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盤龍江保護條例
❶ 保護母親湖——滇池的手抄報
你可以找些母親河的資料寫進去就ok啦!
❷ 滇池庫容量是多少
滇池庫容量是13億立方米左右。
原來環湖地區常有洪澇水患,早在1262年就在盤龍江上建松華壩,1268年又開鑿海口河,加大滇池的出流量,減輕環湖澇災。1955年以後在湖的上游各個河流上先後修建十座余大中型水庫。
沿湖修建幾十座電力排灌站,解除洪澇災害,並確保農田灌溉和城市工業、生活用水。庫容13億立方米左右。
水文特徵:
上游盤龍江流域面積903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65億立方米。滇池的水位,在海口建閘以後,基本在人為控制之下,根據《雲南省滇池保護條例》規定,滇池外海控制運行水位為。
正常高水位1887.5米,最低工作水位1885.5米,特枯水年對策水位1885.2米,汛期限制水位1887.2米,2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1887.5米。多年數據表明,基本在可控范圍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滇池(庫 容)
❸ 雲南省滇池保護條例的第八章 附 則
第六十三條 本條例所稱環湖路是指昆明市城鄉總體規劃確定的環繞滇池水體的公路。
滇池主要入湖河道是指滇池保護范圍內的盤龍江、新運糧河、老運糧河、烏龍河、大觀河、西壩河、船房河、采蓮河、金家河、大清河(含明通河、梘槽河)、海河(東北沙河)、寶象河(新寶象河)、老寶象河、六甲寶象河、小清河、五甲寶象河、蝦壩河(織布營河)、馬料河、洛龍河、撈魚河(含梁王河)、南沖河、大河(淤泥河)、柴河、白魚河、茨巷河、東大河、中河(護城河)、古城河、牧羊河、冷水河等河道及其支流。
滇池面山具體范圍由昆明市人民政府劃定並公布。
第六十四條 滇池保護范圍內的地下水、河流、溝渠的保護和管理制度,由昆明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滇池主要出湖河道的保護和管理,參照本條例有關河道的管理規定執行。
第六十五條 本條例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❹ 政府對紅嘴鷗的保護政策
您好!政府對紅嘴鷗的保護政從《昆明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紅嘴鷗保護的通告》可見一斑。
自1985年以來,遷徙越冬到我市的紅嘴鷗,已成為一大城市景觀和春城文明祥和的主要標志。為進一步加強對紅嘴鷗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工作,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雲南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市實際,特通告如下:
一、任何單位和個人都要自覺樹立愛護紅嘴鷗、保護紅嘴鷗的良好意識,嚴格遵守國家關於保護鳥類的法律、法規,努力為紅嘴鷗營造一個良好的棲息環境。
二、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傷害、捕捉、獵殺和買賣紅嘴鷗。確因科研需要少量捕捉的,必須經市林業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同意,並按批准數量和方式進行。
發現或者撿拾到受傷、生病的紅嘴鷗,要及時報告或送交當地林業行政管理部門。
三、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向紅嘴鷗投喂有毒、有害和其他不利於紅嘴鷗健康的食物和物品。
四、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生產和銷售不符合質量標準的鷗糧。
五、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滇池、盤龍江、翠湖、大觀公園、民族村等水域沿岸以及紅嘴鷗聚集覓食、棲息的地段燃放煙花爆竹及開展其他影響紅嘴鷗棲息規律的活動。
六、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破壞、盜竊各種保護紅嘴鷗的設施。
七、違反本通告規定的,由林業、公安、農業、城管等行政管理部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雲南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和《昆明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給予處罰。
八、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和呈貢縣、宜良縣、晉寧縣等縣(市)區人民政府、滇池旅遊度假區管委會應當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負責本區域內紅嘴鷗及其棲息地的保護管理工作。
林業、公安、農業、城管、園林、環保、水利、滇管、工商、質監等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共同做好紅嘴鷗及其棲息地的保護管理工作。
教育、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和有關新聞媒體應當督促學校開展愛鷗護鷗教育和組織對保護紅嘴鷗的廣播電視宣傳工作。
九、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傷害紅嘴鷗的違法行為進行舉報。舉報電話:110,3169533
十、本通告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昆明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嚴格海鷗保護的通告》(昆政發〔1992〕1號)同時廢止。
謝謝閱讀!
