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立法規劃
A. 國土空間規劃專項立法啟動 土地、城鄉規劃將成歷史
「過去規劃要去辦個手續,用地要去辦個手續,至少在兩個部門間來回奔波。有的企業為了加快進度實際上是兩套班子,一套班子在跑規劃,一套班子在跑土地,苦不堪言。」
在去年9月20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趙龍用了上面一個例子來說明過往規劃審批環節中存在的問題。「規劃許可要辦一個證,用地審批要辦一個證,企業看似拿了好幾個證件,但這些證的效用是一致的。」
當月,自然資源部下發《關於以「多規合一」為基礎推進規劃用地「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的通知》,試圖通過「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讓群眾和企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
趙龍表示,此舉意在實現兩個效果,一是便民利民,優化營商環境,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減少行政資源的浪費,使大家有更多的精力進行政策制定和實施監管。
原有規劃過多
規劃類型過多、內容重疊沖突、審批流程復雜、地方規劃朝令夕改等問題過往被業界詬病已久,但多年未見實質性變革,為何現在可以大張旗鼓地推行「多審合一、多證合一」?
一個大的背景是,中央近期就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連續下發「高規格」文件,為此指明了大方向。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下發。
按照《意見》,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
2019年10月31日,十九屆四中全會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統籌協調管控制度,統籌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以及各類海域保護線。
趙龍在上述發布會上表示,機構改革前,由於規劃職責分屬不同的部門,行政相對人需要向兩個部門分別申請城鄉規劃許可和建設用地審批,其中很多內容高度相近,客觀上存在同類事項多頭審批、重復審查、交叉審查、流程復雜等問題,增加了企業和群眾的負擔,影響了投資落地的效率。
「這次機構改革,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為改革規劃許可和用地審批創造了條件。」趙龍稱。
法律的修改也開始為國土空間規劃的推進保駕護航。
2020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新版《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條規定:國家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經依法批準的國土空間規劃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已經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的,不再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
專項立法也在推進。根據《自然資源部2019年立法工作計劃》,空間規劃局研究起草《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法》。同時,自然資源部積極配合全國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做好《國土空間規劃法》等立法工作。
方向雖明,誰來執行?此前,主體功能區規劃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原國土部主導,城鄉規劃則主要是住建部負責,政出多門難免影響效率和權威性。
2018年開始,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組建了自然資源部,將承擔「多規合一」、建立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職責。
三條紅線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要求統籌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到2035年,通過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管理,嚴守三條控制線,引導形成科學適度有序的國土空間布局體系。
這三條控制線與國土空間規劃是什麼關系?為何要統籌劃定?
簡單理解,從國土空間規劃中,外界看到的是發展目標和願景,主要解決怎麼乾的問題;而從三條控制線中,外界看到的是發展底線和紅線,主要提出哪些不能乾的問題。
與原來規劃政出多門類似,三條控制線此前也分屬不同部門來劃定,由此帶來的弊端不少。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劉國洪在解讀上述指導意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機構改革前,原環境保護部牽頭劃定陸地生態保護紅線,原國土資源部、原農業部聯合組織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原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原國家海洋局牽頭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
截至2019年11月,京津冀、長江經濟帶11省市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共15省(區、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已獲國務院批准。全國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5.5億畝,已完成上圖入庫、落地到戶。北京等14個城市的開發邊界劃定已完成,其他部分城市形成了初步成果。
劉國洪表示,三條控制線分頭劃定,在劃定規程、技術規范和管理規定上缺乏統一標准,劃定工作統籌協調也不夠,出現了交叉重疊難落地等情況,對後續規范管理和嚴格監管造成不少矛盾和沖突;對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的相關建設難以避讓佔用生態紅線,缺乏明確的管控規則,不利於維護三條控制線的嚴肅性。
國家機構改革後,新組建的自然資源部承擔了「多規合一」、建立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職責,原來分散在相關部門的三條控制線劃定管理職責,也由自然資源部統一履行。
以後一旦三條控制線出現矛盾時,應該如何處置?
