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合法性
㈠ 執法行為的合法性包括那兩個方面
合法與否是衡量行政執法行為是否有效的主要標准,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專基本內容:
一是行屬政執法機關及其自身應當合法,即行政執法機關應當是依法成立並享有法律法規賦予執法權的行政機關,其對違法案件的受理應當有管轄權,行政執法人員的執法權利不得超越法律的授權或在沒有法律授權的情況下實施具體行政行為;
二是程序應當合法,行政執法人員要特別注意實體與程序的平衡問題,轉化 「重實體、輕程序」不按法定程序辦事的觀念,行政執法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應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期限辦理;
三是法律依據應當合法,應以現行有效的法律法規為依據,凡是與上位法相抵觸的下位法都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
四是程序應當合法,防止因程序不合法導致行政處罰失去法律效力。
總之,合法性要求行政執法人員必須認真履行好法律法規賦予的職責,按照法律規定,依照法定程序,在法定許可權內對行政違法行為進行處理,真正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㈡ 簡述行政法中的合法性原則。
行政合法性原則是行政機關必須遵守和執行法律,一切行政活動都要以法律為依據,嚴格遵守法律的有關規定,不得享有法外的特權,超越其許可權的行為無效,違反法律導致相應的後果,一切行政違法行為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具體要求如下:
1、任何行政職權都必須基於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任何行政主體都不得自己設立行政權力,也不得超越自己的職權范圍行事。
2、任何行政職權的行使都應依據法律、遵守法律,不得與法律相抵觸。不僅要遵守實體法規范,而且要遵守程序法規范。
3、任何行政職權的授予和委託及其運用都必須具有法律依據,符合法律宗旨。
根據行政合法性原則的要求,任何違法行政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違法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法規合法性擴展閱讀
1、行政合法性原則是行政法治原則的核心內容。它是指行政權力的設立、行使、運用必須依據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與法律相抵觸。行政主體必須嚴格遵守行政法律規范,不得享有行政法規范以外的特權。違法行政行為依法應予以追究,違法行政主體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行政法治原則包括下四個方面:
(1)行政機關非有法律根據,不得使人民負擔義務,或侵害其權利;
(2)行政機關非有法律根據,不得免除特定人在法律上所應負擔的義務,或為特定人設定權利
(3)法律賦予行政機關自由裁量權時,其裁量的界限,仍受法律的限制;
(4)行政權的運用不得和法律相抵觸等。行政法治原則是行政法產生的基礎,也是行政機關全部活動所應遵循的准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行政合法性原則、網路—行政法治原則
㈢ 什麼是合法性
廣義的合法性概念被用於討論社會的秩序、規范,或規范系統。狹義的合法性概念被用於理解國家的統治類型,或政治秩序。
道德哲學主要是從個人的角度來判斷某個東西是否「合法」。 從政治學的角度來說,一個制度的合法性取決於它是否獲得被統治者們的普遍認同。 通常,政治學比道德哲學更關注合法性問題。合法性問題總是與承諾,同意,贊成,默許等概念相關。
合法性被認為是政府行政的最基本條件:如果一個政府缺乏必要程度的合法性,它將很快地崩潰瓦解。政權合法性所對應的英語詞彙是validity。最早研究「合法性」問題的馬克思·韋伯認為,若要維持統治的持久存在,必須喚起合法性的信仰。
羅伯特·達爾(Robert A. Dahl)談到合法性時,將其比喻為一個蓄水池:只要它能夠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線上,便能保持穩定。如果它一旦低於這個水平,將身處險境。一個政權通常需要得到大多數民眾的認可才能維持其權力。
但是這里有一個例外:很多並不為多數民眾所接受的政權通過一小部分社會精英階層的認可,而使其政權看似具有合法性。
就法律的角度來看,合法性並不等同於遵守法律。某些行為可能並無觸犯法律,但卻不具備合法性。例如某些違反人道的法律,其法律本身不具備合法性。這類法律常見於專制政權,其法律的不合法性來源於其制定者統治的不合法性。
某些行為可能觸犯了法律,但卻具有合法性。例如:羅薩·帕克斯在爭取黑人人權的運動中的採取的不合作。當政府各分枝就合法性的來源產生沖突的時候,往往造成憲政危機。
(3)法規合法性擴展閱讀
一、合法性原則
