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用工條例
① 合肥市關於工傷保險條例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沒有享受退休金有沒有一次性就業補助
關於你說的這個問題,最方便的是你直接打合肥是的醫保中心,電話咨詢一下就行了,他們會給你詳細解釋的,這個電話號碼是12333。
② 和用工單位在紙上簽署用工合同或用工管理條例算嗎
只要你與用工單位簽訂了用工合同或者是用工的管理條例,並且你們雙方都簽字蓋章了,那麼這份合同就是生效的,受到法律保護的。
而且這份合同必須你們甲乙雙方一人一份。而且是在公平公正公開的條件下簽訂的。
③ 安徽省勞動合同條例的相關司法解釋
為正確審理勞動爭議糾紛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以下簡稱調解仲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之規定,結合民事審判實踐,就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作如下解釋。
一、【解釋的適用范圍】
第一條【用人單位的界定】本解釋所指的用人單位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居民委員會以及依法成立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合夥組織和基金會。
企業設立的分支機構,依法取得營業執照或者登記證書的,屬於本解釋所稱的用人單位;未依法取得營業執照或者登記證書的,不屬於本解釋所稱的用人單位,但可以受用人單位委託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自然人、家庭和農村承包經營戶不屬於用人單位。
(勞動合同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實施條例>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
第二條【住房公積金爭議的處理】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因住房公積金發生的爭議,不屬於勞動爭議。(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第七條;調解仲裁法第二條)
第三條【社會保險爭議的范圍】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沒有為其繳納基本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而遭受損失為由,要求用人單位直接支付基本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賠償金發生的爭議,屬於調解仲裁法第二條規定的社會保險爭議,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為其辦理社會保險手續為由要求用人單位補辦社會保險手續,或者用人單位已經為勞動者辦理了社會保險手續,但由於用人單位欠繳、拒繳社會保險費發生的爭議,不屬於勞動爭議,但應告知勞動者向勞動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申請解決。
(調解仲裁法第二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二十七條)
二、【訴訟主體的確定】
第四條【不具備經營資格和掛靠情形下的主體確定】勞動者與不具備合法經營資格的用人單位因用工關系發生爭議,應當將用人單位和其出資人作為共同當事人。不具備合法經營資格的用人單位借用他人營業執照經營的,還應當將出借營業執照的一方作為當事人。
勞動者與掛靠在其他單位名下的用人單位發生勞動爭議的,用人單位和被掛靠單位為共同當事人。(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三條;實施條例第四條)
第五條【發包後的主體界定】建設工程層層轉包、分包給不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實際施工人,實際施工人招用的勞動者與其發生勞動爭議的,最近上一層轉包、分包關系中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單位和實際施工人為共同當事人。(實施條例第四條)
三、【勞動關系的認定】
第六條【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人員的用工認定】用人單位招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人員,雙方形成的用工關系按僱傭關系處理。(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四條;實施條例第二十一條)
第七條【企業停薪留職人員、內退人員的用工認定】企業停薪留職人員、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內退人員,與新的用人單位建立了用工關系的,可按勞動關系處理,但原用人單位已為其繳納基本生活費或社會保險費的,企業停薪留職人員、內退人員請求新的用人單位為其辦理社會保險手續或繳納社會保險費的,企業停薪留職人員、內退人員請求新的用人單位為其辦理社會保險手續或繳納社會保險費的,不予支持。
企業停薪留職人員,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內退人員請求在新的用人單位享受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勞動報酬、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工作時間、休息休假、職業危害防護、福利待遇的,應予支持。(勞動合同法第十七條;勞動法第七十二條)
第八條【外國人及台港澳人員的用工關系】依法辦理《外國人就業證》或《台港澳人員就業證》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或台港澳人員在中國內地與用人單位形成的用工關系,按勞動關系處理。(台灣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就業管理規定第四條: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第八條)
第九條【涉外企業用工關系】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台港澳地區企業在中國內地未通過涉外就業服務單位而直接招用勞動者形成的用工關系,按僱傭關系處理。
(國務院關於管理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的暫行規定第十一條)
第十條【在校學生的用工關系】在校學生實習期間與實習單位形成的用工關系,按僱傭關系處理。(勞動法第十五條)
四、【勞動合同的履行】
第十一條【加班事實的舉證責任分配】勞動者起訴追索超過兩年前的加班費,由勞動者對已加班的事實負舉證責任;勞動者起訴追索兩年之內的加班費,由用人單位對勞動者未加班的事實負舉證責任。(調解仲裁法第三十九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第六條)
第二種意見:勞動者主張加班費的,應當就加班事實的存在負有舉證責任。勞動者有證據證明有用人單位掌握管理加班事實存在的證據的,用人單位應當提供,用人單位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後果。
(調解仲裁法第六條)
第十二條【加付賠償金】勞動者直接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五條之規定,向用人單位主張加付賠償金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應告知勞動者向有關勞動行政部門申請解決。
(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五條;實施條理第三十四條)
④ 安徽省勞動合同條例的全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調整勞動關系,維護勞動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企業、個體工商戶、民辦非企業單位以及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用人單位(以下統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形成或者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條訂立和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解除、終止,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勞動合同制度的實施進行監督管理。有關行政部門按照各自職責,依法做好勞動合同制度實施的監督工作。
第六條工會應當依法為勞動者提供勞動合同方面的指導、幫助,對用人單位違反本條例規定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有權要求其處理。企業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等社會團體和群眾團體應當督促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和履行勞動合同。
第二章勞動合同的訂立