❺ 盤龍區是昆明的母親河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作為小公民你能為保護盤龍江的環境做
作為公民要保護盤龍江的環境,平時就不要亂扔垃圾,還有要多種植樹木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等。這些都是保護環境的措施。
❻ 盤龍江的幹流概況
1、水源不足,盤龍江源於松華壩水庫,水量很少。
2、沿途經過昆明城區,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大量排入盤龍江。
3、河床前些年弄成了石頭,沒有水草,降低了河流的自身進化能力。
盤龍江最上段的中壩村,河水十分清澈,但到了廖家廟地段水質開始變壞。許多生活污水大量排進了河道,許多塑料袋漂在水面,兩位正在打撈這些生活垃圾的保潔工說,他們負責的是從大花橋到霖雨橋三公里的河道清污工作,從早上七點到下午兩點,要撈出至少400公斤的河道垃圾。 盤龍江橫貫整個昆明壩子,千百年來流淌不息,孕育了異彩紛呈、內涵豐富的盤龍江文化。盤龍江自松華壩水庫流出,將要流到昆明市區的小菜園立交橋至北河埂一段,舊時叫八大河,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八大河是昆明學生們春夏的好去處。盤龍江流到此處,來了一個S形的大轉彎,在這個大轉彎里,就是那個年代昆明青少年學子們的水上天堂。 雲南大學、民族學院、昆明工學院、雲南師范大學、昆明冶金工校、昆明地質學校、昆卅中、昆七中的師生以及附近一些小學校高年級的學生和教師,都把八大河視為天然的游泳館,那個時代的盤龍江水,清澈見底,盤龍江上的船家和盤龍江沿岸居民的生活、飲用水,都是取自江中之水。
八大河邊是纖陌縱橫的農田和樹林,岸柳成行,春夏之季,這里人潮湧動,岸上、水中,全是攢動的人頭。深水處,是游泳高手劈波斬浪、逆流奮進、一展身手的好地方。淺水裡是初初下水,玩著「狗刨」和洗著「杵地澡」的男孩兒和女孩兒。跨河而過的鐵路大橋上,站著一排排的跳水健兒,聽到遠方越來越近的火車汽笛聲和列車前進的轟鳴聲,一個手勢,十幾條身影齊刷刷地一起從橋上躍起,落入水中,列車在瞬間拖著長長的汽笛和轟鳴從橋上飛馳而過!他們玩的就是這份刺激和驚險!把肚皮露在水面上,仰面朝天,躺在水中,一動不動,懶懶地順江下漂,接受母親河的撫慰,藍天、白雲、岸柳、農田、村舍從自己眼前後退,盡享自然之美,這是八大河中的又一番玩法和樂趣!「旱鴨子」們在岸邊幫水中的好友、同學守著衣服,樂滋滋地觀覽著水中的無限情趣!
八大河河心有一塊突出水面的小島,因形狀酷似台灣,學生們便把其稱之為「台灣島」。攻佔「台灣島」,也是游泳愛好者們經常喜玩的一種水上游泳比賽游戲。一聲號令後,一群青年學生一齊游向「台灣島」,先期登陸者,即為「解放台灣」的功勛獎章獲得者,「獎章」是從「台灣島」上摳出的窯泥製作的。八大河,在過去那十多年的歷史輝煌時期,潮起潮落,使旱鴨子變成了水性極佳的「水鴨子」,讓周邊大中學校的眾多學子,有了一個大自然賜與的天成游泳水上樂園。時過景遷,歲月流逝,歷史前進,八大河——盤龍江上的天然水上樂園,永遠地從昆明學子的生活中消失了 這本《圖說》成書以後,未經刊刻,現存只有一本道光年間的抄本,而且只有說而無圖。從內容上看,不僅較詳細地弄明白了盤龍江的來龍去脈,敘述了這條江發源於嵩明州的邵甸,曲逝迂邐,經松華,渡雲津,經雙龍,過南壩,向南注入滇池。並且對盤龍江的東西兩大支流,也作了詳實的考察,指出滇池水患頻繁的原因,是由於江勢北高南下,每驟雨而水便發,若遇積雨,立見沸騰,甚至水入人家,壞垣破壁,便昆明街頭出現「老少男女,失所飄零,負攜巷哭,寄棲簫寺」的悲慘景象。鑒於這種情況,孫髯翁提出了根治盤龍江的五條措施:一是「疏壅暢流」,主張對每段河道,組織當地百姓深挖,鏟平灘阻,具體規定要挖寬一丈,挖深4—5尺,分段包干,完不成任務或不合規定要求者予以深究,並給予處罰,同時要建立歲修制度;二是「分勢防溢」,建議在要害地段修建瀉水閘及涵洞,使「環城一水,七脈分流」,有節制地瀉入滇池,以減殺水勢;三是「閉引水為害」,堅決制止盲目堵壩蓄水,並注意防止堤壩傾倒淤塞,著力疏挖龍須河和蘭花溝等河道,使其免遭積雨而不致釀成大患;四是「改一水,鎖群流」,力主查明昆明六河(盤龍江、銀汁河、白沙河、寶象河、馬料河、海源河)形勢,通過徹底根治盤龍江,而對六河河水流量加以人工控制;五是「因時得所」,認為興修水利,根治水患,施工要抓緊水涸季節和農閑時進行,工程要講求實效和質量,因此必須引導得宜,布置有方,既不傷農,又見成效。
