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時效作用
『壹』 簡述行政處罰時效的意義。
時效,是指一定的事實狀態在經過一定的時間之後,便會依法發生一定法律效果的制度。時效並非為行政處罰法所獨有,民法、刑法等部門法也都有自己的時效。不同的法律部門在時效的種類上存在差異,如民法上的時效,分為取得時效和消滅時效,刑法上的時效,分為追訴時效和行刑時效,而行政處罰時效,則分為追究時效和執行時效。所謂行政處罰的追究時效,是指行政處罰機關和其他有處罰權的組織對違法行為人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的有效期限,如果超出這一期限,則不能再行追究;所謂行政處罰的執行時效,是指行政處罰作出後,如經過一定期間仍未執行,則可免予執行。對於行政處罰的時效問題,我國過去的立法中缺乏普遍、統一的規定,只有個別單行法律、法規中對追究時效有所涉及。然而,行政處罰時效又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它對切實保證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促進行政處罰效率的提高,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長期以來,理論界和實踐界都一直關注我國行政處罰制度的建立。在這方面,主要有兩種觀點:(1)確立全面的行政處罰時效制度。其理由是,行政處罰的追究時效和執行時效的功能基本相同,應當同時規定。國外立法也有這樣的先例。(2)針對當前行政處罰實踐中的主要問題,可只就追究時效作出統一規定,至於執行時效,根據我國行政處罰的特點和實際情況,目前可以暫不考慮,如某些執法領域確有必要規定的,可以放到單行法律、法規中解決。
從行政處罰法的規定來看,在行政處罰時效在立法思路上基本上採納了上述第二種意見,但又有所不同。具體地講:
(一)規定了一般情況下行政處罰的追究時效,即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根據這一規定,行政處罰主體對超出二年才發現的違法行為,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原則上不再進行追究。這樣,就彌補了大多數單行法律、法規缺乏追訴時效的弊端,有利於督促行政處罰主體集中精力查處案件,克服行政效率低下的官僚主義作風,有效地提高國家行政管理的效能。同時,也便於行政處罰主體及時可查明案情,防止因事過境遷而增加案件調查取證的難度,減少行政處罰發生失誤的可能性。也許有人會從另一個方面提出這樣的問題:由於時效屆滿而對違法行為人不再處罰,是不是意味著放縱違法呢?我們認為,這與放縱違法的本質是絕然不同的。與犯罪行為相比,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較輕,如果經過較長的期間內未被發現,而此後行為人又沒有實施新的違法行為,表明他已經不再對社會具有危害性,行政處罰的目的業已實現,沒有必要再通過適用行政處罰達到對違法的糾正。
(二)法律對行政處罰時效另有特別規定的,適用特別規定。法律對行政處罰時效問題作出的特別規定,主要有以下情況:(1)有的違法行為較其他行為輕微,但依法又不能完全免除行政處罰,為體現行政處罰的公正性,在確定追究時效方面不宜整齊劃一,而應當通過單行法律有所例外,即根據具體情況採用較短的追究時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十八條規定:「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在六個月內公安機關沒有發現的,不再處理。」這樣,凡是治安管理處罰領域的時效問題,就要適用六個月的時效期間,而不是二年。(2)有的違法行為的危害性比較嚴重,單行法律採用較長的追究時效,以更好地震懾違法行為人。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第四十四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行政處罰實施細則》第十八條規定,「因納稅義務人違反規定而造成的少征或者漏征,海關在3年以內可以追征」;「違反海關監管規定的行為在3年以後發現的,免予處罰」。
行政處罰時效從何時起計算,涉及追究時間的長短。行政處罰法規定了兩種計算方法:(1)一般情況下,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所謂違法行為發生之日,應當理解為違法行為成立之日。由於法律、法規對各種形態的違法行為所規定的具體構成要件並不相同,因而認定違法行為成立的標准也不相同。對只要實施了規定的行為即構成違法,而不需要某種危害後果的行為,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七條中規定的「無駕駛證的人、醉酒的人駕駛機動車輛,或者把機動車輛交給無駕駛證的人駕駛」的行為,以及「在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明令禁止通行的地區不聽勸阻強行通行」的行為,應當從行為實施之日起計算;對需要有某種危害後果發生才構成違法的行為,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第二十條規定的「在草原上砍挖固沙植物和其他野生植物或者采土,致使草原植被遭受破壞」的行為,則應當從該危害後果發生之日起計算。(2)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所謂違法行為有連續狀態,是指行為人基於同一的或者概括的違法目的,連續多次實施性質相同的違法行為,而觸犯同一個法條的情況。