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並購條例2004
Ⅰ 新的《歐盟商標條例》有哪些重大變化
新的《歐盟商標條例》(2015/2424)於2016年3月23日起生效。該法規對現行歐共體商標法進行了大量修改。新的條例主要有以下幾項重大變化: (1)機構名稱變化 新法實施後,「歐盟商標」取代了「歐共體商標」,「歐盟知識產權局(EUIPO)」取代了「歐共體內部市場協調局(OHIM)(商標及外觀設計)」。同時,申請提交途徑也發生了變化,只能向歐盟知識產權局提交申請,而原先是即可向歐盟內部市場協調局,也可向歐盟成員國商標機關提交申請,再由成員國商標主管機關轉交至內部市場協調局。 (2)續展期限變化 新法實施後,續展期將於商標注冊有效期的當天截止,而舊法的續展期為在注冊有效期當月最後一天截止。廣大商標注冊人需對此項引起注意,切莫大意而延誤了續展。 (3)國際注冊商標指定歐盟的異議期間改變 自2016年3月23日起,馬德里國際商標指定歐盟的異議期縮短,由原來的國際公告日六個月後的三個月以內,縮短為國際公告日一個月後的三個月以內。 (4)異議案件審理過程中的提交使用證據時限 改革前,依照爭議商標所有人的請求,異議方需提供有效商標在爭議商標公告日前5年的使用證據,起始日為商標注冊日;改革後,起始日將從商標不能再被異議的日期/最終異議裁定日期/異議撤回日期起算。 (5)取消對「圖形表示」的呈現形式的要求 依據歐盟商標的定義,取消對「圖形表示」的呈現形式的要求。該變化允許只要通過一般可獲取的技術,將標識通過可能的方式呈現即可,不再要求必須通過「圖形表示」,只要滿足清晰、准確、獨立、易獲取、可理解、持久和客觀的要求即可。
Ⅱ 歐盟建立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歐盟建立的基本原則:
1、取消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
2、建立一個單一的對非成回員國的商業答政策;
3、最終協調成員國之間的運輸系統、農業政策和一般經濟政策;
4、取消私人和政府所採取的限制自由競爭的措施;
5、保證成員國之間勞動力、資本和工商企業家的流動性。
歐盟的宗旨是:通過建立無內部邊界的空間,加強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建立最終實行統一貨幣的經濟貨幣聯盟,促進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通過實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國際舞台上弘揚聯盟的個性。
歐洲聯盟(歐盟)是一個政治和經濟共同體的27會員國(英國脫歐),主要位於歐洲。歐盟現有27個成員國,人口4.4億,GDP16.106萬億美元。
歐盟已經制定了一個單一市場,通過一個標准化的法律制歐盟度,其中適用於所有會員國,保證人,貨物,服務和資本的遷徙自由。它保持了一個共同的貿易政策,包括農業和漁業政策,和區域發展政策。15會員國已通過了一個共同的貨幣,歐元。在對外政策上,代表其成員在世界貿易組織,在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和在聯合國的會議上發言,維護其成員國利益。
Ⅲ 歐盟法的主要內容
首先,歐盟法體系包括成立歐盟及其前身歐共體的國際條約以及後續修改的一系列條約,主要有比利時、聯邦德國、義大利、盧森堡、荷蘭、法國分別於1951年、1957年、1965年簽署的《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巴黎條約》)、兩個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羅馬條約以及《合並條約》(《布魯塞爾條約》); 1987年7月1日生效的《單一歐洲文件》;於1993年1月1日生效的旨在漸次消除國境關卡管制的《申根協定》; 1991年12月在馬斯特里赫特歐盟峰會通過的《歐洲聯盟條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歐盟成員國於1997年和2000年簽署的旨在繼續對《歐洲聯盟條約》進行改革的《阿姆斯特丹條約》和《尼斯條約》;為取代未能批准生效的《歐洲憲法條約》,歐盟27國領導人於2007年12月簽署並於2009年12月1日生效的《里斯本條約》。在歐盟法這個層面上,歐盟成立所依據的國際條約以及對其修改的條約的性質是國際法。它由作為歐盟及其前身歐洲共同體成員的各締約國制定,由各締約國按條約規定的程序批准生效。與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國內法不同,它只對締約國產生特定法律約束力,產生所締結條約約定事項的國家責任,具有國際法的所有特性。
其次,歐盟法包括歐洲議會、部長理事會等歐盟主要機構根據基本條約,以解釋條約和執行條約的方式制定的,具有國內法屬性的條例、指令、決定等法規及歐洲法院的判例。歐盟立法機構頒布的法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條例,它具有普遍意義,各個組成部分都具有約束力,可以直接適用於所有成員國; (2)指令,它所規定的應達到何種結果的要求,對任何接受指令的成員國都具有約束力,但應採取何種形式或方法,由有關成員國決定; (3)決定,它僅對所下達的有關對象具有拘束力。上述三種形式的法規,是歐盟法的重要淵源。就調整的領域而言,這部分法規是對各成員國國內公權力行使的規制,涉及關稅同盟、貨幣政策、環境保護、競爭規則、商業政策等諸多領域;就內容而言,最能反映歐洲聯盟一體化的發展與變化。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一部分法規是歐盟法最主要的淵源。