明額定能量同時也未能通過標注的其他參數計算得出額定能量的充電寶。
5、不得在飛行過程中使用充電寶給電子設備充電。對於有啟動開關的充電寶,在飛行過程中應始終關閉充電寶。
行李安全
為確保您的財產安全,避免發生遺失和被盜事件,保證您出行順利,民航警方特此向您提示:
1、盡量不要攜帶大量現金出行;
2、如您必須攜帶大量現金和貴重物品,請您隨身攜帶並妥善保管,不要交運或委託他人保管;
3、在飛行途中,請您注意保管好您的財物,現金和貴重物品盡量隨身保管,不要放在遠離您的行李箱內;
4、如有人翻動行李,請您要關心,防止他人錯翻、錯拿您的行李;
5、下機前,請及時檢查您的現金和貴重物品,如發現問題請及時與機組人員取得聯系。
㈥ 中國對私人飛機有哪些管控和要求
中國民用航空應急管理規定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和規范民航應急工作,保障民用航空活動安全和有秩序地進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中國民用航空局(以下簡稱「民航局」)、民航地區管理局(以下統稱為「民航管理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為履行以下責任和義務而開展的預防與應急准備、預測與預警、應急處置、善後處理等民航應急工作遵守本規定:
(一)防範突發事件對民用航空活動的威脅與危害,控制、減輕和消除其對民用航空活動的危害。
(二)防止民用航空活動發生、引發突發事件,控制、減輕和消除其危害。
(三)協助和配合國家、地方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應急處置工作。
第三條 民航建立應對突發事件分級響應制度。根據突發事件對民用航空活動的威脅與危害,民用航空活動發生、引發的突發事件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以及協助和配合國家、地方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急處置工作的需要等因素,實行分級響應,在相應的范圍內組織、指揮或協調民航相關單位採取相應的應急處置措施。
民航應對突發事件分級響應等級劃分標准由民航局制定。
第四條 民航管理部門組織採取的應急處置措施,應當與突發事件危害的性質、程度和范圍相適應。有多種措施可以選擇時,應當選擇有利於最大程度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益的措施。
第二章 管理體制與組織機構
第五條 民航應急工作建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
第六條 民航管理部門成立應急工作領導機構,統一領導全國或所轄地區的民航應急工作,監督、檢查和指導下級民航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的民航應急工作。
企事業單位的民航應急工作應當接受民航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和指導。
第七條 民航管理部門設立應急工作辦事機構,協助應急工作領導機構組織開展民航應急工作,與國家、地方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應急工作辦事機構建立必要的工作聯系,履行信息匯總與綜合協調職責。
民航應急工作辦事機構的人員配備應當滿足本部門應急工作的需要。
第八條 民航管理部門設立或者指定應急值守機構,負責接報、報告和通報突發事件的預警與發生信息,協助組織、指揮和協調應急處置。
應急值守機構與國家、地方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應急值守機構建立必要、可靠的工作聯系。
第九條 企事業單位應當設立或者指定應急工作機構,負責聯系民航管理部門應急工作辦事機構,向民航管理部門應急值守機構報送突發事件信息。
第十條 民航管理部門的各個職能部門根據工作職責負責具體管理相關民航應急工作。
第十一條 突發事件對民用航空活動造成嚴重威脅、危害,民用航空活動發生、引發突發事件,或者國家、地方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求民航協助和配合應急處置工作時,民航管理部門可以視情成立現場應急指揮機構,組織、指揮或協調應急處置。
民航管理部門不能有效控制、減輕或消除突發事件的危害,需要上級行政主管部門採取措施時,應當及時向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第十二條 民航管理部門可以聘請有關專家組成專家組,為民航應急工作提供決策建議,參與應急處置指揮。
第三章 預防與應急准備
第十三條 民航管理部門應當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及相關部門的應急預案,結合民航運行實際情況,制定應急預案。
第十四條 民航管理部門建立健全應急預案體系,主要包括總體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地區應急預案。
第十五條 企事業單位及其分支機構應當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民航管理部門應急預案的相關內容,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
民航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和跨地區運營的航空服務保障公司的應急預案應當報民航局備案,其他企事業單位及其分支機構的應急預案應當報所在地民航地區管理局備案。