如在相隔不太長的時間里多次販賣盜版激光視盤,或者多次製造假酒等情況,就屬於違法行為有連續狀態。對於有連續狀態的違法行為,盡管可以按獨立存在的具體行為的個數將其分解為若干相應的違法行為,但由於它們在性質上完全相同,處理中並不對各個獨立行為分別適用行政處罰,而是以一行為依法從重論處。公安部在《關於執行〈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就規定,對連續行為的處罰,不適用「分別裁決,合並執行」的方法。所謂違法行為有繼續狀態,是指行為人的一個違法行為實施後,該行為及其造成的不法狀態處於不間斷持續的狀態。如強令他人違反消防安全規定冒險作業的行為,以及在城鎮違反規定使用高量過大的音響器材,不聽勸阻,影響周圍居民的工作或者休息的行為,在其結束以前,都是有繼續狀態的違法行為。這些行為雖然經過的時間可能較長,但實質上只是一個行為,因此只能適用一次行政處罰。鑒於有連續狀態違法行為和有繼續狀態的違法行為都存在一定的延續時間,為了使這兩類行為受到應有的制裁,行政處罰法規定,其追究時效均應當從違法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貳』 刑法為什麼要規定時效
一、刑法設置追訴時效制度的目的主要在於:
1. 節約刑事司法資源。由於經過相當長的時期以後,犯罪證據很可能已經滅失。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刑事偵查、起訴、審判,不僅可能有勞無獲,而且會影響司法機關對現行犯罪的追訴,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使大量現行案件因積壓、拖延而成為「舊案」,降低司法效率、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時效制度的設置則可以使司法機關從上述被動局面中解脫出來,擺脫陳年舊案的糾纏,提高刑事司法效率,節約刑事司法資源;
2.維護刑事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因為對陳年舊案進行刑事追訴,司法機關「無功而返」的可能性較大,這會損害刑事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傷害公眾的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這顯然是立法者所不願看到的;
3.確保刑事案件的及時解決。刑事訴訟程序的及時終結是一項與實現實體正義同樣重要的獨立價值目標。從最一般意義上講,國家設置刑事追究制度的目的在於確保個人之間以及個人與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能夠以和平和權威的方式得到解決。而追訴時效制度的存在,則能夠促使刑事司法機關積極追究犯罪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促使刑事自訴人及時控訴犯罪行為人,以確保刑事案件的及時解決;
4. 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那些已經過了法定期限、行為人未再犯罪的案件,本身就說明了行為人「人身危險性」已不明顯,追究其刑事責任也就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了;而對於那些自訴人與犯罪人之間的隔閡已消除的案件而言「, 舊賬重提」只會破壞當事人之間業已穩定了的關系;
5. 強化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對於那些沒有在法定期限內提出控訴的自訴案件而言,導致案件超過法定追訴期限的原因本身就說明刑事自訴人對自己所受侵害的漠視。對此,刑事追訴時效的存在,就避免了法律對這些「權利的睡眠者」進行無原則的保護和寬容,避免對社會公眾「法律惰性」的助長,強化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 二、刑法上追訴時效制度的設置,對於刑事法律關系有著重大影響,具體來說:
1. 對於國家司法機關而言,意味著對國家刑事司法權的約束和限制。即追究犯罪行為人刑事責任是有法定期限的,如果超過這個法定期限, (除法律有特別規定以外) 司法機關的刑事追訴權就自動消滅,就不能再因同一犯罪事實追究犯罪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如果司法機關已經立案偵查或提起訴訟、開庭審判的,就應當分別撤銷案件、不起訴、終止審理或宣告無罪。這(在相關制度配合下) 能夠促使刑事司法機關提高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刑事案件的久拖不辦;
2. 對於刑事自訴案件而言,則意味著對刑事自訴人刑事訴權的約束和限制。即如果刑事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沒有在法定追訴期限內向法院提起控訴,則在其後的任何時候,刑事自訴人因同一事實提起的刑事控訴均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
3. 對於犯罪行為人而言,刑事追訴時效制度的存在,意味著法律承認———任何公民,即使他本應因某行為構成犯罪而受到刑事處罰,但只要在法定追訴期間沒有受到刑事追訴,那麼其原應承擔的刑事責任就得以徹底解脫,在其後的任何時候都不會因同一犯罪事實而受到刑事追究,他就應該被法律認定為無罪的公民、免受刑事處罰。換一個角度講,任何公民都擁有了一項法律權利———不因已過刑事追訴時效的行為被定罪處罰的權利。
『叄』 什麼是公文的時效性