它的效力高於各成員國的國內立法,但要在構建歐盟的各項國際條約的框架內作出,其解釋依據來源於國際條約。歐盟法院的判例也是歐盟法的重要來源。根據《歐洲聯盟條約》建立的歐盟法院的任務是通過爭端的解決來保證條約所規定的義務得以履行,進而維護歐盟法制的統一。它行使歐盟的全部司法職權,同時還有權對條約條款進行解釋,並有權確定部分法規的有效性。在司法實踐中,歐盟法院審理了大量的案件,其中一些判決提出了一系列對整個聯盟具有指導意義的原則和規則,成為各個成員國行動的准則。歐盟法院的判例在數量上雖不如歐盟法規多,但它的作用是其他法規所不能替代的。由於建立歐洲聯盟的各條約是歐盟各國妥協的產物,條約中規定國家責任的條款過於粗略或綱領性,不能適應歐洲聯盟一體化的發展的具體需要,因而那些含混、不確切的條約條款需要運用判例來重新解釋和補充;並且,受海洋法系的影響,判例成為歐盟法的一部分。由於歐盟重要成員英國是海洋法系的代表性國家,歐盟法要受到判例法的影響。歐盟法院的判例恰恰在綜合大陸法系和海洋法系的國內法特點發揮出其獨特的作用,判例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的原則、規則自然是歐盟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個層面的歐盟法律大多是對社會生活各領域進行管理、管制的公法性規范,既有受國際條約制約的一面,也有自上而下制定法律約束各締約國國內法成為各締約國國內最高法的一面。關於這一層面的法律的性質到底是國際法還是國內法頗有爭議,有一些學者將之界定為「自成一類的法」。這一層面的歐盟法是國內法,它具有國內法的所有特性。它是國家主權對內的表現,是調整一國國內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在該國內具有普遍約束力,是一國對內行使主權的產物。國家主權對內是自上而下的最高權力,因此,以國家意志形式表現出來的國內法是自上而下的,有上位法和下位法之分。歐盟這個層面的法律完全符合國內法的特徵: (1)從法律的制定機關來看,作為歐盟主要機構的歐洲議會、部長理事會具有一國立法機關的屬性和功能,它可以依據基礎條約所賦予的解釋和執行條約的許可權直接制定法律,而歐洲各國的法律與之抵觸則無效,是上位法; (2)從調整對象來看,這些規則調整各成員國國內的經濟、人權、環境、犯罪等社會關系,而不是調整國家間的政治、外交關系,它與國內法一樣依靠軍隊、警察、法院等國家暴力機關來強制實施; (3)從法律效力來看,它們可以對成員國和成員國的國民直接適用,而無需再經過成員國國內立法程序予以轉化或納入適用,在歐盟范圍內的任何人和機構都必須遵守的,是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最後,歐盟法包括各成員國的國內法。這類法律既包括成員國的公法,如外貿管製法、刑法、訴訟法、警察法,也包括各成員國國內的私法,如民法、商法。各國制定的法律是國內法,這部分法律的性質是沒有爭議的,但它們也要受歐盟法的第二個層面規則的制約。本來歐盟各國的國內法都是獨立的,但成員國在加入歐盟條約時作出自我約束的承諾,讓渡本國的立法權,承諾本國國內法的效力低於歐盟制定的條例、指令,不得與之沖突。因而歐盟各國的國內法尤其是國內公法的制定、修改、廢止要受到條例、指令的制約;同時,由於私法的適用都要受到公法的制約,歐盟各國的私法也要受到歐盟制定的條例、指令的制約。這也是將歐盟各國的國內法歸入歐盟法的原因所在。但各國文化、風俗存在差異,私法尤以有關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規范大體上還會保留原來的面貌。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一旦歐盟成為真正的國家,原歐盟成員國的國內公法將完全被歐盟制定的、內容規定類似於美國聯邦法的條例、指令所取代,而原歐盟各國的國內法將演變成美國聯邦國家那樣的州地方法。
歐盟法是一個動態的法律體系,即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發展而不斷演變,其趨勢是由國際法向國內法演變,這個演變是由歐盟法中最活躍的第二層面的法來完成的。隨著第二層面的法律的增多,會涉及歐盟各國政治、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於它的效力高於各締約國國內法,國內法與之抵觸無效,一旦第二層次的法律完全統一並取代歐盟各國的國內法,歐盟就變成一國了。關於歐盟法的范圍,學者們並未達成統一的意見。有些學者把歐盟法僅僅界定在第一層次或第二層次,即限定在建立歐盟的條約或限定在歐洲議會、部長理事會根據基本條約制定的條例、指令、決定及歐洲法院的判例;有的學者認為歐盟法是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的法律之和。這些觀點都未察覺到歐盟各國的國內法在歐盟法中的作用及它們與歐盟法第一、二層次的關聯性,又對第二層次的法律的性質理解不盡清晰,故無法將歐盟法的三個層次系統地聯繫到一起,亦無法理解整個歐盟法體系發展演變的過程。歐盟雖然是以條約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政府間國際組織,但它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國際組織。根據歐盟條約的規定,它已經具有在歐盟各國進行立法的權力;同樣也不能僅將歐盟法理解成國際條約,因為歐盟法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國際法,它還包括歐盟制定的成員國及國民必須遵守的法律和各國的國內法。
Ⅳ 誰有歐盟882/2004制定的特定款例,適於食品飼料法律,動物健康和動物福利法規,要中文版的,謝謝!
