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天然林保護條例
『壹』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概述
1998年發生在長江流域和東北地區的兩次特大洪災,至今仍讓許多人記憶猶新。正是那年大水,讓人們嘗到了生態破壞的惡果。洪水退去後,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全面停止長江、黃河流域上中游的天然林採伐。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災後重建、整治江湖、興修水利的若干意見》(中發[1998]15號)中關於「全面停止長江黃河流域上中游的天然林採伐,森工企業轉向營林管護」的精神,國家林業局編制了《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和《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經過兩年試點,2000年10月國家正式啟動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簡稱「天保工程」。
此後,長江、黃河流域工程區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採伐,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大幅度調減木材產量。巨額投資加上林區人共同努力,工程區森林資源進入了一個快速增長期,也換來了明顯的生態效益。
『貳』 對於山林的保護有什麼措施
主要是法律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
2、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
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的實施意見
3、關於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林業的意見
4、關於進一步推進全社會辦林業的通知
5、關於進一步加快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
林業法律法規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2、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3、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
4、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
6、 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7、 國務院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辦法
8、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
9、 國務院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11、國務院森林採伐更新管理辦法
12、國務院森林防火條例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檢疫條例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
15、退耕還林條例
16、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辦法
17、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
18、安徽省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19、林業部森林公園管理辦法
20、安徽省國有林場商品林採伐銷售招投標管理暫行辦法
21、安徽省國有貧困林場扶貧資金管理實施細則
森林健康:中國的綠色選擇
——訪國家林業局造林司司長魏殿生
森林健康問題正日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家林業局已從2001年開始,與美國林務局合作開展了中美森林健康合作試驗示範項目,並在理念、技術等層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目前仍有許多人在森林健康對於當前我國林業發展有什麼意義、我國在森林健康領域開展了哪些工作、今後有什麼打算等一系列問題還存在著疑惑。為解答這些疑問,本報記者采訪了國家林業局造林司司長魏殿生。
森林健康:中國林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記者:森林健康對促進我國林業發展的積極意義在哪裡?
魏殿生:森林健康對於指導我國當前林業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林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協調「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發展等都將發揮積極作用。
進入新世紀,我國林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實施六大工程,推進五大轉變,全面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林業已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此時,在我國引入和推行森林健康正逢其時。貫徹和推行森林健康理念,要求我們必須用系統觀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人與自然和諧的觀點來指導林業實踐,注重各個環節的相互關聯。貫徹和推行森林健康理念,能夠提高我國的森林經營水平,使森林經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貫徹和推行森林健康理念,有利於形成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有利於形成最優的林分、最美的林相、最佳的服務功能。貫徹和推行森林健康理念,必然會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林地生產力和林分的抗逆性,減輕各種自然災害,真正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林業的跨越式發展和國土生態安全要求我們在本世紀中葉要達到26%以上的森林覆蓋率,小康社會建設對森林的生態功能需求強烈,要求全社會轉變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傳統增長方式,經濟的發展要求林業產業有更強的互動作用。這些目標和要求,將使林業在較長的時期內,處於木材林業、多功能林業和可持續林業三個階段任務疊加所形成的極具挑戰性的形勢之下。應對特定歷史環境所帶來的挑戰,樹立科學發展觀,實施森林健康戰略,保持森林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功能的長期健康穩定,應該是我國林業今後發展的必然選擇。事實上,我國在林業21世紀議程中已經明確地將建立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作為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這是我國林業半個多世紀發展的經驗,也是發達國家幾個世紀林業發展最終採取的路子,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借鑒。
