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條例則例事例

條例則例事例

發布時間: 2021-03-15 11:53:26

A. 則例各殊什麼意思

清代則例編纂之制,「則」 是辦事准則,也即是「法」; 「例」 是處理公務中的成案或定例。將兩者的內容編纂成書,即稱「則例」,屬於各衙署行政法規條例和辦事成例的匯編。則例各殊就是定的則、例不一樣唄。

B. 關於法治的 詩句

1、《秋懷》宋代詩人陸游

原文:

頷須白盡愈落寞,始讀法律親笞榜。

訟氓滿庭鬧如市回,吏牘圍坐答高於城。

譯文:下巴的胡須都白了感到好落寞,開始讀法律親自打榜。訴訟民滿院子鬧到市場,官吏文書圍坐高在城。

2、《和鄭閎中仙居十一首》宋代詩人陳襄

原文:

法律行隨手,詩書坐滿箱。

老來須向學,多病喜平康。

譯文:法律行為隨手而做,詩書滿箱子都是。老了需要多學習,身體疾病多非常希望健康。

3、《自尤》宋代詩人蘇洵

原文:

此雖法律所無奈,尚可仰首披蒼旻。

天高鬼神不可信,後世有耳猶或聞。

譯文:這就是法律所無奈,還可以抬起頭披蒼天。天高鬼神不可信,後世有耳朵還聽說。

4、《長歌行》宋代梅堯臣

原文:

富貴拘法律,貧賤畏笞榜。

生既若此苦,死當一切平。

譯文:富貴不應該拘束法律,貧賤的人也不需要畏懼法律。人生下來就是這樣的痛哭,死去也應該一樣的安靜平和。

5、《官倒》近現代:田遨

原文:

轉手真財藪,撐腰實禍階。

但求嚴法治,當可凈風霾。

譯文:手上錢財眾多,看死是撐腰的其實是禍端。但求法治嚴苛,可以凈化風霾。

C. 題目:評述中國古代立法指導思想的發展並列出歷朝立法成果

中國歷代立法指導思想和立法活動的演變

陳建華

(一)夏商朝的立法思想是神權法思想。

神權法思想是從原始社會的宗教信仰發展而來的,人類進入第一個階級社會以後,原始社會的宗教信仰被加上了階級屬性,成為神權法思想。

夏朝統治者把自己的統治說成是「受天命」,代表上天對人間進行統治;把他們對奴隸和平民的鎮壓和懲罰說成是「恭行天罰」。從夏朝開始,奴隸主就利用「天命」、「天罰」的神法權思想對奴隸進行欺騙,給他們的統治披上一層神秘的合法的外衣。商朝全部繼承了夏朝的神權法思想,並且較夏朝更進一步,發展為一種典型的神權法思想。

立法活動:

1、禹刑。《左傳》記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它是指夏朝法律的總稱,並不是指一部成文法典,大多是啟及其後繼者根據氏族晚期習俗陸續積累的習慣法,具體內容無可詳考。

2、湯刑。《左傳》記載,「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它是商代法律的總稱,包括不成文的習慣法和國王發布的「誓」「誥」「命」等。誓側重於出兵打仗前的盟誓,主要是發布軍事命令或宣布軍事紀律,大體相當於後來的軍法。誥側重於國王或者權臣對大臣、諸侯或者下屬官吏發出的命令、指示或訓誥。命是君主針對具體事情發布的命令。三者均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

(二)西周的立法指導思想

是明德慎罰與以德配天以及親親與尊尊,具體到刑事立法指導思想就是「義行義殺」和「明德慎罰」。西周法律思想反映西周統治者立法思想的成熟與豐富,有利於政權和社會的穩定發展。

所謂「義行義殺」,就是針對國內不同地區、不同的情勢,選擇最適宜的刑罰手段來對付社會犯罪,反對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刑殺的方法。

所謂「明德慎罰」,就是在對付社會犯罪問題上,要提倡德治,提倡倫理道德的強行灌輸,以期在人們頭腦中構築預防犯罪的精神堤壩,有效地預防可能發生的犯罪。同時在鎮壓時,採取審慎的方針,即區分嚴重犯罪與一般犯罪的界限,對一般犯罪採取寬緩的原則;對嚴重犯罪才施以重刑。

立法活動

1、呂刑。周穆王為了革新政治,命司寇呂侯作「呂刑」。後因呂國改稱甫,所以又稱甫刑。它是西周中期很有代表性的法典,內容不可考,《尚書•呂刑》有所記載。呂刑論證了敬德於刑,以刑德教的重要性,反映了奴隸製法制的成熟狀態,是在總結商和周前期法制建設經驗基礎上的重大發展,影響深遠。

2、九刑。兩種含義,一為周朝初年制定的刑書;一為西周的刑罰,即墨、劓、剕、宮、大辟五刑加上贖、鞭、撲、流等刑罰,合起來稱九刑。

3、周公制禮。將夏、商兩代禮制加以折中損益,加上周族自己的禮制,制定了通行全國的較為全面、系統化的周禮,即所謂禮典,規范調整西周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司法、教育、婚姻、家庭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周禮是西周時期法律規范的重要形式之一。

(三)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建立了封建性的國家,為了鞏固從奴隸主手中奪取的政權,封建地主階級採用法家思想作為他們的立法指導思想。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三方面:

1.「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意思是說,取消按照血緣關系而規定的法律特權,取消按照爵位的有無和高低享有不同的待遇,除國君之外,不論是誰,只要違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論罪處罰。這樣,開始打破奴隸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壘。

2.「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意思是說,要制定成文法,並向百姓公布,是人人皆知法而有法可依。從而否定「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秘密法。

3.行刑,「重其輕者」。是指在定罪量刑時,加重對輕罪的刑罰。這樣,輕罪就不致產生,重罪也就無從出現了。

立法活動

1、鄭國「制刑書於鼎」。公元前536年鄭國執政子產鑒於當時社會關系得變化和舊禮制的破壞,率先制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這是打破奴隸主壟斷法律的一種手段,打破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局面。

2、鄧析「竹刑」。公元前502年,鄭國大夫鄧析自行修訂鄭國的法律,書於竹簡之上,稱為「竹刑」。它雖屬私人作品,但是影響很大。鄧析後因「私造刑法」有違「國家法制」,被執政駟歂處死,但他的竹刑仍在鄭國流傳並為國家所承認,從而成為官方的法律。

3、、晉國鑄刑鼎。公元前513年,晉國趙鞅把前任執政范宣子所編刑書正式鑄於鼎之上,公之於眾。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

4、《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比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國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共有6篇,《盜法》、《賊法》、《囚法》(又稱《網法》)、《捕法》、《雜法》、《具法》。其中,將《盜法》和《賊法》放於法典之首,體現了「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它是戰國時期法律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戰國時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總結;它的體例和內容為後世封建成文法典的進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礎。從體例上看,它的六篇為秦漢所直接繼承,成為秦律、漢律的主要篇目,魏晉以後最終形成了以《名例》為統率,以各篇為分則的完善的法典體例。

5、商鞅變法。戰國時期一次最為重要的社會改革。,在變法過程中,將《法經》改編為秦律,史稱「改法為律」。法是指春秋中後期對法律規范的總稱,由夏商西周時期的法律「刑」發展而來。要求把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提到更高的位置上來,改法為律即突出強調法律規范的普遍性、穩定性、必行性,使法律觀念的又一進步,對秦朝法制統一有重要的意義。此後,中國古代的法典基本以律為名。

(四)秦朝的法律指導思想仍然採用法家的思想,主要表現為:

1.法令由一統。這一思想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全國實行統一的法律;第二層含義就是最高立法權屬於皇帝。