第七條勞動合同訂立前,勞動者有權了解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勞動條件、勞動報酬等情況,用人單位應當如實說明,並提供相關資料。對可能產生職業病及其他危害的崗位,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履行如實告知的義務。應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居民身份、健康狀況、知識技能、工作經歷等情況,並提供相關資料。
第八條勞動合同文本,可以由用人單位提供,也可以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共同擬定。提倡使用勞動合同規範文本。勞動合同應當用中文書寫,需要時也可以同時用外文書寫。勞動合同的外文文本和中文文本不一致的,以中文文本為准。勞動合同由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法定代表人、負責人或者其代理人簽字、蓋章,註明日期。勞動合同由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各執一份。
第九條用人單位不得強制勞動者集資、入股,不得向勞動者收取財物作擔保,不得扣押勞動者的證件,不得收取培訓費、工裝費等其他費用。
第十條勞動合同應當載明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和勞動者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碼,並具備以下內容的條款:
(一)勞動合同期限;
(二)工作內容和工作時間;
(三)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
(四)勞動報酬;
(五)社會保險;
(六)勞動紀律;
(七)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
(八)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除前款規定的內容外,當事人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職業技能培訓、保守商業秘密等其他內容。
第十一條勞動合同自雙方當事人簽字、蓋章之日起生效。當事人對勞動合同生效的期限和條件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第十二條勞動合同當事人可以根據崗位技能的要求協商約定試用期,但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勞動合同期限在6個月以內的,不得約定試用期;勞動合同期限在6個月以上1年以下的,試用期不得超過15日;勞動合同期限在1年以上2年以下的,試用期不得超過30日;勞動合同期限在2年以上5年以下的,試用期不得超過60日。勞動者試用期間的勞動報酬不得低於當地的最低工資標准。同一用人單位對同一勞動者只能試用一次。
第十三條勞動者應當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涉密的勞動者就解除勞動合同的提前通知期作出約定,提前通知期不得少於30日。
第十四條對負有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約定勞動者在本單位或者離開單位後的一定期限內不得自行生產同類產品,不得經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原用人單位同類業務或者有競爭關系的業務。所約定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3年,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勞動合同當事人有上述約定的,應當同時約定在終止、解除勞動合同時給予勞動者一定的經濟補償。
第十五條勞動合同當事人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違約金。約定違約金應當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則。勞動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方可對其違約金作出約定:
(一)違反勞動合同期限約定的;
(二)違反保守商業秘密約定的;
(三)法律、法規規定可以對勞動者約定違約金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條勞動合同約定的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不得低於集體合同的規定;低於集體合同規定的,按照集體合同的規定執行。集體合同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及國家有關規定簽訂。
第十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無效:
(一)違反法律、法規的;
(二)採取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勞動合同部分無效的,如果無效部分不影響其餘部分效力,其餘部分仍然有效。
第十八條勞動合同的無效,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第十九條勞動合同被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依法確認無效,勞動者已經提供勞動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勞動報酬,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
第三章勞動合同的履行和變更
第二十條 勞動合同當事人應當全面履行勞動合同。
第二十一條勞動者按照用人單位要求,履行了勞動義務,但尚未訂立勞動合同的,其勞動報酬、勞動條件、社會保險和其他福利待遇不得低於集體合同的規定;沒有集體合同的,不得低於國家規定的勞動標准。
第二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中止履行:
(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協商一致的;
(二)勞動者被依法限制人身自由的;
(三)因不可抗力致使勞動合同暫時無法履行的;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中止履行的情形消失,仍具備履行條件的,勞動合同繼續履行,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三條變更勞動合同,應當經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並採用書面形式。
第四章勞動合同的解除和終止
第二十四條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勞動合同可以解除。
第二十五條勞動者要求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就勞動者要求解除勞動合同提前通知期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二十六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隨時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內的;
(二)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
(三)侮辱、體罰、毆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勞動者的;
(四)用人單位未按照國家規定和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安全、衛生條件的;
(五)用人單位拒不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六)法律、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隨時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應當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致殘,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與其身體狀況相適應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當事人又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的。
第二十八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隨時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內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者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依法或者依照勞動合同約定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
(三)嚴重失職或者營私舞弊,對用人單位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被勞動教養或者被追究刑事責任的;
(五)法律、法規規定用人單位可以隨時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九條已建立工會的用人單位依據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規定解除合同的,應當將解除勞動合同的理由通知本單位工會。工會認為用人單位違反法律、法規和有關合同約定,要求用人單位重新作出決定的,用人單位應當研究工會的意見,並將處理結果通知工會。其中依據本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提前30日通知工會。
