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約是不是法律法規
1. 法律上的不平等條約
不平等條約法律一般是不予認可的。通常情況下雙方權利義務設定不平等的合同可撤銷,不發生法律效力。如果簽訂不平等合同,合同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合同無效或者合同中的相關條款無效。但不平等的勞動合同只要不違背法律規定的,在自願的情況下簽訂有效。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條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 解釋條約應遵守哪些規則
一個合法締結的條約,在其有效期間內,當事國有依約善意履行的義務。這在國際法上稱為條約必須信守原則(paetasuntsenvanda)或條約神聖原則(sanetityoftscaties,invio里alili丈yoftr(a-ties),是條約法上的一個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善意履行條約也就是誠實地和正直地履行條約,從而要求不僅按照條約的文字,而且也按照條約的精神履行條約,要求不僅不以任何行為挫敗條約的宗旨和目的,而且予以不折不扣的履行。善意履行條約以善意解釋條約為必要前提條件,因為不善意即歪曲解釋條約,必然導致不善意履行條約的結果。歪曲解釋條約因而違反善意履行條約的原則的一個典型實例,是+六世紀國際法學家真蒂利斯在其《論戰爭法三卷》中所提到的羅馬皇帝瓦勒里安在許諾其敵國安提阿歸還後者所有船舶的半數後,竟將其許諾歪曲解釋為歸還每一船舶剖成兩半後的一半。又如,如果甲乙兩國締結了防禦同盟條約,而乙國遭
受丙國侵犯時,甲國為了善意履行條約,必須及時以適當的兵力支援乙國,而不得只是口頭上予以支援,實際上按兵不動.或故意遲延出兵,或僅以少數無法完成支援任務的部隊支援,更不得以情事已有基本變更,或履行根本不可能為借口,而主張條約已經終止。因此條件必須信守原則,需要加上條約必須善意解釋原則,在適用上才能毫無遺憾。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二十六條規定前一原則:「凡在有效期內的條約對各該當事國有拘束力,必須由其善意履行。』,該公約第
三十一條第一項則規定後一原則:「對於一個條約,應
……以善意予以解釋。」
二、條約信守原則的重要意義,在於為國際間的互信和互賴創造條件,從而確保國際關系的穩定和國
際和平的維持。該原則對於國際社會的重要作用,聯合國憲章曾經強調指出。在憲章的序言中說:「我聯合國人民同茲決心··…創造國際環境,伸克維持正義,尊重由條約與國際法其他淵源而起之義務,久而弗懈。各會員國應一秉善意,履行其依本憲章所擔負之義務,以保證全體會員國由加入本組織而發生之權
益。」實際上,如果沒有條約必須信守原則,很難想像國際社會可以存在,因為全部國際往來建築在誠實和信用上,所以條約如果不必信守,國際往來就不可能續維持,從而國際社會也不可能繼續存在。
三、條約必須信守,並不是說每個條約實際上都得到了信守。在國際實踐上,違反條約的行為是存在的,而且違反重要的政治條約的事件,例如,1870年沙俄違反1856年巴黎條約關於黑海中立化的規定,1936
年希特勒法西斯違反1925年lt)月16日洛趣諾公約關於
保證萊因河左岸非武裝化的規定,人們記憶猶新。但是,這些嚴重違反政治條約的事實不能抹殺壓倒多數的其他政治條約和非政治性條約得到遵守的事實。法律規則,只要通常得到遵守,不能因有個別違反而否定其效力。這不論在國內法和國際法都是一樣:正如我們不能因有個別違反國內法的事實而否定國內法的效力,當然也不能因有個別違反國際法包括違反條約的事實而否定國際法和條約必須信守原則的效力。
條約當事國,如果違反條約必須信守原則,而違反條約,就構成國際不法行為,應負國際責任。但是由於國際法委員會把關於國際責任的國際法編纂作為條約法以外的一個問題予以處理,所以在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七十三條只提到本公約的規定並不預先決定這個問題。
四、但是,條約必須信守原則不能認為是絕對的命令,而必須受一些限制,否則這個原則會造成不
公正的結果。首先,信守一個條約的前提,必須這個
條約是法律上有效的條約。因此,這個條約必須在方式上和意思表示上沒有瑕疵;這個條約所訂定的義務必須是平等互利的,而既不是非法的或不道德的義務,也不是在物質上或精神上不可能履行的義務,更不是由於當事國一方的行為的阻礙而不可能履行的義務。
其次,締約後如果情況有重要的變更,從而按原訂條款的文字履行將對當事國一方有失公平時,按照情事不變條款,該方也有權終止或退出條約。最後,條約
必須善意履行原則也受國家自保權的限制。
當然,情事不變原則和國家自保權,『常被援引來作為違約的詭辯,但是,應當承認,在嚴格限定的條件下,例外地可以作為不履行條約的正當理由。
3. 國際條約是不是我國法律的淵源之一
國際條約是我國法律的淵源之一。
國際條約是指我國作為國際法主體同外國締結的雙邊、多邊協議和其他具有條約、協定性質的文件。而國際條約作為我國的法律淵源則必須在我國適用生效,否則不能在我國使用。
國際條約是指國際法的首要淵源。國際法主體間締結的相互權利義務關系的書面協議。廣義的條約除以「條約」為名的協議外,還包括公約、憲章、盟約、規約、協定、議定書、換文、最後決定書、聯合宣言等。
狹義的條約僅指重要的以條約為名的國際協議,如同盟條約、邊界條約、通商航海條約等。國際法理論上,按照條約的參加國數,條約可分為雙邊條約即兩個國際法主體間締結的協議、多邊條約即兩個以上國際法主體間締結的協議和國際公約即多數國家締結或參加的通常對非締約國開放的協議。
(3)條約是不是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條約的締結程序是指國與國之間簽訂條約的全部過程。一般包括談判、簽字、批准和交換批准書。