第十六條 應急預案應當明確適用的情境條件,並根據其性質、特點、影響、應對需要,明確工作原則、組織體系與職責分工、指揮與運行機制,規定預防與應急准備、預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善後處理等工作環節的操作程序、相關標准和保障措施。
第十七條 應急預案的制定單位在制定應急預案時應當加強與國家、地方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相關民航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的溝通、協調,確保相關應急預案之間形成良好的銜接。
民航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企事業單位編制應急預案的工作指導。
第十八條 應急預案的制定單位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和情況變化,適時修訂應急預案。
第十九條 應急預案的制定單位應當定期組織預案演練,演練的周期應當在預案中明確規定。
企事業單位組織開展的預案演練應當接受民航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
第二十條 民用機場與民航重要設施的規劃應當符合預防、處置突發事件的需要。民航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在制定規劃時,應當統籌安排應對突發事件所必需的設備配備和基礎設施建設,採取必要的容災備份措施。
第二十一條 企事業單位應當保證重要保障系統的安全運行水平,加強運行管理,及時發現影響民用航空安全與正常的不利因素,採取措施及時消除可能導致突發事件發生的風險隱患,防止和減少由於民航原因導致的突發事件發生。
第二十二條 民航管理部門應當組織、協調相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共同建立民航協助和配合國家、地方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急處置的工作機制。
第二十三條 民航管理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應當建立健全民航應急工作培訓制度。
第二十四條 企事業單位應當根據民航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要求,建立專職或者兼職應急救援隊伍。
第二十五條 民航管理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應當開展民航應急工作知識宣傳普及活動。
第二十六條 民航局鼓勵、扶持具備相應條件的科研教學機構組織、開展民航應急工作教育、培訓活動;鼓勵、扶持教學科研機構和相關企事業單位研究、開發用於民航應急工作的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具。
第四章 預測與預警
第二十七條 民航局建立統一的民航應急工作信息系統,匯集、儲存、分析和傳輸有關突發事件信息,並在上、下級之間,相關單位、部門之間實現互聯互通,加強信息交流與情報合作。
第二十八條 民航管理部門應當及時收集對轄區內民用航空活動具有潛在重大影響的突發事件信息,分析影響民用航空安全與正常的主要因素。
第二十九條 民航管理部門在收到國家、地方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發布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預計突發事件將對民用航空活動構成嚴重威脅時,應當及時向相關民航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通報預警信息,並要求下級民航管理部門、相關企事業單位預先做好應對准備。
第三十條 民航管理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收到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後,應當針對突發事件的特點、發展趨勢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及時採取相關措施,避免或減少損失的發生。
第三十一條 民航管理部門收到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後,可以組織相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採取下列部分或全部措施:
(一)啟動相關應急預案;
(二)組織對突發事件相關信息進行進一步的收集、分析和評估,預測突發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危害的嚴重程度與范圍;
(三)向相關機構和人員宣傳避免、減輕突發事件危害的常識;
(四)組織、協調相關應急處置人員、機構進入待命狀態,動員後備人員、機構做好參加應急處置的准備;
(五)了解應急處置所需的物資、設備、工具及相關設施、場所准備情況,做好投入使用的准備;
(六)加強對民航重要基礎設施的防護,增強民航關鍵設備、設施的容災備份能力;
(七)轉移、疏散或撤離易遭受突發事件危害的人員與重要財產,並給予妥善安置;
(八)關閉或者限制使用易遭受突發事件危害的民航工作、服務場所;
(九)檢查本單位民航應急工作信息系統與相關部門、單位的互聯互通情況,啟用信息系統與相關部門、單位建立聯系;
(十)其他能夠防止突發事件發生或防範、控制和減輕突發事件危害的必要措施。
第三十二條 有事實證明突發事件對民用航空活動的危害不可能發生或者危險已經解除時,民航管理部門應當立即終止已經採取的有關措施,盡快恢復民用航空活動的正常。
第五章 應急處置