第三十條用人單位瀕臨破產、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或者資本、生產經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確需裁減人員的,應當提前30日向工會或者全體勞動者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勞動者的意見,經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報告後,可以裁減人員。用人單位依據前款規定裁減人員後,在6個月內又錄用人員的,應當優先錄用符合條件的被裁減人員。
第三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終止:
(一)勞動合同期滿的;
(二)當事人約定的勞動合同終止條件出現的;
(三)用人單位破產、解散、被撤銷的;
(四)勞動者退休、退職的;
(五)勞動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蹤、死亡的。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二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不得依據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第(一)項、第(二)項的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
(一)患職業病或者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六級傷殘的;
(二)患病或者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
(三)疑似職業病或者疑似嚴重傳染性疾病患者在診斷或者醫學觀察期間的;
(四)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內的;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勞動合同期滿或者當事人約定的勞動合同終止條件出現,但勞動者有前款第(二)項、第(三)項、第(四)項、第(五)項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順延至所列情形消失。
第三十三條勞動者患職業病或者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或者勞動者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勞動者患職業病或者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五級、六級傷殘的,保留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經勞動者本人提出,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勞動者患職業病或者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保留勞動關系,退出工作崗位,享受國家和省規定的有關待遇。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四條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書。勞動者因解除、終止勞動合同而失業的,可以持解除、終止勞動合同證明書申請辦理失業登記手續。
第五章非全日制勞動合同的特別規定
第三十五條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時計酬為主、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5小時,且每周工作時間累計不超過30小時的用工形式。
第三十六條從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勞動者,可以與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用人單位與非全日制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非全日制勞動合同一般以書面形式訂立。勞動合同期限在30日以下的,可以訂立口頭協議;但勞動者提出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訂立書面合同。
第三十七條 勞動者通過依法成立的勞務派遣組織派遣為用人單位、家庭或者個人提供非全日制勞動的,由勞務派遣組織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
第三十八條非全日制勞動合同的內容由雙方協商確定。非全日制勞動合同應當包括工作時間和期限、工作內容、勞動報酬、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等條款,但不得約定試用期。
第三十九條非全日制勞動合同的任何一方均可隨時通知對方終止勞動合同。雙方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第四十條用人單位應當按時足額支付非全日制勞動者的工資。非全日制用工的小時工資標准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協商確定,但不得低於當地非全日制用工小時最低工資標准。
第四十一條非全日制用工的工資具體結算方式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協商確定。非全日制用工工資的結算周期最長不得超過30日。
第六章經濟補償
第四十二條用人單位剋扣或者拖欠勞動者工資以及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除在規定的時間內足額支付勞動者工資報酬外,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支付經濟補償金,或者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法責令用人單位支付賠償金。
第四十三條用人單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勞動報酬的,除足額支付低於標准部分外,還應當支付相當於低於部分25%的經濟補償金,或者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法責令用人單位支付賠償金。
第四十四條違反本條例勞動合同試用期規定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並按本單位同崗位勞動者的工資標准支付不適當試用期期間的經濟補償金。
第四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根據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滿1年給予勞動者本人1個月工資收入的經濟補償;在本單位工作時間不滿1年的,按照1個月工資標准支付經濟補償金:
(一)用人單位提出並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
(三)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迫使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
(四)用人單位採取侮辱、體罰、毆打、非法搜查、拘禁等方式嚴重侵犯勞動者,迫使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
(五)用人單位未按照國家規定和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安全、衛生條件,迫使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
(六)用人單位拒不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迫使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
(七)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致殘,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與其身體狀況相適應的工作,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
(八)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當事人又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
(九)用人單位裁減人員,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
(十)用人單位破產、解散、被撤銷,與勞動者終止勞動合同的;
(十一)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情形之一的,補償總額一般不超過勞動者12個月的工資收入;但當事人約定超過的,從其約定。
第四十六條用人單位未按照本條例規定的標准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除足額支付經濟補償金外,還應當增加支付經濟補償金數額的50%額外經濟補償金。