當前,我國森林資源的結構調整任務十分繁重而緊迫。我國有4600萬公頃的人工林,而且近幾年來還以每年600萬~1000萬公頃以上的速度增加。這些人工林中有相當一部分面臨著林分結構簡單,中幼齡林分比例較大,抵抗森林病蟲害和外來有害生物入侵能力較弱,發生森林火災的風險較大等問題。從生態安全的角度來看,必須進一步調整林種布局和樹種結構,從「綠起來」轉向全面發揮主導功能。從可持續地提供木材產品來看,需要對大面積的中幼齡林採取撫育間伐措施,調整徑級結構,積極培育珍貴樹種;從系統穩定和控制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角度來看,需要發掘和培育我國優良的鄉土樹種資源;從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方面看,林業不僅要「佔山」、「還鄉」,還要「進城」,要大力發展城市林業。森林健康,不僅對傳統林業建設的目標起到更為強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開辟森林資源經營和培育市場,創造社會職業需求,提高林業經營科技含量,增強農民專業技能和促進農民工就地轉化,促進農民增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重要的是,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000美元,但實際上全國至少有3億以上的人口達到了4000美元以上。按照國際旅遊協會的標准,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個不亞於美國的生態旅遊潛在消費市場需求。生態旅遊的主體是森林,在目前比較貧困落後的山區農村,開發生態旅遊市場,將社會的投資和消費引向農村,引向森林,從而為城市財富向鄉村轉移創造了有效的途徑,對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別,創造社會就業具有重要意義。開發生態旅遊市場潛力的前提是健康的森林,而那些衰敗的森林、存在較大火災和病蟲害隱患的森林是沒有開發潛力的。
森林健康:中國尚處在起步和探索階段
記者:請問國家林業局在森林健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魏殿生:在過去的造林綠化工作中,我們從國情、林情出發,緊緊把握宏觀形勢,狠抓森林資源的培育和經營,質、量並重,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是符合森林健康理念的。在量的擴張上,近幾年來,每年造林都在億畝以上;在質的提高上,堅持「質為先」的方針,造林質量與林分質量一起抓,森林覆蓋率與林地生產力一起抓。為邁開我國森林健康的實質性步伐,2001年,中美林業聯合工作組確定將森林健康列為中美兩國的優先合作領域,共同開展了中美森林健康合作項目,在北京市八達嶺林場、江西信豐、貴州麻江、雲南麗江、陝西佛坪選擇重點區域,分別進行了試點探索。這幾年,雙方互訪不斷,交流頻繁。我們已經3次組團赴美考察森林健康並培訓項目管理人員,已接待4批美國林務局專家來訪。2002年10月國家林業局與美國林務局在貴陽聯合召開了中美森林健康研討會。最近,我們組織知名專家對試點項目區建設進行了評估,得到了專家的高度評價。當然,工作還處在起步和探索階段,還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們去做。
森林健康:採取措施深入推進
記者:我國對進一步推進森林健康工作有什麼打算?
魏殿生:森林健康理念縱貫森林資源培育的全過程,在經營、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中都要貫徹森林健康思想。推進森林健康是一項綜合的、涵蓋面很寬的工作,需要法規、政策、管理、技術、科研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進一步加強中美森林健康合作,加強技術和人員交流,借鑒美國森林健康的經驗,提升我國森林健康戰略。二是繼續開展試點工作,並在試點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成功經驗。三是將森林健康的理念寫入正在組織編制的我國「十一·五」林業發展規劃之中。四是與各司局聯合開展攻關,以現有試區為基礎,解剖「麻雀」,調整政策,為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森林健康打下基礎。五是舉辦不同層次的研討班,加大森林健康的宣傳力度。
保護天然林:重新認識林業經濟
韓琳
新春又快到了,正是萬木開始復甦的時候。對1998年夏天的特大洪災,人們還記憶猶新;限伐森林、保護天然林的國家政策如何實行,對林業經濟將產生怎樣的影響,也仍然是人們關心的問題。
保護天然林工程全面啟動
制止亂砍濫伐、保護森林,早就是人們關注的問題,但直到去年的特大洪災發生後,各級政府才下定決心全面實施保護森林的措施。去年8月20日,四川省政府發布天然林禁伐布告。10月1日,四川全省禁伐天然林。自那時以來,全國重點地區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已全面啟動。
所謂天然林,是天然更新的森林,在形成方式上不同於人工繁育而成的人工林。天然林又分為原始林、次生林、殘次林等幾種類型。目前我國的天然林面積約為8726公頃,佔全國森林面積的65.3%,大部分是次生林,原始林僅佔2%,主要分布在內蒙、川、藏一帶。天然林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止荒漠化、保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有著人工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建國以來,國有林區計劃內採伐的木材絕大部分出自天然林,致使天然林資源急劇下降。這次由國家林業局主持推行的天然林保護工程主要是針對歸屬於135個重點國有林區、集中連片分布的天然林,面積約為2900萬公頃,佔全國天然林面積的33%。