第三十三條 突發事件對民用航空活動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民用航空活動發生、引發突發事件時,獲悉相關信息的企事業單位應當及時向民航管理部門報告,並依據事件的性質、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及時採取應急處置措施控制事態發展。
民航管理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向上級行政主管部門、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報告或通報。
報告和通報相關信息時,應當做到及時、客觀、真實,不得遲報、謊報、瞞報、漏報。
第三十四條 報告與通報相關信息的內容應當包括突發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信息來源、突發事件的性質、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突發事件發展趨勢和已經採取的措施等內容。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可以先報告部分內容,但應盡快補充、完善信息內容。
第三十五條 突發事件對民用航空活動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民用航空活動發生、引發突發事件時,民航管理部門應當依據職責、許可權,突發事件的性質、嚴重程度與影響范圍,立即啟動相關等級應急響應,根據應急預案組織、指揮或協調應急處置。
發生專項應急預案未涉及的情況時,民航管理部門應當依據總體應急預案與地區應急預案規定的工作原則、職責分工、指揮與運行機制、程序、標准,組織、指揮或協調應急處置。
相關企事業單位應當接受民航管理部門的組織、指揮或協調,積極參與應急處置工作。
第三十六條 民航管理部門在組織、指揮或協調應急處置時,可以組織相關企事業單位採取下列部分或全部應急處置措施:
(一)組織、協調有關單位、部門、應急救援隊伍和專業技術人員實施民航應急處置;
(二)搜尋、援救受到突發事件危害的航空器與人員,開展必要的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疫,妥善安置受到突發事件威脅或影響的人員;
(三)控制危險源,劃定並有效控制民航應急處置區域;
(四)啟用備份設備、設施或工作方案;
(五)搶修被損壞的民航關鍵設備與重要設施;
(六)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民航有關設備、設施,關閉或者限制使用民航有關工作、服務場所,中止或者限制民用航空活動;
(七)制定並採取必要的次生、衍生災害應對措施;
(八)調集應急處置所需的民航專業人員、物資、設備、工具及其他資源;
(九)組織優先運送應急處置所需的人員、物資、設備、工具和受到突發事件危害的人員;
(十)其他有利於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事件危害的必要措施。
第三十七條 國家、地方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求民航管理部門協助和配合應急處置時,民航管理部門應當依據相關規定、應急處置所需要的行動規模、民航運行情況與相關應急預案,啟動相關等級應急響應,組織、協調相關企事業單位給予協助和配合。
企事業單位應當依據民航管理部門的部署和本單位相關應急預案,迅速制定落實方案並組織實施。
企事業單位有義務協助和配合國家、地方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應急處置工作。
第三十八條 民航管理部門在組織、指揮或協調應急處置過程中,應當准確、及時地發布民航應急處置信息。
企事業單位在應急處置過程中,可以發布有關本單位遭受突發事件影響和採取應對措施的信息。
第三十九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編造、傳播有關突發事件或者民航應急處置工作的虛假信息。發布的信息應當避免干擾或者妨礙民航應急處置工作。
第四十條 參加應急處置的企事業單位應當及時向組織、指揮或協調應急處置的民航管理部門報告工作情況。組織、指揮或協調應急處置的民航管理部門應當及時向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工作情況。
第四十一條 參加應急處置的民航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應當詳細記錄應急處置工作過程。
第四十二條 突發事件的威脅和危害得到控制、消除,或者協助和配合國家、地方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應急處置的任務完成時,負責組織、指揮或協調應急處置的民航管理部門應當根據應急預案的規定終止應急處置。
第六章 善後處理
第四十三條 應急處置結束後,負責組織、指揮或協調應急處置的民航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盡快組織、協調損失評估、受損設備與設施修復、受影響民用航空活動恢復、補助、補償、撫恤和費用結算等工作。
第四十四條 民航局根據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制定或向有關部門申請扶持受到突發事件危害的企事業單位發展的優惠政策。
第四十五條 應急處置結束後,負責組織、指揮或協調應急處置的民航管理部門應當組織開展總結、評估工作,查明突發事件發生的經過與原因,總結應急處置的經驗教訓,制定改進措施。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六條 民航管理部門工作人員未按本規定履行職責的,由民航管理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七條 企事業單位違反本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民航管理部門責令改正,並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處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罰款:
(一)違反本規定第九條,未設立或指定民航應急工作相關機構。
(二)違反本規定第十五、十八、十九條,未制定應急預案、未及時修訂應急預案或未按規定組織預案演練。
(三)違反本規定第二十一條,未及時消除突發事件發生隱患。
第四十八條 企事業單位違反本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民航管理部門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處以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罰款:
(一)違反本規定第三十一條,收到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後未按民航管理部門要求及時採取措施。
(二)違反本規定第三十三條,遲報、謊報、瞞報、漏報突發事件信息,或未及時採取應急處置措施。
(三)違反本規定第三十六條,未按照民航管理部門要求及時採取應急處置措施。
(四)違反本規定第三十七條,無正當理由拒絕執行民航管理部門關於協助和配合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工作部署。
(五)違反本規定第三十九條,編造、傳播有關突發事件或者民航應急處置工作的虛假信息,或發布的信息干擾或者妨礙民航應急處置工作。
第八章 附則
第四十九條 本規定部分用語定義如下:
(一)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二)企事業單位,是指直接從事、參與或保障民用航空活動的民航企事業單位。
(三)應急預案,是指為有效應對突發事件,協助和配合國家、地方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急處置工作,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預先制定的行動計劃或方案。
(四)總體應急預案,是指民航局為組織、指揮或協調民航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應對突發事件,協助和配合國家、地方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而制定的綜合性應急預案。它是組織、指揮或協調相關應急資源和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的整體計劃和程序規范;是指導制定民航專項、地區應急預案的規范性文件;是民航管理部門應急預案體系的總綱。
(五)專項應急預案,是指民航局為組織、指揮或協調應對某種具體突發事件,或為國家、地方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提供具體協助和配合而預先制定的應急預案。
(六)地區應急預案,是指民航地區管理局為在轄區內組織、指揮或協調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協助和配合地方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而制定的,經民航局批準的綜合性應急預案。
第五十條 本規定頒布前施行的其他民用航空規章對民航應急工作的具體內容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五十一條 本規定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中國民用航空應急管理規定》編寫說明
一、編制的必要性
2003年「非典」過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突發事件應急工作,於2005年發布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與一批專項預案,於2007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民航局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工作要求,先後牽頭制定了《國家處置民用航空器飛行事故應急預案》、《國家處置劫機事件應急預案》等2件國家專項應急預案,初步建立了應急工作管理體制,組織民航各單位共同應對或參與應對了多起突發事件。但隨著應急工作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一是對於民航應急工作的職責缺乏統一界定。近年來的工作實踐表明,突發事件與民用航空活動的相互作用關系十分復雜,民航應急工作不應僅限於航空器事故與劫機事件兩個方面。但由於缺乏統一界定,一些單位已經開展的應急工作與應當履行的責任義務還存在著明顯差異。
二是對於民航應急工作的內容缺乏全面認識。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包括預防與應急准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後恢復與重建等多個環節。但實際工作中卻普遍存在著將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等同於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的現象,實際工作內容與全面加強應急管理的要求存在著巨大差距。
