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檢測法規
① 水質檢測標準是什麼
1、色度:飲用水的色度如大於15度時多數人即可察覺,大於30度時人專感到厭惡。標准中規定屬飲用水的色度不應超過15度。
2、渾濁度:為水樣光學性質的一種表達語,用以表示水的清澈和渾濁的程度,是衡量水質良好程度的最重要指標之一,也是考核水處理設備凈化效率和評價水處理技術狀態的重要依據。渾濁度的降低就意味著水體中的有機物、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含量減少,這不僅可提高消毒殺菌效果,又利於降低鹵化有機物的生成量。
3、臭和味:水臭的產生主要是有機物的存在,可能是生物活性增加的表現或工業污染所致。公共供水正常臭味的改變可能是原水水質改變或水處理不充分的信號。
4、肉眼可見物:主要指水中存在的、能以肉眼觀察到的顆粒或其他懸浮物質。
5、余氯:余氯是指水經加氯消毒,接觸一定時間後,余留在水中的氯量。在水中具有持續的殺菌能力可防止供水管道的自身污染,保證供水水質。
拓展資料
水質檢測目的:飲用水主要考慮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其水質標准除有物理指標、化學指標外,還有微生物指標;對工業用水則考慮是否影響產品質量或易於損害容器及管道。
② 飲用水的水質檢測標準是多少
色度:飲用水的色度如大於15度時多數人即可察覺,大於30度時人感到厭惡內。標准中規容定飲用水的色度不應超過15度。
硬水通常對於健康並不造成直接危害,但硬水中由於含有比較多的鈣鹽,因此,我們用來燒水的壺,特別容易出現水垢,水垢的沉澱主要是碳酸鹽類,還有鎂鹽類,這樣的鹽類。
進到腸道裡面如果部分被分解,還會成為部分人的常量元素;如果不能溶解和分解的話,會隨糞便排解出去,不會對身體有特別的影響。
(2)水質檢測法規擴展閱讀:
重要性:
水不僅構成身體的主要成分,而且還有許多生理功能。水的溶解力很強,許許多物質都能溶於水,並解離為離子狀態,發揮重要的作用。不溶於水的蛋自質和脂肪可懸浮在水中形成膠體或乳液,便於消化、吸收和利用。
水在人體內直接參加氧化還原反應,促進各種生理話動和生化反應的進行;沒有水就無法維持血液循環、呼吸、消化、吸收、分泌、排瀉等生理活動。體內新陳代謝也無法進行;水的比熱大,可以調節體溫,保持恆定。當外界溫度高或體內產熱多時,水的蒸發及出汗可幫助散熱。
③ 水質檢測池規范標准
純凈水水質衛生標准
前 言
制定本標準是全國冷飲食品衛生標准協作組1993年在廣州會議上提出的。本標准規定了瓶裝飲用純凈水的衛生要求和檢驗方法,從而為食品衛生監督機構對瓶裝飲用純凈水的監督、檢測提供了統一的要求。
本標准包括范圍、引用標准、衛生要求、檢驗方法、附錄A電導率的測定、附錄B瓶裝飲用純凈水衛生導則等部分,每個部分又包括若干具體規定。
本標准由衛生部衛生監督司提出。
本標准起草單位:天津市、北京市、廣東省、浙江省、武漢市食品衛生監督檢驗所。
本標准主要起草人:徐留發,楊玉芝,文顏,張法明,吳炎忠,鄂學禮。
本標准由衛生部委託技術歸口單位衛生部食品衛生監督檢驗所負責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
瓶裝飲用純凈水衛生標准
Hygienic Standard for Packaged edible pure Water
1 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瓶裝飲用純凈水的衛生要求和檢驗方法。
本標准適用於瓶裝飲用純凈水。
2 引用標准
下列標准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准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在標准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准都會被修改,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4789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GB 5749 生活飲用水水質標准
GB 5750 生活飲用水標准檢驗法
3 定義
本標准採用下列定義:
瓶裝飲用純凈水:是指以符合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的水為原料,通過電滲析法、離子交換法、反向滲透法、蒸餾法及其他適當的加工方法製得的,密封於容器中且不含任何添加物可直接飲用的水。
4 技術要求
4.1原料用水應符合GB 5749生活飲用水水質標准。
4.2感官指標應符合表1規定
表1感官指標
項目 指標
色度(度) ≤ 5
渾濁度(度) ≤ 1
