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有多少種條例
① 海關的權利的內容有哪些
海關總署日前對今年4月1日起施行的《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進行了解讀。《決定》針對近年來知識產權海關保護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從5個方面對2003年12月2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進行了修訂。 ●不依規定辦變更將承擔法律後果一、關於變更、注銷知識產權備案的規定《決定》第一條涉及兩個修改內容:1、關於需要辦理備案變更或者注銷手續的情形原《條例》規定的需要辦理備案變更或者注銷手續的情形為「備案知識產權的情況發生改變的」。根據該修改,在海關總署備案的知識產權權利人,除了備案的知識產權權利本身發生改變的需要及時辦理變更或者注銷手續外,權利人及其聯系方式、知識產權許可使用情況等發生改變的,也應及時向海關總署申請辦理變更或者注銷備案的手續。2、關於不依照規定辦理變更或者注銷手續的法律後果原《條例》只規定知識產權權利人應當及時向海關總署辦理備案變更或者注銷手續,但沒有規定不及時辦理有關手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根據該修改,如果知識產權備案的情況發生了改變,而知識產權權利人未依照規定及時辦理備案變更或者注銷手續,如有證據表明給他人合法進出口或者海關依法履行監管職責造成嚴重影響的,有關利害關系人可以向海關總署申請撤銷有關備案,海關總署也可以依職權主動撤銷有關備案。●權利人可撤回扣留侵權貨物申請二、關於申請財產保全裁定法律依據的問題原《條例》第23條第1款只規定知識產權權利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規定,在起訴前就被扣留的侵權嫌疑貨物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或者財產保全的措施。考慮到目前人民法院作出財產保全裁定的依據不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還應當依據其他有關實體和程序方面的法律規定,因此《決定》在《條例》第23條的法律依據中增加了「或者其他有關法律」,以增強該條規定的適用性。三、關於權利人撤回保護申請的規定在海關執法實踐中,經常遇到知識產權權利人希望向海關提出撤回扣留侵權貨物申請的情況,但原《條例》沒有明確海關對此應當如何處理。根據該修改,知識產權權利人在海關扣留侵權嫌疑貨物後,有權在海關作出貨物構成侵權的認定結論前,撤回其向海關提出的扣留貨物的申請,海關在此期間接到權利人撤回扣留侵權嫌疑貨物申請的,應當放行被扣留的侵權嫌疑貨物。同時,為了防止權利人濫用撤回申請的權利,影響行政執法秩序或者損害收發貨人的合法權益,對於權利人在海關作出貨物構成侵權的認定結論後提出的撤回申請,海關將不予接受。●對拍賣貨物採取嚴格限制條件四、關於拍賣侵權貨物的規定原《條例》第27條第3款規定了海關處理沒收侵權貨物的方式及順序。不管是進口或者出口的侵權貨物,不管貨物侵犯的是商標專用權、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還是侵犯專利權,海關都可以依序採取轉交給有關公益機構用於社會公益事業或者有償轉讓給知識產權權利人、消除侵權特徵後依法拍賣、銷毀等處置措施。為了使《條例》的有關規定更接近《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的表述,《決定》在《條例》第27條第3款依法拍賣後增加「但對進口假冒商標貨物,除特殊情況外,不能僅清除貨物上的商標標識即允許其進入商業渠道」。根據該修改,今後海關在處置其他侵權貨物時,仍可以依序採取轉交給有關公益機構用於社會公益事業或者有償轉讓給知識產權權利人、消除侵權特徵後依法拍賣、銷毀等處置措施。對於拍賣進口假冒商標的貨物,海關將繼續採取嚴格的限制條件。五、關於個人攜帶或者郵寄進出境侵權物品的處理問題對於個人攜帶或者郵寄進出境的超過自用、合理數量的侵權物品,原《條例》第28條只規定由海關予以沒收,沒有規定沒收時應適用什麼樣的法律程序。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第25條及64條規定,個人攜帶或者郵寄進出境的侵權物品,超出自用、合理數量的,應當視為侵權貨物,而進出口侵權貨物除沒收外,還應處以罰款。根據該修改,對於個人攜帶或者郵寄進出境的超過自用、合理數量的侵權物品,海關將適用針對進出口侵權貨物的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程序,即海關扣留侵權嫌疑貨物,需要權利人提出申請。如涉及的知識產權已在海關總署備案,海關可以採取主動依職權保護措施,經海關調查認定貨物構成侵權的,海關除沒收侵權貨物外,還將對當事人處於貨物價值30%以下的罰款。
② 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的介紹
《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列六章,六十八條(含附則),為了規范海關行政處罰,保障海關依法行使職權,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及其他有關法律的規定而制定,依照海關規章給予行政處罰的,應當遵守該實施條例。該實施條例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1993年2月17日國務院批准修訂、1993年4月1日海關總署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行政處罰實施細則》同時廢止。
③ 海關規定
你給下價格清單吧,幫你鑒別下