公文的時效性是指任何一份文件都具有一定的時效,沒有時效的文件是不存在的。時效的產生,除文件中明確規定生效的時間外,所有文件都以「成文日期」為生效時間。文件時效的喪失,一般有兩種情況:
一是明確宣布被某一新的文件所代替,從新的文件產生之日起,原某一舊文件的時效即行停止;
二是隨著客觀形勢的變化,有些文件的時效自然地被終止。
(3)法規時效作用擴展閱讀:
公文管理要求:
(依據: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
第二十八條各級黨政機關應當建立健全本機關公文管理制度,確保管理嚴格規范,充分發揮公文效用。
第二十九條黨政機關公文由文秘部門或者專人統一管理。設立黨委(黨組)的縣級以上單位應當建立機要保密室和機要閱文室,並按照有關保密規定配備工作人員和必要的安全保密設施設備。
第三十條公文確定密級前,應當按照擬定的密級先行採取保密措施。確定密級後,應當按照所定密級嚴格管理。絕密級公文應當由專人管理。
公文的密級需要變更或者解除的,由原確定密級的機關或者其上級機關決定。
第三十一條公文的印發傳達范圍應當按照發文機關的要求執行;需要變更的,應當經發文機關批准。
第三十二條復制、匯編機密級、秘密級公文,應當符合有關規定並經本機關負責人批准。絕密級公文一般不得復制、匯編,確有工作需要的,應當經發文機關或者其上級機關批准。復制、匯編的公文視同原件管理。
第三十四條涉密公文應當按照發文機關的要求和有關規定進行清退或者銷毀。
第三十五條不具備歸檔和保存價值的公文,經批准後可以銷毀。銷毀涉密公文必須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履行審批登記手續,確保不丟失、不漏銷。個人不得私自銷毀、留存涉密公文。
第三十六條機關合並時,全部公文應當隨之合並管理;機關撤銷時,需要歸檔的公文經整理後按照有關規定移交檔案管理部門。
工作人員離崗離職時,所在機關應當督促其將暫存、借用的公文按照有關規定移交、清退。
『肆』 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的時間效力
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的時間有效期,一般情況下是一年左右,在一年之後,我們應該要申請申請這個法則在變化
『伍』 法規宣布失效是什麼意思
法規宣布失效就是本法規從宣布之日終止生效,不再有任何約束和規范效力。
在我國法律規范的失效(既終止生效)時間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隨著新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相關內容與新法沖突的舊法律法規自動失效。
二是新法律法規明確規定自本法實施之日起,舊法律法規失效。
三是權力機關進行法律法規清理,對外公布某項法律法規作廢。
四是法律法規本身規定如果上位法有新規定,從其規定的內容,隨著上位法的新規定出現,舊法規根據從其規定的條款適用新法,從而失去效力。
五是法律法規據以存在的時代背景或者條件消失,或者其所調整的對象不復存在,或者其使命完成,使法律法規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從而自動失效。(比如當年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一些特殊法律規定)
六是法律法規本身規定了有效期,有效期屆滿,從而自動失效。
新中國成立以來至2006年底,我國現行行政法規共有655件。這些行政法規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時,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不斷發展,有的行政法規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客觀需要,有的已被新的法律、行政法規所代替,有的適用期已過或者調整對象已經消失。為了維護法制的統一和政令暢通,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更好適應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需要,國務院法制辦通過10個月的努力工作,對現行655件行政法規、規章進行了一次全面清理。
到2008年底,行政法規的清理工作圓滿完成,49件主要內容被新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所代替的行政法規被決定廢止;43件適用期已過或者調整對象已經消失、實際已經失效的行政法規被宣布失效。對於繼續有效的行政法規,國務院法制辦將編輯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法律、行政法規匯編。對於部分內容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行政法規,國務院法制辦將組織有關部門按照法定程序進行修改。
『陸』 法律追訴期存在的意義
追訴期制度存在有兩種含義。對個人是懲罰罪犯,維護個案公平,保護你的合法權益,在個人權利收到侵害後提供救濟途徑。對於社會來說,刑法對於已經有過犯罪行為的人的作用在於教化,即通過刑罰和教育使行為人改過自新,不再犯罪,不再對社會造成危害。