2.事皆決於法。秦朝專任刑罰,規定了各種法律來規范人們的行為。

3.以刑殺為威。這一思想有三層含義:第一,法網嚴密;第二,嚴刑重罰;第三,濫施刑罰。

立法活動

秦朝法律制度的許多內容直接來源於商鞅變法期間以及商鞅變法以後秦國所確立的制度。秦統一後主要是頒布各種單行的法律法令,立法活動頻繁,但沒有制定一部大而全的統一法典。

(五)漢朝的法律思想經歷了兩個發展時期,漢初到文景帝時期採用黃老的無為而治作為統治思想,到了漢武帝之後確立了封建正統的儒家法律思想。後世封建王朝基本沿襲封建正統法律思想。

1.漢初至文景時期

漢初至文景時期以黃老思想為主,並輔以法家思想為法治的指導思想。

漢初,由於秦朝的苛政和連年戰爭,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統治者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養,恢復和發展生產,以鞏固剛剛建立的封建政權。這時,劉邦總結秦亡的教訓,作為借鑒。劉邦手下陸賈根據黃老思想,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提出「道莫大於無為」。當時統治階級從皇帝到丞相無不尊崇黃老思想。文景時期尤為顯著。無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導思想上就是「輕徭薄賦」、「約法省刑」。結果,出現了生產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榮景象。

2.漢武帝以後

漢武帝以後是以儒家思想為主,並輔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核心是「德主刑輔」。

漢初社會政治經濟經過七十年的恢復和發展,國家積累了大量物質財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製得到鞏固,但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室力量也逐漸強大起來,同中央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土地兼並嚴重,加上匈奴不斷入侵,最高統治者就亟需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尋求新的法制指導思想。漢武帝招賢納士,董仲舒以「春秋大一統」思想應對。他指出,要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首先要統一思想。進而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儒術,是將儒家思想與陰陽家思想結合起來,使之神秘化。他指出,事件萬物都分為陰和陽,德為陽,刑為陰,德主則刑輔。這也是總結秦朝「轉任刑罰」的教訓,提倡先用德禮進行教化,教化無效再輔以刑罰。這種剛柔並濟的治國之道,是漢武帝行之有效的統治方法。這一思想對後世歷代王朝的立法影響很大,是以綱常名教為核心的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開端。

立法活動

1、「約法三章」與《九章律》。劉邦入咸陽後,宣布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漢朝建立後,高祖命蕭何參照秦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在《法經》的基礎上,增加《戶律》《興律》《廄律》。它是漢朝的基本法律。

2、漢律60 篇。惠帝時,叔孫通為補充《九章律》所未涉及的官秩、儀品之制,編訂《傍章律》18篇;武帝時張湯制定《越宮律》27篇,規范宮廷警衛等事項;趙禹制定《朝律》6篇,明定朝賀制度。以上四部分共60篇,漢律的框架基本形成。

(六)唐朝初年立法指導思想同當時「安民立策」的總方針政策密切相關,大體可以歸納為三點:

1.德本刑用。唐太宗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積極推行以教化為宗,刑罰為輔的政策。把「德禮」作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罰只是為保障推行「德禮」而設,二者相輔而行。

2.法令簡約。所謂簡約,就是條文簡明,使人易知。

3.寬仁慎刑。所謂寬仁就是提倡用輕刑。所謂慎刑,就是對犯罪者處刑採取慎重的態度。

立法活動

1、《武德律》。為唐高祖武德年間制定頒布,是唐朝立法的開始,以隋朝《開皇律》為基礎,沒有太多變化。

2、《貞觀律》。唐太宗命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全面修訂法律,經過11年的時間,完成並正式頒布,共12篇,500條。構築了唐律的基本框架,標志著唐代基本法典即告定型。

3、《永徽律疏》。唐高宗以《武德律》和《貞觀律》為藍本,制定頒布《永徽律》,共12篇,500條。後長孫無忌又奉命制定律疏,對律文進行逐字逐句的解釋,與律文具有同等的效力,附於律後合編一起,稱為「永徽律疏」。它總結了漢魏晉以來立法和注律的經驗,不但對主要原則和制度從歷史上尋根溯源,說明其沿革,引用儒家經典,作為律文的理論依據。《永徽律疏》在元代以後被稱為《唐律疏議》,它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也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具社會影響的代表性法典,集中體現了唐朝法律空前發達的盛況。

(七)宋代立法指導思想

宋王朝統治時期社會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部曲轉化為佃農,擺脫地主的私屬地位,躋身為國家編戶。宋初統治者為適應這一變化,總結了唐末五代「君弱臣強」導致變亂的教訓,確立中央集權的基本國策,加強對社會的全面控制和統治。

宋代統治者針對國內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不斷,確立了重懲「賊盜」的法制指導思想。主張採用重法,使用酷刑嚴厲鎮壓「賊盜」犯罪,所謂「太祖、太宗頗用重典,以繩奸慝」,就說明了這一點。

立法活動

1、《宋刑統》的制定。在內容上沿襲《唐律疏議》,但在各篇下分214們,並且律後附有唐中期以後到宋初到敕、令、格、式。

2、編敕活動。宋代自太祖制定四卷本《建隆新編敕》後,凡新帝即位或每次改元都有編敕。

3、編例活動。宋代也很重視編纂條例和斷例工作,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形勢。神宗變法期間首頒《熙寧法寺斷例》,南宋時期高宗頒布《紹興刑名斷例》等。北宋哲宗首頒「權宜指揮」,至南宋中期指揮已達數萬件之多,其法律地位也日趨重要。

(八)元代立法指導思想

一是「參照唐宋之制」,「附會漢法」;二是沿用本民族習慣法。

立法活動

1、《至元新格》的制定,成為元代立國後第一部成文法典匯編。

2、《風憲宏綱》與《元典章》。分別制定與元仁宗時期與元英宗時期。

3、《大元通制》。以《風憲宏綱》為基礎,修訂了元代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大元通制》,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元代法制狀況。

(九)明朝處於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為了維持政治、經濟不遭受嚴重的破壞,君主專制統治更加強化,並發展到極端化的程序。這一時期的立法指導思想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確立的,對整個明朝的立法活動都有深刻的影響。

1.重典治亂世。具體體現在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兩方面。朱元璋認為,國家的穩定,首先取決於封建國家能否實行對於各級官吏的有效管理。他試圖通過重典治吏,來達到更好的治民、治國,強化中央集權。

2.禮刑並用。朱元璋也從歷史中意識到,一味強調鎮壓,僅靠嚴刑峻法,雖可以取得一時之效,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主張禮法並用,將禮的預防犯罪的職能同法的鎮壓的職能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堅持嚴刑酷法,又強調德禮教化,儒法結合,禮刑並用。

3.加強法制宣傳。朱元璋將立法與法制宣傳結合起來,要求老百姓知曉法律是如何規定的,用實際案例來教育老百姓。

立法活動

1、《大明律》。《大明律》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國初年開始編修,洪武30年完成並頒布於天下的法典,共七篇30卷,460條,一改傳統的刑律體系,更為名例、吏、戶、禮、兵、刑、工七篇格局。《大明律》是有明一代大法,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不僅本朝終世奉守不變,歷代也無敢輕改。

2、《明大誥》。朱元璋在修訂《大明律》的同時,為防止「法外遺奸」,親自督導編制了《大誥》四編。主要內容是為懲治臣民各種典型犯罪的案例及朱元璋發布的訓詞誡令,是明朝具有特別法性質的重刑法令匯編,充分體現了「重典治世」的思想。