嗅和味 無異味、嗅味
肉眼觀察 無肉眼可見雜質
4.3 理化指標應符合表2規定
表2理化指標
項目 指標
PH值 5-7
電導率(25±1℃) μs/cm ≤ 10
高錳酸鉀消耗量 g/L ≤ 1
鉛(以P、b計) mg/L ≤ 0.01
砷(以As計) mg/L ≤ 0.01
銅(以Cu計) mg/L ≤ 1
*氰化物(以CN-計) mg/L ≤ 0.002
*揮發酚(以苯酚計) mg/L ≤ 0.002
游離氯(以Cl-) mg/L ≤ 0.005
三氯甲烷 mg/L ≤ 0.02
四氯化碳 mg/L ≤ 0.001
亞硝酸鹽(以NO2計) mg/L ≤ 0.002
*為蒸餾水加檢項目
4.4 微生物指標應符合表3規定
表3微生物指標
項目 指標
菌落總數 個/ml ≤ 20
大腸菌群 MPN/100ml ≤ 3
致病菌(系指腸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 不得檢出
酵母菌、黴菌,個/ml 不得檢出
5 檢驗方法
5.1感官、理化部分按GB 5750及附錄A有關項目檢驗。
5.2電導率的測定按附錄A(標準的附錄)執行。
5.3微生物部分按GB 4789有關規定執行。
④ 飲用水的國家標准有什麼具體規定
生活飲用水是指人類飲用和日常生活用水,包括個人衛生用水,但不包括水生物用水以及特殊用途的水。制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是根據人們終生用水的安全來考慮的,它主要基於三個方面來保障飲用水的安全和衛生,即確保飲用水感官性狀良好;防止介水傳染病的暴發;防止急性和慢性中毒以及其他健康危害。控制飲用水衛生與安全的指標包括四大類:
微生物學指標
水是傳播疾病的重要媒介。飲用水中的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以及寄生型原生動物和蠕蟲,其污染來源主要是人畜糞便。在不發達國家,飲用水造成傳染病的流行是很常見的。這可能是由於水源受病原體污染後,未經充分的消毒,也可能是飲用水在輸配水和貯存過程中受到二次污染所造成的。
理想的飲用水不應含有已知致病微生物,也不應有人畜排泄物污染的指示菌。為了保障飲用水能達到要求,定期抽樣檢查水中糞便污染的指示菌是很重要的。為此,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中規定的指示菌是總大腸菌群,另外,還規定了游離余氯的指標。我國自來水廠普遍採用加氯消毒的方法,當飲用水中游離余氯達到一定濃度後,接觸一段時間就可以殺滅水中細菌和病毒。因此,飲用水中余氯的測定是一項評價飲用水微生物學安全性的快速而重要的指標。
水的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
飲用水的感官性狀是很重要的。感官性狀不良的水,會使人產生厭惡感和不安全感。我國的飲用水標准規定,飲用水的色度不應超過15度,也就是說,一般飲用者不應察覺水有顏色,而且也應無異常的氣味和味道,水呈透明狀,不渾濁,也無用肉眼可以看到的異物。如果發現飲用水出現渾濁,有顏色或異常味道,那就表示水被污染,應立即通知自來水公司和衛生防疫站進行調查和處理。
其他和飲用水感官性狀有關的化學指標包括總硬度、鐵、錳、銅、鋅、揮發酚類、陰離子合成洗滌劑、硫酸鹽、氯化物和溶解性總固體。這些指標都能影響水的外觀、色、臭和味,因此規定了最高允許限值。例如飲用水中硫酸鹽過高,易使鍋爐和熱水器內結垢並引起不良的水味和具有輕瀉作用,故規定其在飲用水中的限值不應超過每升250毫克。
毒理學指標
隨著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化學物質對飲用水的污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根據國外的調查,在飲用水中已鑒定出數百種化學物質,其中絕大多數為有機化合物。
飲用水中有毒化學物質污染帶給人們的健康危害與微生物污染不同。一般而言,微生物污染可造成傳染病的暴發,而化學物質引起健康問題往往是由於長期接觸所致的有害作用,特別是蓄積性毒物和致癌物質的危害。只有在極特殊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大量化學物質污染而引起急性中毒。
為保障飲用水的安全,確定化學物質在飲用水中的最大允許限值,也就是最大允許濃度是十分必要的,這是自來水公司向公眾提供安全飲用水的重要依據。但是,在飲用水中存在眾多的化學物質,究竟應該選擇哪些化學物質作為需要確定限值的指標呢?這主要是依據化學物質的毒性、在飲用水中含有的濃度和檢出頻率以及是否具有充分依據來確定限值等條件確定的。在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中,共選擇15項化學物質指標,包括氟化物、氯化物、砷、硒、汞、鎘、鉻(六價)、鉛、銀、硝酸鹽、氯仿、四氯化碳、苯並(а)芘、滴滴涕、六六六。這些物質的限值都是依據毒理學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學調查所獲得的資料而制定的。
