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羊拐玩法規則

羊拐玩法規則

發布時間: 2022-03-10 14:07:21

1. 羊拐、抓子、是是么

羊拐是舊時代北方(尤其東北)小女孩的玩具,是羊的膝蓋骨,共有四個面,以四個為一副,能提高人們的敏捷力。以小羊拐為上品。此外,人們還常常將羊拐塗成紅色。由於當時北京並沒有過多的牛羊肉,羊拐在女孩子們的心中便成為一筆珍貴的財富。

也稱羊拐(羊的大小適中)
將其放在平面上會有四種形狀向上,被分別叫做「筍、針、背、輪」(有一個可能叫錯了)配合口袋做游戲。
游戲規則為:拋口袋,抓起兩個或兩個以上形狀(向上)一樣的,再接住口袋,根據抓起嘎拉哈的形狀不同,得的分數也不同,再拋起口袋,將嘎拉哈放下,同時碰地上原有的嘎拉哈,使它們的形狀變化,更容易尋找自己下次抓的對象。抓嘎拉哈的時候碰動不需要抓的為壞,抓起嘎拉哈沒接到口袋為壞。
北方小姑娘多喜歡此游戲。

四種形狀在東北大多地區被稱為:針———最狹小的側面,輪——-較寬的側面,殼---有凹陷的大表面一側
肚---凸起的大表面一側。
抓子
亦作jacks或dibs,亦稱拋接子游戲、五石游戲(fivestones)。

風行世界各地歷史悠久的一種游戲。現在一般用碎石、拐子(距骨)、籽粒、布包、金屬彈或塑料彈,有的可加一球。烏克蘭境內基輔地區史前人類居住的洞穴中曾發現抓子用的物件,古希臘陶罐上有抓子游戲的圖案。傳統玩法是,一手將至少5個子拋入空中,再用手心或手背接住,接住者得分,否則失分。美國和加拿大女孩使用6∼12個或更多的六齒片(用鐵或塑料製成)和一枚小球。中歐部分地區女孩用6顆籽粒,右手左手輪替投抓。埃及兒童用10顆以下的杏核,將全部杏核撒在地上;然後將其中一顆拾起,拋入空中,先盡快將地上的杏核抓起然後再接下落的一顆。東歐猶太小孩用5顆拐子。日本人和中國人一般使用裝有米粒、沙礫或豆粒的布包;將包扔在桌上,拾起其中一隻,拋入空中,此時先從桌上拾起另一隻包,再去接下落的包;如此反覆,將桌上全部包拾起後握在手中為一局。

2. 東北嘎拉哈的玩法是什麼

游戲玩法:羊嘎拉哈四個為一副。手巧的一次能同時玩三四副。玩嘎拉哈,都是要一副嘎拉哈配一個口袋的。嘎拉哈是六面體(所有動物的都一樣),因兩個尖角重心不穩,棄之不用。正面像人的肚臍眼兒叫「坑兒」,背面像胖人的肚皮叫「背兒」(肚兒),側面像人的耳朵叫「輪兒」,還有一側什麼都不像就叫「真兒」。

歘嘎拉哈計數是以阿拉伯數字為單位的:一對「坑」是十、三個「坑」是十五、四個「坑」是二十、四樣是五,以此類推。抓滿一百,分別翻真、輪、坑、肚;抓起四樣、空中拋接在手背上,翻轉過來,一個不掉就算贏。

羊嘎拉哈的來源:

羊拐(新疆叫做阿斯克。東北地區叫做「嘎拉哈」,源自滿語:gachuha。)是舊時代北方(尤其東北)小女孩的玩具,是羊的膝蓋骨,只是後腿有,共有四個面,以四個為一副,能提高人們的敏捷力。

以小羊拐為上品。此外,人們還常常將羊拐塗成紅色。由於當時北京並沒有過多的牛羊肉,羊拐在女孩子們的心中便成為一筆珍貴的財富。 這種骨頭不僅在羊身上有,豬牛身上及野狍子身上也有。