1月23日,英國抄食品標准局更新了與歐盟882/2004規則(飼料及食品監控)相適應的相關措施,包括英國第一次國家控制計劃(NCP),以及歐盟范圍內正在進行的工作,如各委員會指導方針的改進、建立無動物地區(non-animal origin)「高危害」飼料及食品進口控制實施條例、「更安全的食物,更好的培訓」活動。882/2004規則旨在建立負責檢查企業是否遵守飼料及食品法規的責任機構或實施機構的通用准則。
Ⅳ 那裡有反壟斷法送審稿的原文
美國思想家傑羅米·霍爾(Jerome Hall,1901~)認為,法律乃是「形式、價值和事實 的一種特殊結合。」(註:Jerome Hall,living Law of Democratic Society,Indianapolis,1949,pp.131.轉引自[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 法》,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頁。)反壟斷法「作為行動的法 律」(Law-as-action)(註:[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 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頁。)正是這一結合的最好範式。它是正義 的制度形式、效率的內在價值與市場競爭的現實事實相結合的一種制度。在草擬中國反 壟斷法時,尤其需要注意這三要素的有機結合。在傳統意義上,立法者往往比較注重實 體法的制度完善,而涉及程序法時則偏重於法律救濟中的司法程序規范設計。然而,反 壟斷法既是實體法也是程序法,反壟斷法律程序規范的制定,決非僅僅表現於反壟斷法 執行機構的設置與制裁的落實。它具體地要求:應有符合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應有明 確、具體、相互銜接的行為啟動模式,應有對違反法定程序的法律後果的評價規定;同 時還要求:應有對程序法律行為完成的時間規定,應有通過法律程序產生一項終結性的 程序結果。在此意義上,反壟斷法是通過法律制度的程序形式,體現市場競爭的內在價 值。企業集中(或合並)控制制度在實體規范與程序規則上較為完整地展現了這一法律模 式。鑒此,中國反壟斷法在草擬這一制度時尤須注意其程序內容的設計。
一、合並的法律啟動程序
在各國很多市場上,企業都會試圖收購其競爭者。這一方法應該首先被看作是增強競 爭優勢的一種方式,因為經營者即企業,其集中(或合並)可以使企業降低成本,增加市 場份額。但是在市場上的競爭被削弱以後,有些合並就可能阻礙競爭。
與此同時,在市場競爭中,大多數合並因不嚴重損害競爭,而構成競爭機制的一部分 。對這類合並,競爭執法機關必須進行快速審查,特別是在合並完成之前必須作出決定 。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聯合頒發的1992年水平合並指南中指出,「良好的合並 執法是我們自由企業制度必不可少的要素,有益於美國企業的競爭和美國消費者的福利 。良好的執法必須防止反競爭的合並,而要避免大量的促進競爭的和競爭中性的合並。 」(註:孔祥俊:《反壟斷法原理》,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609頁。)為此,對 企業集中(或合並)的控制方面,各國反壟斷法中均規定,達到了一定規模的集中(或合 並)必須進行申報的義務。這,即是一個法律啟動的程序。
美國有關合並申報程序的規定,主要是1976年的《哈特—斯考特—羅迪諾法》(Hart-Scott-Rodino Antitrust Improvement Act),這是對《克萊頓法》第7條補充了 一個條款7A。這一新增加的條款要求涉及大企業的合並在合並前向聯邦貿易委員會或司 法部反托拉斯司進行申報。具體地說,就是取得者的資產總額或年度純銷售額在一億美 元以上,被取得者的資產總額或年度純銷售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或者反過來取得者的 資產總額或年度純銷售額1000萬美元以上,被取得者的資產總額或年度的純銷售額在1 億美元以上。但是,當被取得者為非製造者時,僅以其資產總額超過了1000萬美元為要 件。其申報合並的一般流程是,擬合並的當事人在達成合並協議後,須立即向聯邦貿易 委員會和司法部反托拉斯司填寫申報表和提交基本的合並文件。在兩家執法機關決定由 誰來負責處理該合並是否具有反競爭的後果之後,被確定的機關就著手進行初步調查。 在一般情況下,如果其不熟悉所涉及的行業,就會收集資料,並向當事人的代表以及該 行業的競爭者和客戶進行調查。該執法機關可以作出不可能具有反競爭後果的結論,並 提前結束30天的等待期,從而允許當事人完成協議。
一般而言,具有反競爭後果的合並至少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市場在合並後大幅度 地集中;二是在近期內新企業不能進入該市場並進行有效的競爭。第二個條件是非常必 要的,因為如果新企業可以相當容易地進入該市場並降低價格,合並後的企業就不可能 將價格提高到反競爭的水平。(註:FTC,「Promoting Competition,Protecting Consumers:A Plain English Guide to Antitrust Laws」.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 網際網路網站資料。)
