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教育法律法規定義

教育法律法規定義

發布時間: 2021-12-25 16:10:36

① 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的區別有

教育抄法律,即

一、制定主體不同

1、教育法律:是由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按法定程序制定的。

2、教育政策:教育政策的制定既可以是政黨組織,也可以是國家立法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

二、執行方式不同

1、教育法律: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後盾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遵守,不得違反。

2、教育政策:教育政策的執行方式主要是倚靠黨政力量或黨的紀律,運用號召、宣傳、教育、解釋、動員等方法貫徹落實,其強制力是有限的。

三、規范效力不同

1、教育法律:是一種社會規范,規定了人們的權利和義務。因此,有關社會成員和行政人員都必須遵守執行。由國家立法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教育政策則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2、教育政策:政黨機關制定的教育政策規范效力則只對政黨組織及其黨員有效。


② 教育法律和教育法規 區別

教育法律是由全國人大或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比如《教師法》、《義務教內育法》等;教育容法規是由政府或政府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教育督導條例》、《校車安全管理條例》、《中小學校財務制度》、《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等。從地位上講法律高於法規,法律屬上位法,法規屬下位法,但執行起來,法規優於法律。當下位法與上位法有沖突時,下位法服從上位法。

③ 教育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如:《教育法》《義務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等

④ 教育法律法規

按照《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用人單位對職工罰款沒有法律規范依據,只能按照現行有效的勞動法律規定,對職工違反法律、規章制度或勞動合同造成用人單位的實際損失要求賠償,或者按照《勞動合同法》第22條和第23條中的規定,要求按在勞動合同中的約定支付培訓費或違約金。用人單位請求的依據還在《勞動合同法》第90條中有規定,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同時,《勞動合同法》第91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與其他用人單位尚未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勞動者,給其他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這一條規定的是違法勞動者與違法用人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因此,用人單位要注意勞動法律規定的損害賠償、違約金與罰款是行政完全不同的責任方式。
特別要指出的是,從《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的規定看,用人單位對職工處予罰款與《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的規定相悖。從《行政處罰法》第8條的規定看,罰款是行政處罰的種類之一,只能由行使國家行政權力的行政管理機關或者法律授權行使行政權力的機構行使。
根據《行政處罰法》第15條的規定,行政處罰由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法》第18條規定,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或規章的規定,可以在其法定許可權內委託符合《行政處罰法》第19條規定條件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行政機關不得委託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委託行政機關對受委託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應當負責監督,並對該行為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受委託組織在委託范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名義實施行政處罰;不得再委託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根據《行政處罰法》第19條的規定,受委託組織必須符合以下條件:(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組織;(二)具有熟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業務的工作人員;(三)對違法行為需要進行技術檢查或者技術鑒定的,應當有條件組織進行相應的技術檢查或者技術鑒定。
行政處罰是行使行政權力的法定機構行使行政職權的外在形式,行政處罰具有以下幾點特徵:1.決定並實施行政處罰的主體是法定的行政主體。行政處罰只能由擁有行政職權的行政主體決定並實施,其他任何組織、個人不能決定或實施行政處罰。2.行政處罰只適用於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這里的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是指違反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行為。3.行政處罰的對象一般為被認為實施了行政違法行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即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被管理人、外部相對人,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個人。4.行政處罰是違法者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一種表現形式。行政法律責任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既包括行政主體因違法或不當行政而應承擔的責任,也包括被管理人違反行政法律規范而因承擔的責任。5.行政處罰是一種以制裁為內容的具體行政行為。它以直接限制或剝奪被管理人的人身權、財產權為內容,是由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確定的、並由特定的行政主體實施的帶有強制性的國家制裁措施。6.行政處罰要嚴格按照行政法律規定的程序作出決定,被處罰人有權按照《行政復議法》申請行政復議和按照《行政訴訟法》提起行政訴訟。
綜上分析,按照我國現行有效的勞動法律,用人單位對職工處予罰款沒有法律依據。用人單位不符合實施行政處罰的事業組織及相應條件之規定,無權對職工處予罰款。按照《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用人單位只能行使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要求職工支付培訓費、違約金和賠償損失。
對於現實生活中的勞動關系,尤其是對於用人單位需要進一步強調的是:1.用人單位不適宜再對職工採取《企業職工獎懲條例》中規定的行政處分或處罰方式。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留用察看、開除、除名、罰款這些方式在現行有效的《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中找不到依據。2.及時修改與現行有效的勞動法律法規抵觸的規章制度和勞動合同。已有規章制度和已經簽訂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及時修改與現行有效的勞動法律法規抵觸的規章制度和勞動合同,避免採取與現行有效的勞動法律抵觸的管理手法,例如對職工罰款問題,就是一些用人單位不了解最新的勞動法律生效和廢止動態、沒有及時修改與現行法律抵觸的規章制度、管理規定造成的。3.及時依法制定規章制度和簽訂勞動合同。尚未制定規章制度、尚未依法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要依法制定規章制度,對直接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用人單位應通過民主程序,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並將規章制度公示、告知職工,例如可以採取讓職工書面簽字確認的方式,並依法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
總之,用人單位不應採用罰款、開除、除名等沒有現行勞動法律依據的方式對職工作出處理,而是從《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中找處理依據。對勞動者來說,面對沒有法律依據的處罰、違反法律的責任承擔方式,要敢於說「不」,維護自己的權益。

