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條例
❶ 廣東省森林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調解處理辦法的介紹
《廣東省森林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調解處理辦法》是為依法、公正、及時地調解處理森林、林木和林地權屬爭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社會穩定和諧,促進林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廣東省林地保護管理條例》及國家有關規定,結合廣東省實際而制訂的辦法,適用於廣東省行政區域內森林、林木和林地權屬爭議調解處理。
❷ 福建省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條例的管轄與受理
第十九條 鄉(鎮)行政區域內發生的個人之間的林木林地權屬爭議由林木林地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依法處理。
縣級行政區域內發生的單位之間、單位與個人之間,以及跨鄉(鎮)發生的個人之間的林木林地權屬爭議,由林木林地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依法處理。
跨縣(市、區)行政區域發生的單位之間、單位與個人之間、個人之間的林木林地權屬爭議,由林木林地所在地設區的市人民政府依法處理。
跨設區的市行政區域發生的單位之間、單位與個人之間、個人之間的林木林地權屬爭議,由省人民政府依法處理。
第二十條 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申請符合下列條件的,應當予以受理:
(一)申請人與爭議的林木林地有利害關系的;
(二)調處對象、調處請求明確的;
(三)有權屬憑證和事實依據的。
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申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一)已經當事人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共同的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調解並達成協議或者依法作出處理決定的;
(二)人民法院已經就有關林木林地權屬爭議作出判決、裁定的;
(三)屬於林木林地流轉過程中發生的承包經營權、處置權、收益權等糾紛的;
(四)屬於民事侵權行為的;
(五)無法提供林木林地權屬憑證的;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條 申請處理林木林地權屬爭議的,應當向有管轄權的地方人民政府遞交申請書和有關林木林地權屬憑證,並按照被申請人數提交副本。
申請書的格式由省人民政府林權爭議調處部門統一規定。
第二十二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收到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申請書後,應當在十日內進行審查,對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受理條件的,應當予以受理;對不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受理條件,決定不予受理的,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對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受理條件,但不屬於本級人民政府管轄范圍的,應當移送給有管轄權的地方人民政府,並書面通知申請人。
❸ 林木林地權屬爭議不能達成協議的,如何申請處理林權爭議
《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第十五條規定,申請處理林權爭議,申請人應當向林權爭議處理機構提交《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申請書》。《申請書》應當填寫:①當事人的姓名、地址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職務;②爭議的現狀,包括爭議面積、林木蓄積,爭議地所在的行政區域位置、四至和附圖;③爭議的事由,包括發生爭議的時間、原因;④當事人的協商意見。
❹ 廣東省森林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調解處理辦法的第三章 調處依據
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核發的林權證,是處理林權爭議的依據。
當事人未持有林權證或者林權證確定權屬有錯誤的,下列材料作為處理林權爭議的證據:
(一)土地改革時期,人民政府依法頒發的土地房產所有證。
(二)土地改革時期,《土地改革法》規定不發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土地清冊。
(三)20世紀60年代初,人民政府將勞力、土地、耕畜、農具固定給生產小隊使用時(即「四固定」時期),人民政府確定的山林權屬和經營范圍的材料、文件。
(四)20世紀80年代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開展的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時(即林業「三定」時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核發的社員自留山證、社員責任山證及林業生產責任書等有關確定山林權屬和經營范圍的材料、文件。
(五)當事人之間依法達成的林權爭議協議及附圖。
(六)人民政府作出的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林權爭議裁決、處理決定。同一人民政府對該林權爭議有數次裁決、處理決定的,以最後一次裁決、處理決定為依據;同一林權爭議上一級人民政府有裁決、處理決定的,以該裁決、處理決定為依據。
(七)人民法院對同一林權爭議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定、判決。
(八)國有林業企業事業單位設立時,該單位的總體設計書、設計文本所確定的經營范圍及附圖。
第十三條下列材料可作為處理林權爭議的參考依據:
(一)土地改革、合作化時期有關森林、林木和林地權屬的其他憑證;
(二)能夠准確反映森林、林木和林地經營管理狀況的有關憑證;
(三)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規定,可以作為森林、林木和林地權屬的其他憑證。
第十四條有下列規定情形之一的,屬於林權證確定的權屬有錯誤,原發證機關應當注銷所發的林權證:
(一)發證所依據的證據是偽造的或者一方當事人隱藏、毀滅有關證據的;
(二)發證機關工作人員在發證時有徇私枉法行為的;
(三)違反法定程序發放的;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條土地改革前有關森林、林木和林地權屬的憑證,不得作為處理林權爭議的依據、證據或者參考依據。
第十六條森林、林木和林地權屬憑證記載的四至界限(即山林座落位置東至、南至、西至、北至)清楚而面積與實地不相符的,應當以四至界限為准;四至界限不清楚的,應當協商;協商不成的,依照本辦法確定其權屬。