1、談判
指國家間就條約內容和締結等事項進行交涉的過程。除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外交部長外,開始時通常須審查代表是否奉有談判條約的全權。談判結果訂成雙方一致同意的正式文本。多邊條約的談判通過國際會議的形式進行,條約草案提交會議通過。
在聯合國范圍內締結的國際條約,條約文本由聯合國大會或為此專門召開的外交會議通過。談判結束,約文擬定後,可由談判代表草簽。
2、簽字
指由受權簽約的代表在條約正式文本上簽名,以表示締約國同意接受條約的拘束。雙邊條約簽字前由締約國雙方代表互閱簽約的全權證書,多邊條約則由締約國代表組成全權證書審查委員會審查。一般的條約自簽字之日起即行生效,不需批准或其它手續。
在國際組織范圍內締結國際公約,有時不經過簽字這種傳統程序,而是根據該組織的組織文件規定,由主管機關將公約擬定後,徑送各國審議批准。
3、批准
指國家有權機構對其代表所簽署的條約的最後確認。根據各國的憲法和實踐,有權批准條約的一般是國家元首或議會,有時國家元首根據議會的決議來批准。
有些條約可採取簡易的批准方式,即由政府核准。一般說國家沒有義務必須批准其代表所簽署的條約。除批准外,一國表示同意接受條約拘束還可用接受、贊同等新方式。
4、交換批准書
雙邊條約獲得批准後,通常要交換批准書。多邊條約則要把批准書交存於條約規定的負責保管批准書的保管者。除另有規定外,雙邊條約自交換批准書之日起生效。多邊條約的生效需要全體或一定數目的簽字國交存批准書。
4. 條約,合約,公約的區別
一、意思不同。
1、條約,是指確定締約方權利和義務關系的任何協議,它可以有不同的名稱。
狹義上的條約則是指以條約為名稱的、有關政治、經濟、法律等重要問題的、有效期較長的國際協議。
例如,1996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1967年《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領事條約》等。
2、合同(或合約),是雙方當事人基於意思表示合致而成立的法律行為,為私法自治的主要表現。
一般而言,合同是指私法上的法律行為,可分為債權合同(例如買賣)、物權合同(例如所有權移轉登記)及身份合同(例如結婚)等,不過在公法上也可能存在合同關系。
在民法上,狹義的合同(即債權合同)為債之發生的原因之一,而一般僅稱合同時所指稱者也多屬債權合同。
合同行為並不等於「合同書」,一份合同書中可能包含不只一個合同行為;合同行為也不以做成書面為必要,合同原則上為諾成且不要物的法律行為,只有在例外情形,基於特殊考量(例如公益)時法律會明文要求。
3、公約,是指用來稱呼在國際組織主持下或國際會議上通過的關於某一個專門領域的規則的多邊條約。
例如,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961年《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等。
(4)條約是不是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公約的特點:
1.公眾約定性
約定性是公約的突出特點之一。公約雖有約束性,但它不是有關管理部門制定的強制性的法規,而是訂約單位或訂約人自願協商締結公共約法。
它一般不產生於行政管理部門,而是產生於社會團體或民眾之間,有一定的民間特色。它不是正式的法律和法規,對參與者只有道德約束力,沒有法律效應。
2.長期適用性
公約所涉及的內容一般都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因而公約也具有長期適用性,不會在短時間之內就因為時過境遷而成為廢文。
制定公約時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要選擇大家共同關心的、有長期意義的原則性事項寫入公約。如果發現原有的公約已經過時,則要討論制定新的公約來取代它。
3.集體監督性
公約一經共眾認定,就是訂約人的行為和道德規范,每個人都有履行公約的義務,不得違反。
同時,它也是人們互相監督的依據,每個人也都有以公約為准則監督別人的義務。一旦發現有違背公約的行為,大家都有權進行批評和譴責。
4.基本原則性
公約的內容在多數情況下都是一些基本道德准則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原則要求,一般不涉及具體的行動方法和實施措施,不像細則那樣詳盡具體,因而公約大多短小精悍。
5.一致認同性
公約是在一個公共協商的基礎上擬定的,應得到每個締約者的認同。就一般情況而言,有棄權票,不影響公約的通過,但有否決票則公約不能被通過,即每個制定者擁有「一票否決權」。
在特殊情況下,在有否決票的情況下可以強制通過,但投否決票者可以選擇不加入該公約,如《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美國就沒有加入該公約,所以美國科考船進入中國南海而不受該公約的約束。
5. 公約與法律的具體含義和區別法律是否屬於公約請詳解。