3、《問刑條例》。條例是明律以外的單行法規,一般簡稱「例」。通常來自於司法審判的典型案例,司法機關根據該案例擬定條文,經皇帝批准頒布,成為可以普遍適用的法律形式。明孝宗弘治年間,刑部刪訂《問刑條例》,使之成為正式法律,還將律例合編,例為附註,稱《大明律集解附例》,影響了清朝。

(十)清初「詳譯明律,參以國制」的立法思想。

清朝統治者從關外時期起,就重視借鑒明代法制的得失,尤其到皇太極時,已從實踐中認識到吸收明代法律文化的重要性,因而形成了「參漢酌金」的立法原則。「參漢」,就是吸收明代的法制;「酌金」,則是有條件地援用女真族的習慣法。在這一原則指導下,開始將明律為代表的漢族封建法律意識與原則吸收到有關的法律、法令中。在漢官的建議下,清代法制建設將「詳譯明律,參以國制」作為基本的立法指導思想。

立法活動

1、《大清律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封建法典,是清朝較為完整、嚴密的定型大法,它與《大明律》的體系結構基本相同。

2、則例。則例是清代最重要的法律形式,分為條例、則例、事例、成例等。則例指清朝針對中央各部門的職責、辦事規程而制定的基本規則,是規范各部院政務活動、保障其正常運轉的行政規則。可以視為清政府的行政法規,自康熙朝開始制定,分為一般則例和特別則例。

D. "例"這個字怎麼組詞 一定要是"例"這個字哦~例如,例子,舉例,之類的...至少6個~

照例 慣例 例外 援例 凡例 破例 比例 史無前例 例行 條例 有例可援 案例 義例 先例 例如 下不為例 事例 範例 例會 一例 例子 向例 例舉 例授 例假 舉例 例行公事 病例 常例 傍州例 例竟門 年例 則例 實例 循例 定例 成例 常例錢 例證 格於成例 捐例 俗例 流例 分例

E. 隨堂小考九年物理答案

一、單項選擇
1.西周的買賣契約稱為「質劑」,其中「質」指()
A.買賣珍異之物所使用的較短的契券
B.買賣兵器之物所使用的較短的契券
C.帶有動產抵押性質的買賣的契券
D.買賣奴隸、牛馬所使用的較長的契券
答案:D
解析:西周的買賣契約稱為「質劑」。這種契約寫在簡牘上,一分為二,雙方各執一份。注意:「質」、「劑」有別,「大市以質,小市以劑」——「質」,是買賣奴隸、牛馬所使用的較長的契券;「劑」,是買賣兵器,珍異等小件物品使用的較短契券;
2.按照周代的禮制,解除婚姻的制度稱為「七出」。該七種離婚的條件不包括()
A.不順父母
B.有所娶而無所歸
C.惡疾
D.多言
答案:B
解析:「七出」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項情形之一的,丈夫或公婆即可休棄之: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其中:(1)不順父母(公婆)是「逆德」;(2)無子是絕嗣不孝;(3)淫是亂族;(4)妒是亂家;(5)有惡疾不能共祭祖先;(6)口多言會離間親屬;(7)盜竊則是反義。注意:夫家不能離異休棄的情形:女子若有「三不去」的理由——有所娶而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這是對「七出」的限制和例外,夫家不能離異休棄。
3.《法經》具有重要歷史地位。以下表述正確的是()
A.從體例上看《法經》六篇為漢唐律直接繼承
B.《法經》六篇成為秦漢律的主要篇目
C.《法經》是對這一時期社會變革的一種否定
D.《法經》中各篇的主要內容未被後世封建法典繼承
答案:B
解析:《法經》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首先,它是戰國時期政治變革得重要成果,是戰國時期封建禮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總結,為後世封建成文法典的進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從體例上看,《法經》六篇為秦漢直接繼承,成為秦漢律的主要篇目,魏晉以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最終形成了以《名例》為統率,以各篇為分則的完善的法典體例;其主要內容大都為後世封建法典繼承與發展;所以只有B正確。
4.秦代刑法中的「具五刑」是指()
A.死刑
B.羞辱刑
C.貲刑
D.肉刑
答案:A
解析:具五刑——《漢書·刑法志》所說:「當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 它是後世凌遲刑的萌芽形式。
5.在中國法律發展史上,「死刑復奏制度」確立於()
A.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B.唐時期
C.漢時期
D.周時期
答案:A
解析:死刑復奏制度——奏皇帝批准執行死刑判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時正式確立,為唐代的死刑三復奏,打下了基礎。既加強了皇帝對司法審判的控制,又體現了皇帝對民眾的體恤。
6.在中國封建法律發展史上,最早確立法典12篇結構的是( )
A.《開皇律》
B.《永徽律》
C.《北魏律》
D.《北齊律》
答案:D
解析:《北魏律》吸收漢晉立法成果,采諸家法典之長,「取精用宏」,修成《北魏律》20篇;
《北齊律》的制定——全面總結歷代立法經驗,歷經十餘年修成,共12篇。
(1)將刑名與法例律合為名例律一篇,充實了刑法總則;
(2)精煉了刑法分則,使其成為11篇——禁衛、戶婚、擅興,違制、詐偽、斗訟、賊盜、捕斷、毀損、廄牧、雜律;
7.宋代的中央司法機構不包括()
A.御史台
B.丞相府
C.刑部
D.大理寺
答案:B
解析:唐沿襲隋制,宋沿唐制,在皇帝以下(中央)設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分掌中央司法審判職權。所以B是錯誤的。
8.明代中央司法機構之一為刑部,它的職權是()
A.明代中央復核機關
B.明代中央審判機關
C.明代中央監察機關
D.明代死刑審判機關
答案:B
解析:明清時期的司法機關——中央司法機構為刑部、大理寺、督察院。明代大理寺掌復核駁正。明代都察院掌糾察,其司法活動僅限於會審及審理官吏犯罪案件,並無監督法律執行的職能,都察院是全國最高監察機關。明代中央審判機關是刑部。
9.在秋審制度中,「案情屬實,但危害不大,可以減刑或留待下年再作決定」的稱為()
A.情實
B.緩決
C.可矜
D.可疑
答案:B
解析:清代經過秋審後,分四種情況:a.情實——奏請執行;b.案情屬實、危害不大——減為流放、或充軍、或再押監侯,稱為緩決;c.可矜——免於死刑,減為徒、流刑;d.留養承嗣——案情屬實、罪名恰當、但有親老丁單情形,合乎留養條件者按留養奏請皇帝裁決。
10.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正式頒行的 「憲法」的是()
A.《中華民國憲法》(「賄選憲法」)
B.《欽定憲法大綱》
C.《中華民國憲法》(草案)
D.《中華民國憲法》(1947年)
答案:A
解析:「賄選憲法」:北洋政府1923年10月10日公布的《中華民國憲法》,中國近代史上首部正式頌行的憲法。
二、多項選擇
1.下面關於禮與刑關系的說法中正確的有()
A.刑的作用是「懲惡於未萌」
B.禮的作用是「禁惡於已然」
C.禮的作用是「禁惡於未萌」
D.刑的作用是「懲惡於已然」
答案:CD
解析:禮與刑的關系:——《漢書·陳寵傳》:「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裡」,二者共同構成西周法律的完整體系。「刑」:多指刑法和刑罰,對一切違法背禮的行為進行嚴厲處罰;「禮」:正面、積極規范人們的言行,引導人們去行為。所以,禮的作用是「禁惡於未萌」,刑的作用是「懲惡於已然」。
2.下列屬於「八議」的內容表述正確的是()
A.議親(皇帝親戚)
B.議賢(有傳統德行與影響的人)
C.議功(有大才能)
D.議勤(為朝廷勤勞服務)
答案:ABD
解析:「八議」——魏明帝在制定《魏律》時,以《周禮》「八辟」為依據,正式規定了此制度,主要是對封建特權人物犯罪實行減免處罰的法律規定,包括:議親(皇帝親戚);議故(皇帝故舊);議賢(有傳統德行與影響的人);議能(有大才能);議功(有大功勛);議貴(貴族官僚);議勤(為朝廷勤勞服務);議賓(前代皇室宗親)
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法律制度較秦漢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其中確立於這一時期並對後世影響較大的制度是()
A.春秋決獄
B.准五服以制罪
C.八議
D.死刑復奏制度
答案:BCD
解析:春秋決獄是漢代確立的,「八議」——魏明帝在制定《魏律》時,以《周禮》「八辟」為依據,正式規定了此制度,「准五服制罪」的確立——《晉律》與《北齊律》中相繼確立的制度;死刑復奏制度——奏皇帝批准執行死刑判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時正式確立,為唐代的死刑三復奏,打下了基礎。
4.《大清新刑律》的特點有()
A.是一部諸法合體的法典
B.採用西方刑法典的結構
C.確立新的刑法制度及西方刑法原則
D.拋棄了以往的傳統舊律結構
答案:BCD
解析:《大清新刑律》是第一部近代意義上的專門刑法典,但仍保持著維護專制制度和封建倫理的傳統。制定中曾引發了禮教派的攻擊和爭議,採用了西方刑法典的結構,結構上分總則、分則兩篇,主要內容及發展變化有:A.專屬刑法范疇的條文;B.總則、分則;C.主刑、從刑;D.近代刑法原則和制度(罪刑法定、緩刑制度)。所以A錯誤。一、單項選擇題
1.夏朝法律的總稱是( )。
A.夏刑
B.禹刑
C.呂刑
D.湯刑
【答案】B
2.西周時審理民事案件稱為( )。
A.聽獄
B.斷獄
C.五聽
D.聽訟
【答案】D
3.漢初統治者實行的立法指導思想是( )。
A.禮法並用、德主刑輔
B.以德配天、明德慎罰
C.與民休息、寬省刑罰
D.以德配天、德主刑輔
【答案】A
4.在婚姻六禮中,男方請媒氏攜禮物到女方家提親的行為被稱為( )。
A.納彩
B.納吉
C.納征
D.納幣
【答案】A
5.「重罪十條」首次規定於( )。
A.《晉律》
B.《開皇律》
C.《唐律》
D.《北齊律》
【答案】D
6.正式規定了「十惡」制度的法典是( )。
A.《開皇律》
B.《大業律》
C.《貞觀律》
D.《永徽律》
【答案】A
7.唐朝中央最高審判機關是( )。
A.刑部
B.御史台
C.大理寺
D.中書省
【答案】C
8.明朝例正式成為法律始於( )。
A.《大明律》
B.《大誥》
C.《問刑條例》
D.《大明律集解附例》
【答案】C
9.清入關後正式頒布並通行全國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 )。
A.《大清律例》
B.《大清律集解附例》
C.《大清律》
D.《大清會典》
【答案】B
10.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國考察西方憲政,並設立( )。
A.法律編譯館
B.憲政編譯館
C.憲政編查館
D.法律編查館
【答案】C
二、多項選擇題
1.中國早期法制的特點有( )。
A.成文法
B.公開
C.不成文
D.不公開
【答案】CD
2.西周婚姻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 )。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六禮」
C.「七出」、「三不去」
D.「同姓不婚」
【答案】ABCD
3.屬於漢朝法律形式的有( )。
A.法律答問
B.律
C.決事比
D.廷行事
【答案】BC
4.漢律規定,不準以違禁物品與匈奴互市,主要是不準內地商賈以下列哪幾種物品與匈奴貿易,違者治罪?( )
A.兵器
B.鐵
C.馬匹
D.銅錢
【答案】ABCD
5.下列哪幾位律學家為《晉律》做注,經晉武帝批准,「詔頒天下」,與《晉律》具有同等效力?( )
A.張斐
B.王植
C.杜預
D.董仲舒
【答案】AC
6.《唐律疏議》又稱《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間完成的一部極為重要的法典。下列關於《唐律疏議》的表述哪些是正確的?()
A.《唐律疏議》是由張斐、杜預完成的法律注釋
B.《唐律疏議》引用儒家經典作為律文的理論依據
C.《唐律疏議》奠定了中華法系的傳統
D.《唐律疏議》對唐代的《武德律》等法典有很深的影響
【答案】BC
7.唐律中有關拷訊的限制包括( )。
A.依法享有議、請、減等特權的不得刑訊
B.老小廢疾不得刑訊
C.女犯不得刑訊
D.拷囚不得超過三次
【答案】ABD
8.明代的法律指導思想有( )。
A.禮法合一
B.德主刑輔
C.明刑弼教
D.重典治國
【答案】CD
9.清朝適用於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法規有( )。
A.《蒙古律》
B.《回律》
C.《苗律》
D.《番律》
【答案】ABCD
10.《大清現行刑律》的特點有( )。
A.改律名為「刑律」
B.取消《大清律例》中的六律總目
C.純屬民事性質的條款不再科刑
D.刪除妨害國交罪
【答案】ABC
一、單項選擇題