放射性指標
人類某些實踐活動可能使環境中的天然輻射強度有所增高,特別是隨著核能的發展和同位素新技術的應用,很可能產生放射性物質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因此,有必要對飲用水中的放射性指標進行常規監測和評價。在飲用水衛生標准中規定了總α放射性和總β放射性的參考值,當這些指標超過參考值時,需進行全面的核素分析以確定飲用水的安全性
⑤ 國家飲用水檢測標准和相應方法
生活飲用水系指人類飲用和日常生活用水,不包括水生物用水以及特殊用途的水。該標准(GB5749-1985)基於人們終生用水的安全,是關於飲用水安全和衛生的技術法規,是城市供水水質的依據,於1986年實施。該標准規定了水質標准和衛生要求,分4大類、35項指標及指標的最高限值。
細菌學指標是代表飲用水微生物學安全的檢測項目,包括細菌總數、總大腸菌群和游離余氯。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是保障飲用水感官性狀良好的重要項目,包括色、味、渾濁度、肉眼可見物、pH值、總硬度、鐵、錳、銅、鋅、揮發酚類、陰離子合成洗滌劑、硫酸鹽、氯化物和溶解性總固體。毒理學指標是防止飲用水造成急性和慢性中毒所規定的項目,包括氟化物、氰化物、砷、硒、汞、鎘、鉻、鉛、銀、硝酸鹽、四氯化碳、苯並(a)芘、滴滴涕和六六六等。放射性指標規定了總α放射性和總β放射性的參考值。此外,還對水源選擇、水源衛生防護和水質檢驗作了具體規定。(http://www.tech-food.com/news/2001-12-20/n0005393.htm)
具體方法: 在加氯消毒的管網生活飲用水中,應保持一定量的游離性余氯。加氯消毒30分鍾後,水中游離性余氯的含量不應低於0.3mg/L,管網末梢水中游離性余氯的含量不應低於0.05mg/L,由此判斷被檢水樣是否經過有效消毒。
⑥ 水質檢測標准
1、色度:飲用水的色度如大於15度時多數人即可察覺,大於30度時人感到厭惡。標准中規定飲用水的色度不應超過15度。
2、渾濁度:為水樣光學性質的一種表達語,用以表示水的清澈和渾濁的程度,是衡量水質良好程度的最重要指標之一,也是考核水處理設備凈化效率和評價水處理技術狀態的重要依據。渾濁度的降低就意味著水體中的有機物、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含量減少,這不僅可提高消毒殺菌效果,又利於降低鹵化有機物的生成量。
3、臭和味:水臭的產生主要是有機物的存在,可能是生物活性增加的表現或工業污染所致。公共供水正常臭味的改變可能是原水水質改變或水處理不充分的信號。
4、肉眼可見物:主要指水中存在的、能以肉眼觀察到的顆粒或其他懸浮物質。
5、余氯:余氯是指水經加氯消毒,接觸一定時間後,余留在水中的氯量。在水中具有持續的殺菌能力可防止供水管道的自身污染,保證供水水質。
6、化學需氧量:是指化學氧化劑氧化水中有機污染物時所需氧量。化學耗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機污染物越多。水中有機污染物主要來源於生活污水或工業廢水的排放、動植物腐爛分解後流入水體產生的。
7、細菌總數:水中含有的細菌,來源於空氣、土壤、污水、垃圾和動植物的屍體,水中細菌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其包括病原菌。我國規定飲用水的標准為1ml水中的細菌總數不超過100個。
8、總大腸菌群:是一個糞便污染的指標菌,從中檢出的情況可以表示水中有否糞便污染及其污染程度。在水的凈化過程中,通過消毒處理後,總大腸菌群指數如能達到飲用水標準的要求,說明其他病原體原菌也基本被殺滅。標準是在檢測中不超過3個/L。
9、耐熱大腸菌群:它比大腸菌群更貼切地反應食品受人和動物糞便污染的程度,也是水體糞便污染的指示菌。
⑦ 自來水檢驗的方法與標準是什麼
水質量標準是對水體中污染物和其它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所做的規定。
⑧ 水質檢測標准參數表
標准中規定水的色度不應超過15度。
水的檢測指標:
1、色度:飲用水的色專度如大於15度時多數人屬即可察覺,大於30度時人感到厭惡。標准中規定飲用水的色度不應超過15度。
2、渾濁度:為水樣光學性質的一種表達語,用以表示水的清澈和渾濁的程度,是衡量水質良好程度的最重要指標之一,也是考核水處理設備凈化效率和評價水處理技術狀態的重要依據。