公約(convention) 是條約的一種,通常指國際間為關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重大國際問題而舉行國際會議,最後締結的多方面的條約。公約通常為開放性的,非締約國可以在公約生效前或生效後的任何時候加入。有的公約由專門如集的國際會議制定。 公約除了傾向於立法形式的多邊條約以外,它與條約並無實質性差別。它的內容一般是專門性的,不如條約的內容重大。 需要說明的是,通常國際上由若干國家共同締結的多邊條約,也叫公約,如聯合國通過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這是一種用來維護國際生活的正常秩序和國與國之間的正常關系的國際性文書,不在我們所討論的范圍之內。 通常我們所說的公約主要是指在國內一定范圍內使用的、帶有公共性和督促性的文書。 法律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其實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一般限於憲法、法律。法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發展,法律將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廣義的法律是指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其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規章)。 狹義的法律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在三權分立的國家,由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僅對該行政機關之公務員有拘束力,除法規命令外,原則上行政機關所制訂之行政規則對於人民均不發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權利之法律必須由人民所選舉之立法機關制定之(即後者)。 法律和公約的關系,應該說公約也要遵循法律、、、
6. 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國際條約的區別
首先,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任務形式的法律都不能與之沖突。
1.法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內容涉及廣泛,對立法、行政、司法均有規定,例如《刑法》《立法法》《行政復議法》等等,效力僅次於憲法。
2.法規: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有時也有說自治法規、經濟特區經濟法規、特別行政區法規,但這些法規特殊,可以不予考慮)
行政法規:國務院制定,是規定全國行政方面的法律,如《××條例》,效力僅次於法律。
地方性法規: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在本行政區劃內,內容涉及廣泛,但涉及行政內容時,顯然效力比行政法規低。
3.規章:部門規章和地方性規章。
部門規章:是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央人民銀行、審計署和直屬機構制定,規定的具體某一領域的行政事務,效力比行政法規低。
地方性規章:省級和較大市政府制定,規定本行政區劃內的行政事務,效力比行政法規低。
——插曲:當規章之間沖突時,國務院裁決;當規章和地方性法規沖突時,國務院認為適用地方性法規就適用,認為適用規章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4.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是對某一類案件或者某項法律的適用作出的一個法律文件,屬於司法的范疇,效力比法律低。
5.國際條約: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締結條約和重要協定的批准和廢除,按以誰的名義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部門,一般都是國務院、外資部去做。規定的涉外事務,前面講的都是國內法。
7. 雙方私下簽訂協議,條約,具有法律效應嗎
雙方私下簽訂協議,條約,只要不違反法律等就具有法律效力。根據最高版人民法院關於適權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五條 「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應當簽字或者蓋章。當事人在合同書上摁手印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具有與簽字或者蓋章同等的法律效力」的規定是有效的,但是如果發生糾紛後,按照法律規定的解決步驟是,首先由男女雙方自行協商解決,協商不成時再向法院起訴,請求法院確認協議有效,經法院審理認為沒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情形的,將判決合同有效,並要求義務人在判決規定的期限內自覺履行義務,在此期限內沒有自覺履行義務的。《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8. 不平等條約,法律承認嗎
這樣的合同在法律上是屬於無效的合同,自然殺完人後就屬於故意殺人,是要判刑的.我記的以前外國就發生過這樣的事,一個人想死就讓別人殺自己,但最後對方也被抓起來判了刑
9. 南京條約是法律還是文件
文件啊,法律的三大特徵是國家強制性,國家意志性,和物質制約性,這三大特徵把法律區分於所有的其他事物,條約這是國家之間簽訂的,具有一定約束力的約束性文件。這個文件體現的是國家與國家利益的沖突與斗爭,根本沒有國家意志性,也沒有國家的監獄,警察的強制性,更沒有物質制約性。此系法理,希望對你有幫助。
10. 村民公約是不是法律法規的補充
不是。是村民自治條款,在與法律不相沖突的情況下,可以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