1.傳說中中國歷史上第—個大法官是( )。
A.共工
B.蚩尤
C.皋陶
D.黃帝
【答案】C
2.西周時祭祀之禮稱為( )。
A.凶禮
B.嘉禮
C.軍禮
D.吉禮
【答案】D
3.西漢末年,某地一男子偷盜他人一頭牛並販賣到外鄉,回家後將此事告訴了妻子。其妻隱瞞未向官府舉報。案發後,該男子受到懲處。依照漢代法律,其妻的行為應如何處理?()
A.完全不負刑事責任
B.按包庇罪論處
C.與其丈夫同罪
D.按其丈夫之罪減一等處罰
【答案】A
4.漢初關於禮儀制度方面的法律是( )。
A.《傍章律》
B.《越宮律》
C.《朝律》
D.《衛禁律》
【答案】A
5.「八議」首次規定於( )。
A.《晉律》
B.《曹魏律》
C.《北齊律》
D.《唐律》
【答案】B
6.唐律規定,如果「嫁娶違律」,( )。
A.獨坐結婚者
B.獨坐主婚者
C.結婚、主婚皆坐
D.結婚、主婚皆不坐
【答案】B
7.唐初立法的重要依據是( )思想。
A.務在寬簡
B.嚴格守法
C.嚴格執法
D.德本刑用
【答案】D
8.明朝將御史台改為( )。
A.通政使司
B.布政使司
C.按察使司
D.都察院
【答案】D
9.清朝頒布的《會典》共有( )。
A.三部
B.六部
C.四部
D.五部
【答案】D
10.清末官制改革中將省刑名總匯的提刑按察使司改為( )。
A.按察司
B.地方審判廳
C.提法司
D.地方檢察廳
【答案】C
二、多項選擇題
1.下列選項中,關於中國早期社會政治法律觀的正確表述有( )。
A.「天討」、「天罰」是最基本的官方政治法律思想
B.「天討」、「天罰」直接構成早期神權政治法律理論的基礎
C.以天意來解釋行使權力、實施法律和刑罰的終極依據,以增強政權和國家法律的威懾力量
D.以德配天,明德慎罰
【答案】ABC
2.以下屬於「五過」內容的有( )。
A.惟反
B.惟內
C.惟貨
D.惟來
【答案】ABCD
3.漢代起訴方面的法律規定有( )。
A.嚴禁越訴
B.有告訴和舉劾兩種起訴形式
C.嚴禁誣告
D.武帝後限制卑幼的訴權
【答案】ABCD
4.漢律中有關於親親得相首匿的原則,其中無條件作免罪處置的情況有( )。
A.子匿父母
B.孫匿祖父母
C.父母匿子
D.夫匿妻
【答案】AB
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社會政治經濟關系的變化,法律內容也有所發展,主要表現在禮法結合進一步發展。具體表現為()。
A.八議入律
B.官當制度的確立
C.重罪十條的產生
D.准五服制罪的確立
【答案】ABCD
6.屬於唐朝刑法適用原則的有( )。
A.類推
B.自首
C.累犯加重
D.同居相為隱
【答案】ABCD
7.唐代科舉的科目主要有( )。
A.明經
B.明法
C.明書
D.明算
【答案】ABCD
8.明代例由( )組成。
A.條例
B.判例
C.單行成例
D.斷例
【答案】BC
9.清朝的主要法律形式包括( )。
A.赦
B.條例、則例
C.會典
D.事例
【答案】BCD
10.下列有關清末商事立法的表述,正確的有( )。
A.清末政府和北洋政府都實行民商分立的民事立法體例
B.沈家本參與起草了《欽定大清商律》
C.日本法學家參與了清末的商事立法活動
D.《大清商律草案》由總則、公司律、破產律、票據律和海船律五編組成
【答案】AC
一、單項選擇題
1.西周法官在審判中判斷當事人陳述真偽的方式叫做( )。
A.「五刑」
B.「五聽」
C.「五行」
D.「九刑」
【答案】B
2.「觀其眸子,不直則眊然」,即觀察當事人眼睛與視覺,無理則雙目失神,這就是「五聽」制度中的( )。
A.「色聽」
B.「目聽」
C.「辭聽」
D.「氣聽」
【答案】B
3.西漢武帝時頒布「告緡令」的目的主要是( )。
A.加強社會治安管理
B.加強對外貿易管理
C.推行國家專賣制度
D.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答案】D
4.漢朝時為了適應武帝以後法律儒家化的需要,在審判制度中首創了「春秋決獄」的是( )。
A.董仲舒
B.桑弘羊
C.蕭何
D.趙禹
【答案】A
5.最早將《法經》中的「具律」改為刑名,置於律首的法典是( )。
A.《晉律》
B.《魏律》
C.《北魏律》
D.《北齊律》
【答案】B
6.配有律疏的法律是( )。
A.《大中刑律統類》
B.《貞觀律》
C.《唐六典》
D.《永徽律》
【答案】D
7.唐律中有關賦稅徵收和徭役攤派的內容規定在( )。
A.職制律
B.徭律
C.戶婚律
D.田律
【答案】C
8.明朝代表性的法典是( )。
A.《明大誥》
B.《明會典》
C.《大明律》
D.《大明會典》
【答案】C
9.清朝則例的制定始於( )。
A.順治年間
B.雍正年間
C.乾隆年間
D.康熙年間
【答案】D
10.《諮議局章程》及《諮議局議員選舉章程》是由下列哪一機構草擬的?( )
A.考察政治館
B.憲政編查館
C.刑部
D.修訂法律館
【答案】B
二、多項選擇題
1.三宥之法指的是( )。
A.過失
B.弗知
C.遺忘
D.故意
【答案】ABC
2.西周時期將審理案件稱為( )。
A.斷獄
B.聽訟
C.定分
D.止爭
【答案】AB
3.西漢武帝時期確立的立法指導思想是( )。
A.與民休息
B.寬省刑罰
C.禮法並用
D.德主刑輔
【答案】CD
4.下列選項中,關於決事比的正確表述是( )。
A.又稱比,與近代類推相似
B.具有靈活性與針對性
C.在西漢時期被廣泛應用
D.針對特定犯罪而設
【答案】ABC
5.正式規定官當制度的法典分別是( )。
A.《北魏律》
B.《北齊律》
C.《陳律》
D.《晉律》
【答案】AC
6.唐律的特點是( )。
A.「禮法合一」
B.科條簡要,寬簡適中
C.立法技術完善
D.中華法系形成的標志
【答案】ABCD
7.唐律將「十惡」按照性質劃分為( )。
A.威脅、損害皇帝人身、權力、尊嚴的犯罪
B.嚴重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的手段殘忍的犯罪
C.破壞封建倫常關系的犯罪
D.破壞社會經濟秩序的犯罪
【答案】ABC
8.下列選項中,對《明大誥》的正確表述有( )。
A.明太祖朱元璋親自主持編纂
B.以判例形式出現
C.是帶有特別法性質的重刑法令,是律外之法
D.共四編,處刑多重於明律,處刑殘忍
【答案】ABCD
9.按照清律的規定,下列選項中,應當加重處罰的犯罪是( )。
A.謀反
B.謀叛
C.謀大逆
D.不義
【答案】ABC
10.下列選項中,有關《大清新刑律》的正確表述是( )。
A.受到張之洞、勞乃宣為代表的禮教派的反對
B.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近代意義上的專門刑法典
C.分為總則和分則兩編
D.由此引發了「禮法之爭」,展示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西方法律文化的巨大差異
【答案】ABCD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選項中,將奴隸制五刑由輕至重排列正確的是( )。
A.大辟、宮、剕、劓、墨
B.墨、劓、剕、大辟、宮
C.墨、劓、剕、宮、大辟
D.剕、大辟、宮、墨、劓
【答案】C
2.「觀其出言,不直則煩」,即觀察當事人的言語表達,理屈者則言語錯亂,這就是「五聽」制度中的( )。
A.「色聽」
B.「目聽」
C.「辭聽」
D.「耳聽」
【答案】C
3.漢代曾發生這樣一件事情:齊太倉令獲罪當處墨刑,其女緹縈上書請求將自己沒為官奴,替父贖罪。這一事件導致了下列哪一項法律制度改革?()
A.漢高祖規定「上請」制度
B.漢文帝廢除肉刑
C.漢文帝確立「官當」制度
D.漢景帝規定「八議」制度
【答案】B
4.漢文帝時期的刑罰改革中將劓刑改為( )。
A.髡鉗城旦舂
B.笞三百
C.笞五百
D.棄市
【答案】B
5.在中國封建法律發展史上,最早確立法典l2篇結構的是( )。
A.《開皇律》
B.《永徽律》
C.《北魏律》
D.《北齊律》
【答案】D
6.首次區分公罪與私罪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A.《北齊律》
B.《開皇律》
C.《唐律疏議》
D.《宋刑統》
【答案】B
7.在唐朝,禁違止邪的官吏守則,帶有行政法律的性質的法律形式是( )。
A.律
B.令
C.格
D.式
【答案】C
8.《大明會典》首次編制於( )。
A.正德時期
B.嘉靖時期
C.弘治時期
D.萬曆時期
【答案】C
9.清朝的則例( )。
A.專指刑事單行法規
B.指某一行政部門或某項專門事務方面的單行法規匯編
C.指皇帝就某項事務發布的「上諭」或經皇帝批準的政府部門提出的建議
D.指經過整理編訂的事例
【答案】B
10.1902年,清政府任命了兩位修律大臣,一位是沈家本,另一位是( )。
A.端方
B.伍廷芳
C.劉坤一
D.勞乃宣
【答案】B
二、多項選擇題
1.下列哪些是夏朝司法官的名稱?( )
A.大理
B.理
C.小司寇
D.士
【答案】ABD
2.下面關於西周時期「禮」與「刑」關系的表述正確的有( )。
A.「禮」正面、積極規范人們的言行
B.「刑」是對一切違背禮的行為進行處罰
C.兩者在運用上為「出禮入刑」
D.「禮之所去,刑之所取」
【答案】ABCD
3.漢朝《九章律》的篇目是在秦律六篇的基礎上增加而成的。增加的三篇篇目分別為( )。
A.戶律
B.興律
C.廄律
D.朝律
【答案】ABC
4.在漢律中,屬於危害專制中央集權方面的犯罪是( )。
A.左官罪
B.阿黨附益罪
C.出界罪
D.酎金罪
【答案】ABCD
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司法制度的變化包括( )。
A.北齊時期正式設置大理寺
B.登聞鼓直訴制度建立
C.死刑復奏制度確立
D.法律上禁止刑訊逼供
【答案】ABC
6.關於唐律中的刑罰適用原則,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十惡」犯罪為「常赦所不原」
B.老年人和殘疾人犯罪可減免刑罰
C.禁止以類推方法定罪量刑
D.外國人犯罪一律依照唐律處罰
【答案】AB
7.唐代御史台在司法方面的職權包括以下哪幾項?( )
A.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審判活動
B.參與審判重大疑案
C.負責全國的獄囚管理
D.受理有關行政上訴案件
【答案】ABD
8.明代文官考課的制度包括( )。
A.致仕
B.考滿法
C.京察
D.考察法
【答案】BCD
9.清朝刑部的職權有( )。
A.審理京師百官犯罪案件
B.刑名總匯
C.參與或主持國家立法
D.負責全國的司法行政案件
【答案】ABCD
10.《大清民律草案》中由日本法學家草擬的編目有( )。
A.總則
B.親屬
C.債
D.繼承
【答案】AC 希望可以幫助您!