1、司法鑒定機構必須是按法律、法規、部門規章規定,經過省級以上司法機關審批,取得司法鑒定實施權的法定鑒定機構,或按規定程序委託的特定鑒定機構。司法鑒定人必須是具備規定的條件,獲得司法鑒定人職業資格的執業許可證的自然人。
2、司法鑒定材料主要是指鑒定對象及其作為被比較的樣本(樣品)。鑒定對象必須是法律規定的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法律未作規定的專門性問題不能 作為司法鑒定對象。
如我國現階段對司法心理測定(俗稱測謊)、氣味鑒別(警犬鑒定)等尚未作為法定鑒定對象,其鑒定結論不能作為證據。而且鑒定材料的來源 (含提取、保存、運送、監督等)必須符合相關法律規定的要求。
3、鑒定程序合法性,包括司法鑒定的提請、決定與委託、受理、實施、補充鑒定、重新鑒定、專家共同鑒定等各個環節上必須符合訴訟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規定。
4、鑒定的步驟、方法應當是經過法律確認的、有效的,鑒定標准要符合國家法定標准或部門(行業)標准。
5、鑒定結果的合法性,主要表現為司法鑒定文書的合法性。鑒定文書必須具備法律規定的文書格式和必備的各項內容,鑒定結論必須符合證據要求和法律規范。
二、政治合法性
1.傳統型的合法性
自古就流傳下來的傳統,尤其是從祖先繼承下來的神聖規則。人們必須無條件服從既定的規則,常常被奉為不可改變的圭臬。長老制、家長制和世襲制:「歷來如此」、「奉天承運」。
2.魅力型的合法性
依賴的是最高統治者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質,即從人格上皈依某個人的大徹大悟、大智大勇和其他一些領袖品質。它來自於服從者作為信徒的虔誠態度,是一種最不穩定的統治形態。
3.法理型的合法性
法律和章程的明文規定,相信法令、規章必須合乎法律,掌權者,必須在法律規則的約束下才有發布命令的權力;是一種比較穩固的政治統治。
㈣ 法律上的合法性
泛指的時候是所有法律,特指的時候是特定法律
㈤ 法的形式合法性;法的形式合理性 怎麼答
第二節 法的形式
一、法的形式概述
法的形式,指法的具體的外部表現形態。這一概念所指稱的,主要是法由何種國家機關制定或認可,具有何種表現形式或效力等級。法的形式是個已然性的概念,表明法所存在和產生的方式,是一國的法和法律規范的既成產品,是以某種形式存在的已然的法。
任何法都有一定的表現形態,一國的不同法的形式構成該國法的形式體系。這一體系中不同法的形式之間的關系,凝結著一國現實的政治體制尤其是法律體制的狀況,是一個現實的制度現象。
法的形式區分為成文法、不成文法和一定范圍的法律學說等。其中成文法是主要形式。
二、法的形式與法的淵源的界分
法的淵源涵義應指法的根源、來源、源流,法的形式主要指法所實際存在的方式或形態。這兩者是不同的。
三、當代中國主要法的形式
中國法的形式的一個顯著特徵在於,自古以來形成了以成文法為主的法的形式的傳統。現時期成文法形式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法規、行政規章、特別行政區法、國際條約。其中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在中國法的形式體系中分別居於核心地位或尤為重要的地位。不成文法是中國法的形式的補充。現時期作為中國法的形式補充存在的,主要是政策、習慣、判例。
四、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和系統化
(一) 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
規范性法律文件是以成文法形式表現出來的各種法的形式的總稱。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是指立法主體應以統一的規格和標准,制定和修改各種形式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使一國屬於法的形式范圍的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成為效力等級分明、結構嚴謹、協調統一的整體。
(二) 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統化
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統化是指對已制定的有關規范性法律文件加以系統整理和歸納加工,使其完善化、科學化的活動。
規范性法律文件系統化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1.法的清理。法的清理指有權的國家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以一定方式,對一定范圍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進行審查,確定它們或存或廢或改動的專門活動。法的清理方法,通常分為集中清理、定期清理和專項清理三種。
2.法的匯編。法的匯編是在法的清理的基礎上,按一定順序將各種法或有關法集中起來,加以系統編排,匯編成冊。
3.法的編纂又稱法律編纂、法典編纂,指立法主體在法的清理和匯編的基礎上,將現存同類法或同一部門法加以研究審查,從統一的原則出發,決定它們的存廢,對它們加以修改、補充,最終形成集中統一的、系統的法。