第四十七條用人單位未按照本條例規定提前30日通知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支付勞動者本人1個月工資的賠償金。勞動者未按照本條例規定提前30日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按照解除勞動合同前勞動者本人1個月工資的標准支付用人單位賠償金。
第四十八條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致殘,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與其身體狀況相適應的工作,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除按照規定支付經濟補償金外,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支付一定的醫療補助費。
第四十九條本條例規定的計算經濟補償金和賠償金的月工資標准,應當為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前勞動者本人12個月的平均工資;實際履行合同期限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履行期限的月平均工資計算。勞動者月平均工資低於本地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的,按本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五十條勞動合同當事人違反本條例規定和勞動合同約定或者由於一方當事人的原因導致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給對方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一條用人單位按照本條例規定應當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而未訂立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的,按照未簽訂勞動合同的人數每人300元至500元的標准處以罰款。故意使勞動者不知情或者強迫勞動者訂立對其不利的勞動合同,或者由於用人單位的原因訂立無效合同,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用人單位限期改正,並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五十二條尚未與原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又與新的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給原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勞動者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三條用人單位未按規定為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和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限期補繳,並依照國務院《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五十四條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收取培訓費、工裝費等其他費用,收取財物作為擔保,扣押勞動者證件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退還,並可處以1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五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二)項、第(三)項規定的,由公安機關對責任人員依法予以處理;構成犯罪的,對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六條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未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八章附則
第五十七條勞動合同當事人發生勞動爭議的,依照勞動爭議有關規定處理。
第五十八條本條例具體應用中的問題由省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解釋。
第五十九條本條例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發布部門:安徽省人大(含常委會)發布日期:2004年02月20日實施日期:2004年05月01日(地方法規)
⑤ 合肥市建築業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實施辦法
國家沒有《農民工工傷保險實施辦法》,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執行《工傷保險條例》和各地實施辦法的規定。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關於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
勞社部發[2004]18號
一、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高度重視農民工工傷保險權益維護工作。要從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堅持以人為本,做好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依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有關工作,把這項工作作為全面貫徹落實《工傷保險條例》,為農民工辦實事的重要內容。
二、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依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是《工傷保險條例》賦予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各類用人單位職工的基本權益,各類用人單位招用的農民工均有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各地要將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作為今年工傷保險擴面的重要工作,明確任務,抓好落實。凡是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農民工,用人單位必須及時為他們辦理參加工傷保險的手續。對用人單位為農民工先行辦理工傷保險的,各地經辦機構應予辦理。今年重點推進建築、礦山等工傷風險較大、職業危害較重行業的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
三、用人單位注冊地與生產經營地不在同一統籌地區的,原則上在注冊地參加工傷保險。未在注冊地參加工傷保險的,在生產經營地參加工傷保險。農民工受到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後,在參保地進行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並按參保地的規定依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在注冊地和生產經營地均未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後,在生產經營地進行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並按生產經營地的規定依法由用人單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
四、對跨省流動的農民工,即戶籍不在參加工傷保險統籌地區(生產經營地)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農民工,1至4級傷殘長期待遇的支付,可試行一次性支付和長期支付兩種方式,供農民工選擇。在農民工選擇一次性或長期支付方式時,支付其工傷保險待遇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向其說明情況。一次性享受工傷保險長期待遇的,需由農民工本人提出,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與統籌地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簽訂協議,終止工傷保險關系。1至4級傷殘農民工一次性享受工傷保險長期待遇的具體辦法和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制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五、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要加大對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的宣傳和督促檢查力度,積極為農民工提供咨詢服務,促進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同時要認真做好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工作,對侵害農民工工傷保險權益的行為要嚴肅查處,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二00四年六月一日
想了解更多的保險知識,可以進入 >> 「多保魚講保險」進行免費咨詢!