F. 如何理解清代司法實踐中的律例並行 中國法制史

即重律,又重例,律例並行;律與刑例的關系是:「蓋立例以輔律,貴 依律以定例」。所謂「貴依律以定例」,就是在 編纂條例時,要以「輔律」為出發點,以明律為立法基礎,按照律的基本精神和立法原 則去進行。清王朝繼承和發展了明代的律例關系理論,並把其作為立法和司法的指導思 想。清代制例的基本要求是,例當「與律義相合」,例以補「律所不備」。清末薛允升 把清代律例的關系概括為:「凡律所不備,必藉有例,以權其小大輕重之衡。使之纖悉 比附,歸於至當」。由於明清兩朝基本上堅持按照 這一立法原則制例,進一步完善了當時的法律制度。
在清代的法律體系中,律、例是最基本的法律形式。律為「常經」,長期穩定不 變。適時制例、編例以補律之不足,是國家基本的和經常性的立法活動。通過制例對少 數過時的律文進行修正,也是國家完善法制的重要措置。在司法實踐中,律、例並行, 例在國家法制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評價例的作用和功過是非,不能以是否「以例 破律」、「以例代律」為尺度,而應當以它在司法實踐中發揮的是積極還是消極的作用 為標准。由於清代的編例內容浩瀚,對例的作用的評價,應當區別不同情況具體分 析,不可把經過朝廷精心修訂的各種條例、則例、事例、條規等,同某一時期某位君主 隨心所欲頒行的事例一概而論,也不可因為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著奸吏曲法、蓄意以例破 律的問題,就斷定清代是以例壞法,進而全盤否定例的作用。清代雖然也出現 過「因事起例」、「馴致條例浩瀚」、的弊端,但一般說來,在司法實踐 中造成不良後果的,多是那些屬於君主個人隨心所欲、臨時頒行的事例,或是不法官吏 曲法、壞法造成的,且在法律實施中是局部發生的問題,不可以偏蓋全!

G. 律垂邦法為不易之常經 例准民情在制宜以善用 何解

·「律垂邦法為不易之常經,例准民情在制宜以善用」———先是以例輔律,逐漸例律並行,最後以例破律

所謂「例」,即成例匯編,是在漢代「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法律形式,但其不一定有具體事例,盛行於宋、明、清等朝。其主要內容一般有兩部分,一是皇帝有關詔旨或經皇帝批準的事例、條例;二是案例,經過編纂,以前事作為後事的斷案標准。例之盛行的主要原因是社會情況的發展變化使得法律難以適應,再加上有些朝代開國君主所定法律後繼者不得修改。律文的固定性與社會生活的多變性之間的矛盾為例的盛行提供了條件。[131]。

明清法規以律為主,律外有例、誥、令、條例、則例、會典等;特別是經常以奏準的例來補充律文的不足[132]。明清時期律例合編。清律繼承和發展了明律的有關規定,清朝法典分為「律」與「例」兩部分,律是正文,例是附例。「凡律令該載不盡事理,若斷罪無正條者引律比附,應加應減,訂擬罪名,議定奏聞」。「律不盡者著於例,……有例則置其律,例有新者則置其故者,律與例無正條者,得比而科焉,必疏聞以候旨。」清朝還創制了一系列比附範例作為審判時所遵循的先例[133]。

例與律的地位隨時代的變化而有消長,基本過程是:先是以例輔律,逐漸例律並行,最後以例破律。荀子曾說過:「有法則以法行,無法則以類舉,聽之盡也。[134]」武樹臣認為:這即為荀子提出的司法審判原理。其涵義即是說:「在審判中,有現成的法律條文可援引的,就按法律條文定罪科刑,沒有法律條文的就援引以往的判例,沒有判例就依照統治階級的法律意識、法律政策來定罪量刑,創制判例。[135]」

考證還說明,例如在清代時,習慣法和判例法都是審判機關處理案件時的重要法律淵源。由於此種「例」其實是對成案中包含的法律原則的高度抽象。而適用成案事實上又是清代法律適用的一項原則。以至於有人認為,這種判例法體系或判例法制度,無論在形式還是在內容上,與英國中世紀的判例法制度即普通法制度,都已經是非常地接近了