3. 什麼是噶拉哈

噶拉哈即羊拐

是舊時代北京小女孩的一種玩具。

是羊的膝蓋骨,共有四個面,以四個為一副,能提高人們的敏捷力。

4. 怎麼玩「嘎拉哈」

彈嘎拉哈,也叫彈子兒或彈球兒。先將嘎拉哈(子兒)按人數均分,按規則以食指彈之。彈者將灑出(俗稱「潑」)選任意一子為「頭」,向另一面紋相同的子兒彈擊,命中即可贏和。

不中(俗稱「溜」)或碰到其它子兒(俗稱「砸」)以及彈錯、揀錯,無對可彈時,則輪到下一人重新灑、彈,彈完最後一對者為勝。

抓嘎拉哈,也叫欻子兒,參加者多為少女少婦。有抓單、抓雙、單裹、雙裹、耗子喀房苞、羊羔拉把把、大姑娘摸嘴唇、小媳婦措花針等名目。抓嘎拉哈時,口念:「捂一花,亮一花,不夠十個給人家」,念一句接一次,動作要和拍節,錯者為負。

擲嘎拉哈,也叫擲子兒或擲骰子。嘎拉哈站立耳形叫珍兒或大鬼、站立平狀朝上叫驢兒或小鬼,凸狀朝上叫背兒、凹狀朝上叫坑兒或眼兒。擲骰子用3個嘎拉哈,擲出後3個都一樣,叫抱子;1個珍兒,2個背兒或2個驢兒或2個抗兒,叫6候;

1個背兒,2個珍兒或2個驢兒或2個坑兒,叫5候,1個驢兒,2個珍兒或2個背兒或2個坑兒,叫4候;1個坑兒,兩個珍兒或2個背或或2個驢兒1個背兒1個珍兒叫四五六,叫通吃,莊家贏;

莊家擲出眼候,叫包莊,莊家輸。如果莊家投出的子兒不是上述情況,下注者可攆庄,俗稱攆點兒。有的莊家或下注者在擲骰子時高喊:「包子、四五六」,以造人為的氣氛。

(4)羊拐玩法規則擴展閱讀:

名字的由來:

嘎拉哈是滿、錫伯、鄂溫克語音譯,蒙語稱沙嘎、達語稱薩克、鄂倫春語稱畢勞黑、赫哲語稱阿爾初闊其。滿文音譯是gachuha,在清代的正式漢文寫法是「背式骨」,原指獸類後腿膝蓋部位、腿骨和脛骨交接處的一塊獨立骨頭稱距骨,接近四方形,奇蹄和偶蹄動物都有。

一頭牲畜有二塊距骨,每塊距骨的凸面朝前,內方;凹面朝後,外方。取羊的距骨與豬、牛、馬的距骨做了一下比較;羊的規整,豬的稍長,牛的粗糙,馬的長大。嘎啦哈有四個面,根據其形狀分別取名為「肚兒」、「坑兒」、「驢兒」和「砧兒」。

嘎拉哈一般是長方體,兩個大面,兩個長條面,還有兩頭的面比較小,形狀不規則。一般游戲時只玩四個比較大的面。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對各個面的叫法不同,有「珍/針/支」,「輪/背/拐」,「殼/坑」,「肚」。

5. 翻譯,有關羊拐的介紹

好多,對比起

6. 小時候玩的一個丟石頭的游戲規則

游戲時需要一個皮球或者沙包(裝沙子、大米或是黃豆的六面立方形布口袋),再有一塊報紙大的堅硬、平實的場地。玩的時候只許用一隻手,如果是皮球,手把球扔起,在球落地再彈起的時間里擺好嘎拉哈,再接住球;

如果是沙包,則是在拋起沙包再接住的時間里擺。根據抓起嘎拉哈的形狀不同,得的分數也不同,再拋起口袋,將嘎拉哈放下,同時碰地上原有的嘎拉哈,使它們的形狀變化,更容易尋找自己下次抓的對象。


(6)羊拐玩法規則擴展閱讀:

游戲時需要一個皮球或者沙包(裝沙子、大米或是黃豆的六面立方形布口袋),再有一塊報紙大的堅硬、平實的場地。玩的時候只許用一隻手,如果是皮球,手把球扔起,在球落地再彈起的時間里擺好嘎拉哈,再接住球;如果是沙包,則是在拋起沙包再接住的時間里擺。