又如,日本的合並申報程序有如下規定,根據《商法典》(1899年第48號法案)的規定 ,合並分為兩種:一種為一家公司整體吸收另一家公司,並繼受其所有的資產和債務。 另一種為合並成立一家新的公司,新的公司取得現存公司是的所有資產和債務。由於第 一種方式存在著稅收優惠,日本99%的合並均是採取這種方式。(註:[日]舟橋和幸:《 日本<禁止壟斷法>中的合並控制》,載王曉曄、伊從寬:《競爭法與經濟發展》,社會 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頁。)根據《禁止壟斷法》第15、16條規定,在特定合 並、業務收購以及建立合營企業的情況下,應進行事前申報。如果參與合並一方的總資 產(包括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總資產,如果該企業是一個外國公司,則僅限於其國內的營 業收入)達到了100億日元或以上,另一方的總資產達到了10億日元或以上,這個合並計 劃必須事先向公平交易委員會進行申報。就企業收購而言,如果被收購企業的總資產( 外國公司則僅限於其國內營業收入)達到10億日元或以上,收購方的總資產達到100億日 元或以上,則這個關於全部或重要營業部分的收購必須事先向公平交易委員會申報。然 而,公司與其子公司或分公司的合並則不需要申報。
再如,歐盟競爭法中的合並申報程序又是另一模式。根據《歐盟部長理事會關於控制 企業之間合並行為的4064/89號法規》第4條有關合並行為的先行申報的規定:(1)本法 規定的具有共同體意義(community dimension)(註:關於「共同體意義」的標准及其示 例分析,詳見阮方民:《歐盟競爭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21~第223 頁。)的合並行為應當在簽訂協議、宣布決標或者獲得控制利益的1周之內向委員會申報 。一周期限應當從上述事項中第一起事件發生之日起開始計算。(2)合並行為,包括第3 條第(1)款(b)項規定的合並或者獲得共同控制的當事人共同向委員會申報。除此之外, 應當由對一個或者多個企業全部或者部分獲得控制的個人或者企業向委員會申報。
依據歐盟合並條例的1997年修正案,具有共同體意義的合並主要符合下列要求:(1)所 有企業在世界范圍內的年度銷售額總和在25億歐洲貨幣單位以上;(2)至少在三個成員 國中的各個國家,所有企業的年度銷售額總和在10億歐洲貨幣單位以上;(3)至少在三 個成員國中的各個國家,包括第(2)種情形,至少當事企業中的兩個的年度銷售額總和 在2.5億歐洲貨幣單位以上;(4)當事企業中至少兩個企業各自在歐盟范圍內的年度銷售 額在10億歐洲貨幣單位以上。此外,有一個但書,即「除非各自在同一個成員國中達到 其在歐盟范圍內的年度銷售額的三分之二以上」。這表明,即使符合了其他標准,如果 不符合但書的要求,也不具有共同體的意義。
就上述三大不同的法律程序規定進行比較分析,不難發現:
在具體內容的規定上、術語的使用以及適用的范圍等方面,三大法律程序存在著一定 差異。但作為最基本的內容均包括了:成為申報對象的企業集中(或合並)及其范圍、申 報義務人的基本要件、申報的方式和應當提交的資料與情報的范圍等項內容。顯見,企 業集中(或合並)的法律啟動程序,其核心規定是實施何種形態的企業集中以及實施多大 規模的企業集中,才有可能承擔向反壟斷執法機構提出申報的義務。
通常地說,判斷企業集中的當事人是否應當於事前提出申報,衡量的具體標準是否同 時滿足以下兩個具體的條件,即第一,以規制對象作為標準的「對象要件」;第二,以 當事人及其進行的交易規模為標準的「規模要件」。(註:王為農:《中國反壟斷立法 的若干基本問題》,載於王曉曄、伊從寬:《競爭法與經濟發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03年版,第140頁。)
「對象要件」取決於各國反壟斷法對「企業集中」所作的界定。如前所述,在美國成 為事前申報對象的是股份(voting securities)及資本的取得;日本的事前申報程序僅 適用於企業實施的合並和受讓營業行為;歐盟競爭法強調的是所有達到了「共同體意義 」的「企業集中」。
在中國商務部2004年2月26日的《反壟斷法(送審稿)》中,就「對象要件」則作了最為 寬泛的規定。其中,第四章第27條規定:「經營者集中是指:(1)經營者合並;(2)經營 者通過收購其他經營者的股份或者資產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3)經營者通過委 托經營、聯營等方式形成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4)經營者直接或者間接控制其他經營 者的業務或人事。」也就是說,經營者(或企業)間以合並、控股以及合營等方式形成的 結合。這一概念的法律界定,實際上是借鑒了西方的成功經驗。但這一規定幾乎涵蓋市 場競爭中企業集中(或合並)的各種情形,中國反壟斷法對集中(或合並)的法律控制顯得 過分的嚴厲。
為此,第二個要件「規模要件」的法律規定,更顯必要。
所謂「規模要件」,是各國或地區旨在減少企業集中當事人以及規制機關的負擔,降 低規制上的運行成本,同時也是為了使其規制機關能夠更好地集中精力核查那些被認為 具有重大違法嫌疑的「重點」個案,而普遍採取的一項措施——即將申報限定在具有一 定「規模」的規制對象范圍之內。(註:王曉曄、伊從寬主編:《競爭法與經濟發展》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頁。)在此,「規模要件」主要由「當事人的規 模」和「交易規模」兩個部分構成。「當事人規模」主要以當事人的資產總額和年度銷 售總額作為基準。例如,美國以當事人的資產和年度銷售總額合並在一起作為基準;日 本以當事人的資產總額作為其基準;歐盟則只使用「年度銷售總額」這一基準,設定如 前所述的「共同體意義」標准。「交易規模」,主要是以當事人准備實施的企業集中計 劃中作為最終結果所核定的金額數作為基準。這一構成部分,僅在美國採用,基本上是 與「當事人的規模」要件一並規定,詳見《克萊頓法》第7A條的規定。
那麼,中國的合並申報法律程序在「規模要件」上應如何設置,才較為科學合理,更 符合中國現有的市場經濟競爭格局呢?