第十七條當事人對同一林權均能夠出具合法憑證的,應當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當事人共同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各方均分原則,結合自然地形等實際情況確定其權屬。
第十八條林權爭議涉及行政區域界線的,以1996年後市縣勘界協議書核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及其附圖為依據。
林權爭議涉及實際管轄的森林、林木和林地與行政區域界線不一致的,按照管轄實際情況,依照本辦法確定其權屬,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第十九條屬於國家所有而未確定使用權的林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其成員歷史上在該林地進行生產活動而提出林地使用權確權要求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確定給該集體經濟組織或者其成員一定期限的林地使用權。
第二十條土地改革後營造的林木,按照「誰造林、誰管護、權屬歸誰所有」的原則確定林木權屬,但明知林地權屬有爭議而搶造的林木,以及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條調處國有林場與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林權爭議,應當維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國有林場總體設計書、設計文本規定的經營范圍,以及原國有林場與鄉鎮、村簽訂的有關合約和協議。
第二十二條調處林權爭議應當維護已經調解簽訂的合約、協議。未經原爭議各方協商同意,不得更改。
❺ 林地林木權屬爭議處理辦法還有效嗎
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目前還沒有廢止文件,是有效的。
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
(1996年9月26日經林業部部長辦公會議審議通過)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公正、及時地處理林木、林地權屬爭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社會安定團結,促進林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林木、林地權屬爭議,是指因森林、林木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歸屬而產生的爭議。
處理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爭議(以下簡稱林權爭議),必須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 處理林權爭議,應當尊重歷史和現實情況,遵循有利於安定團結,有利於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有利於群眾的生產生活的原則。
第四條 林權爭議由各級人民政府依法作出處理決定。
林業部、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人民政府設立的林權爭議處理機構(以下統稱林權爭議處理機構)按照管理許可權分別負責辦理林權爭議處理的具體工作。
第五條 林權爭議發生後,當事人所在地林權爭議處理機構應當及時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報告,並採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態擴大。
在林權爭議解決以前,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採伐有爭議的林木,不得在有爭議的林地上從事基本建設或者其他生產活動。
第二章 處理依據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授權林業部依法頒發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證書(以下簡稱林權證),是處理林權爭議的依據。
第七條 尚未取得林權證的,下列證據作為處理林權爭議的依據:
(一)土地改革時期,人民政府依法頒發的土地證;
(二)土地改革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不發證的林木、林地的土地清冊;
(三)當事人之間依法達成的林權爭議處理協議、贈送憑證及附圖;
(四)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權爭議處理決定;
(五)對同一起林權爭議有數次處理協議或者決定的,以上一級人民政府作出的最終決定或者所在地人民政府作出的最後一次決定為依據;
(六)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判決。
第八條 土地改革後至林權爭議發生時,下列證據可以作為處理林權爭議的參考依據:
(一)國有林業企業事業單位設立時,該單位的總體設計書所確定的經營管理范圍及附圖;
(二)土地改革、合作化時期有關林木、林地權屬的其他憑證;
(三)能夠准確反映林木、林地經營管理狀況的有關憑證;
(四)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規定,能夠確定林木、林地權屬的其他憑證。
第九條 土地改革前有關林木、林地權屬的憑證,不得作為處理林權爭議的依據或者參考依據。
第十條 處理林權爭議時,林木、林地權屬憑證記載的四至清楚的,應當以四至為准;四至不清楚的,應當協商解決;經協商不能解決的,由當事人共同的人民政府確定其權屬。
第十一條 當事人對同一起林權爭議都能夠出具合法憑證的,應當協商解決;經協商不能解決的,由當事人共同的人民政府按照雙方各半的原則,並結合實際情況確定其權屬。
第十二條 土地改革後營造的林木,按照「誰造林、誰管護、權屬歸誰所有」的原則確定其權屬,但明知林地權屬有爭議而搶造的林木或者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章 處理程序
第十三條 林權爭議發生後,當事人應當主動、互諒、互讓地協商解決。經協商依法達成協議的,當事人應當在協議書及附圖上簽字或者蓋章,並報所在地林權爭議處理機構備案;經協商不能達成協議的,按照本辦法規定向林權爭議處理機構申請處理。
第十四條 林權爭議由當事人共同的林權爭議處理機構負責辦理具體處理工作。
第十五條 申請處理林權爭議的,申請人應當向林權爭議處理機構提交《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申請書》。
《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申請書》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當事人的姓名、地址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職務;
(二)爭議的現狀,包括爭議面積、林木蓄積,爭議地所在的行政區域位置、四至和附圖;
(三)爭議的事由,包括發生爭議的時間、原因;
(四)當事人的協商意見。
《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申請書》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權爭議處理機構統一印製。
