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條件、程序,勞動者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或者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協商一致的;
(二)勞動者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的;
(三)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3日通知用人單位的;
(四)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五)用人單位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七)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八)用人單位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勞動者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九)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中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
(十)用人單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十一)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
(十二)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
(十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1)勞動合同法管理條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了服務期,勞動者依照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不屬於違反服務期的約定,用人單位不得要求勞動者支付違約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解除約定服務期的勞動合同的,勞動者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一)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二)勞動者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三)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四)勞動者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單位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五)勞動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貳』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我覺得你回答的不夠完整,我將你的回答在加上我的答案,我覺得這樣才完整。
屬於法。
1. 我國立法許可權劃分
1) 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的立法許可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修改憲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等基本法律;改變或撤銷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
全國人大常委務會
①制人大定法以外法
②人大閉會期可不違該法原則部分修人大定法(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只能由人大修改)
③撤國務院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是撤違法的,不是撤不適當的)
④撤下級權力機關定法
2) 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及其所屬機關的立法許可權
國務院
①可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②根據人大及常委會特別授權定法
③撤地方行政機關定法(不能撤地方性法規)
下屬部委可根據國務院行政法規發布規章、命令
3) 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的立法許可權
省級人大及常委會可定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大市人大及常委會可定地方性法規,報省級人大常委會審議,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自治區人大可制自治區條例及單行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務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區人大有權制定,常委會無權制定自治區條例!)
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注意同上)
廣東、福建、海南人大及常委會可制定經濟特區單行法規
本級人大可改變或撤銷本級人大常委會不適當決定
地方各級人大可撤下級人大、本級和下級人民政府不適當的決定
4) 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立法許可權:
①省級及大市可制行政規章、
②縣級以上有權發布決定和命令、有權撤下級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
、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與法規等一起談時,法律是指狹義上的法律。
2、法規,在法律體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法規即指國務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機關和經濟特區人大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3、規章是行政性法律規範文件,之所以是規章,是從其制定機關進行劃分的。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在它們的職權范圍內,為執行法律、法規,需要制定的事項或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法律和法規的區別,主要在於制定機關的不同,一個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一個是國務院或地方人大等機構。再次,其效力層次也是不同的,法律的效力大過法規的效力。
『叄』 勞動合同法實施細則
1.你應該能得到經濟補償的法律支持。
法律依據:
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回情形之一的,用人答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第(五)項 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第四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終止:
第(一)項是勞動合同期滿的;
2.你的情況分析:
你是正常辭職屬於合同終止。所有符合上面法律規定。
3.你可以獲得2個月的經濟補償。
法律依據: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希望這些能幫助你!
『肆』 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的區別
勞動合同法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的區別是:
一、勞動內法是調整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之容間的關系的,勞動合同法是調整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合同關系的,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是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進行細化,更加明確。
二、《勞動合同法》突破《勞動法》,適用范圍擴大,原則增加,反映了立法者的價值趨向。 (一)、《勞動合同法》的適用范圍擴大了。《勞動合同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伍』 勞動合同法實施細則 急急
被辭抄退,有經濟補償金襲
按照具體工作年限進行補償
如果是違法辭退,有雙倍經濟補償金
法律依據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第八十七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陸』 勞動合同法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有什麼區別
由於《勞動合同法》部分條款規定得不明確,在實踐中導致有一些條款難內以操作,為了貫容徹實施勞動合同法,消除操作上的困局,有必要制定實施條例。
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一條就說明了其制定目的,也即通常所稱的立法目的
第一條 為了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制定本條例。
『柒』 <勞動合同法>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有什麼區別
《勞動合同法》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的區別:
1.《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是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進行細化,更加明確。
2.《勞動合同法》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是行政法規,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是由國院院為了實施《勞動合同法》而制定的規范實施過程行為的具體法條,原則上是如有沖突,以《勞動合同法》為准,《勞動合同法》的效力高於《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3.《勞動合同法》是2008年1月1日發布,《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發布日期是2008年9月1日;
『捌』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有法律效力嗎
由於《勞動合同法》部分條款規定得不明確,在實踐中導致有一些內條款難以操作,為了貫徹實容施勞動合同法,消除操作上的困局,有必要制定實施條例。
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一條就說明了其制定目的,也即通常所稱的立法目的
第一條 為了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制定本條例。
『玖』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勞動案件完全可以自己處理,無需請律師一樣能勝訴,勞動仲裁完全免費,我是專職勞動仲裁員,希望我的回答對你解決問題有所幫助,勞動爭議、勞動仲裁大家可以HI我!
1、單位嚴重違法,《勞動合同法》規定,建立勞動關系一個月內應該簽訂勞動合同;
2、因為單位違法在先,你書面提出離職後可以隨時辭職,並要求單位支付你經濟補償金、雙倍工資(最多11個月)、支付加班工資等;
3、如果單位扣押你工資、押金、年終獎等,申請勞動仲裁的時候,可以一起申請;
4、搜集一些能夠證明你與這個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證據,比如工裝(有公司字樣)、工作證、工作牌、工資卡、工資條、考勤記錄、社會保險繳納記錄、同事證言(離職在職的都可以)等
主要法律依據:
《勞動合同法》:
第十條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第八十二條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
(一)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
(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
(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