根據抓起嘎拉哈的形狀不同,得的分數也不同,再拋起口袋,將嘎拉哈放下,同時碰地上原有的嘎拉哈,使它們的形狀變化,更容易尋找自己下次抓的對象。抓嘎拉哈的時碰動不需要抓的為壞,抓起嘎拉哈沒接到口袋為壞。

7. 「羊拐」是什麼東西啊

http://ke..com/view/605824.htm 這里有詳細解釋。。

8. 抓拐的玩法及規則

玩法及規則:抓拐講究的是眼疾手快。一般是准備7顆圓形的羊骨頭,也可用小石子,將其中一顆扔向空中,在其落地前趕緊抓起地上其他任意一顆,然後再接住空中落下的那顆。再依次抓兩個、三個。各地玩法不同,通常的玩法是兩個人以同樣多的羊拐比賽,先抓完者獲勝;或在同樣的時間里,抓得多者獲勝。
兒時的游戲就像一首老歌,總是那麼讓人懷念。雖然已是過去,彷彿就在昨天,那優美的旋律常常響起在耳邊。如果說鏈子槍是男孩子的最愛,那麼抓羊拐則是女孩子表現她們心靈手巧的最好游戲。

9. 老北京游戲的抓羊拐

抓羊拐也是女孩們非常愛玩的游戲。所謂「拐」就是羊後腿踝骨的俗稱,是表面較光滑又不規則的六面體,其中四面是兩組凹凸不平且能立起,一般要准備四個,孩子們把它們洗凈並染上紅或綠的顏色。另外,還要縫制一個一寸多見方的布包,裡面裝入綠豆或小石子。
玩法:參賽人一般是2至4人,常在四合院屋檐下的台階上或小飯桌上進行。那時有多種玩法不同規則,平常的一種玩法是,先將四個羊拐抓在手裡,一轉手腕將拐撒在地上,並同時抓起布包,然後在每拋起一次布包時,要順序把拐扶正或按倒,並要接著布包不能落地,最後要一次把羊拐抓起,並接住布包即為贏,如果有一次沒接著布包或沒按規則順序扶好拐就為輸,就由另一人接著玩,輪流進行直到賽出結果和名次。
這個游戲使孩子們用全身心投入,不僅錘煉了頭腦的應變能力,也使孩子的手腕靈活多巧。抓羊拐曾風靡流行,讓女孩們無比歡樂,在陶冶情趣中成長。

10. 什麼是抓(chuǎ) 嘎拉哈的玩法

抓嘎拉哈是一項在錫伯族等北方少數民族中喜聞樂見的傳統游戲活動。「嘎拉哈」,錫伯族早年所稱「嘎爾山哈」的漢譯音,是牛、羊、豬、鹿、狍、麇、獐、駱駝等動物的髕骨。

在古代,錫伯族主要以狩獵、游牧和捕魚為生計,因獐、狍、鹿、羊等獵獲物的嘎拉哈小巧玲瓏又便於攜帶,得來容易,取之不盡,很適宜用作玩具,於是每當宰殺時,則把嘎拉哈取下留用並逐漸歸納總結出許多抓嘎拉哈的游戲規則,久之相沿成習,成了錫伯族男女老幼咸宜、百玩不厭的家常游戲。

有考證認為,遠在北魏時期鮮卑人(錫伯族的先人) 就已經用嘎拉哈作為民間游戲玩具、殯葬品,甚至軍事戰術模擬物。當時,在拓跋鮮卑已統治中國黃河以北,形成了民族雜居、民族文化融合的情況下,嘎拉哈已成為達斡爾族、鄂倫春族、滿族等北方狩獵游牧民族,甚至回族、漢族等的玩具。蒙古語稱嘎拉哈為「石阿」「沙阿」或「沙恩」。滿族早期稱嘎拉哈為「嘎粗哈」「嘎楚哈」。據《元朝秘史》的記載,金元時期,嘎拉哈也是蒙古兒童游戲的玩具、婚禮儀式用品和相互饋贈的禮品。