「三條控制線出現矛盾時,生態保護紅線要保證生態功能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永久基本農田要保證適度合理的規模和穩定性,城鎮開發邊界要避讓重要生態功能,不佔或少佔永久基本農田,區分自然保護地核心區和一般控制區,根據對生態功能造成的影響確定是否退出。」劉國洪稱。
B. 住建局關於徵集2022年地方性法規和市政府五年立法項目規劃的簡報標題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決問題。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做好我市2022年度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立法計劃暨地方性法規立法規劃(2022-2026)的編制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章制定程序條例》以及《東莞市人民政府擬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制定規章程序規定》有關要求,現向社會公開徵集我市2022年度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立法計劃、地方性法規立法規劃(2022-2026)建議項目。
C. 2018年立法計劃有哪些立法項目
立法工作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重要工作,目前初步安排,2018年將制定或者修改專20多部法律屬,包括民法典各分編、有關單行稅法等。同時將做好授權決定和改革決定相關工作,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立法工作計劃將在大會後及時公布。
主要有以下幾點考慮:第一,堅持開放發展,實行互利共贏的戰略,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第二,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並舉的方針,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第三,堅持為外商營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投資環境,保障外商合法投資的權益。第四,堅持外商享有國民待遇條件,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D. 誰規定了完善的立法體制和具體規劃
這個是人民規定的,因為人民它規定了整個法律的完善,他需要法律的持續完善
E. 制定五年立法規劃的做法是怎麼來的
也就是說房地產稅法(這里指的住房,現存的房產稅法僅針對生產經營用房)立法已經提上日程。我國法律只能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而且這是一個復雜漫長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說近幾年會出台。
F. 立法寫進規劃到立法需要多久
立法寫進規劃到立法需要多久沒有確定的時間。
對老百姓有利回的法是很難答出台的!
「立法」(Legislation),一般又稱法律制定。西方國家的學者對立法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古代中國與現代意義上的立法含義也有所不同。立法通常是指特定國家機關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認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活動。
G. 2021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公布 未涉及房地產稅
全國人大常委會2021年度立法工作計劃於4月21日對外公布。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獲悉,立法工作計劃提出,要加快補齊相關領域法律短板弱項。積極推進國家安全、科技創新、公共衛生、生物安全、生態文明、防範風險、涉外法治等重要領域立法,健全國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的法律制度。
據悉,本次立法工作計劃當中,涉及繼續審議的法律案共17件,包括鄉村振興促進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海南自由貿易港法等;涉及初次審議的法律案共37件,包括反壟斷法、公司法、企業破產法、科學技術進步法、關稅法等稅收法律等。
同時,立法計劃同時明確,研究啟動環境法典、教育法典、行政基本法典等條件成熟的行政立法領域的法典編纂工作。
立法計劃還明確了預備審議的項目包括修改商業銀行法、保險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反洗錢法、人民警察法、監獄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鐵路法、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工會法等;制定學前教育法、葯師法、電信法、能源法、原子能法、彩票法、醫療保障法、危險化學品安全法、民事強制執行法和網路犯罪防治、黃河保護等方面的法律;做好民法典實施,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公平競爭等相關立法工作,由有關方面抓緊開展調研和起草工作,視情安排審議。
值得一提的是,4月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加快建立現代財稅體制發布會上,財政部財稅司司長王建凡表示,健全地方稅、直接稅體系是完善我國現代稅收制度的重要內容。我國直接稅比重從2011年的28.4%提高到2020年34.9%。
王建凡表示,要逐步提高直接稅的比重,健全以所得稅、財產稅為主體的直接稅體系,逐步提高其在稅收收入的比重,有效發揮直接稅籌集財政收入、調節收入分配和穩定宏觀經濟的作用,夯實社會治理基礎。要進一步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積極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改革。
但在本次的立法工作計劃當中,並未涉及房地產稅的相關計劃。
H. 國務院,當年立法計劃,當年報全國人大審議嗎
摘要 國務院提請審議的列入綱要、規劃、計劃的法律項目。國務院每年都制定立法工作安排,除了確定當年擬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項目外
I. 2020年立法節奏提速 小區等場所人臉識別是否違法
2020年,雖然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推遲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但同年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例會不僅照常進行,還加開了3次常委會會議,確保全國人大常委會2020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執行到位。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立法規劃室主任岳仲明表示,2020年度我國立法工作計劃完成率高,立法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岳仲明強調,2020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9件,修改法律12件,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12件。「新制定法律數量佔比非常高,涉及多個重要領域,這在近些年的立法工作中是不多見的。」
針對2020年的立法工作,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多位負責人圍繞禁止「器官買賣」、人臉識別帶來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寵物管理等相關規定背後的考慮,一一做了詳細介紹。
禁止「器官買賣」和利誘器官捐獻
對於全國人大常委會2020年度的立法工作,岳仲明介紹,立法形式不斷豐富發展,制定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民法典,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採取「決定+立法」方式出台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
「既有一些『大部頭』的,也有一些『小快靈』的法律,例如提請審議的反食品浪費法草案,著眼解決消費環節食品浪費問題。」岳仲明說。
舉例來說,對於引起社會廣泛爭論的人體器官捐獻問題,民法典中做了非常明確的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石宏介紹,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自主決定捐獻人體細胞、組織、器官、遺體,對於挽救他人生命、促進醫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民法典人格權編對此問題作出了規定。同時,考慮捐獻問題涉及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等最基本的人格權利,民法典人格權編對同意捐獻的形式作了明確限定。
民法典第1006條第1款規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無償捐獻其人體細胞、人體組織、人體器官、遺體。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迫、欺騙、利誘其捐獻。第2款規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同意捐獻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也可以訂立遺囑。
石宏指出,遺體捐獻有利於醫學研究和救治他人,應當予以鼓勵,民法典在綜合考慮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吸收了國務院《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的相關內容,對遺體捐獻予以規定,並設定了嚴格的條件。
例如,第1006條第3款規定,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的,該自然人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共同決定捐獻,決定捐獻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對於禁止「器官買賣」問題,第1007條規定,禁止以任何形式買賣人體細胞、人體組織、人體器官、遺體。違反該規定的買賣行為無效。
小區等場所安裝人臉識別設備是否違法?