⑥ 國家最新勞動法法規和合肥地方具體的勞動法規
勞務派遣工將同工同酬
內容:《勞動合同法》針對勞動合同的簽訂、履行、合同解除與終止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如明確了合同內容、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條件,規定了企業不與員工簽合同將賠付雙倍工資,勞務派遣工應與其他員工同工同酬等。同時,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將於2008年5月1日起實施。
相關條款:《勞動合同法》第十九條,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第六十三條,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用工單位無同類崗位勞動者的,參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
影響:雖然《勞動合同法》仍未開始實施,但部分企業採取提前裁員等「疑似」規避新法的行為,早已是公眾熱議的話題。專家提示,只要存在事實連續的勞動關系,企業提出的「工齡重新計算」等說法均無效。
市民點評:
武昌某公司法律顧問:是共同發展還是相互敵對?員工和企業心中都有桿秤。目前,網路上有不少關於新勞動合同法存在漏洞的討論,這令很多打工仔憂心。不過,他相信法律會慢慢完善,企業的用工行為會得到更加嚴格規定。
詳細:勞務工將與正式工同薪 派遣者可領最低工資
工作滿一年可帶薪休假
內容:《職工帶薪休假條例》規定除少數情況外,單位應保證職工享受年假。職工累計工作已滿1年不滿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滿10年不滿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滿20年的,年休假15天。
相關條款:《職工帶薪休假條例》第七條,單位不安排職工休年休假又不依照本條例規定給予年休假工資報酬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門或者勞動保障部門依據職權責令限期改正;對逾期不改正的,除責令該單位支付年休假工資報酬外,單位還應當按照年休假工資報酬的數額向職工加付賠償金;對拒不支付年休假工資報酬、賠償金的,屬於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人員所在單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以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屬於其他單位的,由勞動保障部門、人事部門或者職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影響:帶薪休假制度的確立,讓職工有了更多休息的時間,與新「放假辦法」的結合,也可以緩解往年「黃金周」的擁擠現象。
市民點評:
漢口房地產公司張先生:帶薪休假,確實很好,工作一年,可以有個出門度假的休息機會。不過,有時候公司事情總是很多,一是自己根本無法脫身,二是公司如果不答應員工休假請求,自己也不好過多向公司要求,以免得罪公司,丟了飯碗。《職工帶薪休假條例》很人性化,這不僅需要政府行政部門加強監管,更重要的是企業重視對員工的帶薪休假制度。 、
詳細:國務院擬出台職工帶薪年休假規定
工資福利可在稅前扣除
內容:《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將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合二為一,減輕了內資企業的上繳稅率。同時,在企業的工資薪金支出、職工福利費和工會經費等方面,稅前扣除的基礎擴大,減輕了企業負擔。
相關條款:第三十四條,企業發生的合理的工資薪金支出,准予扣除;前款所稱工資薪金,是指企業每一納稅年度支付給在本企業任職或者受雇的員工的所有現金形式或者非現金形式的勞動報酬,包括基本工資、獎金、津貼、補貼、年終加薪、加班工資,以及與員工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支出。第三十五條,企業依照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省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范圍和標准為職工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基本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准予扣除。第八十六條,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企業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可以免徵、減征企業所得稅,
影響:新條例對農林牧漁業、基礎建設等企業,均有相應的優惠政策。而職工工資、保險、福利等支出被列入稅前扣除,有可能刺激企業增加員工福利。
市民點評:
沌口經濟開發區謝先生:企業政策也與員工利益息息相關。該法也鼓勵企業多為員工謀福利,為社會作貢獻。不過,只有企業能充分遵守這項法規,員工和企業才能雙贏。
詳細:三部委就《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答問
滿5年離職,養老金全歸你
內容:《保險公司養老保險業務管理辦法》規范了保險公司養老保險業務,保護養老保險業務活動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推動社會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完善。
相關條款:《保險公司養老保險業務管理辦法》第十八條,團體養老年金保險的被保險人分擔繳費的,保險合同中應當明確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各自繳費部分的權益歸屬,被保險人繳費部分的權益應當完全歸屬其本人;第十九條,團體養老年金保險合同應當約定被保險人在離職時,有權通過投保人向保險公司申請提取該被保險人全部或者部分已歸屬權益;第二十條, 團體養老年金保險合同設置公共賬戶的,被保險人繳費部分的權益不得計入公共賬戶。保險公司不得利用公共賬戶謀取非法利益。
影響:這是我國保險法規中第一次提出養老保險權益歸屬的概念。權益歸屬的操作方式一般是這樣的:對於企業為員工的繳費部分,企業設定一個與服務年限掛鉤的歸屬比例,如服務滿一年的,企業繳費的10%權益歸屬給個人,服務滿五年的,企業繳費的100%權益歸屬給個人。如果這個員工在服務一年後不滿兩年的時候離開公司了,他就只能獲得個人繳費的全部以及企業繳費的10%。如果服務滿五年以上才離職的,就可以獲得100%的企業繳費權益。這樣,個人對年金的擁有權就得到明確的界定,退休收入的安全也得到保障,同時在企業內部還起到了中長期激勵的作用。
⑦ 誰有《合肥市工傷保險條例》的全文
一、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各類企業、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條例》的規定,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僱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用人單位繳費基數的確定按合肥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做好社會保險擴面和基金征繳工作的若干意見》(合政〔2004〕58號)有關規定執行。