保護工程將分兩期實施。第一期為1998-2000年,在此期間內完全停止禁伐區內的森林砍伐,調減木材產量1500萬立方米,將禁伐區內的森工企業轉變為營林事業管理單位。第二期是2001-2010年,要使天然林得到進一步恢復,實現木材生產以採伐天然林為主向經營利用人工林方向的初步過渡,使人工林木材產量占木材總產量的一半左右。工程實施范圍涉及雲南、四川、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17個省(區、市)的重點國有森工企業,以及長江、黃河中上游地區生態地位重要的地方森工企業。
保護天然林工程還要求加快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加大退耕還林力度,堅決制止毀林開墾,大力加強商品林建設。工程帶來100萬林區職工下崗分流,國家已投入30億元資金安排富餘職工轉產,並計劃在3年內投資195億元。
重新認識林業價值
保護天然林工程給林業及整個國民經濟所帶來的,決不只是經濟意義上的影響。國家林業局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中心的張佩昌主任說,通過保護天然林工程的實施,林業部門將推動林業體制的改革和經營思想的轉變,首先就是對林業價值的重新認識。長期以來,由於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人們對森林價值的認識局限在經濟價值上,森林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長期遭到忽視;而在經濟價值方面,人們的認識又局限在木材及木材加工上。因此,伐木及木材加工就成了我國林業經濟的主體。
但實際上,森林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是經濟價值的6—7倍。森林具有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減少污染、調節氣候、凈化空氣以及保持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據中國林科院侯元兆研究員在90年代中期主持的「中國森林資源價值核算研究報告」中的說法,我國森林的經濟價值達17414.51億元,環境資源部分的價值為75218億元。這里還有另外一組數字,也可以說明問題:只講木材,粗略地算,林業所創的GDP在50年代佔全國整個GDP的6-7%,到70年代就降為2-3%,現在還不到1%。可見「木頭經濟」份量越來越輕。
即使在經濟效益方面,提供木材也決不是唯一的。從廣義的方面理解,林業應該是以森林為依託的龐大產業,包括木材及木材加工、林業化工產品、葯材、森林旅遊等等。
保護天然林工程就是要將過去以利用木材、經濟效益為主的傳統林業經營思想,改變為以生態效益為主、兼顧經濟和社會效益;改變林區單一的產業結構,開展多種經營。目前我國松香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天然林得到保護後,有些林業化工產品、森林食品及各類動植物將大量增加,質量也將有所提高。森林旅遊也在各地方興未艾,全國已經建設了574處以森林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和3000多處各類森林公園。有關部門研究認為,林業可向社會提供1100多種林副產品,這些都將使林區的多種經營具有更多資源。
林業管理體制改革亟待加快
改革開放20年來,各行各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林業管理體制仍然具有很強的計劃經濟特性,林業一直存在著企、事不分和政、企不分的問題。一方面,林業的管理、養護應該是政府的事,屬事業性質。據悉,日本、芬蘭等西方國家就將整個林業作為事業單位來管理,由國家出錢養著,賣木材的錢也上交國庫。但在我國,這方面的工作一直由國有林場負責。全國有生態型國有林場1459個,經營有林地872萬公頃。這類林場培育的森林資源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主,受益的是全社會,但是對他們自身來說,並不能轉化為直接的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伐木、加工等創造經濟效益的事,才是企業行為。國有林場、森工企業為了生存,必須創造經濟效益,也就是只能砍樹。但是,森林資源是由國有林場管的,沒有制約,有制約也制約不了。這就好比國有林場既扮警察,又當小偷,結果可想而知。
國家林業局政策法規和體制改革司陳根長司長說,人們常說國有企業負擔重,主要指企業要承擔職工退休養老、辦學等方面的責任。而對於森工企業來說,這些還只是小頭,大頭在於管理、養護森林,為國家創造生態、社會效益上。所以,要使保護天然林的工程得到長期、徹底的落實,就必須進行林業管理體制改革,實現企業管資源向國家管資源的轉變,把資源管理的行政職能從企業中分離出去,把一部分森林工人轉變為管護工人,成為國家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部分純採伐和加工工人作為企業完全分開。這就是管理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張佩昌主任說,保護天然林工程實施後,管理體制的改革要從天然林保護區開始搞起,逐漸向全國推廣。
林區經濟出路何在
木材是一種使用非常廣泛的原材料,而林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也佔有一定的份量。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後,我國的林業經濟是否會大幅度地縮水?陳司長說,保護天然林不等於一棵樹也不砍,只不過將來要砍的樹會更多地取自人工林。我國人工林保存面積已達3300多萬公頃,居世界第一,有的已到成熟間伐期,仍然能為社會提供相當數量的木材,只不過大件木材將要有所減少。因此,禁伐措施對林業經濟的影響只是結構性的,而非全局性的。
陳司長進一步指出,林業部門應在實施天然林保護以外的地區,對現有森林實施分類經營,將其中大約佔30%左右的森林作為重點保護生態林,嚴加保護。將其餘佔30-40%的作為一般保護生態林保護起來,剩下的30-40%作為商品林,生產社會需要的木材和林產品。新增森林也要實施分類經營。
由於諸多原因,我國的國有林業,尤其是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從8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經濟滑坡,企業負擔重,職工生活貧困。一些林業專家指出,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後,林區經濟要走出困境,除了加快營造速生豐產林及林果等商品林以外,還必須因地制宜,開展多種經營,同時發展木材精深加工,走工業化的道路。
舉例來說,江蘇省虞山林場過去長期搞單一的林業經濟,結果年年虧損,只好伸手向國家要錢過日子。改革開放以來,林場走向以林為本、以市場為導向、多種經營、多產業開發的道路,一方面運用新技術改造傳統林業,發展優質、高產、高效林業,特別是竹筍兩用豐產林,使每畝林地的收入比以前提高了47.5倍,茶葉畝產增加了近1倍,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工業加工及森林旅遊。結果工業銷售收入和旅遊收入逐年上升,到1996年工業利潤已達570多萬元,佔全林場總收入的2/3,旅遊業也獲利365萬元;林場的森林覆蓋率為95.8%,職工人均年收入達6719元。