法律分析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設立法律追訴期的意義在於:一、有利於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其權利,維護確定化的社會關系。若權利人能夠行使其權利而長期怠於行使,則使義務人的法律地位長期處於不確定狀態,將導致當事人之間社會關系的事實狀態和法律狀態長期不一致,不利於在當事人之間建立新的、確定化的社會關系。因此,法律認為每個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和照料者,若權利人不關心自己的利益並照料之,可以推定他有放棄該利益的意思,那麼他人更無關心、照料其利益之義務,應當撤銷對他利益的強行保護。二、通過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其權利,不僅可以提高權利的使用效率,而且能夠提高經濟資源的利用率,同時還有利於提高訴訟的有效性和執行力度,可追訴時效期限。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八十七條 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第八十九條 追訴期限從犯罪之日起計算;犯罪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在追訴期限以內又犯罪的,前罪追訴的期限從犯後罪之日起計算。
『柒』 法律上為什麼要規定訴訟時效
(一)有利於及時地調整民事法律關系,更好地穩定社會經濟秩序。民事法律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它表現為人們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權利和義務是相互依存的,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沒有權利的義務,當然也不存在沒有義務的權利;在很多情況下,一方的權利就是另一方的義務,因此,人們只有各自都積極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才能保持社會關系的和諧、穩定。為了督促人們積極地行
使權利、履行義務,法律上需要有相應的措施,時效制度就是其中的一種。社會主義民法規定訴訟時效的目的,並不是要懲罰不及時行使權利的人,更不是要保護義務人不履行義務的行為,而是通過訴訟時效的限制,促使權利
人積極地實現其權利,以及時地結束民事法律關系的不穩定狀態,穩定社會主義經濟秩序。同時也是對權利人合法權益更積極更有效的保護。
(二)有利於加速社會主義企業資金的周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需要雄厚的建設資金。現在我國在經濟建設中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是資金短缺。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辦法是增加生產,提高經濟效益。如果各個企業都能夠加速流動資金的周轉,就可以節省出大量流動資金。訴訟時效制度促使人們在規定的時間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可以避免因拖欠、延誤
而導致的損失。這可以從一個側面對加速資金的周轉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三)有利於人民法院及時地、正確地處理民事糾紛,提高人民法院辦案質量和工作效率。人民法院處理民事案件,要做到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只有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才能正確地適用法律。社會主義民法通過規定訴訟時效,使民事案件當事人及時地把糾紛提起到法院處理,就可以避免一些民事案件因為年代久遠、證據滅失、當事人亡故、取證困難而難於審理,從而使民事糾紛案件及時得到解決,提高辦案質量。此外,也有利於使人民法院擺脫一些陳年積案的拖累,提高工作效率。
『捌』 規范性文件時效是多長
規范性文件的時效,需看制定機關賦予其的時效,法律對此無明確規定。 規范性文件,是各級機關、團體、組織制發的各類文件中最主要的一類,因其內容具有約束和規范人們行為的性質,故名稱為規范性文件。
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對於規范性文件的涵義、制發主體、制發程序和許可權以及審查機制等,尚無全面、統一的規定。但部分地區探索實現了規范性文件統一製作、統一編號、統一管理的"三統一",初步實現了規范性文件的規范管理。
規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是指在制定規范性文件時,即明確其效力存在的具體期限,除非在有效期屆滿前經過評估並作出繼續適用的決定,否則有效期屆滿後規范性文件就自動失效,不得再作為適用的依據。
(8)法規時效作用擴展閱讀:
行政規范性文件數量多,涉及面廣,是行政管理權和行政強制力的體現,直接關繫到公共利益、社會秩序和公民的切身利益,因而日益受到公眾的關注;對抽象行政行為的法律監督也在逐步加強。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七條規定,如果認為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行政規范性文件不合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審查該文件的申請。此外,國家法律對於行政規范性文件的許可權正在逐步予以嚴格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十四條規定,除了本法第九、十、十一、十二及十三條的規定外的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
『玖』 所有的行政法律法規都有時效性嗎
朋友,
所有的行政法律法規都有時效性的