㈥ 如何確保政策的合法性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
1.政策主體的合法性
根據在公共決策過程中的不同職能,公共政策主體可以分為3種類型:一是決策主體,是指政府、執政黨及其領袖等;二是參議主體,是指在野黨和咨詢機構,如由各種專家和學者組成的「智囊團」「思想庫」;三是參與主體,是指公眾和社會團體。但是當我們在討論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問題時,所說的政策主體一般指決策主體,因為決策主體所享有的權力是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是由國家權力機關或上級國家行政機關授予的。也就是說,只有具有合法性的政策主體才能頒布具有合法性的政策。
2.政策程序的合法性
政策程序是指政策取得合法性的方式、順序和步驟,它是規范公共政策行為的主要手段。政策程序的合法性要求公共政策行為必須按照法定的方式和步驟來進行。如果沒有程序的規范與制約,政策的制定就有可能成為少數決策主體的個人的盲目行為,使個人的意志凌駕於公眾的意志之上,進而影響政策內容的合法性。而與政策程序相關的法律制度,如審查制度、聽證制度等也是政策程序合法性的重要保障。
3.政策內容的合法性
公共政策必須以公眾的利益為其價值取向,從而贏得公眾的認可和支持,這是政策內容具有合法性的應然要求。因為公共政策的效力來源於公共權力,公共政策的對象是公共問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要承擔公共責任,所以公共政策的終極目標理應是實現公共利益,只有符合公共利益的政策,才能具有實質的合法性。
㈦ 法律合法性根本來源於
在我國,法律的合法性根本來源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
㈧ 關於法律概念「合法性」的問題
我不是學法律的,你的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如果那些看起來象收養、合同、遺內囑、婚容姻的行為沒有在法律規定范圍內,沒有按照法律規定的形式,那麼法律就不認為它們是收養、合同、遺囑、婚姻.
比如"遺囑",如果其內容沒有"依法",那麼法律就不會認為它是遺囑,不會保障其發生效果,而且還可能阻止其發生效果,這樣一來這個看象"遺囑"的東西就不能發揮遺囑的作用,自然就不能叫遺囑了.
班門弄斧,見笑了~~
㈨ 政治合法性和法律合法性的區別
你要區分的是
政治是組織關系
法律是國家制定的標准
法律大於政治組織!
㈩ 依法行政原則的合法性
行政合法性原則,是指行政主體(其中主要是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權的過程中必須遵守法律,行政主體實施的行政活動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包括許可權規定、實體和程序規定)而不得與法律相違背,違法行為應無效或應撤銷,違法者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在這里,合法性原則的「法」,整個而言其形式可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以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對規章可採取一種比較務實性的態度,有限地承認規章即對符合法律、法規的規章承認其有效性,對不符合法律、法規的規章則不承認其作為法的形式;在規范上既應包括實體法規范又應包含程序法規范;在規范的結構上,不應僅限於義務性規范而且還應包括權利性規范和權義復合規范。 根據我國的情況,行政合法性原則可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具體要求:
其一,行政主體必須是依法設立的並具備相應的資格。一項行政 活動的合法,首先就要求實施行為的主體必須合法。如果進行行政活動的主體沒有依法成立或者不具備行政主體資格,其所為的行為自然不應具有法律效力。該項內容包括行政機關和其他行使行政權的組織都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資格和組織條件以及人員條件。
其二,行政活動必須要有法律的依據。「無法律即無行政」(當然我們沒必要限定在嚴格意義上的「法律」,而應包括法律、法規及授權立法),行政活動只能依照法律的規定而進行;沒有法律的規定即表明其無權進行活動,行政機關不能任意地採取行動。這也是行政活動和公民的活動的最大區別。
有人認為,在消極行政領域內是「沒有法律規范就沒有行政」,而在積極行政(或服務行政)內則是「法無明文禁止,即可作為」。我們以為任何性質的行政都必須要有法律的依據,既然有「積極行政也應符合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的要求,不得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表述,就表明該類行政活動要有法律依據,而不是沒有法律依據的「法無明文禁止即可作為」。對行政機關而言,只有法律有明文規定(不僅限於具體操作的規定還應包括原則)才得為之。法律為行政機關設定了職責許可權范圍、活動的手段、方式及程序等,行政機關只能依據法律的這些規定行事而不得在其外行為,沒有法律的授權或規定,行政機關就沒有這種活動的自由。否則,就屬於無效或違法的行為。