二、工傷保險基金實行全市統籌,即統一繳費基數、繳費費率的確定辦法,統一業務規程和待遇計發標准,工傷保險基金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核算;在具體業務經辦和管理上分市、縣兩級操作。建立市級工傷保險儲備金。儲備金的提取和使用的具體辦法按省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和省財政部門的規定執行。
三、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負責全市的工傷保險工作,縣、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接受委託承擔其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市、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設立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簡稱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工作。市經辦機構負責全市工傷保險基金的征繳、支付及管理工作,並指導、監督、檢查縣經辦機構的業務等工作;縣經辦機構負責管轄區域內參保單位的具體經辦與管理工作。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人事局、衛生局和市總工會、經辦機構以及用人單位的代表組成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負責勞動能力鑒定的日常工作,從醫療衛生專家庫中抽取專家組成專家組開展勞動能力鑒定工作。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四、根據國家規定和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和職業病危害程度等情況,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則確定我市的工傷保險行業基準費率標准和浮動檔次。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會同市財政局、地稅局、衛生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根據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和職業病危害程度等因素,制定費率浮動辦法。市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根據用人單位的工商登記和主要經營生產業務等情況,按照不同行業類別的行業基準費率標准,確定用人單位的初次繳費費率;以後每2年,市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根據用人單位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工傷保險管理、安全生產管理等情況確定浮動費率,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批准後執行。
五、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用人單位應及時向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報告;其中用人單位營業執照登記的住所地在肥東、肥西、長豐縣區域內的,用人單位應及時向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報告;最長不超過48小時。
六、用人單位、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作為申請人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按照《條例》第十七條規定的程序、時限,向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提出;其中用人單位營業執照登記的住所地在肥東、肥西和長豐縣行政區域內的,申請人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向住所地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提出,由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進行調查核實後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確認。
七、職工在原用人單位從事接觸職業危害作業,到現用人單位後被診斷患有職業病的,現用人單位應當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八、用人單位按時足額繳納工傷保險費後,次月起職工發生工傷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按規定支付費用。
九、用人單位未按時繳納工傷保險費,欠繳費期間職工發生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按規定支付全部費用。
十、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內,所在單位不得與其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並保持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
十一、職工的工傷系第三人侵權行為所致的工傷,職工先獲得侵權損害賠償的,賠償項目與工傷保險待遇相同項目標准相比的不足部分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無法取得侵權損害賠償的,憑確定無法取得賠償的法律文書或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的相關證明,由工傷保險基金按規定支付費用。
十二、單位或個人不服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的勞動能力鑒定結論,向省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申請再次鑒定的,如鑒定結論沒有變化,所發生的鑒定費用由申請人承擔。
十三、2004年1月1日起認定為因工死亡的職工,其直系親屬享受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准為60個月的本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十四、本意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⑧ 新勞動法對臨時工的條例
可以申請補償的,勞動法中沒有「臨時工」這詞了,統一都是為「勞動者」,並應當同工同酬,同等待遇。第十條 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已工作14年,在07年才簽訂正式合同,學校方面明顯違規,老師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有關規定向學校索賠。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八十二條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而且學校方面也存在違規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8)合肥市用工條例擴展閱讀
第二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但是應當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的。