在清朝道光年間,昆明人林松從他的朋友家中見到流傳極稀的《盤龍江水利圖說》的抄本,閱讀之後,認為:「至源至委,對利之所在,害之所積,言之最詳,以及疏之所方,導之何水,靡不籌之最當。」這樣的客觀評價是極為公允的,也是實事求是的。的確,像孫髯翁這樣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不僅「無心於仕途功名」,「傲然不群」,並且還能關心他所居城市的水患給百姓帶來的災難,從而提出防治措施,這在當時來說,實在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這位才華橫溢,以題詠大觀樓聞名於後世的詩人,雖然已過世200多年,但「長聯猶在壁」,《盤龍江水利圖說》的專著,也還倖存人間,這對我們今天規劃滇池水利排灌系統,改善滇池周邊生態環境,對滇池進行生態恢復和保護,仍可取到借鑒的作用。
❼ 如何保護滇池
保護滇池的方法:
為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滇池流域資源,防治污染,改善生態,加強水污染防治工作,保護和改善水質。滇池水資源應當實行科學管理,在加強保護和治理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滇池的原則是:全面規劃,統一管理,嚴格執法,綜合整治,合理利用,協調發展。實現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❽ 保護滇池的措施
荷葉尖尖,楊柳依依,馬蹄蓮吐蕊開放……在又臭又臟的大清河與海河入湖口之間,佔地約20畝的福保復合人工生態濕地呈現出這樣一番充滿詩意的景觀。佔地約20畝的福保復合人工生態濕地工藝流程包括污水預處理、漂浮植物塘、潛流式濾石床、荷塘和穩定塘等部分組成,人工恢復湖濱帶的生物多樣性,使建設區逐漸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提高自凈能力,對最大限度地削減污染水體中的污染物量起到積極的作用。在進水口處,污水流進了初沉池,經過污水工程預處理,再經過濕地,污水漸漸變清了,腥臭的氣味也消失了,最終出水的透明度達1米,「嘩嘩嘩」的流向滇池。這片人工生態濕地運行一年來,共計凈化了海河水73萬立方米,對進水水體中的總氮、總磷及懸浮物平均去除率分別為:49.8%、62.9%和48.6%,相當於削減了近10噸總氮、0.7噸總磷直接進入滇池,典型的合流制城市污水從濕地流出時達到了4類水的標准,並且沒有異味。滇池的入湖污染物大部分是通過20餘條入湖河道進入滇池水體的,這些河道的水質均為劣五類,其中9條城市入湖河道的污染最為嚴重。作為滇池湖濱的第一塊規模化人工濕地,它為滇池濕地建設提供相應的設計參數和處理效果參考,對其他入湖河口的治理也將起到示範和帶動作用 。
與此同時,滇池入湖河道截污治理進展順利。目前已經完成盤龍江中上段、大觀河、明通河、采蓮河等河道截污疏浚綜合整治工程;正在實施大清河、梘槽河綜合整治工程計劃在年底前完工,准備實施烏龍河、船房河綜合整治工程,有效削減入湖污染負荷。另一方面,草海東風壩退塘還湖3.3平方公里,擴大了滇池水面,正在實施以濕地建設、生態修復為主要內容的二期綜合整治工程,景觀和水質得到改善;建設西園隧道工程,實現蓄清排污,加快了草海水體置換,減輕了外海的污染負荷。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正組織相關部門抓緊工作,爭取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草海東風壩綜合整治完成二期掃尾,並做好建設期間水生植物的管護;滇池西岸截污治污工程指揮部加快實施進度,確保與高海公路同步建成投入運行;再盡快設置一部分入滇主要河道水量自動監測設施,及時准確掌握水質變化情況,為滇池綜合污染治理創造有利條件