玩嘎拉哈亦叫玩「沙哈」。《槐西雜志》載:「作喀什哈雲塞上六歌之一,以羊膝骨為之。」徐蘭《塞上雜記》亦雲:「喀赤哈者羊膝骨也。」亦即取用羊或牛等的腿和脛骨相連的一塊骨頭,經過蒸煮之後去肉脫脂,著色而成。用作玩具的嘎拉哈,有四個面能立住。《塞上雜記》雲:「骨分四面,有要棱起。如雲者為珍兒。珍兒背為鬼兒,俯者為背兒,仰者為梢兒。」後世的叫法與之稍異,站立後凹形,錫伯語叫「阿爾吉」,漢語稱「殼」;其後面,錫伯語叫「提牙克」,漢語稱「背」;躺卧凹面,錫伯語叫「齊吾科」,漢語稱「增」,也有叫「馬」的;其反面,錫伯語叫「穆克」,漢語稱「驢」。出於游戲中清晰分別四面的需要和追求美觀,還有的把嘎拉哈塗成紅、綠、紫、黃等不同的顏色。

日積月累下來,嘎拉哈的玩法多種多樣,花樣頗多,可謂多姿多彩。

抓法:先確定參加人先後的順序,有連續法(不犯規連續抓) 和輪流(參賽人每人輪流一次) 法,以抓得多少為勝負。還有在規定時間內抓多少次決勝負。犯規:一是「動」,即抓嘎拉哈時,碰動了其他嘎拉哈(是玩兒嘎拉哈的通規);二是「跑」,抓嘎拉哈,「碼頭」扔出後,未接住;三是「漏」,即抓到手的嘎拉哈,又從手中漏出去;四是未按事先規定和技巧抓法等……

有人通過調查,把錫伯族的嘎拉哈技法歸納為四大類,亦即抓、撂、彈、擯。各種玩法都約定俗成地形成了十分系統、有序的游戲規則,無不體現了錫伯族人的聰明與智慧。且將這四種玩法錄示如下:

抓法

抓嘎拉哈。有團體賽、個人賽。團體賽參加人數,每隊一般二至三人。個人賽,人數不等,一般三到四五人。

其用具為嘎拉哈(羊、鹿、狍、獐、牛、駱駝、豬等。現羊、豬為最多,極少見的還有貓)。

玩法復雜,技巧難度大。場地在居民住的火炕鋪上氈子(有彈力易使球「碼頭」起來)。錢「碼頭」也不可鋪氈子。有如下多種玩法:

一箭穿心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賽者把碼頭扔出後,由我方陣前通過中心,向敵方陣前抓起一趟嘎拉哈,有如射出的箭,穿敵陣心而過。

回手加鞭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賽者將扔出碼頭的手,由敵方下落往回抓嘎拉哈,似如勇士在馬上疾奔而加鞭的驍勇雄姿。

背弓奇射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賽者扔出碼頭,立即轉身一周後再抓嘎拉哈,有如拉弓而轉身背射。

主攻南門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對面(或其他方向) 有二三個嘎拉哈礙事,但又與其他嘎拉哈相近,賽者抓時,易碰(動) 而難度大。由賽者第一人巧手先奪,為後者打開通路,有如在戰場上攻開一城門(團體賽用或連續抓用)。

馬過敵兵散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賽者扔出碼頭後,幾次點抓而得嘎拉哈,如同在戰場上,馬上勇士賓士中左殺右砍殺敗敵兵的場面。

卧鞍闖陣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賽者扔出碼頭後,以趴卧姿式,許多嘎拉哈,有如陣中勇士趴卧於鞍上闖入敵陣。

河心網魚即在布局嘎拉哈之中心處,抓許多嘎拉哈,有如河心網魚。

河心掏魚即在布局嘎拉哈之中心處。有少量之嘎拉哈,有礙抓許多嘎拉哈,先有人將其抓到手,為後者開道,有如河心之中掏魚(團體賽用或連續用)。

棒打狍子在布局嘎拉哈之中,賽者扔出碼頭後,用手伸拳出之二指,在夾住一二個有礙全局之嘎拉哈。巧取之技,似棒打狍子。如果夾取兩個嘎拉哈,也稱「棒打雙狍」。

瓢舀魚在布局嘎拉哈之中,賽者扔出碼頭後,任意抓滿地的嘎拉哈,有如河中舀魚一般,給人以「魚」多而又人能之感。

野雞掉在飯鍋里在布局嘎拉哈之中,賽者扔出碼頭後,在有意抓嘎拉哈之時,無意中帶起了其他嘎拉哈,僥幸地也落入手中,有如無意抓雞,雞自來。

錫伯族先人大都靠漁獵為生,很早就有「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說法。至今,錫伯族嘎拉哈游戲中仍將其傳襲下來,充分反映錫伯族人歌頌故鄉特產豐饒的心情。