三是對於民航應急工作的方法缺乏正確理解。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的復雜過程及其與民用航空活動的復雜作用關系決定民航應急工作需要各個單位及其內設機構的廣泛參與和共同努力,應當依據網路型組織的原理建立健全管理體制與工作機制。但實際工作中一些單位的工作體制仍然不夠健全,機制仍然不夠順暢。
四是民航應急工作的基礎不夠牢固。民航是全國少數幾個實行統一監督管理的行業之一。現行體制決定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的各個環節最終將落實到民航企事業單位身上。因此,《突發事件應對法》規定的普遍原則與民航實際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如果不解決這一問題,民航企事業單位的作用將無法充分發揮,加強民航應急工作將缺乏堅實、可靠的基礎。
以上因素使一些單位危機意識不強、資源投入不足、預先准備不夠充分、工作職責不夠明確、應急處置能力不高的問題依然存在,民航各級管理部門的組織協調與監督檢查工作也難以開展。因此,有必制定並頒布《中國民用航空應急管理規定》,以促進民航應急工作的全面加強。
二、編制過程
2006年,民航局成立了《中國民用航空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編寫小組,但在起草過程中遇到了《預案》效力不足的問題。經民航局與辦公廳領導同意,編寫小組於2007年確定同步起草《中國民用航空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中國民用航空應急管理規定》,並於2008年6月參照《突發事件應對法》、《民用航空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結合近些年來民航加強應急工作的實踐經驗,完成了《規定》(徵求意見稿)的編寫工作,並下發全民航徵求意見。經過對各單位九十餘條意見(建議)的分析、匯總和採納,於2008年9月18日至19日在西安召開了評審會,邀請來自民航局、各地區管理局、安技中心和部分航空公司、機場等單位的16位專家代表對《規定》進行了逐條評審,並根據專家意見再次進行修改。2008年10月報請民航局法規部門審查。2009年12月,民航局法規部門在北京召開了法規審查會,並在會後由法規部門與編寫組依據評審意見對《規定》再次進行了修改和完善。2010年1月25日報請中國民用航空局局務會議審查通過。
三、基本內容
《規定》由8個部分組成,分別為總則、管理體制與組織機構、預防與准備、預測與預警、應急處置、善後處理、法律責任和附則。《規定》對民航應急工作的職責、內容進行了定義;提出了實行分級響應的原則;借鑒網路型組織結構的原理,規劃了以民航局突發事件應急工作領導小組為領導機構,以領導小組辦事機構為核心機構,以民航局各職能部門為工作機構的應急管理體制;對突發事件與民用航空的復雜關系進行了力求准確的解釋;對民航應急工作各個環節的基本內容與要求做出了相應的規定。
本《規定》在編寫中以明確應急工作的基本概念、原則和要求為主要目標,以現有民航規章尚未做出規定的應急工作為主要規范對象,努力保持與現有民航規章的一致,並在附則中增加了「本規定頒布前施行的其他民用航空規章對民航應急工作的具體內容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的例外條款,以符合加強應急管理是在原有機構工作職責基本不變的前提下,通過統籌規劃與綜合協調,促進原有機構在應急工作中更加充分發揮作用的基本原則。
㈦ 坐飛機的注意事項,不要復制一些規章制度,詳細一點。第一次坐飛機,謝謝哈
不能帶水,化妝品等,提前去機場,
不用緊張,就換了票,過安檢,找登機口,和坐火車差不多
㈧ 中國航空法律法規總共有哪些
一、民用航空基本法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
二、適航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器適航管理條例》
2、《民用航空器適航指令規定》
3、《國內民用航空器適航審查收費辦法(試行)》
4、《民用航空油料適航審管理規定》
5、《民用航空產品和零部件合格審定規則(2007修訂)》
6、《正常類旋翼航空器適航規定(2002修訂)》
7、《航空發動機適航規定(2011修訂)》
8、《航空器型號和適航合格審定雜訊規定(2007修訂)》
9、《載人自由氣球適航規定》
10、《民用航空器運行適航管理規定》
11、《民用航空用化學產品適航規定》
三、民用機場法規
1、《民用機場總體規則管理規定》
2、《民用機場使用許可規定(2005)》
3、《民用機場管理條例》
4、《民用機場專用設備使用管理規定》
5、《民用機場航空器活動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規則》
6、《民用機場運行安全管理規定》
7、《民用機場建設管理規定(2012修訂)》
8、《航空器機場運行最低標準的制定與實施規定(2001修訂)》
9、《民航發展基金徵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
四、民用航空器維修法規
1、《民用航空器維修單位合格審定規定(2005)》
2、《民用航空器維修培訓機構合格審定規定》
3、《民用航空器維修人員執照管理規則》
五、飛行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飛行基本規則(2007修訂)》
2、《中國民用航空飛行規則》
3、《民用航空預先飛行計劃管理辦法》
4、《中國民用航空局關於航空攝影飛機使用安全高度的批復》
5、《外國航空運輸企業不定期飛行經營許可細則》
六、通用航空法規
1、《非經營性通用航空登記管理規定》
2、《通用航空經營許可管理規定(2007)》
3、《通用航空飛行管制條例》
4、《國務院關於通用航空管理的暫行規定》
5、《民航局關於引進進口通用航空器管理暫行辦法》
6、《引進通用航空器管理暫行辦法》
7、《通用航空企業經營許可審批管理程序》