法律依據的具體內容可從下列3個方面來要求:
1、沒有法律依據,不得使人民負擔義務或限制權利;
2、沒有法律依據,不得為公民設定權利或減免其義務(當然符合法定物條件和理由,行政機關是可以依法設定權利或減免其義務的,即行政機關不得任意作出影響公民或組織的權利義務的行為);
3、必須在法律授權或規定的范圍內行使行政權。
其三,行政機關必須實施法律。在我國,行政機關是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各級行政機關必須執行法律,且下級行政機關必須執行其上級行政機關的決定、命令。因此,行政機關必須採取措施或行動保證法律規范的實施。有關行政機關的權利規范、義務規范,行政機關都必須遵守;而且,行政機關還必須盡一切力量保證法律賦予的職權和職責得以實現。「行政機關不僅有消極的義務遵守法律,而且有積極的義務採取行動,保證法律規范的實施。」其四,違反法律的行政活動屬違法行為。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在法律上不具有法律效力,有關國家機關有權予以撤銷、變更或宣告無效;行政違法主體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有關法律責任問題將在行政責任性原則部分論述)。 就行政合法性原則的內容而言,除了從上述若干具休要求來分析外,我們還可將其注入深刻、具體的內容,吸收若乾子原則作為行政合法性原則的內容構成。筆者以為,對行政合法性原則具體可確定下列子原則:
其一,法律優先原則(或稱法律優越原則)。法律優先原則的基本含義在於行政行為或其他一切行政活動, 均不得與法律相抵觸。此處所謂的「法律」,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
該項原則包含如下含義:
第一,法律優先於行政,行政必須服從法律,在效力上法律高於行政法規、規章及行政機關作出的任何行政決定。根據我國《憲法》有關條文的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委根據法律、行政法規以及上層級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即「不抵觸」原則。可見,在我國其他形式的法規、規章在效力上都是低於法律的。
第二,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應優先適用法律,否則將導致法律適用的錯誤。
第三,行政活動應直接根據法律而作出或者間接根據法律(依據法規或者依法制定的規章的規定)而作出。
其二,法律保留原則。法律保留原則,即某些事項只能由法律予以規定(即法律的專屬范圍),或者必須在法律明確授權的情況下行政機關才有權予以規定。法律保留的事項范圍一般是在對公民的基本人僅的限制方面(如《行政處罰法》第9條規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的設定權專屬於法律)。法律保留原則的含義除了指國家立法機關有制定限制人權的法律的許可權外,還包括國家立法機關在法律明確授權行政機關制定法規或決定來限制人權(如《行政處罰法》第10和、第12條的規定)。
其三,禁止越權原則。權力只有在其法定的許可權范圍內行使才是合法有效的,為確保行政權的行使符合法律授權的范圍,必須要以禁止主原則來規范行政權的行使(或者行政活動)。禁止越權原則是指行政機關必須在法定的職權范圍內行使,超越了其法定許可權范圍的行為在法律上都是違法或無效的。行政機關不得越權,如果越權則其行為不具有法律效力。「這是因為,法律效力必須法律授予,如不在法律授權范圍內,它就在法律上站不住腳。」因此,法院及其他有權國家機關可以撤銷越權行為或者宣布越權行為無效。按越權的一般理解,越權既包括實體上的越權(超過法定權力范圍),也包括程序上的越權(即違反法定的必須遵守的程序)。筆者以為下列幾種情況可歸入越權:
一是無許可權。即有關行政機關或者組織、個人根本無行政權或者無管轄權卻行使了一定的行政權力。通俗地說,即「無權行使了有權」。
二是超越了權力的行使界限。行政機關有一定的行政權力范圍,但其行使超過了該范圍,我們將該類越權行為稱之為「橫向越權」。如地域越權、工商機關行使公安機關的職權等。
三是「縱向越權」。除不同職能的行政機關外,在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也存在職權許可權的劃分,根據組織法的規定上下級行政機關也不得相互越權。縱向越權即下級行政機關行使了上級行政機關的職權或者上級行政機關行使了下級行政機關的職權,
四是「內部越權」。即行政機關的內部機構,行使外部行政機關的職權,這種行為也應屬於越權行為因而無效。另外,在實踐中還存在內部機構之間相互越權的情況。對這種情況從法治的嚴格要求來說也是不允許的,應屬於一種違法行為,但從行政機關整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角度來看,則不宜認為該種情況當然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