除上述玩法外,還有打掃外圍,一掃戰局,滿天抓星,一鉤殘月,三羊開泰,孔雀開屏,猛虎捕食,河水倒瀉,船夫搖槳,漁翁收網,樵夫一斧,猴摘仙桃,繞穿念珠等。

撂法

撂法,也叫撂「寶」,俗稱撂「抱」。

有團體賽和個人賽。團體賽,參賽人數每隊一般二至四人;個人賽,少者兩人,多者四至五人或更多人。玩法簡單,但非常熱烈。

開始時,先把嘎拉哈查出總數或按隊、人平均分配後,決定競賽順序。場地在居住的炕上。

錫伯族人抓嘎拉哈情景

第一人先從嘎拉哈總數中或平均分配數中拿出三個,用手一撂(即扔),這里就有訓練和技巧。撂出一個「增」,收起一個(即贏了一個)。撂出兩個「增」,收兩個。事先規定,也有撂出兩個「增」帶「拐」的都可收,叫「增拐」。如撂出三個同樣的,叫「寶」,俗稱「抱」,可都收。如果先規定帶「搶」的,叫搶「寶」,凡參賽的人都可搶收歸己,誰搶到是誰的,有時規定撂出「增拐」的也可搶。參賽人都聚精會神看著以便搶。總數(亦稱大堆) 嘎拉哈撂完了,下一個人繼續拿三個撂,不足以自己收的嘎拉哈補上。個人所得的嘎拉哈補充撂光了,不可再參賽,即自動取消了參賽資格。一直撂到一方輸光,或規定時間撂完,以獲得多少為勝負。

指彈法

有團體賽和個人賽。參賽人數,團體賽每隊一般二至三人。個人賽一般三至四人,也有五至六人的。

彈法,把嘎拉哈查清數量後,先確定比賽順序。每一人雙手盡最大能力捧起嘎拉哈,撒在場地(炕) 上,凡是撂出「增」都可揀出收起來。然後,用手指彈,開始時必須選出不同的兩個嘎拉哈,以後再彈相同的對,彈上任意取一個(也有都收的)。如彈出一個「增」,也叫「增拐」,即全收起來(還有規定必須彈出一對的,否則即為失誤),繼續彈,一直到未彈上,或彈時動了其他嘎拉哈為犯規,或剩餘的嘎拉哈用手捧起撒在地上,再接第一個人彈法彈。只要剩有嘎拉哈,即輪流彈,最後,以獲多少為勝負。

擯法

有團體賽和個人賽。參賽人數,團體賽每隊一般二至四人,個人賽可二至五人。這種玩法,正式賽較少,一般以作為確定競賽順序為多,或作為嘎拉哈中的一種技巧方法。

擯法是先把嘎拉哈放在賽者手中或用碼頭扔起後,用左手心上接住碼頭,再翻手背上,再翻面到手心上,剩多少即收多少。也有的把嘎拉哈抓到手心,擯後從手心漏出去了嘎拉哈即為失誤。還有擯樣的,即要擯的嘎拉哈,在碼頭扔出後,用手搬成同樣的若干個起來,再擯。

每隊(人) 輪流擯,一直到擯完。最後,以獲得嘎拉哈多少為勝負。

熱點內容
經濟法雖能區分但 發布:2025-05-22 23:17:09 瀏覽:972
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評價表 發布:2025-05-22 23:16:05 瀏覽:213
溫嶺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5-22 23:14:37 瀏覽:462
殺人犯刑法嗎 發布:2025-05-22 23:13:44 瀏覽:889
省建築市場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22 23:13:43 瀏覽:884
如何樹立法治思維親情與法律 發布:2025-05-22 22:49:34 瀏覽:944
長沙中級法院法院 發布:2025-05-22 22:40:06 瀏覽:384
2013年司法考試刑法 發布:2025-05-22 22:40:04 瀏覽:187
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 發布:2025-05-22 22:38:24 瀏覽:314
烏魯木齊律師收費標准 發布:2025-05-22 22:29:02 瀏覽: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