H. 古代中國如何立法 君主命令就是法律嗎

中國歷代立法指導思想和立法活動的演變陳建華(一)夏商朝的立法思想是神權法思想。神權法思想是從原始社會的宗教信仰發展而來的,人類進入第一個階級社會以後,原始社會的宗教信仰被加上了階級屬性,成為神權法思想。夏朝統治者把自己的統治說成是「受天命」,代表上天對人間進行統治;把他們對奴隸和平民的鎮壓和懲罰說成是「恭行天罰」。從夏朝開始,奴隸主就利用「天命」、「天罰」的神法權思想對奴隸進行欺騙,給他們的統治披上一層神秘的合法的外衣。商朝全部繼承了夏朝的神權法思想,並且較夏朝更進一步,發展為一種典型的神權法思想。立法活動:1、禹刑。《左傳》記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它是指夏朝法律的總稱,並不是指一部成文法典,大多是啟及其後繼者根據氏族晚期習俗陸續積累的習慣法,具體內容無可詳考。2、湯刑。《左傳》記載,「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它是商代法律的總稱,包括不成文的習慣法和國王發布的「誓」「誥」「命」等。誓側重於出兵打仗前的盟誓,主要是發布軍事命令或宣布軍事紀律,大體相當於後來的軍法。誥側重於國王或者權臣對大臣、諸侯或者下屬官吏發出的命令、指示或訓誥。命是君主針對具體事情發布的命令。三者均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二)西周的立法指導思想是明德慎罰與以德配天以及親親與尊尊,具體到刑事立法指導思想就是「義行義殺」和「明德慎罰」。西周法律思想反映西周統治者立法思想的成熟與豐富,有利於政權和社會的穩定發展。所謂「義行義殺」,就是針對國內不同地區、不同的情勢,選擇最適宜的刑罰手段來對付社會犯罪,反對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刑殺的方法。所謂「明德慎罰」,就是在對付社會犯罪問題上,要提倡德治,提倡倫理道德的強行灌輸,以期在人們頭腦中構築預防犯罪的精神堤壩,有效地預防可能發生的犯罪。同時在鎮壓時,採取審慎的方針,即區分嚴重犯罪與一般犯罪的界限,對一般犯罪採取寬緩的原則;對嚴重犯罪才施以重刑。立法活動1、呂刑。周穆王為了革新政治,命司寇呂侯作「呂刑」。後因呂國改稱甫,所以又稱甫刑。它是西周中期很有代表性的法典,內容不可考,《尚書•呂刑》有所記載。呂刑論證了敬德於刑,以刑德教的重要性,反映了奴隸製法制的成熟狀態,是在總結商和周前期法制建設經驗基礎上的重大發展,影響深遠。2、九刑。兩種含義,一為周朝初年制定的刑書;一為西周的刑罰,即墨、劓、剕、宮、大辟五刑加上贖、鞭、撲、流等刑罰,合起來稱九刑。3、周公制禮。將夏、商兩代禮制加以折中損益,加上周族自己的禮制,制定了通行全國的較為全面、系統化的周禮,即所謂禮典,規范調整西周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司法、教育、婚姻、家庭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周禮是西周時期法律規范的重要形式之一。(三)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建立了封建性的國家,為了鞏固從奴隸主手中奪取的政權,封建地主階級採用法家思想作為他們的立法指導思想。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意思是說,取消按照血緣關系而規定的法律特權,取消按照爵位的有無和高低享有不同的待遇,除國君之外,不論是誰,只要違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論罪處罰。這樣,開始打破奴隸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壘。2.「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意思是說,要制定成文法,並向百姓公布,是人人皆知法而有法可依。從而否定「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秘密法。3.行刑,「重其輕者」。是指在定罪量刑時,加重對輕罪的刑罰。這樣,輕罪就不致產生,重罪也就無從出現了。立法活動1、鄭國「制刑書於鼎」。公元前536年鄭國執政子產鑒於當時社會關系得變化和舊禮制的破壞,率先制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這是打破奴隸主壟斷法律的一種手段,打破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局面。2、鄧析「竹刑」。公元前502年,鄭國大夫鄧析自行修訂鄭國的法律,書於竹簡之上,稱為「竹刑」。它雖屬私人作品,但是影響很大。鄧析後因「私造刑法」有違「國家法制」,被執政駟歂處死,但他的竹刑仍在鄭國流傳並為國家所承認,從而成為官方的法律。3、、晉國鑄刑鼎。公元前513年,晉國趙鞅把前任執政范宣子所編刑書正式鑄於鼎之上,公之於眾。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4、《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比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國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共有6篇,《盜法》、《賊法》、《囚法》(又稱《網法》)、《捕法》、《雜法》、《具法》。其中,將《盜法》和《賊法》放於法典之首,體現了「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它是戰國時期法律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戰國時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總結;它的體例和內容為後世封建成文法典的進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礎。從體例上看,它的六篇為秦漢所直接繼承,成為秦律、漢律的主要篇目,魏晉以後最終形成了以《名例》為統率,以各篇為分則的完善的法典體例。5、商鞅變法。戰國時期一次最為重要的社會改革。,在變法過程中,將《法經》改編為秦律,史稱「改法為律」。法是指春秋中後期對法律規范的總稱,由夏商西周時期的法律「刑」發展而來。要求把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提到更高的位置上來,改法為律即突出強調法律規范的普遍性、穩定性、必行性,使法律觀念的又一進步,對秦朝法制統一有重要的意義。此後,中國古代的法典基本以律為名。(四)秦朝的法律指導思想仍然採用法家的思想,主要表現為:1.法令由一統。這一思想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全國實行統一的法律;第二層含義就是最高立法權屬於皇帝。2.事皆決於法。秦朝專任刑罰,規定了各種法律來規范人們的行為。3.以刑殺為威。這一思想有三層含義:第一,法網嚴密;第二,嚴刑重罰;第三,濫施刑罰。立法活動秦朝法律制度的許多內容直接來源於商鞅變法期間以及商鞅變法以後秦國所確立的制度。秦統一後主要是頒布各種單行的法律法令,立法活動頻繁,但沒有制定一部大而全的統一法典。(五)漢朝的法律思想經歷了兩個發展時期,漢初到文景帝時期採用黃老的無為而治作為統治思想,到了漢武帝之後確立了封建正統的儒家法律思想。後世封建王朝基本沿襲封建正統法律思想。1.漢初至文景時期漢初至文景時期以黃老思想為主,並輔以法家思想為法治的指導思想。漢初,由於秦朝的苛政和連年戰爭,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統治者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養,恢復和發展生產,以鞏固剛剛建立的封建政權。這時,劉邦總結秦亡的教訓,作為借鑒。劉邦手下陸賈根據黃老思想,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提出「道莫大於無為」。當時統治階級從皇帝到丞相無不尊崇黃老思想。文景時期尤為顯著。無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導思想上就是「輕徭薄賦」、「約法省刑」。結果,出現了生產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榮景象。2.漢武帝以後漢武帝以後是以儒家思想為主,並輔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核心是「德主刑輔」。