第十六條 林權爭議處理機構在接到《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申請書》後,應當及時組織辦理。
第十七條 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應當出具證據。當事人不能出具證據的,不影響林權爭議處理機構依據有關證據認定爭議事實。
第十八條 林權爭議經林權爭議處理機構調解達成協議的,當事人應當在協議書上簽名或者蓋章,並由調解人員署名,加蓋林權爭議處理機構印章,報同級人民政府或者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九條 林權爭議經林權爭議處理機構調解未達成協議的,林權爭議處理機構應當製作處理意見書,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決定。
處理意見書應當寫明下列內容:
(一)當事人的姓名、地址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職務;
(二)爭議的事由、各方的主張及出具的證據;
(三)林權爭議處理機構認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的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
(四)處理意見。
第二十條 當事人之間達成的林權爭議處理協議或者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權爭議處理決定,凡涉及國有林業企業、事業單位經營范圍變更的,應當事先徵得原批准機關同意。
第二十一條 當事人之間達成的林權爭議處理協議,自當事人簽字之日起生效;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權爭議處理決定,自送達之日起生效。
第二十二條 當事人對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權爭議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出申訴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四章 獎勵和懲罰
第二十三條 在林權爭議處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給予獎勵。
第二十四條 偽造、變造、塗改本辦法規定的林木、林地權屬憑證的,由林權爭議處理機構收繳其偽造、變造、塗改的林木、林地權屬憑證,並可視情節輕重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五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在林權爭議解決以前,擅自採伐有爭議的林木或者在有爭議的林地上從事基本建設及其他生產活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森林法》等法律法規給予行政處罰。
第二十六條 在處理林權爭議過程中,林權爭議處理機構工作人員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章 附則
第二十七條 本辦法由林業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八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❻ 兩個村之間發生林地糾紛適合《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的第十二條嗎
根據相關規定,如果情形符合規定的情形,是可以適用的。
相關規定《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公正、及時地處理林木、林地權屬爭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社會安定團結,促進林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十二條土地改革後營造的林木,按照「誰造林、誰管護、權屬歸誰所有」的原則確定其權屬,但明知林地權屬有爭議而搶造的林木或者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❼ 福建省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條例的附則
第三十六條 本條例所稱的林業「三定」,是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開展的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四固定」是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將勞力、土地、耕畜、農具固定給生產小隊使用;林改清冊是指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林木林地權屬處理形成的權屬登記材料。
第三十七條 本條例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1993年9月3日福建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福建省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同時廢止。
❽ 我國頒布的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現在是否還能使用
該法規目前尚未廢止,當然還是有效的,但是具體仍應結合有關物權法、土地承包方面的法律法規以及林木林地權屬登記的法規處理。
❾ 如何有效處理林權林地糾紛,在處理是的相關政策和法律依據有那些。
你好,首先要搞清楚權屬糾紛雙方當事人,有以下幾種情況由相關政府進行確權內:1、如容果是同一集體內部個人與個人或個人與本集體的權屬糾紛,當事人應向當地鄉鎮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由當地鄉鎮政府負責調解,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由鄉鎮政府作出確權決定;2、如果是同一鄉鎮內集體與集體發生的權屬糾紛,當事人(需是法定代表人)向當地鄉鎮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當地鄉鎮政府組織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由當地鄉鎮政府提出調處意見呈報縣級人民政府進行確權;3、同一縣(區)內跨鄉鎮發生的集體與集體的權屬糾紛案件,由當事人直接向縣級人民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然後由縣級有關主管部門進行調處,縣級有關主管職能部門在規定時間內提出處理意見報縣級人民政府進行確權;4、其他的跨縣、跨市、跨省的案件,向當地縣級人民政府申請,由有處理許可權的人民政府進行確權。
處理林地林木權屬糾紛的有關法律依據:《土地法》第十六條、《森林法》第十七條、《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林業部令第10號)以各省市自治區出台的有關處理權屬糾紛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等。
❿ 林地糾紛處理辦法
協議不成,可以訴訟法院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