湖南省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是1982年在原國營張家界林場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我國第一個森林公園。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和宣傳,現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勝地,1992年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996年接待旅遊人數為60萬人次,經濟收入達到3875萬元。
據張佩昌主任介紹,從大林業的角度說,全國靠木材和林產品為生的縣有400—500個,位於天然林保護區內的就有100多個,已有相當一批縣,通過發展林產品的多種經營及深加工,走上了致富之路。我們相信,禁伐森林,並沒有改變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反而給林業部門帶來了改變傳統思想的契機,只要調整思路,堅持改革,盡管任務艱巨,林業經濟一定能走上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
『叄』 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工程范圍
工程范圍初步確定為雲南省、四川省、重慶市、貴州省、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山西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含生產建設兵團)、內蒙古自治區、吉林省、黑龍江省(含大興安嶺)、海南省、河南省等18個省(區、市)的重點國有森工企業及長江、黃河中上游等地區生態地位重要的地方森工企業、采育場和以採伐天然林為經濟支柱的國有林業局(場)、集體林場。
『肆』 天保工程怎麼整地或經濟補嘗
2000年,國務院批准《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方案》《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天然林保護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這一階段也稱為「天然林保護工程一期」。2010年,國務院決定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
「到2018年底,我國投入天然林保護資金達到4000多億元,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森林管護體系,使天然林得以休養生息。2018年長江幹流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79.3%。黃河河南花園口水文站監測的黃河含沙量比2000年減少了90%。目前,我國森林涵養水源能力相當於16個三峽水庫。」前不久,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樹銘自豪地說。
天然林全面停伐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支援基礎建設,國家在東北、西南等林木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了大量林場。數十年來,全國累計採伐天然林木材約110億立方米,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但也導致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後,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停止對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採伐,有計劃地對東北地區天然林實行禁伐和限伐,同時採取飛播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等手段盡快恢復林草植被,並在雲南、四川、重慶、貴州、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和海南12個省區市開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下簡稱「天保工程」)試點。包括尖峰嶺在內的海南省4個林區、7個森工林場共計688.5萬畝林區被納入「天保工程」范圍。
2000年,國務院批准《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方案》《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天然林保護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這一階段也稱為「天然林保護工程一期」,規劃年限為11年,實施范圍包括17個省(區、市)的734個縣和163個森工局。
2010年,為鞏固工程一期實施成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林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國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時限為2011年至2020年。在延續一期范圍的基礎上,二期工程增加了丹江口庫區的11個縣(市、區)。
2014年4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開展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試點。2016年我國全面停止全國國有林場天然林商業性採伐,並在福建、廣西等6省區開展集體林區天然林停伐試點。
生態環境極大改善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數據顯示,「天保工程」從1998年啟動試點至今20年來,國家累計投入4000多億元,工程區累計完成公益林建設任務2.95億畝,中幼齡林撫育任務2.19億畝,19.44億畝天然喬木林得以休養生息。
尖峰嶺林業局南崖林場54歲的護林員劉大業挎著小水壺,手提小砍刀,巡護在密林里。山風吹過,蘇鐵葉子沙沙作響,一條山螞蟥悄悄爬到他的褲腿上。劉大業將螞蟥抓下來,順手扔進腰間小鹽袋裡。「不用鹽,螞蟥會爬出來。」劉大業解釋道。