第二十七條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應當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後,可以裁減人員。
用人單位依據本條規定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錄用人員的,應當優先錄用被裁減的人員。
第二十八條用人單位依據本法第二十四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
⑨ 勞動用工法律法規都有哪些
你確定所有勞動用工法律法規都要嗎?好吧,都給你,希望你喜歡。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法條釋義
處理舉報勞動違法行為規定
對《關於如何理解無效勞動合同有關問題的請示》的復函
對<工資支付暫行規定>有關問題的補充規定
法定退休年齡的規定
非法用工單位傷亡人員一次性賠償辦法
工資集體協商實行辦法
關於「三八」國際婦女節放假工資如何支付問題的通知
關於〈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
關於《企業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出境定居的歸僑眷職工享受一次性離職費問題的復函
關於調整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等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方法問題的通知
關於對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問題的復函
關於對事實勞動關系解除是否應該支付經濟補償金問題的復函
關於對用人單位無理阻擾勞動保障監察檢查行為實施行政處罰問題的復函
關於非全日制用工若干問題的意見
關於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
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
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
關於加強建設等行業農民工勞動合同管理的通知
關於勞動爭議仲裁幾個問題的通知
關於勞務派遣的最新規定
關於企業職工流動若干問題的通知
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
關於人民法院對經勞動爭議仲裁裁決的糾紛准予撤訴或駁回起訴後勞動爭議仲裁裁決從何時起生效的解釋
關於實施《勞動保障監察條例》若干規定
關於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
關於試用期內解除勞動合同處理依據問題的復函
關於印發《對<工資支付暫行規定>有關問題的補充規定》的通知
關於印發《關於企業實行不定時工作制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的審批辦法》的通知
關於印發《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問題解答》的通知
關於印發<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支付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
關於職工工作時間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
關於職工因崗位變更與企業發生爭議等有關問題的復函
關於轉發《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關於<關於請解決勞動監察決定強制執行問題的函>的答復》的通知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徵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14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
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
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
集體合同規定
禁止使用童工規定
就業服務與就業管理規定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
勞動部辦公廳對《關於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請示》的復函(1997)
勞動部辦公廳關於對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問題的復函
勞動部辦公廳關於勞動合同期限問題的復函
勞動部關於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有關問題的復函
勞動部關於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於對再婚職工婚假問題的復函
勞動行政處罰若干規定
勞動仲裁委員會組織規則
勞務派遣行政許可實施辦法
勞務派遣暫行規定
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暫行規定
女職工保健工作規定
女職工禁忌勞動范圍的規定
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
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
企業民主管理規定
企業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
企業職工檔案管理工作規定
企業職工患病或非因工負傷醫療期規定
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2011)
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於做好勞務派遣暫行規定貫徹實施工作的通知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
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若干規定
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
台灣和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就業管理規定
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
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行政處罰辦法
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
未成年工特別保護規定
信訪條例
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
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20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新)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
最低工資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