《反壟斷法(送審稿)》第28條採納的是美式做法。具體規定:「經營者集中有下列情 形之一的,應當事先向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提出申報:(1)參與集中的經營者在世界 范圍內的資產或銷售額總和超過30億元人民幣,至少一個經營者在中國境內的資產或銷 售額超過15億人民幣,且並購交易額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2)集中交易額超過2億人民 幣的;(3)參與集中的一方當事人在中國境內的市場佔有率已達到20%的;(4)集中將導 致參與集中的一方當事人在中國境內的市場佔有率達到25%的。」
這一條款規定之詳細,是迄今為此國內第一次最為量化的標准條款,大大地縮小了合 並個案法律控制的范圍。且毋論是否合理,僅就立法技術而言,應該算是一個大膽的嘗 試,有助於競爭法的實際運作,克服了原有法律的簡約而招致無法踐行的弊端。同時, 該條款也充分體現了,競爭法律程序在規范競爭主體在承擔合並申報義務方面的具體落 實。
該條款還從反壟斷執法機構——商務部的角度,規定「商務部反壟斷法主管機構根據 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狀況對申報標准進行適當調整並定期公布。計算第1款規定的銷售 額或資產額及市場份額時,應當將與該經營者具有控制與從屬關系的經營者的銷售額或 資產額及市場份額一並計算。銷售額與市場份額之計算,應當以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 調查所得資料或者其他公共機構記載資料為准。」這一適用於實際案件具體計算方法的 明確規定,為競爭主體——經營者(或企業)提供了一個更為完善的制度保障,將有利於 企業進行自我評判,也有利於反壟斷執法機關的實際操作。
但是,將標準的具體計算工作交給反壟斷主管機構——商務部,對反壟斷主管機構的 業務水平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如果反壟斷主管機構不能從專業上和法律上勝任這一 職責,那麼將給這一法條的執行留下一個巨大的難題。況且在「銷售額與市場份額之計 算」問題上,強調「應當以商務部反壟斷主管機構調查所得資料或者其他公共機構記載 資料為准」,則排斥了其他市場主管機構(如工商管理部門)記載資料的合法性或可適用 的空間,有悖於機構資源的優化配置。
此外,送審稿未強調,反壟斷法關於控制經營者集中的規定是否適用於小企業的兼並 ,這是一個未充分考慮中國特殊國情的突出症結。正如有些學者指出的,反壟斷法關於 控制經營者集中的規定不應當成為小企業接受兼並的法律障礙。(註:王曉曄:《入世 催生中國反壟斷法》,載王曉曄、伊從寬:《競爭法與經濟發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03年版,第180頁。)因此,筆者建議反壟斷法應當明確規定:「一定小規模的經營 者之間的集中或者兼並一定小規模經營者無須向反壟斷主管機構進行申報」。
至於何謂「小規模的經營者」或者「一定小規模的經營者之間的集中」?應當由反壟斷 主管機構予以解釋或制定相應的標准。也不妨可以參照財政部有關「小規模納稅人」的 標准,予以法條銜接與保持操作的一致性。
最後還須指出的是,國外反壟斷法在規定合並前申報程序的同時,設置了另一種程序 制度——合並後的申報。例如,德國的《反對限制競爭法》除了對大企業的合並實行合 並前事先申報的制度外,其他絕大多數的合並原則上實行合並事後登記的制度。根據該 法第35條第2款規定:一個並非第36條第2款意義上的從屬企業,且在上一屆營業年度的 銷售額低於2000萬德國馬克的,與另外一個企業合並,或者在所涉及市場上,至少5年 以來有商品或服務供應,且上屆日歷年度的銷售額低於3000萬德國馬克。(註:《各國 反壟斷法匯編》編選組:《各國反壟斷法匯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1 83頁。)又如,日本《禁止壟斷法》第10條第2款規定,就公司控股而言,雖沒有事先申 報的規定,但有事後通告的要求。如果一個企業的單個總資產至少達到了20億日元,且 總資產至少達到了100億日元,如果擁有另一總資產至少達到了10億日元的企業的10%、 25%或者50%甚至更多的股份,該收購公司必須在收購後的30日內向公平交易委員會進行 通報。在日本,由於公司合並後如果存在著法律爭議,公司將會遭受相當大的損害,參 與並購的經營者一般在正式申報之前,會與公平交易委員會進行會商。這實際上是一個 非正式的程序。