④ 中國海關的規定是什麼
進出物品要報關,不許走私。
⑤ 中國海關新規定
你好:
⑥ 海關監管的主要規定有哪些
哈哈,和書本上的一樣
不錯
⑦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條例的文件全文
第一條 為了科學、有效地開展海關統計工作,保障海關統計的准確性、及時性、完整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海關統計是海關依法對進出口貨物貿易的統計,是國民經濟統計的組成部分。
海關統計的任務是對進出口貨物貿易進行統計調查、統計分析和統計監督,進行進出口監測預警,編制、管理和公布海關統計資料,提供統計服務。
第三條 海關總署負責組織、管理全國海關統計工作。
海關統計機構、統計人員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細則》及本條例的規定履行職責。
第四條 實際進出境並引起境內物質存量增加或者減少的貨物,列入海關統計。
進出境物品超過自用、合理數量的,列入海關統計。
第五條 下列進出口貨物不列入海關統計:
(一)過境、轉運和通運貨物;
(二)暫時進出口貨物;
(三)貨幣及貨幣用黃金;
(四)租賃期1年以下的租賃進出口貨物;
(五)因殘損、短少、品質不良或者規格不符而免費補償或者更換的進出口貨物;
(六)海關總署規定的不列入海關統計的其他貨物。
第六條 進出口貨物的統計項目包括:
(一)品名及編碼;
(二)數量、價格;
(三)經營單位;
(四)貿易方式;
(五)運輸方式;
(六)進口貨物的原產國(地區)、啟運國(地區)、境內目的地;
(七)出口貨物的最終目的國(地區)、運抵國(地區)、境內貨源地;
(八)進出口日期;
(九)關別;
(十)海關總署規定的其他統計項目。
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和海關監管需要,海關總署可以對統計項目進行調整。
第七條 進出口貨物的品名及編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商品目錄》歸類統計。
進出口貨物的數量,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商品目錄》規定的計量單位統計。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商品目錄》由海關總署公布。
第八條 進口貨物的價格,按照貨價、貨物運抵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輸入地點起卸前的運輸及其相關費用、保險費之和統計。
出口貨物的價格,按照貨價、貨物運抵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輸出地點裝卸前的運輸及其相關費用、保險費之和統計,其中包含的出口關稅稅額,應當予以扣除。
第九條 進口貨物,應當分別統計其原產國(地區)、啟運國(地區)和境內目的地。
出口貨物,應當分別統計其最終目的國(地區)、運抵國(地區)和境內貨源地。
第十條 進出口貨物的經營單位,按照在海關注冊登記、從事進出口經營活動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統計。
第十一條 進出口貨物的貿易方式,按照海關監管要求分類統計。
第十二條 進出口貨物的運輸方式,按照貨物進出境時的運輸方式統計,包括水路運輸、鐵路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及其他運輸方式。
第十三條 進口貨物的日期,按照海關放行的日期統計;出口貨物的日期,按照辦結海關手續的日期統計。
第十四條 進出口貨物由接受申報的海關負責統計。
第十五條 海關統計資料包括海關統計原始資料以及以原始資料為基礎採集、整理的相關統計信息。
前款所稱海關統計原始資料,是指經海關確認的進出口貨物報關單及其他有關單證。
第十六條 海關總署應當定期、無償地向國務院有關部門提供有關綜合統計資料。
直屬海關應當定期、無償地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提供有關綜合統計資料。
第十七條 海關應當建立統計資料定期公布制度,向社會公布海關統計信息。
海關可以根據社會公眾的需要,提供統計服務。
第十八條 海關統計人員對在統計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義務。
第十九條 當事人有權在保存期限內查詢自己申報的海關統計原始資料及相關信息,對查詢結果有疑問的,可以向海關申請核實,海關應當予以核實,並解答有關問題。
第二十條 海關對當事人依法應當申報的項目有疑問的,可以向當事人提出查詢,當事人應當及時作出答復。
第二十一條 依法應當申報的項目未申報或者申報不實影響海關統計准確性的,海關應當責令當事人予以更正,需要予以行政處罰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二十二條 本條例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⑧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條例的介紹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條例》是2005年12月25日頒布的文件,自1997年開始著手起草至正式出台,中專間經過了8年時屬間。《條例》的公布,進一步健全了海關法律體系,明確了海關統計的性質、任務,規范了有關的權利、義務關系,為保證海關統計數據的質量提供了法律保障。 《條例》,包括海關統計的性質和任務、主管部門、統計范圍、統計項目、統計資料的提供、公布與服務,以及海關與當事人的有關權利、義務、法律責任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