⑤ 教育法律規范的概念及特徵有哪些

教育法律規范,又稱為教育法律規則,是教育法的主要構成要素,是由國家制定回或認可,答體現國家在教育方面意志的,通過一定的教育法律條文表現出來的,具體規定教育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及法律後果,具有自己內在邏輯結構的教育行為標准或准則。每一部具體的教育法都是由若干個行為規則組成的有機整體,其中組成教育法行為規則有機整體的單個行為規則,就是一個具體的教育法律規范。它具有以下特徵:(1)教育法律規范是體現國家政權意志的,由國家制定並認可,以國家強制力實施的。(2)教育法律規范是規定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關系的參加者的權利義務的行為規則,它是旨在建立和維護教育領域的秩序和發展的特定行為准則。(3)教育法律規范在其適用對象和適用范圍上具有普遍性。

⑥ 教育法律法規有哪些

我國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我國的教育法律法規主要包括以下4部:1、《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接受教育既是一項權利,也是義務。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第二條 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
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
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

⑦ 教育法律法規具體內容指的是什麼

教育法律法規的主要內容有: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教育法是中國教育工作和依法治教的根本大法,關繫到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賦予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7)教育法律法規定義擴展閱讀

教育法律法規的相關情況

1、教育法律法規要普及,為依法治教創造良好環境。要把對教育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 普及作為全面依法治教的基礎性工作,按照普法規劃有組織、有步驟、有重點地開展。教育行政部門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和教育行政執法人員,要首先帶頭學法,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熟悉教育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

2、教育法律法規要作為教育行政部門工作人員、學校負責人培訓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強對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普法工作的指導,在廣大教師、學生中開展法律、法規學習和法制教育,並面向社會,採取多種形式宣傳教育法律,促進形成知法、守法、依法履行職責和規范行為的社會氛圍,為全面實施依法治教奠定基礎。

⑧ 教育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內成年人保護法》容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5.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⑨ 教育法律規范的結構

教育法規的體系結構:
教育法規體系是指教育法作為一個專門的法律部分,
按照一
定的原則組成的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協調、完整統一的法律有機整體。

(一)

縱向結構:教育法規體系的縱向結構,即教育法規的表現形式,是指由不同層級的
教育法律文件組成的等級、
效力有序的縱向體系。
我國教育法律體系的縱向結構為:

1.
《憲法》中有關教育的條款:
《憲法》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
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法規制定的依據。

2.
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調整教育內部、外部相互關系
的基本法律准則。對整個教育全局起宏觀調控作用,或稱為「教育憲法」
「教育母法」
.
我國
的教育基本法律為
1995
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
育法》

3.
教育單行法律:教育單行法律一般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定教育領
域某一方面具體問題的規范性文件,其效力低於《憲法》和教育基本法。

4.
教育行政法規:教育行政法規是行政法規的形式之一,是由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
依據《憲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關於教育行政管理的規范性文件。其效力低於《憲法》和教
育法律,高於地方性教育法規和教育規章。教育行政法規的名稱一般有三種:條例、規定、
辦法或細則,如《國務院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
則》
《教師資格條例》等。

5.
地方性教育法規:地方性法規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專稱。制定地方性
教育法規,
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地方性教育法規只在該行政區域內有效,
不得同憲法、
法律行政法規想抵觸,其名稱通常有條例、辦法、規定、規則、實施細則等。

6.
教育規章:
教育規章是中央和地方有關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頒布的有關
教育的規范性文件,
有的稱為教育行政規章,
包括部門教育規章和帝反政府教育規章。
部門
教育規章是國務院所屬各部、
各委員會發布的有關教育的規范性文件。
這類文件主要是就國
家有關教育的法律、行政法規的實施問題制定出相應的實施辦法、條例、大綱、標准等,以
保證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如《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
。地方政府教育規章是整個
教育法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橫向結構:
教育法規體系的橫向結構是指依據教育法規所調整的教育社會關系的特點
或教育關系構成要素的不同,
劃分出若干處於同一層級的部門教育法,
形成法規調整的橫向
體系。我國教育法規體系的橫向結構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部類:

1.
教育基本法。它奠定了我國教育制度的基礎,是決定我國教育發展的基本法,即已頒布施
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2.
基礎教育法。是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領域的教育
法律的總稱。
已頒布施行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即為基礎教育法的一個組成部分。

3.
高等教育法。是以高等教育為調整對象,涵蓋大學專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以及非學歷高
等教育的法律法規的總稱,即已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4.
職業教育法。是以各級各類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為調整對象的教育法律法規的總稱,即已
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5.
成人教育或社會教育法。以各類在職人員和職後人員的教育為調整對象,包括成人教育、
繼續教育、
終身教育等。
從內容上應是橫向結構不可缺少的方面,
但是否單獨立法鄭子昂進
行論證。

6.
學位法。
主要就學位工作的領導和管理、
學位的等級、
學位授予的條件和程序等作出規定,
即已頒布施行的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7.
教師法。是以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人員的地位、權力、義務、職稱、考評、進修、培養
等為調整對象的教育法律法規,即已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8.
教育投入法或教育財政法。是以教育經費的來源、分配、使用、核算及教育基建和教學設
備等辦學物質條件保障為調整對象的教育法律法規。
從教育發展的實際來看,
需要制定該法
律。

熱點內容
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 發布:2025-07-14 15:35:41 瀏覽:513
醫生開錯葯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4 15:32:21 瀏覽:536
公司注冊設立財務負責人法律 發布:2025-07-14 15:30:54 瀏覽:885
遼陽法院待遇 發布:2025-07-14 15:30:53 瀏覽:683
武清人民法院院長是誰 發布:2025-07-14 15:30:52 瀏覽:331
水軍團長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4 15:30:50 瀏覽:991
歐華律師事務所排名 發布:2025-07-14 15:30:04 瀏覽:38
鄂州道德模範 發布:2025-07-14 15:29:05 瀏覽:775
嚴格貫徹黨內監督條例 發布:2025-07-14 15:28:09 瀏覽:204
法律服務在社區 發布:2025-07-14 15:08:45 瀏覽: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