從理論上說,合並前申報與合並後申報相比較,合並後申報有一定的制度缺陷,但合 並後申報的好處也是不容小視的。特別是在企業瀕臨破產或存在其他危急的情況下,合 並可以作為一種救助手段,及時挽救一些處於困境中的企業。尤其在中國現行的破產法 律制度不甚完善的情況下,對合並後申報的規定,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而這一程序 制度在《反壟斷法(送審稿)》中未得到體現,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從某種意義上說, 中國反壟斷法的制定不僅要學習借鑒西方反壟斷法的長處,同時,也應該結合本國的市 場競爭現狀與法律制度的不足,制定有中國特色的反壟斷法。
二、合並的法律受理程序
競爭中的合並核准,是一個較為典型的法律受理程序。
經濟是非常活躍的,任何市場都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因此,根據各國企業合並的核 准法律制度與實踐經驗,即使對一些產生或者加強市場支配地位的合並,也不應當絕對 地予以禁止。任何事物都有雙重性,任何一個合並也都同時有著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兩 個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反壟斷機構應當對合並的好處和壞處進行比較和衡量,如果其 積極方面大於其消極方面,合並應當得到批准,以保護合並企業的正當權益。
為了更科學地作出判斷,核准程序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它的運作直接關繫到豁免 制度的設置與效用。綜觀中國《反壟斷法(送審稿)》,在對企業核准法律程序的規定方 面,至少有兩個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一是有關「等待期間」的規定;二是有關「公共 利益」的規定。
第一,「等待期間」的法律規定。
所謂「等待期間」,指的是參與企業集中的當事人,自其提出的事前申報被受理之日 起,原則上不得實施其集中計劃的期限。這一期限,在日本被稱為「合並的禁止期間」 ,在美國的「FTC規則」中被稱為「待命期間」(The ration of waiting period), 而在歐盟競爭法的企業集中規則中,則被稱為「集中的停止」(Suspension of concentrations)。在此所說的「不得實施」,不僅意味著企業集中的當事人不得進行 有關集中的法定登記活動,而且還意味著禁止其實施任何可以使相應的經營組織進行融 合的具體行為。(註:[日]實為謙二:《獨占禁止法(新版)》,有斐閣1992年版,第128 頁。)
Ⅵ 「歐盟並購控制政策」
歐盟顯然是全球化的一個起步階段,先從人類文明最發達的地方開始,它顯然不是內簡容單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而是政治一體化的開始.
差安不阿比,餓的不昂低。吃啊吃不吃 不對部部隊。
安安把昂昂,不昂俺出暗。
低阿布阿餓 餓啊吃阿杜
Ⅶ 歐盟可能合並嗎如果合並實力如何
什麼意思?歐盟本來就是個組織,跟誰合並?還是說歐盟成員國合並成一個國家?
Ⅷ 外國投資者收購德國企業是否會受到限制有什麼規定嗎
德國管家提醒您:
當前德國法律和德國政府對外國企業並購德國企業的政策限制
(一)市場准入
德國對外國投資者的市場准入條件基本與德國內資企業一樣,視外國投資者基本等同於國內投資者,幾乎不存在任何限制。
目前德國明確禁止投資者進入的領域只有建設和經營核電站及核垃圾處理項目。
除特殊行業之外,外國投資者無需任何審批即可收購德國企業。需要審批的行業包括:銀行,保險業;金融;拍賣業;出售含酒精飲料的餐飲業;武器、彈葯、葯品及植物保護劑生產及其銷售;煉油及蒸餾設備的生產及銷售;發電和供暖廠;動物的批發及零售;需獲得經營許可或生產許可運輸和出租公司等等。
(二)國家安全審查
一般情況下,外國企業在德國投資不需經過政府審批。盡管德國政府有權對是否允許任何外商(非歐盟)的投資進行審查,但在實踐中這種情況並不常見。但是,理論上外商投資行為仍然有可能存在限制或禁止。需要注意的是,對敏感性行業(戰爭武器、驅動作戰坦克或其他履帶式裝甲車的發動機或變速器、有信息技術安全功能、處理國家機密信息的產品或對此類產品的信息技術安全功能至關重要的零部件),在獲得25%及以上表決權的股份轉讓合同訂立後,外國投資者需要立刻向聯邦經濟與科技部主動申報該交易;對於非敏感性行業,則外國投資者無需向聯邦經濟與科技部申報,但聯邦經濟與科技部可以自行決定審查收購交易。
1、審查主管機關
根據德國《對外經濟法》(Au?enwirtschaftsgesetz,簡稱AWG)及其實施條例(Au?enwirtschaftsverordnung,簡稱AWV)的規定,德國聯邦政府授權於聯邦經濟與科技部(簡稱BMWi)對外國投資者收購以德國為住所地的、超過25%投票權股份的企業進行審查。具體而言:
(1)外國投資者