如今,海南天然雨林已全部列為禁伐區,護林員日夜精心守護。讓他們欣慰的是,海南天保區內林地面積從2000年的591.16萬畝增加到2018年的683.79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000年的87.38%增加到2018年的98.16%,森林蓄積量從2000年的4458萬立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7090.4萬立方米。一些曾經瀕臨滅絕的物種在海南熱帶雨林中正逐步恢復種群。
『伍』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實施的基本原則
天然林保護工程是一項龐大的、復雜的社會性系統工程。實施要堅持以下原則。
一、堅持量力而行的原則
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需要大量的財力和物力作保證,要根據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狀況和中央的財力來安排工程的進度和范圍,並且各項基礎工作要跟上工程進度,如種苗基地建設要跟上營林造林建設任務等,否則,就會因為資金不足或基礎工作跟不上而影響整個工程進度和質量。各實施單位因木材停產或大幅度減產,使大批伐木工人成為富餘人員,需要轉產安置,並且對依靠木材生產經營作為財政收入主要來源的單位造成危機,使原本就負債累累的企業雪上加霜,所以各實施單位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量力而行。
二、堅持突出重點的原則
要把那些生態比較脆弱、天然林又相對集中,且正在受到破壞, 置;對區域環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地區,作為工程的重點。這樣,首先就要對我國大江大河源頭、庫湖周圍、水系干支流兩側及主要山脈脊部等地區實施重點保護。先期啟動的省(區、市)有位於長江、黃河中上游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和重慶市,東北、內蒙古主要國有林區以及典型熱帶林的海南省林區。突出重點還體現在打破了現有行政區界限,以水系和山脈為重點單元。對集中連片,形成適度規模,便於集中管護和治理的地區,實施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建立重點試驗示範區,探索有效途徑,積累實踐經驗,研究理論問題,推廣實用科學技術。
三、堅持事權劃分的原則
事權劃分就是指按照現行財政體制,根據實施主體的隸屬關系和行業性質進行劃分,主要體現在投資和相關配套政策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工程實施的主體有下面3種類型:①實施主體隸屬於地方,如南方許多工程縣,投資和配套相關政策主要以地方為主;②實施主體隸屬於中央,但利稅等歸地方,如東北、內蒙古國有森工企業局,投資和相關配套政策上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負責;③實施主體直屬於中央,如大興安嶺森工集團,投資和相關配套政策上由中央全部負責。
四、堅持工程實施地方負全責的原則
國家林業主管部門受國務院委託,行使中央的監管權利,負責工程實施的指導、檢查、監督、協調和調控。指導就是根據國家的大政方針,對工程實施的有關原則、政策、法規、辦法、規程等進行指示和指點,並加以引導,從而保證工程健康順利的進行;檢查就是依據相關政策、法規和一定的辦法、標准對工程實施任務完成的數量、質量和資金的使用等有關問題進行核查,及時糾正工程實施中出現的問題,總結成功經驗,及時推廣;監督就是對工程實施進行察看和督促,保證工程按照規劃和統一部署要求實施;協調就是使工程實施單位與中央要求配合得當,促進工程上下一致,全面推進;調控就是根據工程實施的情況,從政策、資金和項目上對工程實施單位進行調節控制,引導工程實施的重點和規范工程實施行為。國家林業主管部門作為工程實施的領導主體負有領導責任。,地方負責工程的具體組織實施,包括工程實施的規劃、任務的落實和完成、資金項目的管理等,地方工作的態度、方式、方法等直接影響到工程實施的效果,因此,地方作為工程實施的責任主體,應對工程的實施負全部責任。
五、堅持森工企業由採伐森林向營造林轉移的原則
國有林區的開發建設是新中國建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森工企業的建立擔負著滿足國家建設對木材需要的重任乙由於當時的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和對森林生態功能認識不足,多年來森工企業一直以森林採伐為主。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使企業失去了勞動對象,因此要轉變企業的經營思想,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效益,由採伐森林向營造林轉變,企業職工大多數由採伐轉向森林管護與營造林。
『陸』 林業產業政策要點的扶持政策
37.嚴格執行國家已出台的各類林業稅費減免優惠政策。林業產業按國家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根據國家有關稅收法律法規的規定,對企業從事農、林項目的所得免徵、減征企業所得稅。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為原料生產加工的綜合利用產品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的通知》(財稅〔2006〕102號),在2008年底前,對以三剩物及次小薪材為原料生產加工的綜合利用產品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十一五」期間進口種子(苗)種畜(禽)魚種(苗)和種用野生動植物種源稅收問題的通知》(財關稅〔2006〕3號),對進口種子(苗)、種畜(禽)、魚種(苗)和種用野生動植物種源免徵進口環節增值稅。對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企業和單位有關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在2010年12月31日前,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企業和單位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04〕37號)規定執行。對屬於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投資項目的進口自用設備,除國發〔1997〕37號文件《國內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所列商品外,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鼓勵有條件的林業企業「走出去」,並在資金、信貸等方面給予支持。國家有關稅收政策發生調整變化,林業產業按新的稅收政策執行。