隨著信息化與經濟社會持續深度融合,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越來越廣泛,個人信息保護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社會各方面廣泛呼籲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主任王瑞賀表示,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安排,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同有關方面,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擬定了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2020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進行了初次審議。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中國人大網全文公開後,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
王瑞賀稱,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者緊急情況下保護自然人的生命健康,作為處理個人信息的合法情形之一。
根據草案的規定,為防控疫情和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需要處理個人信息,也必須嚴格遵守法律規定的處理規則,限於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范圍,公開信息收集使用規則,履行個人信息保護義務,切實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同時,一些小區等公共場所通過安裝人臉識別設備用於識別出入人員身份,其必要性和所收集的個人信息的安全性等問題引發高度關注。
對此,王瑞賀強調,除應當遵循一般個人信息處理規則外,目前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還作了兩方面規定:
一是對處理包括人臉等個人生物特徵在內的敏感個人信息作出更加嚴格的限制,要求只有在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的前提下,方可處理敏感個人信息,並應當取得個人的單獨同意。
二是規定在公共場所安裝個人身份識別設備,應當為維護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並設置明顯的提示標識;要求所收集的個人身份特徵等信息只能用於維護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公開或向他人提供。
飼養犬只等防疫管理辦法由地方制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20年4月通過了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計劃,修改動物防疫法是該計劃確定的重要立法項目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的富裕,飼養寵物犬、貓的人越來越多,而犬只傷人、犬貓傳播狂犬病甚至致人死亡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王瑞賀介紹,在動物防疫法修訂草案徵求社會公眾意見中,有許多意見是關於加強養犬管理方面的。
「應當看到,我國不同地區、城市和農村情況有較大不同,據我們統計,目前全國有11個省(區、市)和105個市制定了養犬的地方法規和政府規章共137部,各地的管理措施也不相同。」
王瑞賀介紹,考慮到上述情況,同時也考慮到養犬管理問題是老百姓的身邊事,而管理職責主要在基層政府,還需要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社區、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因此由地方根據本地實際出台具體的管理措施更為合適。
修訂後的動物防疫法從防止傳播狂犬病等疫病出發,就定期接種狂犬病疫苗、辦理犬只登記、加強流浪犬貓管理等這幾個重要環節提出要求,同時明確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飼養犬只防疫管理的具體辦法。
今年將修改反壟斷法、企業破產法等
岳仲明介紹,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78次委員長會議原則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2021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對今年立法工作作出了預安排。
按照工作計劃,鄉村振興促進法、野生動物保護法(修改)、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海南自由貿易港法、反食品浪費法、反有組織犯罪法、監察官法、海上交通安全法(修改)、兵役法(修改)、軍事設施保護法(修改)、軍人地位和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案,今年將安排常委會會議繼續審議,爭取早日出台。
同時,今年還將修改科學技術進步法、反壟斷法、公司法、企業破產法,制定期貨法、印花稅法等稅收法律等。
此外,還將修改教育法、職業教育法、執業醫師法、傳染病防治法、國境衛生檢疫法、體育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畜牧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安全生產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制定家庭教育法、文化產業促進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法、濕地保護法、法律援助法、社會救助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