漢初社會政治經濟經過七十年的恢復和發展,國家積累了大量物質財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製得到鞏固,但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室力量也逐漸強大起來,同中央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土地兼並嚴重,加上匈奴不斷入侵,最高統治者就亟需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尋求新的法制指導思想。漢武帝招賢納士,董仲舒以「春秋大一統」思想應對。他指出,要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首先要統一思想。進而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儒術,是將儒家思想與陰陽家思想結合起來,使之神秘化。他指出,事件萬物都分為陰和陽,德為陽,刑為陰,德主則刑輔。這也是總結秦朝「轉任刑罰」的教訓,提倡先用德禮進行教化,教化無效再輔以刑罰。這種剛柔並濟的治國之道,是漢武帝行之有效的統治方法。這一思想對後世歷代王朝的立法影響很大,是以綱常名教為核心的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開端。立法活動1、「約法三章」與《九章律》。劉邦入咸陽後,宣布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漢朝建立後,高祖命蕭何參照秦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在《法經》的基礎上,增加《戶律》《興律》《廄律》。它是漢朝的基本法律。2、漢律60篇。惠帝時,叔孫通為補充《九章律》所未涉及的官秩、儀品之制,編訂《傍章律》18篇;武帝時張湯制定《越宮律》27篇,規范宮廷警衛等事項;趙禹制定《朝律》6篇,明定朝賀制度。以上四部分共60篇,漢律的框架基本形成。(六)唐朝初年立法指導思想同當時「安民立策」的總方針政策密切相關,大體可以歸納為三點:1.德本刑用。唐太宗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積極推行以教化為宗,刑罰為輔的政策。把「德禮」作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罰只是為保障推行「德禮」而設,二者相輔而行。2.法令簡約。所謂簡約,就是條文簡明,使人易知。3.寬仁慎刑。所謂寬仁就是提倡用輕刑。所謂慎刑,就是對犯罪者處刑採取慎重的態度。立法活動1、《武德律》。為唐高祖武德年間制定頒布,是唐朝立法的開始,以隋朝《開皇律》為基礎,沒有太多變化。2、《貞觀律》。唐太宗命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全面修訂法律,經過11年的時間,完成並正式頒布,共12篇,500條。構築了唐律的基本框架,標志著唐代基本法典即告定型。3、《永徽律疏》。唐高宗以《武德律》和《貞觀律》為藍本,制定頒布《永徽律》,共12篇,500條。後長孫無忌又奉命制定律疏,對律文進行逐字逐句的解釋,與律文具有同等的效力,附於律後合編一起,稱為「永徽律疏」。它總結了漢魏晉以來立法和注律的經驗,不但對主要原則和制度從歷史上尋根溯源,說明其沿革,引用儒家經典,作為律文的理論依據。《永徽律疏》在元代以後被稱為《唐律疏議》,它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也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具社會影響的代表性法典,集中體現了唐朝法律空前發達的盛況。(七)宋代立法指導思想宋王朝統治時期社會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部曲轉化為佃農,擺脫地主的私屬地位,躋身為國家編戶。宋初統治者為適應這一變化,總結了唐末五代「君弱臣強」導致變亂的教訓,確立中央集權的基本國策,加強對社會的全面控制和統治。宋代統治者針對國內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不斷,確立了重懲「賊盜」的法制指導思想。主張採用重法,使用酷刑嚴厲鎮壓「賊盜」犯罪,所謂「太祖、太宗頗用重典,以繩奸慝」,就說明了這一點。立法活動1、《宋刑統》的制定。在內容上沿襲《唐律疏議》,但在各篇下分214們,並且律後附有唐中期以後到宋初到敕、令、格、式。2、編敕活動。宋代自太祖制定四卷本《建隆新編敕》後,凡新帝即位或每次改元都有編敕。3、編例活動。宋代也很重視編纂條例和斷例工作,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形勢。神宗變法期間首頒《熙寧法寺斷例》,南宋時期高宗頒布《紹興刑名斷例》等。北宋哲宗首頒「權宜指揮」,至南宋中期指揮已達數萬件之多,其法律地位也日趨重要。(八)元代立法指導思想一是「參照唐宋之制」,「附會漢法」;二是沿用本民族習慣法。立法活動1、《至元新格》的制定,成為元代立國後第一部成文法典匯編。2、《風憲宏綱》與《元典章》。分別制定與元仁宗時期與元英宗時期。3、《大元通制》。以《風憲宏綱》為基礎,修訂了元代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大元通制》,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元代法制狀況。(九)明朝處於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為了維持政治、經濟不遭受嚴重的破壞,君主專制統治更加強化,並發展到極端化的程序。這一時期的立法指導思想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確立的,對整個明朝的立法活動都有深刻的影響。1.重典治亂世。具體體現在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兩方面。朱元璋認為,國家的穩定,首先取決於封建國家能否實行對於各級官吏的有效管理。他試圖通過重典治吏,來達到更好的治民、治國,強化中央集權。2.禮刑並用。朱元璋也從歷史中意識到,一味強調鎮壓,僅靠嚴刑峻法,雖可以取得一時之效,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主張禮法並用,將禮的預防犯罪的職能同法的鎮壓的職能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堅持嚴刑酷法,又強調德禮教化,儒法結合,禮刑並用。3.加強法制宣傳。朱元璋將立法與法制宣傳結合起來,要求老百姓知曉法律是如何規定的,用實際案例來教育老百姓。立法活動1、《大明律》。《大明律》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國初年開始編修,洪武30年完成並頒布於天下的法典,共七篇30卷,460條,一改傳統的刑律體系,更為名例、吏、戶、禮、兵、刑、工七篇格局。《大明律》是有明一代大法,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不僅本朝終世奉守不變,歷代也無敢輕改。2、《明大誥》。朱元璋在修訂《大明律》的同時,為防止「法外遺奸」,親自督導編制了《大誥》四編。主要內容是為懲治臣民各種典型犯罪的案例及朱元璋發布的訓詞誡令,是明朝具有特別法性質的重刑法令匯編,充分體現了「重典治世」的思想。3、《問刑條例》。條例是明律以外的單行法規,一般簡稱「例」。通常來自於司法審判的典型案例,司法機關根據該案例擬定條文,經皇帝批准頒布,成為可以普遍適用的法律形式。明孝宗弘治年間,刑部刪訂《問刑條例》,使之成為正式法律,還將律例合編,例為附註,稱《大明律集解附例》,影響了清朝。(十)清初「詳譯明律,參以國制」的立法思想。清朝統治者從關外時期起,就重視借鑒明代法制的得失,尤其到皇太極時,已從實踐中認識到吸收明代法律文化的重要性,因而形成了「參漢酌金」的立法原則。「參漢」,就是吸收明代的法制;「酌金」,則是有條件地援用女真族的習慣法。在這一原則指導下,開始將明律為代表的漢族封建法律意識與原則吸收到有關的法律、法令中。在漢官的建議下,清代法制建設將「詳譯明律,參以國制」作為基本的立法指導思想。立法活動1、《大清律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封建法典,是清朝較為完整、嚴密的定型大法,它與《大明律》的體系結構基本相同。2、則例。則例是清代最重要的法律形式,分為條例、則例、事例、成例等。則例指清朝針對中央各部門的職責、事規程而制定的基本規則,是規范各部院政務活動、保障其正常運轉的行政規則。可以視為清政府的行政法規,自康熙朝開始制定,分為一般則例和特別則例。