外國投資者系指住所地在歐盟境外的投資者,包括歐盟境外的投資者在歐盟境內設立的分支機構。此外,如並購方雖是在歐盟境內,但其具有表決權的股份超過25%以上由住所地在歐盟之外的人士持有,則也被視為是外國投資者。
住所地在歐盟之外,但是屬於歐洲自由貿易聯合體(EFTA)的國家(冰島、列支敦斯登、挪威、瑞士)不被視為外國投資者。
(2)表決權股份超過25%的計算
股權比例計算包括並購方直接收購的股權和其通過關聯公司或其他公司協議間接控制的股權。具體而言,在計算購買者購買有表決權的股份是否達到25%時,(1)如果並購方擁有一個第三方企業具有表決權的股份達25%以上、且這個第三方企業已經擁有被並購方的股份,則這些股份也被計算在並購方計劃購買的股份之內;(2)在並購方與一個第三方企業簽訂了共同行使投票權的協議的情況下,該第三方企業擁有的被並購方有表決權的股份也應被計算在並購方計劃購買的股份之內。
2、審查的內容和審查後果
審查的內容是受審查的並購行為是否將會對聯邦德國的公共秩序和安全構成威脅。
聯邦經濟與科技部作為審查的主體,可以在:(1)股權轉讓合同簽署之日起三個月之內;或者(2)在收購者公開宣布其收購要約起三個月內做出決定是否啟動審查程序,此處的期間即為審查的有效期。
若審查結果表明這樣的並購可能威脅德國的公共安全和國家秩序,聯邦經濟與科技部就有權通過行政決定禁止或限制這樣的並購,具體方式有兩種:一是禁止或限制投資者在收購後行使股東表決權,也就是限制外國投資者對德國企業重大事項施加影響;二是取消此次收購,委託財產管理公司將項目復原到收購前狀態。
(三)反壟斷審查
如果擬進行的收購滿足德國反壟斷審查的觸發條件,則不論該收購對競爭產生的實際影響如何,收購方應當向德國聯邦反壟斷局進行反壟斷申報。若未申報,則可能面臨最高達100萬歐元的罰金。
1、申報標准
如果符合下列條件,則需進行德國反壟斷申報:(1)收購代表德國公司至少持有25%的表決權的股份;(2)收購各方在全球的營業額合計超過5億歐元;(3)至少一方在德國的營業額超過2500萬歐元以及其他各方中至少一方在德國的營業額超過500萬歐元。其中,營業額的計算包括該收購公司所屬集團的營業總額,涵蓋最終控股母公司以及為最終控股母公司完全或部分控制的關聯方,但應當扣除集團內關聯方之間的交易額。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並購只涉及兩家企業,且兩家不是關聯企業,同時其中一家全球銷售總額低於1000萬歐元,或進入德國市場至少5年、在德國的營業額低於1500萬歐元,則不需要申報。
2、審查期限
申報後,德國聯邦反壟斷局將啟動為期一個月的初步審查(階段I),若聯邦反壟斷局決定不實施進一步審查,則交易將被視為獲得批准。如果聯邦反壟斷局決定啟動進一步調查(階段II),則其將在自申報之日起四個月的時限內主要針對市場份額/市場控制力進行實質審查並作出決定。
3、歐盟反壟斷審查和德國反壟斷審查的關系
如果擬進行的交易達到歐盟的反壟斷申報標准,則僅需進行歐盟的反壟斷申報;如果未達到歐盟的申報標准,但達到了德國的反壟斷申報標准,則需進行德國反壟斷申報。
歐盟申報的標準是:歐盟《並購條例》第1條第2款的規定:「同時滿足下列情形時,並購具有共同體規模:(1)參與並購的企業在世界范圍內的年營業額共同達到50億歐元;並且(2)參與並購的企業中至少有兩個企業在共同體的年營業額達到2.5億歐元。但是,如果參與並購的各企業在共同體范圍的總營業額的2/3以上來自一個且是同一個成員國,則不構成共同體規模。」《並購條例》第1條第3款的規定:「在不滿足第2款標准情形下,如同時滿足下述情形,則也構成共同體規模:(1)參與合並的企業在全球的年營業額超過25億歐元;(2)參與合並的企業至少在歐盟3個成員國的共同市場年營業額超過1億歐元;(3)參與合並的企業中至少有2個企業各自在歐盟上述3個成員國中的每一個的市場年營業額超過2500萬歐元;(4)參與合並的企業中至少有2個企業各自在歐盟市場的年營業額超過了1億歐元;(5)參與合並的各個企業在歐盟市場年銷售額的2/3以上不是來自一個且是同一個成員國。但是,如果參與並購的每一個企業在共同體范圍內的總營業額的2/3以上來自一個且是同一個成員國,則不構成共同體規模。」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收購完成後,對其他國家也產生限制競爭的效果,那麼也有可能觸發其他國家(比如美國、中國)的反壟斷申報程序。
德國法律對於外國企業並購德國企業之後,在技術(專利)轉移、勞動用工等方面的限制和保護措施
(一)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轉移
在技術轉移方面,就本所律師所知,知識產權的保護在商標方面需要注意其他國家的第三方是否享有在先權利、從而可能會潛在的妨礙在其他國家使用目標公司商標,妨礙的范圍可能是全部的目標活動或至少是當前計劃擬定的特定活動。並且如果在其他國家的第三方擁有這樣的權利,其可以要求商標權人立即停止使用商標,也可能提出進一步索賠。