8、《通用航空飛行任務審批與管理規定》
七、涉外法規
1、《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
2、《〈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的補充規定》
3、《<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的補充規定(二)》
4、《<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的補充規定(三)》
5、《<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的補充規定(四)》
6、《<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的補充規定(五)》
7、《外國航空運輸企業常駐代表機構審批管理辦法》
8、《外國民用航空器飛行管理規則》
八、空域管理法規
1、《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設備開放、運行管理規則》
2、《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運行單位安全管理規則》
3、中國民用航空總局關於修訂《中國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規則》的決定(2007)
4、《施放氣球管理辦法(2004)》
5、《民用航空使用空域辦法》
九、飛機租賃法規
1、《金融租賃公司管理辦法(2007修訂)》
2、《國家稅務局關於飛機租賃合同徵收印花稅問題的函》
十、航空氣象法規
1、《中國民用航空氣象工作規則(2013)》
2、《民用航空氣象探測環境管理辦法(2010)》
十一、航空人員法規
1、《民用航空氣象人員執照管理規則(2010)》
2、《民用航空器適航委任代表和委任單位代表的規定(1997修正)》
3、《民用航空器領航員、飛行機械員、飛行通信員合格審定規則》
4、《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員執照管理規則(2010)》
5、《民用航空器駕駛員、飛行教員和地面教員合格審定規則(2004修訂)》
6、《民用航空人員體檢合格證管理規則》
7、《民用航空飛行簽派員執照管理規則》
8、《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員執照管理規則(2010)》
9、《民用航空情報員執照管理規則(2010)》
10、《民用航空電信人員執照管理規則(2010)》
11、《民用航空氣象人員執照管理規則(2010)》
12、《關於外籍民用航空器駕駛員參加我國飛行運行的意見》
十二、行政管理法規
1、《民用航空情報工作規則》
2、《中國民用航空應急管理規定》
3、《國務院第六批取消關於航空的審批項目》
4、《國務院下放管理層級的航空行政審批項目》
5、《國務院第二批取消航空行政審批項目》
6、《國務院第三批取消航空行政審批項目》
7、《國務院第四批取消航空行政審批項目》
十三、咨詢通告法規
1、《初級類航空器適航標准--超輕型飛機》
2、《初級類航空器適航標准滑翔機與動力滑翔機》
3、《飛艇適航標准》
4、《飛行模擬設備質量保證系統》
5、《民用航空器維修培訓機構培訓設施設備要求》
6、《民用航空機場運行最低標准制定與實施准則》
7、《運輸航空承運人和飛行訓練中心飛行教員執照管理辦法》
十四、事故調查法規
1、《中國民用航空總局民用航空器飛行事故調查程序》
2、《中國民用航空總局關於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民用航空器飛行事故等級的通知》
3、《國家處置民用航空器飛行事故應急預案》
4、《中華人民共和國搜尋援救民用航空器規定》
5、《中國民用航空總局關於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民用航空地面事故等級的通知》
6、《民用航空器事故和飛行事故徵候調查規定》
十五、航空稅法
1、《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2008修訂)》
2、《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2011修訂)》
3、《國家稅務局關於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有關稅收的公告》
4、《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5、《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2007)》
6、《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
7、《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2013修正)》
8、《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稅暫行條例(2008修訂)》
9、《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2008修訂)》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花稅暫行條例》
11、《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2008修訂)》
12、《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2011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