I. 有關法治的詩詞

1.
《比得寒疾用道士養生法治其內郡幕徐天隱遺以》
宋代:毛滂
江南卑濕地,往往專如長沙。
薄寒能中屬人,毛立噤齒牙。
初猶遭蒸炊,又似縛且檛。
淫祠亂昏俗,過福專群鴉。
參軍支病骨,抱案隨吏衙。
鬼蓋乘其窮,屢以寒熱加。
定知鬼非人,吾誰彼疵瑕。
烏飢集屋樑。聊試彈以笯。
手摩田中丹,三關氣成霞。
房圖引芸蒿,相與排陰邪。
此鬼不足施,霍然促脂車。
2.《送楊舒州》
宋代:衛博
我昔懷軍書,西行盡淮泗。
是時敵方張,長江飲渴騎。
憨將何一律,兩地一朝棄。
川原厭膏血,關山接烽燧。
巋然舒子國,屹立干戈地。
中有袴襦民,未可文法治。
瘡痍待良葯,天子念循吏。
誰厭承明直,雅是詩書帥。
淮揚君肯薄,吾丘世寡二。
正須烹鮮手,往述羨魚意。
前驅觸炎熱,弭節及涼吹。
朝衙百吏散,閉合有餘致。
臨州古雲樂,此理敢輕議。
近聞今單於,已遣朝正使。
公師杜征南,郡得漢龔遂。
里閭息愁嘆,扞牧殆餘事。
政成多暇日,寄我千金字,
淮魚秋正美,灊山日空翠。
匹馬不作難,為公十日醉。
頗見有此客,要使州人記。

熱點內容
立法投票在哪 發布:2025-09-16 23:03:11 瀏覽:127
煙草專賣行政許可撤回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6 23:01:05 瀏覽:824
上市公司相關財務方面法律規定 發布:2025-09-16 22:53:41 瀏覽:626
三班倒人員工作時間勞動法 發布:2025-09-16 22:49:42 瀏覽:765
東莞勞動法夜班工資標准 發布:2025-09-16 22:36:05 瀏覽:566
黃平法學院 發布:2025-09-16 22:30:16 瀏覽:247
美國同性婚姻法什麼社會問題 發布:2025-09-16 22:16:09 瀏覽:366
qq飛車官方條例 發布:2025-09-16 22:12:52 瀏覽:454
招募法律服務志願者 發布:2025-09-16 22:08:03 瀏覽:195
做實思想道德 發布:2025-09-16 21:59:41 瀏覽: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