在外觀設計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德國法律僅保護經注冊的外觀設計;而在歐盟,未被注冊的歐共體外觀設計也被保護。
在公司名稱方面,德國法律規定公司名稱作為一個商業標志也可被設定為標志權,並且公司的名稱賦予其所有者在德國為商業活動之目的而使用該名稱的排他性權利。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商標局或法院認為公司名稱缺乏顯著性,則有可能會存在此類公司名稱權被拒絕的風險。並且,如果第三方在德國對相關產品擁有在先的標志權(比如商標權或/和公司名稱權),則在先者可阻止公司使用該標志並提起訴訟。而在歐盟,歐盟並沒有對公司名稱權作出保護規定。
在軟體的版權保護方面,德國法律規定,軟體受到版權保護,其中對於在僱主指導下形成的軟體所有權轉移給用人單位,但各方另有約定的除外。這也表明德國法律可能更偏向獨立開發或創造某一產品的個人,關於此產品的所有權利並非自動歸屬於僱主及客戶。因此取得全部知識產權的合同需要事先進行協商。
在專有知識保護方面,僅在專有知識是:(i)秘密的,即不為普遍知曉或容易取得的;(ii)重要的,即對產品生產是重要且有用的;以及(iii)可識別的,即以充分全面方式描述使其可能滿足秘密性和重要性的標准,專有知識才受到保護。
對於知識產權轉移方面,需要注意:(1)如果目標公司簽署了許可協議,需要關注許可協議是否允許轉許可;(2)相關產品的專利、版權、商標是否登記在目標公司名義下,如果不是登記在目標公司名義下,則應當要求轉至目標公司名義下;(3)目標公司的擁有專有知識的核心員工是否與目標公司簽署了長期勞動協議或是否願意繼續留在公司。
(二)勞動用工
對於德國企業被並購之後,針對勞動用工方面,德國法律規定,並購方應接收被並購公司的員工。但是,企業因並購原因確需裁員的,應由董事會報請股東大會通過,而無需徵得企業委員會的同意,但企業委員會有知情權。董事會應及時向企業委員會通報並購方案,並按規定事先書面通知企業委員會舉行聽證會。自舉行聽證會之日起一周後,無論企業委員會是否同意,僱主即可簽發辭退通知書。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辭退通知書均需書面且以原件形式做出並提前通知當事人才具有法律效力,並且提前通知的時間需要根據工齡來確認。被辭退者如認為辭退不合理,可在收到辭退通知書後一周內通過企業委員會向僱主提出書面申訴,如未達成和解,僱主有權強制執行辭退,但當事人可在收到辭退通知書三周內向當地勞動法院提起訴訟。如果雇員錯過這一時限,解僱有效,無需考慮解僱理由之合法與否。
德國法律規定對於裁員應該給予經濟補償。補償金額最高可達12個月的月薪,但年滿50周歲且在同一公司工作15年以上者可享受最高15個月月薪的補償金,年滿55周歲且在同一公司工作20年以上者可享受最高為18個月月薪的補償金。
Ⅸ 歐盟的Directive和Regulation有什麼區別
在執行與落實歐盟法律法規的實踐中,無論是歐盟(比如德國和瑞士)還是國內的認證同行中間時常因為越來越名目繁多的歐盟法規表現形式和其內在的法律區別而困惑不堪。通過下面的比照分析,希望能夠為認證界的同行提供一點有益的信息來准確識別歐盟指令與歐盟條例的異同,以及它們在不同歷史時期書不同的編碼差異。
1英文 中文 德文
EC Directive 歐盟指令 EG Richtlinie
EC Regulation 歐盟條例(規程) EG Verordnung
2針對對象
歐盟指令 首先針對每個成員國而不是當事人(組織或者機構)
歐盟條例 廣泛效應,無論成員國還是當事人(組織或者機構)
3法規有效性
歐盟指令 發布後通常給與成員國一定的時限,成員國有權選擇並決定適合自己意圖的形式和手段,並以國家法律法規形式的將歐盟指令落實到本國法規系統後方對具體的當事人(組織或者機構)發生法律效應
歐盟條例 已經發布立即生效,無須經過歐盟成員國內以國家法律法規形式的落實措施,即條例無論對於成員國還是當事人(組織或者機構)具備同等法律效應
4歐盟指令和條例的代碼表述格式
A過去
例如: 舊版歐盟機器指令 98/37/EEC
例如: 1971年第1408號歐盟條例: EEC/1408/71
B當前(共存)
例如:新版歐盟機器指令MD 2006/42/EC
新版歐盟舊電器指令 WEEE
2012/19/EU
例如:
2004年第1935號針對與食品接觸材料的框架性歐盟條例: EC/1935/2004
2011年第11號塑料歐盟條例(FCM/1935/2004框架條例下的具體執行條例): EU/11/2011
C未來趨勢
例如: 歐盟有害物質禁用指令 ROHS 2011/65/EU
2011年第11號塑料歐盟條例(FCM/1935/2004框架條例下的具體執行條例): EU/11/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