38.完善並實施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扶持政策。鼓勵林業企業提高開拓國際市場能力,凡符合國家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使用方向和使用條件的林業企業予以積極支持。鼓勵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籌集擴大再生產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重點龍頭企業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
39.國家對用於國內建設的速生豐產用材林、珍稀樹種用材林等基地建設及其森林防火、生物災害防治和林木種質資源保存利用、林木良種選育、繁殖、推廣、使用,給予積極扶持。結合國家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對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森林工業產業調整和林業龍頭企業發展予以政策傾斜。
40.改革育林基金管理辦法,合理制定育林基金的徵收標准,逐步將其返還給林業生產經營者,用於發展林業生產,基層林業管理單位因此出現的經費缺口納入財政預算。探索研究建立林業信託基金制度。
41.政策性銀行應在業務范圍內,積極提供符合林業特點的金融服務,適當延長林業貸款期限,對林業項目給予積極支持。國家開發銀行對速生豐產用材林和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項目,根據南北方林木生長周期不同,貸款年限為12~20年;珍貴樹種培育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經濟林和其他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項目,貸款年限為10~15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對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期限一般為1~5年,最長為8年;對速生豐產用材林、工業原料林、經濟林和其他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項目貸款一般為5年,最長為10年,具體貸款期限也可根據項目實際情況與企業協商確定。考慮到林木生產周期長,貸款寬限期可適當延長,具體由銀行和企業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商業銀行林業貸款具體貸款期限根據項目實際情況與企業協商確定。
42.研究建立面向林農和林業職工個人的小額貸款和林業小企業貸款扶持機制。適當放寬貸款條件,簡化貸款手續,積極開展包括林權抵押貸款在內的符合林業產業特點的多種信貸模式融資業務。
43.加大貼息扶持力度。中央財政對林業龍頭企業的種植業、養殖業以及林產品加工業貸款項目,各類經濟實體營造的工業原料林貸款項目,山區綜合開發貸款項目,林場(苗圃)和森工企業多種經營貸款項目,林農和林業職工林業資源開發貸款項目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貼息。基本建設貸款中央財政貼息資金對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和總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轉產項目給予適當支持。地方應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當支持。
44.積極發揮信用擔保機構作用,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林業信貸擔保機制,各級政府應因地制宜支持開展林業擔保工作。
45.積極研究探索建立政府扶持的林業保險機制。會同有關部門,研究開展各級政府對林業種植業和養殖業保險實行保費補貼的試點工作,以降低林業保險成本,增強林業產業項目抗風險能力。
46.建立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流轉交易平台,推進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流轉。鼓勵林業貸款借款人以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作為抵押物向銀行申請貸款,落實森林資源資產抵押登記辦法。
47.按照市場經濟體制和分類經營的要求,完善森林資源採伐管理制度,對人工商品林特別是工業原料林的採伐管理進一步依法放活,其採伐限額和採伐年齡依據經營者依法編制的森林經營方案確定,以充分保障其經營自主權和林木處置權。
48.加強產業開發的科技支撐,扶持新興產業發展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中試、推廣。鼓勵以生物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促進企業科技創新,促進產學研結合;並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生產工藝,大力推廣實用技術和科技成果。
『柒』 關於《長江、黃河上中游東北和內蒙古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通知
2000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了《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和《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工程規劃期到2010年,主要內容是:
(一)實施范圍。長江上游地區以三峽庫區為界,包括雲南、四川、貴州、重慶、湖北、西藏6省(區、市),黃河上中游地區以小浪底庫區為界,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山西、河南7省(區);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業包括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海南、新疆5省(區)。總計17個省(區、市),734個縣、167個森工局(場)。
(二)主要任務。一是全面停止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的商品性採伐,停伐木材產量1239.0萬立方米。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木材產量由1853.6萬立方米減到1102.1萬立方米。二是管護好工程區內14.3億畝的森林資源。三是在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工程區營造新的公益林1.91億畝。四是分流安置由於木材停伐減產形成的富餘職工74萬人。