渾濁度的降低就意味著水體中的有機物、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含量減少,這不僅可提高消毒殺菌效果,又利於降低鹵化有機物的生成量。
(8)水質檢測法規擴展閱讀:
調查研究和收集資料:
1、收集、匯總監測區域的水文、地質、氣象等方面的有關資料和以往的監測資料。
2.調查監測區域內城市發展、工業分布、資源開發和土地利用情況,尤其是地下工程規模應用等;了解化肥和農葯的施用面積和施用量;查清污水灌溉、排污、納污和地面水污染現狀。
3.測量或查知水位、水深,以確定采水器和泵的類型,所需費用和采樣程序。
4.在完成以上調查的基礎上,確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並根據地區特點與地下水的主要類型把地下水分成若干個水文地質單元。
⑨ 目前水質化驗主要檢測哪幾項指標各項指標規定的標準是
1、色度
飲用水的色度如大於15度時多數人即可察覺,大於30度時人感到厭惡。標准中規定飲用水的色度不應超過15度。
2、渾濁度
為水樣光學性質的一種表達語,用以表示水的清澈和渾濁的程度,是衡量水質良好程度的最重要指標之一,也是考核水處理設備凈化效率和評價水處理技術狀態的重要依據。渾濁度的降低就意味著水體中的有機物、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含量減少,這不僅可提高消毒殺菌效果,又利於降低鹵化有機物的生成量。
3、臭和味
水臭的產生主要是有機物的存在,可能是生物活性增加的表現或工業污染所致。公共供水正常臭味的改變可能是原水水質改變或水處理不充分的信號。
4、肉眼可見物
主要指水中存在的、能以肉眼觀察到的顆粒或其他懸浮物質。
5、余氯
余氯是指水經加氯消毒,接觸一定時間後,余留在水中的氯量。在水中具有持續的殺菌能力可防止供水管道的自身污染,保證供水水質。
6、化學需氧量
是指化學氧化劑氧化水中有機污染物時所需氧量。化學耗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機污染物越多。水中有機污染物主要來源於生活污水或工業廢水的排放、動植物腐爛分解後流入水體產生的。
7、細菌總數
水中含有的細菌,來源於空氣、土壤、污水、垃圾和動植物的屍體,水中細菌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其包括病原菌。我國規定飲用水的標准為1ml水中的細菌總數不超過100個。
8、總大腸菌群
是一個糞便污染的指標菌,從中檢出的情況可以表示水中有否糞便污染及其污染程度。在水的凈化過程中,通過消毒處理後,總大腸菌群指數如能達到飲用水標準的要求,說明其他病原體原菌也基本被殺滅。標準是在檢測中不超過3個/L。
9、耐熱大腸菌群
它比大腸菌群更貼切地反應食品受人和動物糞便污染的程度,也是水體糞便污染的指示菌 。
⑩ 水檢測標准
各地區應對地下水水質進行定期檢測。檢驗方法,按國家標准GB 5750《生活飲用水標准檢驗方法》執行。
各地地下水監測部門,應在不同質量類別的地下水域設立監測點進行水質監測,監測頻率不得少於每年二次(豐、枯水期)。
監測項目為:pH、氨氮、硝酸鹽、亞硝酸鹽、揮發性酚類、氰化物、砷、汞、鉻(六價)、總硬度、鉛、氟、鎘、鐵、錳、溶解性總固體、高錳酸鹽指數、硫酸鹽、氯化物、大腸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區主要水質問題的其它項目。[1]
質量評價
1.地下水質量評價以地下水水質調查分析資料或水質監測資料為基礎,可分為單項組分評價和綜合評價兩種。[1]
2.地下水質量單項組分評價,按本標准所列分類指標,劃分為五類,代號與類別代號相同,不同類別標准值相同時,從優不從劣。
例:揮發性酚類Ⅰ、Ⅱ類標准值均為0.001mg/L,若水質分析結果為0.001mg/L時,應定為Ⅰ類,不定為Ⅱ類。[1]
3.地下水質量綜合評價,採用加附註的評分法。具體要求與步驟如下:
(1).參加評分的項目,應不少於本標准規定的監測項目,但不包括細菌學指標。
(2).首先進行各單項組分評價,劃分組分所屬質量類別。
(3).對各類別按下列規定(表2)分別確定單項組分評價分值Fi。
表2
類別
Ⅰ
Ⅱ
Ⅲ
Ⅳ
Ⅴ
Fi
0
1
3
6
10
.
(4). 根據F值,按以下規定(表3)劃分地下水質量級別,再將細菌學指標評價類別注在級別定名之後。如"優良(Ⅱ類)"、"較好(Ⅲ類)"。[1]
表3
級別
優良
良好
較好
較差
極差
F
<0.80
0.80~<2.50
2.50~<4.25
4.25~<7.20
>7.20
.
4.使用兩次以上的水質分析資料進行評價時,可分別進行地下水質量評價,也可根據具體情況,使用全年平均值和多年平均值或分別使用多年的枯水期、豐水期平均值進行地評價。[1]
5. 在進行地下水質量評價時,除採用本方法外,也可採用其他評價方法進行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