❾ 昆明湖面積是多少公頃
昆明湖面積是33000公頃,合330平方千米。
昆明湖:
滇池,亦稱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澤、滇海。在昆明市西南,有盤龍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積330平方千米,雲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稱。平均水深5米,最深處8米。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稱螳螂川,為長江上游幹流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
滇池風光秀麗,為中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四周有雲南民族村、雲南民族博物館、西山華亭寺、太華寺、三清閣、龍門、筇竹寺、大觀樓及晉寧盤龍寺、鄭和公園等風景區。度假區佔地面積18平方公里。
原來環湖地區常有洪澇水患,早在1262年就在盤龍江上建松華壩,1268年又開鑿海口河,加大滇池的出流量,減輕環湖澇災。1955年以後在湖的上游各個河流上先俊修建十座余大中型水庫,沿湖修建幾十座電力排灌站,解除洪澇災害,並確保農田灌溉和城市工業、生活用水。湖內產鯉、鯽、金錢魚等。
名稱由來:
滇池古稱滇南澤,又名昆明湖。關於滇池名稱的由來有四種說法。據晉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說:滇池因「下流淺狹,如倒流,故曰滇池。」這是從地理形態上講。另一種說法是尋音考義,認為「滇者,顛也。」也有的認為是彝語的「甸」,即大壩子之意。第三種說法,是從民族稱謂來考證,《史記·西南夷列傳》載:「滇」,在古代是這一地區最大的部落名稱(氐羌「叟族」、「僰族」或「填戎」),楚將庄蹻入滇後,變服隨俗稱滇王,故先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第四種說法認為:「滇」是壯語的「亭」或「祠」,指祠堂的所在地。
《滇池地區歷史地理》載:古老羌族的的文化傳統是「屈肢葬」及火葬。滇池地區先秦、兩漢數百座墓葬的發掘,「屈肢葬」僅有一具,其餘均「仰身葬」,火葬的遺跡沒有發現和報道。這證明先秦、兩漢時期滇池地區的居民與氐、羌關系不大。而世所公認的彝族先民——「昆明人」,最早來到滇池地區是在東漢以後。西漢的《史記》說:「楚威王時,將軍庄蹻……至滇池」,「滇池」地名就已載入史冊。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說:「池,……上源深廣,下流淺狹,但如倒流,故曰滇池。」所以,「水系顛倒說」,比較可信。
形成演變:
滇池屬地震斷層陷落型湖泊,大約中生代末與新生代初(距今約7000萬年),古盤龍江已發育,由於長期的流水侵蝕作用,使昆明附近成為寬淺的谷地。到新生代中新世晚期(約在1200萬年前),雲南大地發生多次間歇性的不等量上升,後又出現南北向的大斷裂。斷層線以西,地殼受到抬升,形成山體陡峻的西山,似從湖畔拔地而起;斷層線以東相對下沉,加之晉寧縣西南部與玉溪市交界的刺桐關山地的抬升,導致古盤龍江南流通路被阻,積水而成為古滇池。
還有一種說法與此說吻合,認為古滇池屬紅河水系,從刺桐關流入紅河,後來當滇池水域降在1940米以下後,經過漫長歲月,刺桐關抬升海口河下沉,滇池出流受阻才改道由海口河向西轉北流入金沙江水系。
古代的滇池北起松花壩,南至晉寧寶峰,東到呈貢王家營,西到今馬街山腳。在戰國至西漢的古滇國時期,滇池東北岸的水位已下落至1915米左右,今落索坡、龍頭街和黃土坡附近的大片丘陵和平地已露出水面。至唐宋時期滇池水位降到了1890米,滇池水面有510平方公里;元朝水面縮小到410平方公里,明朝為350平方公里,清朝為320平方公里,今天已不到300平方公里。滇池的庫容也與面積同步不斷減少,唐宋時18.5億立方米,到清代為16億立方米,1947年估算約15.7億立方米,今天庫容僅13億立方米左右。