(三)主要政策措施。一是森林資源管護,按每人管護5700畝,每年補助1萬元。二是生態公益林建設,飛播造林每畝補助50元;封山育林每畝每年14元,連續補助5年;人工造林長江流域每畝補助200元、黃河流域每畝補助300元。三是森工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按在職職工繳納基本養老金的標准予以補助,因各省情況不同補助比例有所差異。四是森工企業社會性支出,教育經費每人每年補助1.2萬元;公檢法司經費每人每年補助1.5萬元;醫療衛生經費,長江黃河流域每人每年補助6000元、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每人每年補助2500元。五是森工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費補助,按各省(區、市)規定的標准執行。六是森工企業下崗職工一次性安置,原則上按不超過職工上一年度平均工資的3倍,發放一次性補助,並通過法律解除職工與企業的勞動關系,不再享受失業保險。七是因木材產量調減造成的地方財政減收,中央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方式予以適當補助。
1998—1999年試點,國家已投入101.7億元。2000—2010年工程期內,國家將計劃投入962億元,其中中央補助80%,地方配套20%。2002年又新增富餘職工一次性安置經費6.1億元。總投入達1069.8億元。
『捌』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森林管護管理辦法的介紹
為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森林管護工作,根據《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實施方案》《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實施方案》和國家有關規定,制定《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森林管護管理辦法》。該《辦法》於2012年2月21日由國家林業局以林天發〔2012〕33號印發。《辦法》分總則、組織管理、管護責任、監督管理、附 則5章28條,自印發之日起執行。國家林業局印發的原《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森林管護管理辦法》(林天發〔2004〕149號)予以廢止。
『玖』 天然林可以不納入公益林嗎
天然林納不納入公益林,不是依據天然林或人工林劃分的。
公益林是指為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滿足人類社會的生態、社會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為主體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會性產品或服務的森林、林木、林地。按事權等級劃分為國家生態公益林和地方生態公益林(其中包括省級、市級和縣級)。
公益林,是指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主體功能,依據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劃定,經批准公布並簽有公益林保護協議的森林、林木以及宜林地,包括防護林、特種用途林。 公益林分為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級公益林。
國家級公益林是指生態區位極為重要或生態狀況極為脆弱,對國土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以發揮森林生態和社會服務功能為主要經營目的的重點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
國家級公益林區劃界定應遵循以下原則:
——生態優先、確保重點,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集中連片、合理布局,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
——尊重林權所有者和經營者的自主權,維護林權的穩定性,保證已確立承包關系的連續性。
國家級公益林的區劃范圍。
(一)江河源頭——重要江河幹流源頭,自源頭起向上以分水嶺為界,向下延伸20公里、匯水區內江河兩側最大20公里以內的林地;流域面積在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源頭,自源頭起向上以分水嶺為界,向下延伸10公里、匯水區內江河兩側最大10公里以內的林地。其中,三江源區劃范圍為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的林地。
(二)江河兩岸——重要江河幹流兩岸[界江(河)國境線水路接壤段以外]以及長江以北河長在150公里以上、且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兩岸,長江以南(含長江)河長在300公里以上、且流域面積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兩岸,干堤以外2公里以內從林緣起,為平地的向外延伸2公里、為山地的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的林地。
重要江河幹流包括:
1.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的河流:長江(含通天河、金沙江)、黃河、淮河、松花江(含嫩江、第二松花江)、遼河、海河(含永定河、子牙河、漳衛南運河)、珠江(含西江、潯江、黔江、紅水河)。
2.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地區的河流:額爾齊斯河、疏勒河、黑河(含弱水)、石羊河、塔里木河、渭河、大凌河、灤河。
3.其他重要生態區域的河流:錢塘江(含富春江、新安江)、閩江(含金溪)、贛江、湘江、沅江、資水、沂河、沭河、泗河、南渡江、甌江。
4.流入或流出國界的重要河流: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元江、伊犁河、獅泉河、綏芬河。
5.界江、界河:黑龍江、烏蘇里江、圖們江、鴨綠江、額爾古納河。
(三)森林和陸生野生動物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林地。
(四)濕地和水庫——重要濕地和水庫周圍2公里以內從林緣起,為平地的向外延伸2公里、為山地的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的林地。
1.重要濕地是指同時符合以下標準的濕地:
——列入《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重要濕地名錄和濕地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濕地。
——長江以北地區面積在8萬公頃以上、長江以南地區面積在5萬公頃以上的濕地。
——有林地面積占該重要濕地陸地面積50%以上的濕地。
——流域、山體等類型除外的濕地。
具體包括:興凱湖、五大連池、松花湖、查干湖、向海、白洋淀、衡水湖、南四湖、洪澤湖、高郵湖、太湖、巢湖、梁子湖群、洞庭湖、鄱陽湖、滇池、撫仙湖、洱海、瀘沽湖、清瀾港、烏梁素海、居延海、博斯騰湖、塞里木湖、艾比湖、喀納斯湖、青海湖。
2.重要水庫:年均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含400毫米)的地區庫容0.5億立方米以上的水庫;年均降雨量在400—1000毫米(含1000毫米)的地區庫容3億立方米以上的水庫;年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區庫容6億立方米以上的水庫。
(五)邊境地區陸路、水路接壤的國境線以內10公里的林地。
(六)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防風固沙林基幹林帶(含綠洲外圍的防護林基幹林帶);集中連片30公頃以上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包括:
1.八大沙漠:塔克拉瑪干、庫姆塔格、古爾班通古特、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齊、柴達木沙漠周邊直接接壤的縣(旗、市)。
2.四大沙地:呼倫貝爾、科爾沁(含松嫩沙地)、渾善達克、毛烏素沙地分布的縣(旗、市)。
3.其他荒漠化或沙化嚴重地區:河北壩上地區、陰山北麓、黃河故道區。
4.水土流失嚴重地區:
——黃河中上游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以鄉級為單位,溝壑密度1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溝蝕面積15%以上或土壤侵蝕強度為平均侵蝕模數5000噸/年•平方公里以上地區。
——長江上游西南高山峽谷和雲貴高原區,山體坡度36度以上地區。
——四川盆地丘陵區,以鄉級為單位,土壤侵蝕強度為平均流失厚度3.7毫米/年以上或土壤侵蝕強度為平均侵蝕模數5000噸/年•平方公里以上的地區。
——熱帶、亞熱帶岩溶地區基岩裸露率在35%至70%之間的石漠化山地。
本項中涉及的水土流失各項指標,以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水土保持主管部門提供的數據為准。
(七)沿海防護林基幹林帶、紅樹林、台灣海峽西岸第一重山脊臨海山體的林地。
(八)除前七款區劃范圍外,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以禁伐區為主體,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
1.未開發利用的原始林。
2.森林和陸生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3.以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樹種為優勢樹種,以小班為單元,集中分布、連片面積30公頃以上的天然林。
上述所稱禁伐區是指按照《全國重點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區森林分類區劃技術規則》(林資發[1999]218號)區劃的重點生態保護區。
國家級公益林,保護等級分為三級。
(一)屬於下列范圍的,劃為一級。
1.世界自然遺產地、國際重要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江河源頭的林地。
2.山體坡度長江以北36度、長江以南46度以上江河兩岸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3.在重要水庫周邊和山體坡度長江以北36度、長江以南46度以下江河兩岸,屬於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按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HJ/T338-2007)》標准確定)內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4.西南高山峽谷和雲貴高原區山體坡度46度以上地區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5.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年均降雨量400毫米以下地區的有林地,以及覆蓋度60%以上的灌木林地。
6.沿海防護林基幹林帶,紅樹林,熱帶雨林。
7.邊境地區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8.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未開發利用的原始林以及森林與陸生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二)屬於下列范圍的,劃為二級。
1.山體坡度長江以北36度、長江以南46度以上江河兩岸的疏林地、未成林地。
2.在重要水庫和山體坡度長江以北36度、長江以南46度以下江河兩岸,屬於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的疏林地、未成林地,不屬於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3.國家重要濕地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4.台灣海峽西岸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5.邊境地區的疏林地、未成林地。
6.西南高山峽谷和雲貴高原區山體坡度46度以下地區的有林地、灌木林地,以及山體坡度46度以上地區的疏林地。
7.除西南高山峽谷和雲貴高原區外,其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年均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地區的有林地、灌木林地,以及年均降雨量400毫米以下地區的疏林地、覆蓋度60%以下的灌木林地。
8.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以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樹種為優勢樹種、連片面積30公頃以上的天然林。
(三)一級、二級以外的劃為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