位置境域:
滇池地形概覽
水文特徵:
水量
上游盤龍江流域面積903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65億立方米。 滇池的水位,在海口建閘以後,基本在人為控制之下,根據《雲南省滇池保護條例》規定,滇池外海控制運行水位為:正常高水位1887.5米,最低工作水位1885.5米,特枯水年對策水位1885.2米,汛期限制水位1887.2米,2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1887.5米。多年數據表明,基本在可控范圍內。
水質
20世紀60年代滇池無論草海還是外海水質均為2類,20世紀70年代為3類,20世紀80年代草海和外海的水質分別為5類和4類,20世紀90年代水質進一步惡化。分別為超5類和5類。30年來,水質下降了3個等級。水體的透明度50年代時草海可達2米,外海為1米左右,有的地方甚至清澈見底。20世紀80年代草海只有0.40~0.60米,外海為0.65~0.75米。90年代最差,草海的透明度只有0.25米,外海的透明度只有0.41米。20世紀 50年代,滇池的水生高等植物十分豐富,植被占湖面的90%以上。到70年代末期,植被面積不到20%。海菜花群落為滇池的主要特徵之一,60年代前,草海曾因海菜花繁茂而被稱為「花湖」。70年代海菜花已寥寥無幾。今天,海菜花已被水葫蘆取代,水體富營養化日趨嚴重。過去滇池水產資源豐富,有多種魚類,其中以鯉魚產量最高,金線魚最名貴。但是由於近年水質的污染,生物群種結構已產生不良演變。50年代中期滇池尚有水生植物44種,而80年代中期減少到29種;滇池原有魚類23種,其中土著魚15種,現在土著魚只剩下4種了。
造成滇池水污染的有三大原因。首先是,滇池地處昆明城市下游,是昆明盆地最低凹地帶,所以客觀上成了昆明的「排污桶」。這個「桶」必須不停地接納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含有農葯化肥的農業污水,加之滇池流域城鎮化迅速發展又增加了污水數量。據統計,每年排入滇池的污水約2億立方米,即2億噸左右。其次是,滇池屬於半封閉性湖泊,缺乏充足的潔凈水對湖泊水體進行置換。另外是,在自然演化過程中,滇池湖面縮小,湖盆變淺,內源污染物堆積,進入老齡化階段,還有人為加大湖水排泄量和降低周邊森林復蓋率,更加速了老齡化進程。21世紀初,開始治理保護工作,水質逐漸提升。
❿ 昆明市盤龍江水文站的簡介
昆明市水文站概況
昆明水文站,原名敷潤橋水文站。1928 年由清華大學設立,是盤龍江幹流的重要控制站。位於昆明市中心敷潤橋,地理位置東經102943',北緯25°03',流域集水面積735km2,現屬雲南省水文資源局昆明分局下屬測站。該站設有水位、流量、降水、水質4個監測項目。屬省級報汛站。主要是測盤龍江的水文要素,盤龍江屬四類水質,源於昆明市北郊的崇山峻嶺之中,而後由北向南縱穿昆 明城而過,從而成為了昆明四城區的分界線(2004 年9月後)。其上的德勝橋是四個城區邊界的交點所在,故稱「一-橋跨四區」。之後再向南流,最終在昆明南郊匯入滇池。經松花壩水庫出庫後穿昆明市區流入滇池。盤龍江自松花壩水庫至滇池河道全長26.5km,徑流面積142平方公里。盤龍江作為昆明主要的水景觀河道有著極好的條件。上游有松花壩水庫汛期棄水和掌鳩河引水供水工程通水後的近期余水可以直接補給。主要開展水資源及水環境監測、評價;負責水文水資源、水情和水環境監測站網的規劃、建設和管理;負貴水文水資源及水環境監測、水情測報預報、水資源調查評價、水文分析計算、水旱災害規律研究、水文水資源信息系統建設和管理;提供水文水資源信息服務;組織水功能區劃、水資源保護規劃,水功能區和取水許可水質管理、監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